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引论辅导12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00495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引论辅导1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哲学引论辅导1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哲学引论辅导1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哲学引论辅导1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哲学引论辅导1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引论辅导123.docx

《哲学引论辅导1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引论辅导123.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引论辅导123.docx

哲学引论辅导123

第一章哲学总论

重点:

一个是哲学的问题,另一个是哲学的价值。

难点:

哲学的概念、哲学与语词。

枢纽: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第一节哲学的概念

哲学一词,源自英文“Philosophy”;而“Philosophy”一词,则又源自希腊文“Philosophia”。

在希腊文中,Philosophia乃一组合词,其前缀Philia原意为爱,后缀Sophia则为智。

由是观之,哲学一词之原意,应为爱智,或曰智慧之学。

一、哲学的产生

1.哲学的双重特性。

从一个方面看,哲学起始于人类好奇的本性;从另一个方面看,哲学又表现为人类爱智的活动。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谈到哲学的这一特性时,曾以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人的不同动机为例,生动揭示了哲学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之间所具有的这一本质区别。

2.哲学的历史起源。

哲学的产生乃是宗教和艺术直接作用的结果。

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是催生哲学的母体和温床。

正是在原始的宗教和艺术中,人类通过音乐、绘画、雕塑以及各式各样的庆典和祭祀活动等,集中表达了他们力图解决生命、生存和死亡中的各种问题的强烈意愿,并尝试通过这些方式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并进而揭示隐藏在这些表面环境后面的那些不易觉察的、制约着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东西。

3.哲学的最终形成。

由于哲学是一种较之宗教和艺术更为理性化和系统化的追寻和探讨存在问题的思想形式和文化形式,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哲学在它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它之作为一种独立的人类精神文化形式的诞生,就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情。

哲学与科学

1.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从哲学分割权利;哲学与科学分享权利。

这是指,一方面,哲学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得不把对自然界和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权利让渡给科学;另一方面,哲学虽然必须与科学分享权利,但它对这种权利的让渡远不是自觉志愿的。

2.哲学的两难处境:

既有人坚持哲学高于科学,也有人坚持哲学从属于科学。

这是指,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科学问题几乎是引起哲学兴趣的唯一对象。

而且只要一有可能,哲学家们总是试图把科学重新纳入哲学的范围。

一旦哲学家的这种企图由于科学家的抵制,或哲学基于自身的局限而对它欲涉足的领域表现出无奈的时候,总是有那样一些哲学家或多或少地表现出要么把哲学降低到只是为科学作方法论的辩护,以科学的语言代替哲学的语言的地步;要么拒绝一切对哲学的批评和非议,把这种批评和非议看作是对哲学的一种不能容忍的恶意诽谤和攻击。

3.哲学与科学和其他人类精神文化形式分享对真理和日常生活的解释权利。

哲学的演变

1.希腊哲学的特征:

自然哲学。

最初,当古希腊哲学从原始的宗教和艺术中间分化出来,对自然和宇宙本质探索的兴趣支配着绝大多数古代哲学家的研究热情的时候,哲学被赋予了纯理论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自然哲学是这一时期哲学的基本特色。

2.晚期希腊和欧洲中世纪早期哲学的特征:

伦理学或道德学说。

到了希腊后期及至欧洲中世纪早期,哲学家们的理论兴趣和研究热情为之一变,道德的、实践的生活要求开始上升而成为哲学研究的主流。

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以及怀疑主义哲学家从各自的角度多方论证了,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正确欣赏是人生的目的,哲学的研究应服从于实际生活中的道德的目标和要求。

与此相应的,哲学在这一时期被赋予了伦理学或道德学说的特征。

3.中世纪哲学的特征:

宗教哲学或曰经院哲学。

这一时期,哲学家在其理论中多方论证、阐述和发展的哲学观点,不过是教士和神学家在基督教的殿堂里不遗余力地提倡和身体力行的神学主张。

4.近代哲学的特征:

认识论。

近代哲学由神向人的复归,并重新寻求从科学的结论中获得解释世界的理论方式,是通过哲学认识论上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两极对立,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达到的它们之间关系的更高意义上的统一而实现的。

5.现代哲学的特征:

科学主义哲学与人本主义哲学。

第二节哲学的问题

哲学既可以按照研究内容的不同,将之划分为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等;也可以按照研究性质的不同,将之划分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两大部分。

