初中课堂教学比武第二阶段活动资料汇编 正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30338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3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课堂教学比武第二阶段活动资料汇编 正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初中课堂教学比武第二阶段活动资料汇编 正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初中课堂教学比武第二阶段活动资料汇编 正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初中课堂教学比武第二阶段活动资料汇编 正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初中课堂教学比武第二阶段活动资料汇编 正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课堂教学比武第二阶段活动资料汇编 正稿.docx

《初中课堂教学比武第二阶段活动资料汇编 正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课堂教学比武第二阶段活动资料汇编 正稿.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课堂教学比武第二阶段活动资料汇编 正稿.docx

初中课堂教学比武第二阶段活动资料汇编正稿

津市市教研室

-----------------------------------------------------------------------------

-----------------------------------------------------------------------------

2013年上学期津市市

初中课堂教学比武第二阶段活动

资料汇编

●活动安排

时间

学校

科目

教者

教学内容

年级

班级

责任人

5

14

7:

40-7:

55

活动报到

李国华

8:

00-8:

20

活动开幕式

谭晓明

8:

25-9:

10

德雅

数学

周屹

平行线的性质

 60

李国华

9:

20-10:

05

双济

数学

余丹

菱形的判定

 49

10:

15-11:

00

五中

数学

唐明珍

巧解一类中考数学题

 30

11:

15-12:

00

翊武

数学

尹小贵

平行线的判定

(1)

 69

14:

00-14:

45

新中

数学

龚德惠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㈠

 53

14:

55-15:

40

棠中

数学

贺震

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70

15:

50-16:

35

保中

数学

胡铁锤

平行线的判定

(二)

 67

16:

35-17:

20

数学课堂点评

朱月莲

5

15

8:

05-8:

50

灵中

物理

肖云华

《阿基米德原理》

 47

李国华

9:

00-9:

45

白中

物理

卜中华

压强

 46

10:

15-11:

00

李中

物理

李茂佳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51

11:

00-11:

30

物理课堂点评

徐美烟

11:

30-12:

00

活动总结及颁奖

谭晓明

 

●教者简介及教学设计

★★★德雅:

周屹,男,2001年7月参加工作,他能虚心向年长教师学习,工作态度认真,深受学生喜爱。

2012年,从许市中学学习归来后,一直与同组教师探讨怎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课题,目前,该教师所教班级正在深入探索中,借此机会,向全市教师展示,并期待广泛交流。

课题:

平行线的性质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

2、会运用平行线的性质来解决角的有关计算

3、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平行线性质1、2和3的掌握及应用

教学难点:

平行线性质1的探索与证明

教学准备:

量角器、直尺、三角板和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主要活动(含教学环节)

学生主要活动

(一)复习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所截有角角角

可以简称为

2、平移不该变图形的、、

改变的是

1、课代表根据复习内容和层次,临时喊学生上黑板完成,比如1题,单四完成,2题,单三完成

 

(二)新授

1、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性质1

 

2、学生用量角器来发现一组同位角∠

与∠

相等

教师总结,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发现了同位角是相等的。

2、另外一组同位角

 

∠1∠2

3、教师播放视频,利用图形的平移

来得出平行线的性质1

简写

4、教师指导学生探索两平行直线

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以及强调几何的书写。

 

几何证明

证明∵AB∥CD(已知)

∴∠BME=∠DNE(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DME=∠CNM(对顶角相等)

∴∠CNM=∠BMN(等量代换)

平行线的性质2:

简写

 

平行线的性质3:

简写

 

3、主讲学生指导学生完成另外一组同位角的探索,得出同样的结论。

 

4、主讲学生按照教师的模式指导学生探索同旁内角的互补,以及和学生一起来完成几何证明的书写。

几何证明:

证明∵

又∵

(三)练习

1、如图,已知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

AB∥CD,∠1=1000,求∠3的度数

 

2、如图AD∥BC,∠B=∠D,试问∠A与∠C相等吗?

为什么

 

3、如图,a∥b,∠1=60°,求∠2的度数.

