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
《东莞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1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莞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
东莞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
二〇一七年三月
前言
“十二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柱,公共财产投入的主要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党中央、国务院、省政府的强力部署,高位推动下,市委、市政府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核心任务,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水务科学发展制度等四大体系。
“十二五”规划目标圆满完成,水安全保障明显提高,使我市水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至关重要的五年。
广东省确立了“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提出了珠三角“九年大跨越”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个走在前列”的发展战略,指明了水务发展方向。
在国家和省有关方针路线指引下,“十三五”时期,东莞市确立了率先实现水务现代化,实现水务基础设施从基本保障向品质化、一体化保障提升,水务管理从粗放式向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提升的总体目标。
科学编制东莞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对确保各项水务发展目标顺利完成,确保深化水务改革在重要环节和关键领域取得决定性成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按照省水利厅办公室《关于印发广东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粤水规计〔2014〕28号)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编制“十三五”规划的相关要求,根据坚持先行先试,创新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协调发展、坚持人水和谐,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坚持国际标准,开放发展的原则,编制完成了《东莞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水务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建设任务、主攻方向、建设布局、体制机制创新及重大政策等,作为今后五年水务事业发展的纲领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也是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制定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
目录
前言I
1“十二五”水务发展回顾与总结1
1.1“十二五”水务发展主要成就1
1.2“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评估5
1.3存在的主要问题9
2水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13
2.1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13
2.2水务发展新形势15
2.3水务发展新要求19
3水务发展总体思路21
3.1指导思想21
3.2基本原则21
3.3治水策略22
3.4编制依据23
4水务发展总体目标与布局27
4.1目标和指标27
4.2总体布局34
5水务工程建设任务36
5.1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36
5.2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40
5.3防灾减灾体系建设43
5.4水务科技信息保障体系47
6改革与管理任务52
6.1深化水务改革52
6.2强化水务管理57
6.3水务行业能力建设体系61
7投资测算与效果分析65
7.1投资测算65
7.2效果分析69
8保障措施72
8.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监督考核72
8.2加大政府投入,保障水务建设72
8.3深化前期工作,推进项目进展73
8.4强化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74
附件1指标解释75
附表1东莞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表79
附表2东莞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预备项目表89
1“十二五”水务发展回顾与总结
1.1“十二五”水务发展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中央水务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战略部署,重点打造“民生水务、安全水务、生态水务、法治水务和高效水务”五个水务的目标任务,以服务民生为主旨,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保障供水安全、水环境综合整治和防洪排涝安全为重点,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完成了五年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是水务建设投资增大、行业能力明显提升的时期,水务的快速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1)水惠民生,供水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市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放心水”工程建设,加强水质管理,供水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水源一期工程于2015年4月14日通水,实现了东江与松木山水库的连通,多水源互通互济和联合调度的供水格局初见雏形,累计完成投资20.69亿元。
加快完成重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5座水库区划成果获省政府批复,23座水库区划成果已基本完成。
启动了石马河河口东江水源保护一期工程前期工作。
大力推进水厂升级整合、管网更新改造,“十二五”期间共关停整合村级水厂21家,市、镇共计投入7.46亿元,更新、改造老旧供水管网3195km。
当前全市有103座水厂,总供水能力约750万m3/d,实际供水量约为435万m3/d。
加强水质管理,编制出台了《东莞市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管理办法》、《东莞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等规章,完成了全市二次供水设施普查及供水管网普查工作。
全市共有水质监测点1023个,完成千点水质监测点建设,实现了出厂水、管网水、二次供水水质监测全覆盖。
五年来,全市水厂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从88.87%提升至99.78%,供水保证率逐步提高,符合我市安全用水的要求。
(2)红线管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