同时,还可以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待哲学研究活动的特点。

一.认识论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问题的理论,它探讨人类认识的起源、本质、界限、认识经验与认识对象的关系等与人类认识有关的最一般的理论问题。

1.认识论的起源:

古希腊哲学家关于人类认识性质的探讨。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在他的著名的理念论中提出并讨论了有关知识的来源和本质的问题。

德谟克里特、亚里士多德等人对意见范畴的探讨与研究,也对后来的哲学,特别是认识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和深远的影响。

2.认识论的奠立:

洛克被称为“认识论之父”;康德则使认识论成为全部哲学的基础。

作为哲学的一个基础部门的,并且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形式的认识论的奠立,严格说来,则是近代的事。

在近代哲学家中,洛克以其著名的“人类理解论”,为哲学认识论的最初形成奠定了经验主义的基础。

使认识论成为全部哲学的基础并在哲学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哲学家,则非康德莫属。

康德在他的著名的“三大批判”之一的“纯粹理性批判”中,通过对现象与物自体的划分,透彻揭示了形而上学之作为一种关于现实世界的认识方式的不可能性,从而为认识论登堂入室成为哲学研究的重镇和主流开辟了道路。

3.当代认识论:

实质是一门关于知识和思想分析的专门学问。

对于把哲学的性质和功能界定为逻辑和语言分析的语言哲学家和分析哲学家来说,哲学直接就是认识论;即便对那些不赞成逻辑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的思想基础和哲学立场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家来说,当着他们坚持认为形而上学仍然是一切科学之所以可能的思想基础和研究前提的时候,也小心谨慎地避免重蹈传统哲学脱离认识论来对世界作本体论论证的覆辙,努力使自己的研究带有认识论和思想分析的特点。

二.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一词出自“易”之“系辞”: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取之以对应并转译英文“Metaphysics”。

英文中之“Metaphysics”由两部分组成:

其后缀“Physics”原意为物理学;其前缀“Meta”则为在上、在先之意。

由是译之,形而上学之原意,应是在物理学之上、之先的意思。

1.“形而上学”的含义。

广义的用法:

表示关于存在者的最一般规定的学问,即讨论关于宇宙和事物存在的终极本质和永恒原理的学问;

狭义的用法:

只有与非感性的、超验的对象有关的那些陈述才属于形而上学。

2.“形而上学”的特性:

终极性和体验性。

所谓终极性是指:

形而上学总是在追寻人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即为什么我会在这里?

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

在所有这一切的后面存在着的究竟是什么?

所谓体验性是指,形而上学关注的问题,如偶然性问题、有限性问题、完美性问题、痛苦问题,以及超越性问题等,都是体验性的,是与人的存在相伴相随,并且反过来深刻制约和影响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存在问题。

3.“形而上学”的领域:

宇宙论与伦理学。

所谓宇宙论,是研究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宇宙的起源、本质和结构问题的哲学理论。

所谓伦理学,则是研究人的行为、活动和相互关系中的价值决定问题的哲学理论。

4.形而上学问题与非形而上学问题的区别。

第一,它不关心具体的、特殊的存在,而只关心整体的、总体的存在;

第二,它不关心多样性、可分性的整体或总体存在(可数),而只关心统一的、不可分的整体或总体存在(不可数);

第三,它不关心显现了的存在,而只关心终极的存在;第四,它不寻求存在的当下意义,而只寻求存在的原始直观。

三.伦理学

伦理学作为一门对道德问题加以研究的学问,主要探讨与人的行为方式有关的那些价值问题,即一定道德活动、道德行为中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决定问题。

1.伦理学的历史。

苏格拉底:

他的哲学中就涉及了真理、正义、善和美的构成问题。

柏拉图:

他在自己的著作“理想国”中,进一步探讨了有关人的行为、活动的价值判定问题,并把所谓“至善”作为最高的理念,也即人类的最高的知识。

柏拉图的学生色诺勒斯(Xenocrats)曾把柏拉图有关人的行为活动之意志决定的论述直接称为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

他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严谨细密、堪称典范的伦理学体系。

在近代哲学家中,洛克、休谟、边沁、穆勒等人沿着经验主义的方向建构了立足于实际效果判定行为善恶的功利主义伦理学;而康德则沿着直觉主义的方向,从理性主义的前提演绎出一套用以评判行为善恶和道德合理性的标准。

