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和的战争古代一些与老山战争有关的人和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90303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人和的战争古代一些与老山战争有关的人和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人和的战争古代一些与老山战争有关的人和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人和的战争古代一些与老山战争有关的人和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人和的战争古代一些与老山战争有关的人和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人和的战争古代一些与老山战争有关的人和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人和的战争古代一些与老山战争有关的人和事.docx

《关于人和的战争古代一些与老山战争有关的人和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人和的战争古代一些与老山战争有关的人和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人和的战争古代一些与老山战争有关的人和事.docx

关于人和的战争古代一些与老山战争有关的人和事

【关于人和的战争古代】一些与老山战争有关的人和事

  一些与老山战争有关的人和事

  杨桂林

  日月如梭,时光似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人们迎来一个个白天又送走一个个黑夜,周而复始。

虽然这样,但总是留不住曾经的青春年少或逝去的往事,有些事或许淡忘了,有些事却铭刻一生一世,比如记忆里的战争往事。

  1979年,我还是个16岁的中学生,就读麻栗坡县第二中学(董干中学)高中部。

那一年,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对战争有了清晰的认识,因为战争就发生在我身边,虽然我没有直接上战场。

其实,早在我国政府对越进行自卫还击作战打响前,我们就已经感受到战争降临的紧张氛围,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每一天。

  1978年9月,我初中毕业考入麻栗坡县第二中学高中部就读,亲眼目睹一批批越南华侨或难民从董干地区的中越边界一线逃入国境,汇集到了董干。

一段时间内董干小镇变得异常热闹,上上下下,东西南北,人来人往,县及公社两级革命委员会在学校旁的供销社设立难民接待站,接待安置这些被越南当局驱赶入境的华侨或难民。

这些男男女女,老老小小,拖儿带女穿着与我们国内人民不一样的服装,讲着带有浓浓越南语口音的中国话,或带着迷茫的眼神在街上散步溜达或进进出出难民接待站,他们那种漂泊异国他乡,无家可归的茫然写满每一人的脸颊。

我们这些从小就在封闭的国度里成长的青年学生,带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注视着这些外国人,每天下课后,都会走出校园散步看稀奇。

偶尔会有一两场露天电影在附近的武警董干边境检查站或是八里坪驻军营区放映,这时候学校师生都会放晚自习,让大家步行前往观看,观众里自然少不了那些华侨或是难民的身影。

有些同我们年龄相仿的华侨或难民的子女挤在观众群里,我们那些调皮的男生会向这些女孩子扔小石子,这时候会招来女孩子叽里咕噜的骂声,说的全是越南话,大家听不懂,只知道一阵哄笑。

当然,电影散去以后,男生一群群的跟着这些华侨或难民的女孩子,对着他们吹口哨、起哄,结果又遭来一阵阵叽里咕噜的越南话,大家自然是听不懂的,除了哄笑还是哄笑。

那个年代那种环境,我第一次面对一群来自异国的同龄人,在边疆大山深处的小镇用这样的方式和他们交流,十分有趣。

  边境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家每天看到边境检查站的武警干部战士都要全副武装爬上学校对面山头上修工事挖战壕,八里坪驻军的训练场上天天传来枪炮声,时常看到部队长长的队伍全副武装野营拉练路过学校大门,让人感受到战争迫在眉睫。

  董干新街老街的群众还有公社各机关单位都在房前屋后挖起了防空洞,学校也接到上级通知,在校园的大操场上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校长在会上作动员,要求大家挖防空洞。

我们班分成若干小组,四五个同学为一个组,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附近的山坡寻找土坎开挖防空洞,男生女生,大家干劲十足,学着电影《地道战》里的样子,开挖出一个个猫耳洞,这些用来防空的猫耳洞能同时住进四五个人,每个洞还留出通风口、瞭望孔,既可以躲藏还可以瞭望。

可见,每个师生都作好了应付战争的准备。

  1979年2月,我国对越进行自卫反击,保卫边疆的战争爆发,董干骤然紧张起来,机关、学校、军营、警营,还有老百姓被战争的氛围笼罩着,大家都在报纸上和收音机里了解战争的进展情况,关心我军的作战状态。

我们的政治老师秦光恒总是在课堂上把他了解到的战况讲给同学听,当他谈到我军在战场上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时候,同学们都会高兴得欣喜若狂。

于是,课余时间,大家谈论战争成了热门话题。

同样,到了周末一些家住边境的同学回家带伙食盘缠返回学校,也会把他们在边境上了解或看到的关于战争信息讲给大家听,我们会从他们的讲述里知道边境有人被越南人埋设的地雷炸伤炸死,有人被越军开枪开炮打死的信息。