为解决水资源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2013年我市在省下达的“三条红线”指标考核基础上,印发了《东莞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和《东莞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办法》,完成用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4个指标分解,明确从2012年到2015年起对各镇街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情况进行考核。
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全市用水总量从2007年的22.67亿m3下降到2015年的19.92亿m3,大幅减少约9%;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2015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含火电)分别为31.8m3、28.7m3,分别比2007年下降约55.7%、61.8%,较好地发挥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助推转变经济方式的作用。
2014年1月我市被授予“国家级节水示范区”称号。
(3)真抓实干,水污染治理持续发展
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37家,日均污水处理量约272.5万吨。
截污主干管网已建成856.75km,启动石马河流域200km、水乡经济区150km和厚街虎门长安50km截污次支管网建设。
全力推进全长205km的三大流域(东引运河、石马河、挂影洲围中心涌)主干河道综合整治,目前已完成约30km,其中,运河城区段已初步实现不黑不臭;重点推进石马河、茅洲河等跨界河流综合整治,目前正在完善流域治理方案;启动了挂影洲围中心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累计完成工程量约占总工程量的83%,完成投资约3.18亿元(不包含征地拆迁费用)。
全面启动了同沙水库、松木山水库治理,同沙水库投资1.8亿元的环水库截污管网工程和尾水排放(管网总长10km)基本完工;松木山水库周边截污主干管网工程及污水处理厂工程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规划投资1.8亿元的水库人工湿地与库尾截排工程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4)常抓不懈,防洪排涝系统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期间,全市四批次共513宗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已完工投入使用463宗,全市主要江河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形成。
虎门镇虎门围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已动工建设,陈屋边水闸重建工程完成初步设计,正在开展施工图设计。
我市21个纳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项目区,实施方案已全部获得省水利厅批复,目前正在加紧施工,其中,中堂4个项目区已完工并通过竣工验收;麻涌3个项目区已基本完工;沙田-1、沙田-2、洪梅-1等3个项目区已动工建设;道滘、谢岗、万江-1、万江-2、万江-3、洪梅-2和虎门-1、虎门-2等8个项目区已完成立项,剩余望牛墩3个项目区正全力推进立项工作。
市区一、二、三期内涝整治工程基本完成,原统计的市区45个内涝点的内涝程度大大缓解,其中,22个内涝点的易涝问题得到了有效整治,着力提升排涝应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应对内涝突发事件的指挥协调能力和实际处置能力。
(5)推进改革,不断提升水务服务管理能力
一是加强了基层水务机构建设,2010年4月东莞成功组建水务局,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优化市局服务职能,组建或重组了水务技术中心、工程建设运营中心、运河治理中心、江库联网工程中心、水务数据分中心,进一步完善了水务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平台;强化了基层水务服务能力,13个中心镇已设立农林水务分局,水务一体化管理成效显著。
二是出台了一批涉水规划、规范,先后出台了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供水排水、管网改造、水环境治理、防灾减灾等一系列规划,以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城市供水管理办法、城市排水管理办法、水务工程规范化管理标准等管理规范,提高了行业的服务水平。
三是重点流域先行先试实施“河长制”,出台并实施了《东莞市主要河流“河长制”实施方案》,对全市三大重要河流流域(石马河、茅洲河和水乡经济区河流)实行“河长制”,明确责任分工。
四是拓宽了水务融资渠道,完善了污水处理费联动调价制度,每年收取污水处理费约10亿元。
牵头组建市水投集团,组建市新治污工程项目银团,实现融资46亿元,积极引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简称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我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推进了PPP项目在水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试点建设工作。
2015年市政府已批复同意将虎门、麻涌等9镇的截污次支管网工程作为“东莞市水生态建设项目一期工程”试点,采用政府服务采购形式对其进行建设和运营。
1.2“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评估
1.2.1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指标18项,其中,约束性指标10项,预期性指标8项。
除了水功能区达标率、河涌生态修复达标率未完成外,其他目标均已基本完成,完成情况良好。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方面,全市用水总量除2011年外,其余4年的用水总量均低于省考核目标值;全市万元GDP用水量和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连续4年均低于考核目标值。
2012-2015年,我市水功能区达标率分别为50%、57%、71.4%、66.7%(考核目标值分别为50%、57%、65%、72%),基本达到省政府的考核要求。
2011~2015年我市在省年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的考评等次分别为良好、良好、优秀、良好。
从考核结果看,三条红线的四项指标全部实现年度控制目标,能够较好地落实水资源管理各项政策。
各项硬性指标逐步形成刚性约束,考核结果与镇街考评相结合,使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倒逼效应开始初步呈现。
表2-1东莞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项目
控制指标
单位
属性
“十二五”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备注
2014年
2015年
1
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保证率
%
约束
≥95
95
95
2
城市供水
供水管网漏损率
%
约束
≤15
14.98
14.56
3
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
%
约束
≥95
99.75
≥95
4
节水型社会建设
总用水量
亿m3
约束
≤23.5
20.64
19.92
5
万元GDP用水量降低
%
预期
20
29
35.8
6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预期
≥80
86.9
86.9
7
防洪减灾
洪涝灾害损失率
%
预期
