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概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28485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第一章 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1第一章 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1第一章 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1第一章 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1第一章 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概述.docx

《1第一章 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第一章 概述.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第一章 概述.docx

1第一章概述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绿色植物及绿色食品

一、绿色植物及绿色食品的概念

绿色植物是人类赖依生存的基础,没有绿色,就没有生命。

绿色植物是世界上广泛存在的含有叶绿体,并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

在不同的条件下,其形成的产品的质量和商品性有很大的差异。

它是绿色食品产生的基础。

根据农业有关部门的定义,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绿色食品并非指绿颜色的食品,而是对无污染食品的一种形象描述。

绿色象征生命和活力,而食品是维系人类生命的物质基础。

为了突出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能给人们带来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将其定名为“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国际有机农业的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国际上与绿色食品相类似的还有有机食品(农产品)、生态食品(农产品)、生物动力学农产品等。

应该说,绿色食品和这些同类食品的生产要求大部分是相同的,包括a.关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确保食品的安全性;c.强调第三方认证。

但在具体的生产和认证要求方面,绿色食品和这些食品还存在差别。

比如我国的A级绿色食品允许使用化学品,AA级绿色食品不允许使用化学品,但目前我国认证的绿色食品中绝大部分为A级绿色食品,而有机食品等是不允许使用化学品的;绿色食品强调基地的生产环境条件和最终产品质量的检测,而有机食品除了强调这两者外,还特别重视对于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体系以及产品可追踪性的检查和认证;绿色食品以产品为认证对象,而有机食品的认证对象是土地和生产者。

因此,不能将绿色食品与国际上的同类食品完全划等号,在阅读本教材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

在保护环境和保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通过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并提高生命质量是全球的共同使命。

发展绿色食品,从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入手,以开发无污染食品为突破口,改革传统食物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实现农业和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从而将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增进人民健康紧密地结合起来,促成环境、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因此,开发绿色食品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二、绿色植物及绿色食品的发展

(一)世界农业发展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

世界农业进入现代化阶段不过百余年的历史,特别是在过去的40多年间,由于大规模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农业生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世界农业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应归功于农业生产规模和场所的扩大以及生产率的提高。

其关键是:

培育和使用高水肥反应的高产作物品种(小麦、水稻);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的商品能源投入,包括农业机械、化学肥料、农药、燃油等。

以常规农业为代表的农业发展模式使得世界农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世界农业和整个人类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

主要表现在:

自然资源耗竭、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经济问题。

自然资源耗竭。

遗传资源减少,潜在生物资源和病虫害控制因子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对自然灾害缓冲能力降低。

生态环境恶化。

集中表现在自然灾害逐年加重(发生和成灾频率);人类活动对农业产生的污染、影响以及农业生产本身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加剧。

社会经济问题。

农业所发生的问题又进一步诱发其他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包括国家间、地区间自然条件和发展时段的差异,造成资源不公平分配和配置;发达国家的粮食生产过剩和发展中国家近8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得不到保证;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与本国农业生产保护之间、农产品价格补贴与价格保护之间出现了很多矛盾等。

世界农业发展引发的诸多问题,如自然资源耗竭、生态环境恶化和诸多社会经济问题,形成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很多矛盾。

为解决这些问题,人们进行了很多探索,其中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特别是有机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是其中有效的途径之一。

20世纪70年代初,旨在限制化学物质过量投入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食物安全性的“有机农业”思潮影响了许多国家,一些国家开始采取经济措施和法律手段,鼓励、支持本国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开发。

进入80年代,共同走上一条将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起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呼声得到世界各国的响应,许多国家开始从农业着手,积极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缓解常规农业给环境和资源造成助严重压力。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全球未来的共同发展战略。

此后,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加快了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动力学农业等替代常规农业生产方式的实践。

同时,随着环境贸易的迅速发展,国际市场对无污染、无公害的食品安全需求也与日俱增。

(二)中国农业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农业开始进入常规现代化的阶段,显著标志是高产作物品种的大批育成、种植业的化肥施用量迅速增长,并保证了过去30年间相对于人口增长(1.6%)较高的粮食增长速度(3.4%)。