的确是这样,那些日子时常有边民或是武装民兵、部队人员送进董干卫生院抢救治疗。

同时,不断有消息传来,部队要攻打越南普棒城,边境形势更加紧张,每天我们都会看到学校旁边的公社机关大门不停的有上级地方领导和部队首长忙碌出入。

  时间进入3月初的一天,一辆辆挂满绿色伪装网的军车源源不断开进董干,车上坐着全副武装满是灰尘的解放军干部战士,他们身上除了武器外,只有一件雨衣一只军用水壶,从学校大操场再到公社大门前的小广场开始,军车一字排开一直延伸到两公路以外的八里坪驻军营区,几百辆军车一辆接一辆一眼望不到头,场面十分壮观。

  进入学校操场的几十辆军车刚停稳,车上的干部战士纷纷跳下车来,直径往操场旁边的男女厕所奔去,整个校园瞬间变成一道绿色的风景线。

  学校接到公社紧急通知,全校师生停课支前。

校园那棵古树上的铁板钟又骤然响起,一阵紧似一阵,500多人的师生紧急集合,听从学校领导的动员。

很快,校园热闹忙碌起来,全校腾出教室、宿舍,包括最爱干净卫生的女生宿舍也毫不例外的让出来给部队住宿,大家借出盆子、被子、席子、毛毯供部队使用,又为部队烧开水和洗脸洗脚水、送菜、装车、理发、补衣、打扫卫生,一个营的干部战士就这样入住学校。

  两天以后,攻打越南普棒城的战斗打响,全校师生怀着紧张的心情,翘首盼望胜利的消息尽快传来。

当听到前线有伤员送到董干救护所,我们高16班班主任王吉兴、化学老师乌成华、陈宗能等15名师生赶到救护所为伤员输血。

这期间,学校师生捐款200余元,带着慰问品慰问信慰问部队。

战斗持续两天两夜,部队占领普棒城,取得胜利,运回来的战利品堆满学校操场,枪支弹药、粮食、生活物品,供中小学师生及群众参观。

我平生第一次看到那么多战利品,更是第一次看到苏制枪支弹药,看到苏联的白面粉,还有一些东欧产品,这些战利品里还有不少中国制造的商品,最醒目的就是写有中粮字样的大米了,那是我们国家节衣缩食支援越南抗击美国侵略者的粮食呀,想不到越南当局会如此背信弃义,实在令人气愤,教训他们顺天理合民意。

  随着战斗的结束,学校又接到迎军凯旋的任务,董干公社所在地的各机关、中小学校师生及街道群众数千人组成欢迎队伍,排列在公路两侧夹道欢迎凯旋而归的部队指战员、支前参战民兵民工。

街道上四处张贴欢迎标语,鞭炮声、欢呼声在营盘山下久久回荡,人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里。

  部队离开董干战区后,小镇恢复往日的宁静,校园里又传出朗朗书声。

然而,战争过后所带来的隐患和伤痛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消失。

社会上,有人私藏枪支弹药和爆炸物品,学校里不时传来这样那样的不幸事情发生的信息,有人被枪打死被地雷、手榴弹炸死炸伤。

同学里,还有人将爆炸物品偷偷带到学校里来玩耍。

有一天,校园里突然传来一声轰响,几名男生血流满面,爆炸声引来全校师生像炮弹炸开锅里的开水,四处蔓延,人人自危,纷纷议论有越南特工偷袭学校,搞得人心惶惶。

爆炸惊动了董干公社机关和四周的群众,公社领导带着当地公安边防派出所的干警到学校调查,调查结果是高中部一个家住边境的学生私自带了一枚地雷到学校玩耍,课余时间几个同学摆弄那枚地雷,发生爆炸。

我们一个同届不同班的同学一只眼睛当场被炸瞎,几个受伤的学生送董干公社卫生院抢救治疗后,虽无生命危险,但这几位脸部、眼睛手杆被炸伤的同学伤愈后变成了残疾人都退学了,大家都为他们感到十分惋惜。

事情发生后,学校开展地毯式的搜查,结果搜出一些爆炸物品上缴公安机关,血的教训使得学校领导在全校开展严格的安全教育整顿。

我从这次爆炸事件中,切身认识到什么叫血腥什么叫惨痛。

  1980年7月,我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考入文山师范专科学校就读,离开边境小镇来到州府文山。