2.伦理学的问题。

(1)道德的内容与目的。

伦理学上之所谓道德目的,非为表现在具体道德行为中的特定的目的,而是指一切道德行为和道德过程引以为据,必须服从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最高的道德目的,也即道德上的至善。

伦理学中的其它问题,一般而言,都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并且据此加以论证的;

(2)道德的行为与决定。

道德乃是个体的行为,而个体行为始终要受到社会规范、道德戒律的约束。

对个体道德起着最终决定作用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社会的规范、道德的戒律又是基于怎样的理由形成或建立的?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功利主义和直觉主义各以怎样的道德决定原则为基础?

个人与社会究竟应该具有一种怎样的关系?

诸如此类的问题,是道德领域中最具有实践性的一个方面,因而是伦理学研究关注的另一个热点;

(3)道德的尺度与标准。

结果论以个人的决定、行为和道德规则的结果为标准;

非结果论以个体以外的因素,如超越的神意或绝对的理性为标准。

3.当代伦理学的特点:

把伦理学主要看作是一门理论哲学而不是实践哲学。

四.其他

1.除了上述三个基本的问题以外,哲学的视野所及,还包括了美学、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文化哲学方面的问题。

2.哲学是思想探索的学问,举凡与人的存在和知识有关的问题,原则上都可以纳入哲学研究的范畴。

只是,当哲学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它不是从它们各自的领域,而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它们的性质和特点做最一般的研究。

同时,在一定的哲学体系中,究竟以那些问题作为论证的对象和重点,也取决于哲学家对此的不同理解。

3.方法论。

(1)哲学是一种关于实在的研究,但它不是研究实在的某一方面,而是研究实在的整

体。

(2)哲学是一种关于辨明性的研究,它的任务是努力证明我们所做的那些陈述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3)哲学是关于思想概念的意义分析,是对支配我们思想和活动的那些至关重要的基本概念或观念的逻辑澄清或阐明。

第三节哲学与语词

第四节哲学的价值

为人类生活和人类实践指示理想目标;为科学研究和日常思考提供分析基础;为精神文化和思想理论提供批判根据,可视之为哲学的三个基本功能,也是哲学存在价值的最重要的三个证明。

一.哲学的理论特性

1.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对经验和事实后面的普遍的和必然的法则的研究。

2.哲学关注什么?

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思想性探索活动。

哲学活动所关注的首要目标,是那些在哲学范围以外的、对人类生活的某个方面起

着更为基本的支配作用的人类活动;

哲学活动关注的另一个目标,是那些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在深层上影响或支配着人类思想和人类活动的特定领域和特定概念。

3.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征:

首先,表现为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

这些原则或假定,既有日常生活意义上的,又有科学意义上的;其次,表现为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但哲学所研究的问题,却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

二.哲学对科学的作用

1.确立科学的理论前提。

2.阐明科学的基本性质。

3.捍卫科学的独立性,谋求全体科学的统一。

三.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

1.对日常意识的反思。

(1)对传统的反思。

(2)对常识的反思。

2.对学科前提的批判。

(1)对具体学科理论前提的批判。

(2)对哲学本身理论前提的批判。

3.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这是指,哲学是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第二章中西哲学史略

重点:

主要集中在与中西哲学发展历程有关的那些历史阶段、理论形态和哲学家的记忆和理解上。

难点:

中西哲学的碰撞与交流。

枢纽:

“phenomena”与“noumena”的关系,即西方哲学围绕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展开自己的历程,而中国哲学则围绕建立道德形而上的真理范畴而展开自己的历程。

第一节中国哲学史略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世界三大哲学体系,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中国哲学大约结胎于夏商周三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先秦哲学、汉唐哲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实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先秦哲学

1.《周易》及其思想

《周易》本称《易》,是中国文化典籍中的一部奇书。

它既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位列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首,又为各家各派所看重,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易经》包含《经》与《传》两个部分:

《易经》由六十四卦组成,其主体是卦名、卦象、卦辞、爻象、爻辞等;《易传》是对《易经》本文的解释和对其思想的发挥,共有十篇,故称《十翼》。

《周易》的思想非常丰富,它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深化了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