 

5、主讲学生安排学生完成练习,根据分组情况,每组单二完成第一题,单一来完成第二题。

第三题实际是个预备,时间充裕,可以安排双二来完成。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

(五)课堂检测

6、学生小结

★★★双济:

余丹

教学设计第三章(单元)第课

课题:

菱形的判定

课型:

新授

教者:

余丹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性学习得出菱形的四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经历探索菱形判定思想的过程,领会菱形的概念以及应用方法,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思想和说理的基本方法。

3、培养良好的思维意识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感悟其应用价值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菱形的判定

教学难点:

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推导与应用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实物菱形

教学过程:

教师主要活动(含教学环节)

学生主要活动

一、复习与回顾

学生回忆后举手作答

1、菱形的定义

2、菱形的性质

二、新授

(一)、探究一:

用一长一短的两根细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以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

指两名学生上讲台动手操作,其他学

生思考作答。

猜想: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学生尝试证明。

教师引导学生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证明。

归纳:

菱形的判定定理: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或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应用新知:

学习讲解教材93页的例2。

(题略)

学生先尝试独立做一做,然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

教师活动:

老师将解答过程进行完整板书,同时要求学生解答过程书写规范,条理清楚,掌

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二)、探究二:

用四支长度相等的圆珠笔(或铅笔)能摆成菱形吗?

四个学生为一组,摆一摆,说一说。

思考:

你是根据什么方法来判定是菱形的?

学生在练习本上规范写出证明过程。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用菱形的定义来判定。

表扬写得好的学生,并展示他的作业。

教师出示解答过程。

(三)、归纳菱形的判定方法:

知识巩固与练习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4、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四)、学以致用

1、判断题

2、填空题

3、一展身手

(五)、课堂小结(略)

(六)、作业布置。

3.2.2菱形的判定

教材93页的例2的证明过程。

(略)

 

★★★五中:

唐明珍,女,现年48岁,中学高级教师,长期担任初中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教学业绩突出,多篇论文在省、常德市或奖,多名学生在数学竞赛中获常德市级奖奖励,2010年获得津市市百名优秀教师称号。

教学设计第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

课题巧解一类以垂径定理为背景的中考数学题

课型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

2.掌握垂径定理。

3.学会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垂径定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垂径定理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准备圆形纸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主要活动(含教学环节)

学生主要活动

一、教材上的垂径定理

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CD⊥AB

CD是直径

AM=BM

AC=BC

AD=BD

二、生活中的垂径定理。

1、破镜如何重圆。

2、把球放在长方体纸盒内,球的一部分露出盒外,其截面如图所示,已知EF=CD=16厘米,则球的半径为多少厘米?

 

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垂径定理的内容。

2、垂径定理的基本图形有哪些?

学生思考:

如何确定镜子的圆心?

半径?

学生思考:

1、思考这个实际问题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

作出它的主视图,学生可能回答截面图,

2、思考怎样确定圆心?

3、如何添加辅助线,构造几何图形解决问题?

三、中考中的垂径定理

1、如图,⊙O的两条弦AB、CD互相垂直,垂足为E,且AB=CD,CE=1,DE=3,则⊙O的半径是多少?

第1题图

2、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AB是⊙O的直径,D为⊙O上一点,OD⊥AC,垂足为E,连接BD.

(1)求证:

BD平分∠ABC;

(2)当∠ODB=30°时,求证:

BC=OD

四、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解决一类以垂径定理为背景的中考题你会考虑添加哪些辅助线?

关于垂径定理的计算常常需要联想到哪些知识?

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

1、如图,AB是⊙O的弦,AB长为8,P是⊙O上一个动点(不与A、B重合),过点O作OC⊥AP于点C,OD⊥PB于点D,则CD的长为多少?

 

2、如图,⊙O的直径AB和弦CD相交于E,若AE=2cm,BE=6cm,∠CEA=300,求:

(1)CD的长;

(2)C点到AB的距离与D点到AB的距离之比。

1、如何构造垂径定理的基本图形?

2、添加半径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求出半径。

1、阅读题目,挖掘潜在的已知条件,

2、观察图中有没有垂径定理的基本图形?

能得到哪些结论?

3、OD与OB、OA,、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与AB有何关系?

4、BC与哪个特殊的几何图形关系密切?

学生在导学案上独立完成作业。

教学板书

例题2的图形、证明过程

教学后记

★★★翊武:

尹小贵,女,1983年出生,2005年湖南城市学院计算机科学教育系本科毕业。

2005年至今在津市市翊武中学工作。

在校曾担任信息技术教学,历史教学,数学教学及办公室干事等工作。

现任七年级数学教师。

教学设计第4章第4节第1课时

课题:

平行线的判定

(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基本格式,掌握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推理过程。

2、学习简单的推理论证说理的方法。

3、通过简单的推理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推理的习惯和方法,同时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

平行线判定方法1的推理过程及几何解题的基本格式

教学难点:

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中逻辑推理及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教具的准备课件设计习题卡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主要活动(含教学环节)

学生主要活动

一、复习引入

1、叙述平行线的性质定理1-3。

2、我们知道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成立的,反过来“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否还成立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1、观察

如图,将木条a,c固定在桌面上,使c与a的夹角

,木条b首先与木条c重合,然后将木条b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旋转

,则c与b的夹角a等于多少度时,a∥b?