这时候的文山师专同全省其他高校一样刚刚从文化大革命左的思潮中走出来,一派朝气蓬勃的新气象,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热朝弥漫在每位师生心间,这些莘莘学子怀着满腔热血,在那首风靡全国的《校园的早晨》唱声里发奋读书。

然而,看似平静的校园其实并不平静,虽然我国政府对越进行自卫还击作战,保卫边疆取得胜利,达到严惩和教训越南当局的目的。

但是,越南当局仍然不甘心失败,乘我边防部队回撤之际又占领边境的骑线点,再一次挑起流血事件。

报纸、收音机、电视里又出现越军在中越边境制造事端的报道。

我从小生活在边境地区,直觉告诉我,狼烟冒出的地方,必然又要有一场战事来临。

  1980年9月越军侵占文山州马关县边境的罗家坪大山,在山上构筑大大小小的明碉暗堡和环形工事及堑壕,组成一道道交叉火力点,居高临下经常向我边民开枪开炮,派遣小股敌特工袭扰我边防部队哨所。

国土再次遭到蹂躏,越南侵略者的罪恶行径激起我边防军民的极大愤慨。

收复国土,惩罚敌人成了边防军民的共同誓言。

  文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兵城,我们学校四周驻扎着三支部队,一支是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的119团一部,一支是云南省军区的独立师及其所属部队,一支是文山军分区及其所属部队。

我们虽然人在后方,但始终关注马关前线的情况。

每天,同学们都会看到忙碌的军车进进出出往返于前线后方,那种战争来临的气氛异常浓厚,部队每天晚上都要放映电影,内容大多是战争片,激励广大指战员的斗志。

这期间,学校的师生总是跟着,天天晚上有电影看,如反映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战斗故事片《自豪吧,母亲》《新兵马强》《铁甲008》等等。

  1980年10月边防部队收复罗家坪大山的战斗打响,参战部队步炮协同向罗家坪大山发起猛烈攻击。

战斗期间,每天都有军用直升飞机从文山城上空吼叫着飞往马关方向,又从马关方向飞回到文山,大家都知道那是专门抢救重伤员的飞机。

前方的战斗激烈进行着,后方的野战医院却是十分忙碌,驻文山的解放军第67医院不停的接收从前线送进来的伤员,展开救治。

我们学校团组织、学生会发出号召,开展慰问伤员活动,班上组织捐款,排练节目,带着慰问品到67医院慰问伤员,医院首长安排大家到轻伤员病房慰问,男女生分别同伤病员交流,向伤员了解负伤情况,让伤病员讲述前线的战斗,边交流边表演节目,或许是同龄人的缘故,容易沟通,话题也很多,告别医院的时候,大家相互签名留下通信地址,决定用书信方式继续交流沟通。

  收复罗家坪战斗胜利后不久,学校团委邀请战斗英雄模范代表到校作事迹报告,我们从报告里了解到参战广大指战员和当地支前民兵、民工在战斗中英勇顽强,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经过三个半小时的英勇战斗,一举收复了罗家坪大山,全歼入侵越军,缴获一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

罗家坪大山之战再一次有力地打击了越军的侵略气焰。

  清明节到来,学校组织师生到文山烈士陵园悼念英烈,我们在英烈的墓碑上看到,在罗家坪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大多是同龄人,他们17、18岁,而且入伍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有本省籍也有内地省市籍的。

作为同龄人,他们无愧于军人的称号,血洒疆场,生命虽然短暂,但却绚丽!

  1981年家乡麻栗坡边境又冒狼烟,越军侵占猛硐公社的扣林山地区,一桩又一桩的流血事件醒目地出现在报纸、电台、电视里,我国政府又一次次发出外交照会。

麻栗坡又要准备打仗了;部队又忙备战了;这些话不时传进耳朵里来,同学里有人是部队子女,时常会带给我们一些内部消息。

因为自己是麻栗坡人,听到这样的消息,自然要关注家乡发生的事,为证实麻栗坡要打仗的事情,通过书信了解情况,给在麻栗坡的同学、朋友或亲人写信,果然在他们的回信里,或多或少谈到周围发生的情况。

父亲在县里的宣传部门工作,他在信里直接告诉我,让我不要因为边境发生的事情分散学习精力,让我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凭以往对战争来临的敏感直觉,麻栗坡又要准备打仗了部队又忙备战了,这些话不是空穴来风。

  每当谈到同越南打仗,很多人自然而然哼起歌曲《再见吧,妈妈》《相会在攀枝花下》,这些歌曲在崇尚英雄的年代十分流行,歌声道出边防战士告别家乡告别亲人毅然决然奔赴战场,保家卫国舍身效命的豪迈情怀。