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产已经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农业的高速增长是靠拼资源和牺牲环境利益来换取的,中国农业的高速发展事实上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及资源代价。

在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首先面临着来自资源及能源短缺方面的制约。

中国的主要农业资源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水、化石能源的缺乏使得中国不可能得到发达国家完成常规农业现代化中具有的廉价石油条件,也承受不起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模式造成的后果。

与此同时靠现有技术继续提高粮食单产及生产率已面临严重挑战。

首先,近10年来世界粮食生产出现了衰退或停滞的趋势,中国的粮食生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也表现出徘徊的局面。

其次,近几十年来农业灾害趋于频繁,如水灾受害面积就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前5年成灾率达到51%,远高于20世纪70年代的31%。

这些预示着中国农业的资源基础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利用已受到损害,并影响到农产品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中国农业的小规模经营以及近年来农业比较低的效益已迫使农业开始进入需要保护的阶段,但受多种因素的牵制,中央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费用并没有显著增长;而且国家企图通过提高粮价维持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潜力已尽,因为目前主要农产品,包括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的价格已接近甚至超过国际市场价。

这种情况大大降低了我国粮棉的国际竞争力,它不仅影响到出口,还会因“入关”形成重大冲击。

另外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劳力严重过剩已成为农业发展难以克服的障碍因子。

据统计,种植业劳力,一年在农田的有效劳动时间不足20日,由此制约了农民农业收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000年中国农村的过剩劳力达到3亿,若按常规模式安置全部3亿劳力,则需要3万亿资金和400万hm2土地,这是我国财力和土地资源难以支撑的。

所有这些表明,未来中国的农业发展将面临来自资源基础、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同时挑战,国家必须对现有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刻的科学判断和分析,并提出调整战略。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又是农业发展的前提,因而保护资源和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首先从农业入手。

(三)绿色食品在我国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首先,开发绿色食品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及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又进一步把保护环境和增进入民身体健康作为基本国策。

开发绿色食品正是使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力举措,也是落实我国基本国策的具体体现。

其次,开发绿色食品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在开放的市场上,广大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有高度的选择权,人们毫无疑问地会选择那些价廉物美的产品。

绿色食品的推出,突破了原来单一运用行政手段控制产品质量的方式,采用技术和管理的方式,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并将农工商、产供销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了一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食物生产方式,深受广大农户和食品生产企业的欢迎。

在市场上,绿色食品以其鲜明的形象、过硬的质量和合理的价也深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第三,开发绿色食品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初,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响应,许多国家纷纷从农业入手,积极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则以开发绿色食品为突破口,将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和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在我国对外贸易格局中,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农产品贸易领域出现了两个特点:

一是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二是农产品贸易保护日趋严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绿色”标志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如果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生产过程中不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并提高产品的安全水平,我国农产品出口将面临新的挑战。

开发绿色食品正是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技术标准与贸易准则与国际市场直接接轨的具体表现。

开发绿色食品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过去,人们总是强调自己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但由于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结果屡屡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在经历种种威胁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只有和自然保持和谐关系,才能健康地生存,社会文明才能进步。

消费观念的变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食品消费观念的变化集中反映了饮食文化的进步。

在食品消费领域,人们从过度消费热量食品开始转变关注食品的营养、安全、保健性质,开始关注食品消费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并关注后代人的利益。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又引发了传统食物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就是向可持续生产方式的转变,即在确保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的基础上发展食物生产。

由此可见,绿色食品的产生是人们由传统的生产和消费观念转向科学、文明、理性的发展观念的必然结果。

(四)绿色食品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1990年5月10日,我国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的推出,不仅以其科学概念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食品生产和管理体系,并被我国许多地区的农民和食品企业系统地接受、采用和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杜会效益。

绿色食品在我国的发展按照主导方式和主要目标分,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从农垦系统启动的基础建设阶段(1990~1993)。