通过观察,你能猜测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

1、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2、怎样把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变成“如果……那么……”的句子。

1、指出定理中的条件和结论。

思考

1、由实验,你观察到什么?

2、思考

的位置关系。

3、通过实验可以猜测什么结论?

教师主要活动(含教学环节)

学生主要活动

2、探究

l

下面我们一起探究你所猜测的结论是否正确?

如左图,两条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有一对同位角相等,即

,那么AB与CD平行吗?

过N作直线l平行于AB,则

,又因为

,因此,

,从而直线l与CD重合,因此CD∥AB。

通过探究我们得到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判定方法1 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有一对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议一议:

要求AB∥CD,根据下图,需要补充哪些条件?

 

4、说一说,“平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理论依据?

总结: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5、新知应用

P91例1 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已知∠1+∠2=180°,AB与CD平行吗?

为什么?

  分析:

如果要得到平行,只要证明∠2=∠3。

解:

因为∠1+∠2=180(已知),

∠1+∠3=180°(平角的定义),

所以∠2=∠3(同角的补角相等),

从而AB∥CD(有一对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练习:

若∠1+∠2=180°,那么直线c与d平行吗?

P91例2如图,已知∠1=∠2,说明为什么∠4=∠5。

分析:

如果∠4=∠5,那么要证明直线a与直线b平行,

而要证明直线a与直线b平行,就要证明∠1=∠3

而∠2=∠3,∠1=∠2,所以∠1=∠3。

解:

因为∠1=∠2(已知),∠2=∠3(对顶角相等),

所以 ∠1=∠3(等量待换)

从而,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因此,∠4=∠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小结

①平行线的判定?

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集体讨论:

1、说一说AB与CD的位置关系?

2、归纳总结

2.什么方法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3.说一说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条件和结论。

3、找出要求AB//CD,需要补充哪些条件?

4、学生回答

“平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

要求AB//CD,还欠缺哪些条件?

如何找出这些条件?

学生互评

练习:

学生上黑板演示。

学生互评。

例2:

1、讨论;

2、回答;

3、书写过程。

议一议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平行线的判定

(1)

一、性质与判定

1、平行线的性质1:

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平行线的判定1:

同位角相等,两条只想平行

二、如何区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

后记

★★★龚德惠:

男,1965年出生,大专毕业,中学一级教师,常德市数学学会会员,1983年2月参加教育工作,担任28年班主任,长期从事初中数学教学,教学质量历年名列前茅,擅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工作,多次辅导中学生在数理化奥赛和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多次被评为常德市“十佳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和本战线先进个人。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㈠教案

课题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㈠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概念定义及其性质的基础上,会进行两条判定定理的探究与推导,即“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和“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并懂得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区别与联系。

2、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定义及其两条判定定理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

3、能根据概念定义及两条判定定理的条件分别画平行四边形。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条判定定理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会灵活运用这三种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解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平行四边形模型(板)。

学生学案1份。

 

 

 

一、谈话复习:

前面几节课我们分别学习了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定义和它的各条性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什么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生: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教师阐述平行四边形概念定义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可作判定(鉴别是否是平行四边形)

二方面可作性质(平行四边形对边有什么位置关系)

除此之外我们还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呢?

(生:

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对角线互相平分、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交点是它的对称中心,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二、从七年级时学习经历可知:

几何中某条性质的逆命题如果是真命题,则可以得到与之相对应的判定,并以此作为判定其他命题正确与否的依据!

如: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判定)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看看这些性质的逆命题,哪些是真命题,现在请所有同学和我共同探究几条,好不好?

(首先对本概念定义做判定解释。

①提出第一个问题:

你能否用我的工具迅速画出一个四边形,它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提问:

他们画的四边形像不像平行四边形?