或许战争离我们太近又总是伴随着我们成长吧,校园里又传出这样的歌声。

  1981年的5月,收复扣林山的战斗打响,战斗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收复罗家坪的战斗,是1979年云南方向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以后实施的一次规模较大的自卫还击作战。

战斗期间,文山城上空再次看到军用直升飞机忙碌往返前方后方的身影。

我从父亲的来信里,知道他作为县里的战地记者被派到扣林山前线采访。

我知道父亲在前线是危险的,心里总为父亲担心,所以给父亲写信的次数比以往多起来,只要收到父亲的回信,心里也就踏实了许多。

  从父亲的来信,知道了一些前线的战况,扣林山战斗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成功收复扣林山主峰及附近高地,歼灭守敌,缴获一批武器弹药。

第二阶段收复高棚高地及附近阵地,全歼守敌。

至此,中国边防部队全部收复了扣林山地区各高地。

收复扣林山后,越军不甘心失败,先后组织数百次的反击和偷袭,但都被我边防部队彻底粉碎,这期间诞生了举世闻名的扣林山九勇士。

  九勇士的英雄事迹影响深远,成了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学校还专门组织学习九勇士的英雄事迹,开展讨论,写学习心得体会文章,我的文章还发表在学生会创办的墙报上。

  1982年7月,我大学毕业分配到麻栗坡民族中学当了一名语文教师,与父亲同在县城工作,父子见面的时间多起来,偶尔从父亲那里了解到一些关于边境上的事,如越南人又挑事了,在边界上抢边民的东西,派特工偷越国境埋设地雷,炸死炸伤做农活的老百姓,还有哪里的民兵哨所被偷袭等等。

我知道父亲负责对外宣传工作,经常下乡到边境组织外宣人员、哨所民兵向越南边民发送外宣品,宣传中越传统友谊。

由于越南当局长期穷兵黩武导致老百姓生活物资极度匮乏,当时,边境上流行赶草皮街,无论越南当局怎么封锁边界,怎样净化边境,都无法阻止他们国家的边民进入我国边境互市,中国产生的孔雀花布、毛巾、纱布、解放鞋、清凉油、头痛粉、蒙自三九牌电池等等十分受越南边民欢迎,当然越南边民走私的日本狮子表、还有苏联生产的围巾也深受中国边民的青睐。

父亲同他的工作队就在边境一线向入境的越南边民发放这些生活用品,宣传我国政府热爱和平的友好政策,揭露越南黎笋集团侵略柬埔寨,企图称霸东南亚,破坏中越传统友谊的反动面目,对越展开政治攻势宣传战。

  图为战时的麻栗坡民族中学

  我从事的是初中语文教学,任教民族班,学生中许多来自边境地区,在作文教学的时候,从学生的作文里也了解到边境一线的紧张形势,在与学生的交流里,他们会谈到边境村寨遭受越军冷枪冷炮的袭击,牛马遭遇地雷爆炸死伤的事情时有发生。

  一句话,越军虽然遭受1979年我国政府的自卫还击,1980年收复罗家坪大山、1981年收复扣林山战斗的沉重打击,但他们始终没有收敛的侵占我国边境,蚕食我国领土的罪恶行径。

  1983年下半年,麻栗坡边境局势越来越严峻,学校暑假结束,新的学期开始,校园里突然出现许多新面孔,这些新面孔里有教师、职员,更多的是不同年级的男女学生插入到不同的班级,我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也插进来七八个男女学生,原来他们是国营天保农场子弟学校的学生,随父母疏散内地转学进入麻栗坡民族中学就读。

这些插班学生向我谈及转学的事,他们只知道父母听说要打仗,上面要求疏散到后方。

  1984年春节过后,麻栗坡县城断断续续有挂着绿色伪装网的军车往返边境,街上的行人多了身穿军装的人,男男女女三五一伙四五一群,操着不同口音的地方方言,穿梭在百货商店、蔬菜站、食品公司、邮电局、新华书店、电影院……

  县级机关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街道居民陆续接到通知,做好拥军工作。

  不久,从县城到船头沿途布满绿色的帐篷,公路两旁的村寨驻满部队。

同样,从县城郊区的磨山驻军营区到西畴县兴街区二十余公里的公路边那些平坦地段变成一排排的绿色军营,营房是用简易的活动钢架搭建起来的,密密匝匝,一幢幢连接着四周的村村寨寨,蔚为壮观。