1990年,绿色食品工程在农垦系统正式实施。

在绿色食品工程实施后的三年中,完成了一系列基础建设工作。

主要包括成立组织机构、制订技术标准以及加强与国际同行和组织的联系。

1990年绿色食品工程实施的当年,就有127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使用权。

第二阶段,向全社会推进的加速发展阶段(1994~1996)。

这一阶段绿色食品的产品数量连续增长;产品结构趋向居民日常消费结构;绿色食品在县域开发逐步展开。

全国许多县(市)依托本地资源,在全县范围内组织绿色食品开发和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使绿色食品开发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增长点。

第三阶段,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1997年至今)。

中国许多地方的政府和部门进一步重视绿色食品的发展;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认知程度越来越高;新闻媒体主动宣传、报道绿色食品;理论界和学术界也日益重视对绿色食品的探讨。

目前,中国的绿色食品组织管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和标准体系,绿色食品市场建设已初显成效。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其市场覆盖面日益扩大,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相当一部分绿色食品已成功地进人了日本、美国、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并显示出了在技术、质量、价格、品脾上的明显优势,展示出了绿色食品的出口前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机食品在我国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以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为代表的国内认证体系和以ECOCERT为代表的国外认证机构开始将国际上的有机农业标准和认证体系引入我国,着重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控制、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农产品的可追踪性等三个方面进行控制。

以外贸为主要推动力的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近年来由于消费者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国内消费需求对于有机农业发展的推动也在不断增加,有机农业的发展呈现生产、加工、贸易的良性循环。

目前,国际上与绿色食品生产在生产方式上相类同的主要有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学农业、自然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相应的产品形式为有机食品(农产品)、生态食品(农产品)、生物动力学农产品等。

这些生产方式以及按照这些生产方式生产产品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为人类提供足够数量的健康、优质农产品,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植物优势农产品的种植区划

(一)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区划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作物种植结构、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并保持县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将全国划分为10个大区。

1、东北大豆、春麦、甜莱区本区位于我国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的东北部。

气候湿润温凉,北部地区无霜期短,大部分地区一年一熟,南部地区可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

为我国大豆、春小麦、高粱、玉米、甜菜和亚麻的主产地。

此外,还种植马铃薯、水稻、早熟棉花等。

近年来,黑龙江、辽宁水稻发展较快,棉花、高梁面积有所下降。

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本区位于我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包头以东地区,辽宁西部、河北、山西、陕西北部、甘肃、青海和宁夏中南部。

本区主要由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组成,无霜期短,降雨量少,气候干燥、冷凉。

大部分地区一年一熟,以旱粮为主,有谷子、黍、高粱、春小麦、燕麦、马铃薯、大豆、豌豆、红小豆等,经济作物有甜菜、油菜、胡麻和向日葵等.

3、黄淮海棉、麦、油.烟区本区位于长城以南,太行山以东,渭北高原以南,秦岭淮海以北,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山东、河北、河南大部,江苏、安徽北部,山西南部和关中平原。

气候温和,无霜期170~200d,热量条件较好,大部分地区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热。

作物种类繁多,冬小麦、玉米,棉花是主要作物。

冬小麦面积和产量占全国60%以上,棉花、花生、芝麻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一半,烤烟占60%,玉米占30%以上,是我国粮、棉、油、烟、果等集中产区和重要生产基地。

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南方丘陵山地以北,地跨上海市、安徽、江苏、湖北省

5.浙江、江西、湖南省北部的太湖、鄱阳湖、洞庭湖平原全区气候温和湿润,无霜期210~280d,一年二熟。

水稻、小麦、棉花、油菜是本区的主要作物,是我国粮、棉、油、麻、丝、茶等重要产地。

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本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以南,华南区以北,包括湖南、浙江、江西、福建4省大部,安徽、湖北南部,广东、广西北部。

无霜期235~240d,一年二熟或三熟。

大部分地区可种双季稻、油菜、茶、柑橘等。

6、华南双季稻、甘蔗、热带作物区包括福建南部、广东中南部、广西和云南南部、海南省及台湾省。

地处热带,无霜期300~360d。

作物种类繁多.双季稻占粮食作物的90%以上,近年玉米也有大发展。

甘蔗产量占全国2/3。

龙舌兰、麻、香蕉、咖啡、橡胶等热带作物都分布在这一地区。

7、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桑、柑橘区包括陕西秦岭以南地区,鄂西山区、四川盆地、甘肃东南部、豫西一部分。