2.孔子与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和荀子等。

儒家的经典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荀子》等。

儒家哲学可以归结为以“仁学”为核心的伦理哲学体系。

关于仁学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

①以“孝”释“仁”:

即孔子试图通过血缘纽带建立一套普适于整个社会的普遍必然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②以“礼”释“仁”:

即仁的首要涵义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这就是孔子念念不忘的周礼;③“仁者爱人”:

即将“孝悌”推而广之,乃至于所有的人,这是仁学的核心;④“推己及人”:

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即著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⑤“君子人格”:

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以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生活为最高典范。

与此相关,儒家特有的天人观(如孔子所谓“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和人性观(如孟子所谓人之“四善端”),对于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老庄与道家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继承人是庄子,史称“老庄学派”。

道家的经典有《老子》和《庄子》等。

这一派侧重于探讨宇宙观、人生观问题,倡“无为”和冀“逍遥”是它的显著特征。

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并主张以“道”为世界之根本,以“合于道”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故称“道家”。

4.墨翟与墨家

墨家,因创始人墨翟而得名。

在先秦时与儒家并称两大“显学”,但因汉代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遂成绝学,其传承亦绝。

墨家的思想集中《墨子》一书中。

在社会政治观上,墨子有十大主张:

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兼爱、非攻、天志、明鬼。

其中核心的是“兼爱”和“非命”。

在哲学上,墨子主要的贡献集中表现在认识论上,即著名的“三表法”。

在“三表法”中,墨子强调判断一种言论或知识的真假,必须参证历史的经验、百姓的见闻和实际的效用。

5.韩非与法家

法家的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实际创始人为战国时期的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法家的经典有《管子》、《法经》、《商君书》和《韩非子》等。

二.汉唐哲学

1.两汉经学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经”,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正是在两汉时期,儒家学说经过新的整合取得了思想上的统治地位,而道家学说则成为影响最大的非正统思想。

与此相应,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天人感应观和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天道自然观;前者以董仲舒为代表,后者以王充为代表。

2.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有王弼、嵇康、阮藉、郭象等,他们所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名教就是“名分教化”,指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和道德规范;自然的意思是自然而然、自然无为,它是道的特性和法则。

从道家的观点来说,名教属于有为的范畴,自然属于无为的范畴,二者是相对的。

所谓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纲常礼法与自然无为的关系。

3.道教的兴起

东晋时的葛洪写了一部《抱朴子》,标志着道教由此成为中国唯一一种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的宗教。

4.隋唐佛学

(1)法相宗。

创始人是玄奘,《成唯识论》是其代表作。

玄奘信奉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学说,特别注重对法相(事物现象)的分析,而分析的结果是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识的变现,不能离开识而独立存在。

(2)华严宗。

实际创始人是法藏,其代表作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金师子章》等。

华严宗提出了诸如“四法界”、“六相义”和“十玄门”等学说,主要是阐述一切差别的事物之间都是交互含容、全息统一的,真心与妄念、本质与现象以及现象与现象之间都是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关系。

(3)中国禅宗。

实际创始人是慧能,主要经典是《坛经》。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实践派,他们自我标榜为“教外别传”,认为自己所传的是佛祖的心印,亦即佛教的觉悟之心,因此禅宗也被称为“心宗”。

禅宗所关心主要有三个问题:

一是关于觉悟解脱的可能性或成佛的根据问题,二是关于修行实践的方法问题,三是觉悟解脱的实践问题。

5.儒学的发展

三.宋明理学

1.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

2.宋明理学的主要形态

宋明理学主要有道学、心学和气学三大流派。

其中,道学侧重于从哲学上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永恒性和至上性,在实践上强调对于儒家伦理纲常的认识和内化;心学侧重于说明道德的内在根据与道德主体性,在道德上强调道德的外化和践履;气学的立场则接近于道学,但在哲学论证方式上又有自己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二程”);朱熹;王阳明和王阳明。

其中,以朱熹最为重要。

3.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

(1)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

(2)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

四.清代实学(略)

第二节西方哲学史略

所谓西方哲学是指以欧洲为核心的西方民族的哲学。

在本节中,我们将按照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四个阶段对西方哲学做一简略的介绍。

一.古希腊哲学

1.自然哲学

希腊哲学开始于对自然的思考。

泰勒斯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因为

他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

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的思考有两条线索:

一和多;变与不变。

这两对矛盾产生出四种立场:

泰勒斯、阿那克西美尼和赫拉克利特分别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气、火,但这个“一”是变化的,正是其变化催生了这个世界;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数本原说”,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当然是多的,但它们是不变化的;巴门尼德第一次提出了“是者”(being)的概念,这个“是者”是不生不灭的、连续的和完满的,因而是不变的“一”;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德谟克里特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着的“多”(四根、种子和原子)。

2.“智者运动”。

智者派的思想带有浓厚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这表现在它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的一句名言上。

这就是:

“人是万物的尺度。

3.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知识就是从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寻求普遍的道德定义,而寻求定义的方法就是论辩诘难或者对话。

他把自己的这种认识真理的方法比作“助产术”。

4.柏拉图

“理念论”是柏拉图主义的要旨,即它认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这就是所谓的“理念”或者“型相”的世界。

由此柏拉图设定了两个世界:

一个现象世界,一个理念世界,前者是可以感觉的,后者却只能思想到。

5.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反对柏拉图将理念看成是和个别事物分离的、独立存在的实体。

他认为理念或他所说的“形式”不能离开感官事物而独存,普遍不能离开个别而独存。

因此,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实体主要指的是个别事物,此即“第一实体”。

6.亚里士多德之后

二.中世纪哲学

这个时期最著名的经院哲学家是托马斯·阿奎那,后来因其“超常贡献”他曾被教皇册封为圣徒。

一般认为,托马斯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

三.近代哲学

1.第一期:

公元15~16世纪

这是由中世纪到近代的过渡期,即公元15~16世纪的所谓“文艺复兴”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这样两股思潮。

2.第二期:

公元17~18世纪末期

真正的近代哲学即开始于这个时期。

近代科学的方法肇始于伽利略,他同时也为近代哲学提供了研究的方法。

伽利略的方法的特点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进行经验的归纳和数学的演绎。

他与培根同时,他们都很重视归纳法,但培根轻视演绎法,而伽利略归纳法与演绎法同时并举。

归纳法与演绎法两种科学方法上的分歧,在哲学认识论上表现为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经验论认为哲学的研究方法只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归纳法,知识只限于感官经验中的东西。

经验论者都轻视或否认超经验的玄学问题。

唯理论则依据数学演绎法,认为思维独立于感官经验,思维可以把握超经验的东西。

唯理论者重视玄学问题的研究。

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是从两个相反的角度去求得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的。

经验论者重视感觉中个别的东西,重视多样性,其思想源于中世纪的唯名论;唯理论者重视思想中普遍的概念,重视统一性,其思想源于中世纪的实在论。

经验论者的代表人物是培根、霍布斯、洛克、巴克莱和休谟,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沃尔夫。

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是近代哲学的一条重要线索。

3.第三期:

公元18~19世纪

这主要指以康德、黑格尔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发展时期。

康德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第一个集大成者。

他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哲学史上关于认识过程的三分法,用“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环节构成了他的整个认识论的体系。

他主张知识既要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又要有普遍性、必然性的形式。

他认为,作为感觉经验之外部来源的“物自体”是不可认识的,对知识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人类普遍意识的“自我”(主体)的“综合作用”:

“自我”靠自己的“综合作用”把多样性的东西统一于普遍性、必然性之下,从而构成科学知识。

但是,人心的综合绝对不会满足于此种统一,人心还有比“知性”更高的“理性”阶段,“理性”要求超出有条件的知识、经验的范围之外,以达到无条件的最高统一体——理念。

知识、经验是现象界,是可知的领域,是必然王国;理念是本体界,是不可知的领域,但却可以为信仰所把握,是自由的王国和道德的领域。

康德认为,“知性”的概念范畴总是非此即彼的,只能应该于多样性的事物,若用它们去规定超经验的最高统一体——世界整体,则必然出现“二律背反”。

可以说,康德为了维护人的精神的独立自由,维护人的主体性,而有意地把自由从必然性中分离出来了。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另一个集大成者。

他创立了西方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哲学体系,第一个系统地自觉地阐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黑格尔认为,多样性的东西,彼此分离对立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只有普遍性、统一性才是最真实的,不过这种普遍不是脱离特殊的抽象普遍,而是包含特殊在内的普遍,叫做具体普遍(黑格尔又把普遍与特殊的这种有机结合叫做个体)。

这种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