≤1.25
≤1.25
0.3
8
防洪(潮)除涝工程达标率
%
约束
100
100
100
9
三防指挥系统覆盖率
%
预期
100
100
100
10
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
城镇污水处理率
%
约束
≥85
90.54
94.06
11
综合污水处理达标率
%
约束
≥90
95.6
96
12
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约束
100
100
100
13
水功能区达标率
%
预期
≥80
71.4
66.7
未完成
14
河涌生态修复达标率
%
预期
≥70
30
40
未完成
15
水务管理
取水管制率
%
约束
100
100
100
16
水务投入达标率
%
预期
100
100
100
17
水政执法有效率
%
约束
≥95
100
100
18
人才结构达标率
%
预期
≥90
80
90
1.2.2规划投资完成情况
“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总投资为267.36亿元,受征地拆迁、前期工作推进、外部边界条件及其它因素制约,联网水库水源保护工程、城镇污水管网建设、东江三角洲及沿海堤围达标加固工程等无法如期开工或完工,水务规划投资完成情况未能达到预期,投资完成率较低。
根据统计数据,“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水务投资91.78亿元,水务建设投资规模再创新高。
其中防洪减灾工程投资27.13亿元,水资源保障工程31.63亿元,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14.98亿元,水污染治理工程16.61亿元,水务行业能力建设1.43亿元。
全市完成投资中传统水利部分43.76亿元,其中:
中央投资1.3亿元,占水利投入的3.0%;省级投资0.17亿元,占比0.4%;市财政投资32.64亿元,占比74.6%;镇区自筹9.65亿元,占比22.0%。
水务部分市镇完成48.02亿元,五年来,初步形成了政府投入为主,金融支持和社会资本投入为补充的水务建设投资格局。
表2-2东莞市“十二五”水务投资完成情况(单位:
万元)
年度
合计
传统水利部分
水务部分(市、镇)
小计
中央投资
省级投资
市财政投资
镇(区)自筹
2011
156539
83436
250
51135
32051
73103
2012
176177
88453
63894
24559
87724
2013
183298
86802
5000
62916
18886
96496
2014
194723
88577
5350
906
70415
11906
106146
2015
207082
90322
2430
758
78004
9129
116760
合计
917818
437590
13030
1664
326364
96531
480228
1.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供水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供水水源安全保障能力不足。
我市供水水源单一,用水九成来自东江。
一方面供水保证率偏低,东江来水年际年内分布不均,年际经常出现连丰连枯的现象,年内70%~80%以上的径流量集中在汛期,而东莞市位于东江下游出海口区,地势平坦,无条件兴建大型蓄水工程,致使枯季供水安全常常受到威胁,供水保证率偏低;另一方面东江水质季节性污染严重,中部沿海片、水乡经济区受咸潮影响大。
此外,饮用水功能的水库水质不容乐观,松木山、同沙、马尾、五点梅、芦花坑等联网水库均为劣Ⅴ类水。
我市水厂除市第六水厂采用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外,其余水厂制水工艺均采用常规处理工艺。
泄洪排涝期间,部分水厂在应对东江水质变化上存在隐患。
部分供水设施老化严重。
供水管网服务时间长、管材质量不过关,带来水质污染问题。
2015年全市平均管网漏损率为14.56%。
在二次供水环节,存在管理责任主体不清、管理混乱和部分二次供水设施老化严重等问题,全市57%二次供水水池(箱)已使用5至15年,20%超过15年,存在较大的水质安全隐患。
村级水厂数量多,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市村级水厂数量多、规模小且分布零散、供水管网相对独立。
大部分村级水厂缺少必要的水质化验设备,工艺相对落后,设施老化严重而不及时更新改造。
村级水厂由村委会自主管理,部分村委会将村级水厂当成一次性投入、长期性收益重要经济来源,管理水平低,供水水质难以保证。
(二)水污染防治任重道远
水体污染严重。
在全市受监测的371km河流中,有246km河流全年综合水质类别为Ⅴ类或劣Ⅴ类,近70%的河流存在黑臭现象。
9座主要水库水质介于Ⅴ类~劣Ⅴ类,消除黑臭水体任务艰巨。
污水管网配套工程推进迟缓。
截污主干管网工程仍剩约4km未修通,但因涉及征地拆迁等问题,完成扫尾工作困难重重。
尽管我市已制定《加快推进全市水污染治理工作(2015~2017年)行动计划》,但因资金压力较大,镇街推动力度不足,加上管网错接漏接等问题仍普遍存在,造成污水收集率不高、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偏低。
河道治理工程推进落地难。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在前期和建设过程中,受规划报建、法定图则调整、基本农田占用、征地拆迁、管线迁移、交通疏解、环境影响、供电迁改等因素制约,部分河流治理项目进度停滞不前,河道水质改善进程受到影响。
(三)城市洪涝灾害较为严重
城市防洪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近年来全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但总体来看,防洪除涝工程建设仍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加之近年来城市快速发展,缺乏对降水就地消纳和利用,缺乏有效的控制与引导措施,加大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加剧了洪水灾害发生频率。
城市排水管网标准较低。
随着我市经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原蓄滞雨水的鱼塘、水面和农田逐步被厂房、民房等所取代,减少了径流的调节能力,导致地表径流增大,而排水设施没有跟上城市化步伐,标准普遍偏低,导致排水管网无法适应现状排水需求。
如2014年“5.11”洪水,给石马河塘厦镇带来较大损失。
尽管塘厦降雨量并不大,但由于河道过流能力不足,河道沿线有不少瓶颈卡口,加之市政排水管网的标准偏低,路面汇集的洪水不能够及时排走,造成严重的洪灾损失。
排水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市市区各街道水务基层部门大都未建立有效的城市排水设施管养机制,投入的人员和经费有限,对排水管网的检查维护和清淤工作没有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市区排水设施管养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此外,市区各街道的三防、水务、国土、气象、城管、环卫和交警等基层部门尚未建立完善的应急联动机制,在强降雨天气来临时,难以及时调集各部门资源迅速有效处置内涝积水事件。
(四)水务改革创新仍需持续向纵深推进
水务管理体制不畅。
多数镇街未按照市政府有关要求组建农林水务分局,部分镇街的涉水事务仍多头管理,职权较分散。
水务工程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建设轻管理的状况,基层三防机构不完善、人员不足,存在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险情抢护能力弱、危机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
水务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各镇街基层技术人员量少质弱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水务建设管理职权较分散,未形成集中优势人才资源的建设管理队伍,限制了水务工作推进。
水务工程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工程领域的信息化及自动化普及率较低,影响了全市水务信息化建设进程。