雨量市,热量丰富,日照条件差.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其次是甘薯、小麦。

经济作物以油菜、桑、柑橘为主,其次是甘蔗、烤烟、药材等。

8、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包括贵州、云南中北部,湖南西部及广西西北部、四川西南部。

本区丘陵起伏,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立体农业明显,种植制度复杂多样,烤烟品质较佳。

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烤烟等。

9、西北绿洲麦、棉、甜莱、葡萄区包括新疆全区、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宁夏西北部及内蒙古西部。

典大陆性气候,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不足,必须灌溉才能种植,又称绿洲农业。

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南疆有长绒棉基地,北疆有甜菜基地,葡萄总产约占全国的一半。

近年来,棉花、玉米、油用向日葵、红花发展较快,是我国优质棉生产基地。

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包括西藏、青海南部和东北部、四川西部、甘肃南部、云南西北部。

大部分地区海拔3000~5000m,气候冷凉,主要为牧区。

农作物一年一熟,多为喜冷凉耐寒作物,其中青稞、小麦、豌豆、油菜4种作物面积最大。

(二)我国几种主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1、专用小麦重点建设黄淮梅、长江下游和大兴安岭沿麓等3个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带:

(1)黄淮海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本区主要包括河北、山东两个省和河南大部、江苏和安徽北部、陕西关中、山西中南部,光热资源丰富,降雨量较少,土壤肥沃,生产条件较好,非常有利于小麦蛋白质和面筋的形成与积累,是我国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最适宜地区.应以生产优质强筋小麦为主。

(2)长江下游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主要包括江苏、安徽两个省淮河以南、湖北北部、河南南部等地区。

该区气候湿润,热量条件良好.小麦灌浆期间降雨量偏多,湿度较重,不利于小麦蛋白质和面筋的积累,但非常有利于小麦低蛋白和弱面筋的形成,适宜发展弱筋小麦生产。

应以生产优质弱筋小麦为主。

(3)大兴安岭沿麓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该区主要包括黑龙江西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等地区,是重要的商品春小麦生产基地,土地肥沃,年降雨量550~650mm,生态条件与加拿大、美国等强筋小麦生产地区相似.具有发展我国面包用硬红春小麦的生态资源优势.应以生产优质强筋春小麦为主。

2、专用玉米重点建设东北、内蒙古和黄淮海两个专用玉米优势区域带。

(1)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优势区该区地处著名的“黄金玉米带”及周边地区,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且时空分布合理,玉米营养品质好,种植面积、产量均占全国1/3以上,单产比全国平均高10%以上。

玉米产量高,商品量大,商品率高,种植比较效益高。

本区应以发展专用玉米为主,在增强玉米就地转化能力的基础上,生产高品质商品玉米,打人国际市场。

(2)黄淮海专用玉米优势区本区气候和农田基本条件较好,有效灌溉面积达50%以上,玉米生产水平较高,玉米播种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的33%以上。

区内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业比较发达,专用玉米需求量大。

本区玉米发展应以早熟、高产、专用的饲料及加工用品种为主,提高专用商品品质和加工品质,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增加种植效益;发展饲料加工和工业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3、高油大豆重点建设东北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带,本区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潭丰富且时空分布合理,为我国大豆主产区,产量高、品质好。

本区大豆为非转基因大豆,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施用量也少,农产品安全性好。

应发展油脂含量高的专用大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非转基因高油大豆生产区。

4.棉花重点建设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3个优势棉花生产区域。

黄河流域棉区主要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5个省,长江流域棉区主要在江汉平原、洞庭湖、鄱阳湖、南襄盆地等地,西北内陆棉区主要是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

发挥区或优势,增加长绒棉和短绒棉的种植比例,提高棉花产量和产品品质的一致性和整齐度,将长江流域棉区建设成为适纺50支纱以上和20支纱以下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黄河流域棉区建设成为以适纺40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西北内陆棉区建设成为以适纺22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满足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

5.“双低”油菜重点建设长江上游区、中游区和下游区3个“双低”抽菜优势区域.长江上游优势区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重庆、云南等4个省市,长江中游优势区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河南等5个省,长江下游优势区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2个省。