不仅如此,整个麻栗坡县境由西面的猛洞、南温河、大坪、麻栗镇、下金厂区再到东面的八布、杨万、铁厂、董干区两百余公里边境沿线的街道以及邻近公路的乡村均变成绿色的野战军营。

大军压境,群众说:

“麻栗坡县变成兵海,当兵的比我们老百姓还多。

”整个麻栗坡县无论从内沿到边境,到处弥漫着大战来临的空气。

  图为麻栗坡民族中学设立的支前茶水站

  果然,237公里的边境线上,这里那里传来阵阵炮声,从不间断,一直持续着。

  1984年4月28日,收复老山的战斗终于爆发,县城西南方向的老山地区炮声如同一阵阵春雷滚过天际,轰轰隆隆传入耳鼓,从天明到夜幕降临,不停歇地轰鸣着,映红天空。

麻栗坡县城距离老山直线距离较近,中越双方炮战的轰鸣声清晰得不绝于耳,学校师生在教室里都能感受到前线战斗的异常激烈。

  4月29至30日,白天黑夜,一辆辆打着红十字标志的军车从老山前线穿过县城街道往城郊的野战医院或是烈士陵园驶去,后方运输弹药物资的军车同样一辆辆风驰电掣开往前线,形成战区一道绿色的车水马龙奇观。

课余时间,师生们聚集在学校大门口或是挤满教室窗口静静观看着过往的军车,谁也不愿说话,特别是看到那些打着红十字标志的车辆通过学校大门前的公路时,散发出一阵阵的福尔马林味道,心情都十分的沉重,大家心里都明白那是运输烈士的车辆。

  图为麻栗坡民族中学高中部的“一群憨姑娘”

  4月28日至5月1日,我边防部队先后在麻栗坡县西、东两个方向发起收复老山、者阴山战斗,经过激烈战斗取得重大胜利。

5月15日收复八里河东山战斗又取得胜利。

由此,拉开了全军老山地区轮战的历史序幕,各大军区均派出主力部队或侦察大队到老山地区轮战,时间长达8年,先后有南京军区、济南军区、兰州军区、北京军区、成都军区、武汉军区、沈阳军区以及新疆军区和空降兵部队、导弹部队参加轮战。

  麻栗坡民族中学师生洗血衣情景

  麻栗坡民族中学师生洗血衣情景

  图为麻栗坡民族中学《山兰》文学社手抄报

  收复老山作战及轮战期间,麻栗坡民族中学师生为部队洗血衣,组织师生到县城郊区的野战医院慰问伤病员,我所担任班主任的初中民族班也参加到洗血衣的活动中去,那是怎样的一个场面呀,从小河洞到畴阳河畔,长长的洗衣队伍让小小的县城变得既鲜活又五彩斑斓,这样的景致在世界战争史上绝无仅有。

同样,我带着班级学生代表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慰问团队,乘坐挂满伪装网的军车走进野战医院慰问伤病员,给伤病员送去书刊、给他们朗读慰问信,表演节目,大家都本着一个信念,置身战区,将爱国主义变成实际行动,力所能及做好支前拥军工作。

我与高先觉(已故)、张之道等语文教研组的老师发起并创办《山兰》文学社,并担任社长,组织学生社员开展文学创作活动,编辑出版《山兰》手抄报,与前线部队文艺爱好者交流发表文学稿件,其中采访学生写出《一群憨姑娘》的通讯发表在《文山报》上,受到师生的赞誉,创作话剧文本《理解》,给全校师生作《高山下的花环》文学讲座,组织师生文学社员进军营上前沿炮兵阵地采风,参加文山州文联《含笑花》诗报编辑部举办的军民共建老山诗会、座谈会,与来自军内外的作家、诗人、编辑、记者及文学青年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献诗。

作为青年教师,我还作为大学生群众演员参加电视连续剧《凯旋在子夜》的拍摄。

利用课余时间,采写学校支前拥军工作的新闻稿件发表在报刊和广播电台播出。

创作《因为我是军人》《岩桑树下》《学生阿润》等反映战区生活的文学作品发表在《云南教育》《含笑花》《文山报》等报刊,通过《辽宁青年》杂志的《交友手册》向内地青年介绍老山前线的生活战斗情况,接待来自前线的部队文艺爱好者,共同交流人生、事业、理想……

  图为作者保存的部分战地小报

  图为作者保存的部分书信、文稿

  请点图为作者保存的部分战地文献

  图为《山兰》文学社野外采风活动

  (麻栗坡县老山红色文化研究会原创稿件,严禁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