水务发展中呈现出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体制机制的障碍,严重制约了全市水务发展速度,亟需加大改革攻坚力度进一步破解。
2水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2.1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阶段,国内经济进入增速换档、动力转换、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东莞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总体上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深刻调整,各种积极因素和矛盾风险复杂交织。
从国际经济形势看,世界经济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全球贸易增速也将长期保持较低水平。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吸引中高端制造业回流与发展中国家利用成本优势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形成“双重压力”。
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互联网+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深刻影响全球经济格局。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既面临“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又处于“三期并存”的特殊阶段。
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档、动力转换、结构调整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
全面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力;“一带一路”战略将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将生态文明提到新高度;国家治理现代化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建设迎来新局面;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合作等重大区域战略,将带动国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高标准打造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自由贸易实验区,将重塑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从省内发展形势来看,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我省经济总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转型升级已迈出重大步伐,达到中高收入地区较高水平,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重大提升。
2013~2014年,我省已基本迈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十三五”时期,将继续保持工业化后期阶段,全省珠三角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协调推进,粤港澳合作深入开展,共建大珠三角湾区经济已成共识,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这些将为我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从我市发展情况来看,经过“十二五”的积极探索,我市转型升级积蓄的厚实能量正在逐步释放,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平台落地并逐步释放产能,完善的产业配套、系统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宜业宜居城市环境、政府服务“加一”和综合成本“减一”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综合优势逐步显现,东莞正在逐步形成一种新的综合竞争优势,为“十三五”经济发展实现中高速增长、中高端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个走在前列”发展战略,要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列;要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在推动重点领域改革突破上走在前列;要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努力在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上走在前列。
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市GDP9200亿元以上,人均GDP约11万元,五年年均增长分别达8.0%左右和7.5%左右。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现代生态都市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治理能力明显加强,城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单位GDP水耗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2水务发展新形势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水务保障能力的支撑,“十三五”是我省也是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把水利作为推进五大发展的重要内容,摆在八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首要位置,纳入九大风险防范的关键领域,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提出新的明确要求。
崇高的发展目标也赋予了我市水务改革发展更多更新的内涵,特别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等政策方针的落实,“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对东莞水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加快转变治水兴水管水思路。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做好新时期水务工作的根本遵循。
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坚持思路先行,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审视水务工作,从国家总体安全观上认识水安全保障,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上谋划水务改革发展,全面贯彻新时期水务工作方针,加快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务转变。
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注重统筹兼顾,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内在联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调整和完善水务发展布局与发展方式,同时在规划设计、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