长江流域油菜基本实现“双低”化,单产水平明显提高,可满足国内植物油需求量的60%.含油率提高2—3个百分点,商品油菜籽芥酸、硫甙含量基本达到部颁标准。

第二节绿色植物品种改良与良种繁育

一、品种合理利用和改良

(一)品种改良及优良品种的作用

优良品种是劳动人民长期劳动的产物。

人类在长期与自然斗争的实践中,不断认识植物,并通过选择和栽培过程,对植物加以驯化和改良,形成了许多栽培作物及栽培作物品种。

从达尔文时代开始,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植物进行选择,即通过作物的变异一遗传一选择,创造了各种作物无数的优良品种,使产量逐步上升,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品种改良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育种工作者通过科学的育种方法和途径,对现有的品种和材料进行选育,以使作物品种获得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和适应性强等优良性状。

1、产量性状的改良。

由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常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育种工作者在培育不同作物高产品种的过程中,围绕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协调性对品种进行了改良。

例如,40年来品种遗传改良对小麦产量结构的突出贡献是穗粒重,比解放前的农家品种几乎得到成倍的提高。

2、株型的改良。

半矮生性的作物具有耐肥、抗倒的特点,矮化育种已成为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

目前小麦、水稻等作物矮秆品种的成功育成,使全世界的粮食产量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

玉米紧凑型品种的育成,提高了单位面积的株数,使得玉米的最大叶面积指数达到7左右,为玉米的高产打下了基础。

3、杂种优势利用。

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性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F1),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性状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

目前,我国杂种优势利用主要在玉米、高粱、水稻、及油菜等作物上。

特别是玉米,杂种优势强,制种方法简便,优良单交种在生产上的应用较为广泛。

4、品质性状的改良。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品质改良越来越受到育种工作者的重视。

在国际上,粮食作物的高产育种有了新的进展之后,出现了以提高蛋白和赖氨酸含量为主的品质育种新趋势。

目前,我国品质育种取得重大进展,一批高产优质新品种已应用于生产中。

以玉米为例,全世界在发展普通玉米育种的同时,正在逐步发展特用玉米,如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甜玉米、爆裂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直链淀粉玉米以及青贮玉米等。

不同类型品种玉米具有各自独特的内在遗传组成,表现出各具特色的籽粒构造、营养成分、加工品质以及食用风味,因而有着各自特殊的用途、加工要求和相应的销售市场。

5、抗逆性改良。

抗逆性强是作物高产、稳产的保证,不良的气候、土壤条件及病虫危害是高产、稳产的严重威胁。

抗逆性的内容包括抗病虫、抗旱、抗寒、耐瘠薄、抗盐碱等。

由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在某一地区,某一抗性可能成为品种改良的目标。

如在干旱严重的地区,要求品种具有良好的抗旱性,在小麦锈病易发区,抗锈病是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在棉铃虫危害严重的地区,抗虫棉的选育是棉花育种的主要目标。

增强品种的抗逆性,在生产中可减轻或避免产量的损失和品质的变劣。

6、生育期改良。

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减少,耕作制度正在不断改革,复种指数将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对品种早熟性的要求十分迫切,早熟育种已成为国内外品种改良的目标。

目前早稻品种、早熟丰产油菜及小麦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使南方各地双季稻、三熟制的面积大幅度提高,促进了粮食和油料作物生产的发展,保证了食品安全;玉米早熟品种的育成,使得玉米的种植区域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延伸,扩大了玉米的种植范围,同时也为北方种植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品种保障。

7、适应性改良。

作物品种改良还包括生态类型适应性和对农业机械化作业适应性方面的改良。

作为良种应该适应栽培地区广,适应肥力范围宽,适应多种栽培水平。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品种还要适应农业机械操作。

(二)品种的合理使用

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需要而创造的一种植物群体,它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在生物学上、经济性状上和形态学上具有相对稳定的一致性,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栽培条件下,在产量、品质、生育期、抗性和适应性方面符合人类生产需要,并能用普通的繁殖方法保持其原有性状和经济价值。

品种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不符合生产要求、没有直接利用价值、不能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