教师质疑:

对待一个数学命题结论的真假应持严肃的态度。

不能让它模棱两可,更不能用赌咒发誓的方式说结论是对的,我们必须用推理证明它。

教师和学生共同对照其中一个同学的图形写出该命题的已知部分、求证部分。

(并说明如正确即可变为一条判定定理)

教师让学生口头小结得出:

板书黑板上第二条:

二、对角线互相平均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符号语言:

因为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且OA=OC,OB=OD,所以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均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②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动脑筋:

我这里有代表两条相等线段的有机玻璃条,在它们各自的端点上各钻一个孔,这样拴上皮筋,皮筋有自然长度,还可以任意变化长度,现在请三个同学上台来,两位同学在同一黑板平面内展示,一个同学鉴别,看他们能否展示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来,大家请欣赏。

学生展示结果后,请大家回答这一组对边除了相等外还有什么要求才能使目标成功?

生:

还需要这组对边平行!

即这组对边既相等又平行!

教师提炼:

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证后再擦掉)

教师和学生共同如前用课件写已知,求证,证明。

教师让学生小结后师写符号语言。

三、运用解题(见课件)

例1:

已知:

如图,在□ABCD的对角线AC上,取两点E、F,使E是OA的中点,F是OC的中点,连结EB、ED、FB、FD。

求证:

四边形EBFD是平行四边形。

 

例2:

如图,在□ABCD中,点EF分别是AB、CD的中点,连结AF、CE,求证:

四边形AECF为平行四边形。

 

四、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收获有哪些?

1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定义和性质。

2平行四边形的三种判定方法,分别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运用三种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

P85T9、T10

 

打出并用黑板板书: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闪烁平行四边形对边,用颜色区分)

黑板板书符号语言:

若AB∥DC,AD∥BC

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打出带空格的性质内容,学生齐读。

 

打出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判定)

板书课题: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一)

教师解释教具的特点及使用方法后,请两位同学各画一个四边形。

学生:

像!

 

课件集体证明!

 

板书:

二、对角线互相平均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符号语言:

若四边形ABCD中,OA=OC,OB=OD,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学生看上去不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板书:

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符号语言:

若四边形ABCD中,AD∥BC,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图形主要条件闪烁。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一)

一、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符号语言:

若AB∥DC,AD∥BC,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二、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符号语言:

若四边形ABCD中,OA=OC,OB=OD,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符号语言:

若四边形ABCD中,AD∥BC,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教学后记

学生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

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掌握较熟练,对平行四边形的三种判定方法能较好的理解,运用解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㈠学案

一、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定义及其性质

1、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双重理解:

①把它当作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之一。

若四边形ABCD中,AB∥DC,AD∥BC,

则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②把它当作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说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有平行的位置关系。

若□ABCD,则AB∥DC,AD∥BC。

2、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

(对边的位置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对角线的位置及数量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

(对边的数量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

(对角的数量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角。

(邻角的数量关系)

平行四边形是图形,是它的对称中心。

(对称性)

平行四边形具有。

(是否有稳定性)

二、探究

1、用两条互相平分的线段为对角线作一个四边形,看它是否是平行四边形?

图中四边形ABCD(是或不是)平行四边形。

归纳成一个命题,并验证为

符号语言:

若,,

则四边形ABCD为

()

2、给你两条相等的线段作为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另一组对边用皮筋联接,在同一平面内,这组相等的边是什么位置关系时,四边形可能演变成平行四边形吗?

图中ADBC时,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归纳成一个命题,并验证为:

一组对边

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符号语言:

若且,

则四边形ABCD为

()

三、运用

例1:

已知:

如图,在□ABCD的对角线AC上,取两点E、F,使E是OA的中点,F是OC的中点,连结EB、ED、FB、FD。

求证:

四边形EBFD是平行四边形。

 

例2:

如图,在□ABCD中,点EF分别是AB、CD的中点,连结AF、CE,求证:

四边形AECF为平行四边形。

 

四、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收获有哪些?

1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定义和性质。

2平行四边形的三种判定方法,分别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运用三种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

P85T9、T10

 

★★★棠中:

贺震,男,2011年毕业于衡阳师院。

在棠华参加工作两年时间以来,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带班授课。

在日常的工作中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工作上兢兢业业,踏实肯干,认真钻研业务,精心组织教学。

教学设计

课题公式法因式分解

课型新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乘法公式的逆向观察,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因式分解的另一种方法——公式法。

2、通过因式分解的应用与实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获得一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方法。

二、教学重点:

公式法分解因式。

三、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公式的特点进行因式分解。

四、教学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