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研究文献述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89175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研究文献述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研究文献述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研究文献述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研究文献述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研究文献述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研究文献述评.docx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研究文献述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研究文献述评.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研究文献述评.docx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研究文献述评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研究文献述评

  摘要: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就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背景与意义、概念与主要内容、理论与实践的演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对此方面文献进行述评。

  关键词:

城乡关系;二元结构;经济社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F29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685(2010)10-0118-04

  

  当前,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任务的顺利推进。

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顺利实现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历史任务,中央提出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时代命题。

  

  一、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在西方学者中,刘易斯最先提出了经济发展中的二元结构问题。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中含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或部门:

一种是仅能满足糊口的、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的部门,这一部门以传统的农业为代表;另一种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远比前一部门高的城市工业部门。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分割,“三农”问题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这正是中央提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原因

  针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林毅夫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战略,而这一战略与当时劳动力丰裕和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特点相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价格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以计划为基本手段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制度为特征的“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

同时,为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新中国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统购统销、人民公社、户籍制度等在内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

高帆、秦占欣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的迂回生产程度和中间产品使用大幅度提高,但农村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较低。

由于农业分工水平赶不上工业,导致二元经济结构难以顺利转化。

黄坤明认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源于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一系列农业和非农政策,包括价格政策及工商业、财政、投资、行业管理政策等。

  

  

(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性及其影响

  王国敏、朱志萍认为,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有其特殊性,它不仅表现为以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和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还表现为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长期分割所造成的二元社会结构。

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于农业全面支持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二元社会结构形成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制度。

这样,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共同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双二元结构”。

任保平认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总体特征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双层刚性二元经济结构”。

其表现是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经济结构,而每一元中又分为两层:

从城市看是现代工业与传统工业并存,从农村看是传统农业与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并存,而且不同层次之间关联程度差,表现出刚性结构。

二是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是转型二元经济结构。

具体表现为工业化的二元性、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就业结构的二元性、城乡市场体系的二元性和区域经济的二元性。

  王国敏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影响深刻而漫长,使“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首要的持续性难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二元社会结构使农村和城市长期分离,农民和市民的社会地位不平等。

第二,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差距拉大。

第三,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

第四,二元经济结构使农业严重落后于工业和其他产业。

陆学艺认为,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城乡居民在政治上地位不平等,在经济上实行不等价交换,在社会上实行非普惠制。

这样,农民被束缚在有限的耕地之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使“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三)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农业部产业政策发展司课题组的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造成我国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的根源。

  刘奇、吉炳轩认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基于对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准确判断和把握而提出来的,是重构国家发展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厉以宁认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是继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之后另一项带有根本性质的经济体制改革。

顾益康、邵峰认为,全面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不仅是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治本之策,更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陈峰燕认为,推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有力抓手。

  

  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概念与主要内容

  

  

(一)城乡一体化的概念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侧重于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界定城乡一体化。

杨荣南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把城市与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应雄认为,城乡一体化指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

  2 侧重于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来界定城乡一体化。

甄峰认为,从系统的观点看,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是一个整体,其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合理地流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赖,各种时空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杨荣南认为,城乡一体化涉及“自然―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是城乡复合生态系统演替的顶极状态;朱志萍认为,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规划建设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3 侧重于从融合与合作的角度来界定城乡一体化。

石忆邵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城乡之间竞争与合作的耦合联动发展;洪银兴、姜作培认为,要从融合的角度看城乡一体化,即城市与乡村两个不同特质的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空间,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结为一体,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共生、共同繁荣的过程。

  4 侧重于与传统体制对比的角度来界定城乡一体化。

杨荣南、张雪莲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为解决城乡之间的矛盾和资源的合理配置而提出来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的优势和作用。

顾益康、邵峰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建立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5 侧重于从区域空间规划的角度来界定城乡一体化。

李同升、厍向阳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从区域角度出发,寻求区域持续、协调、全面的发展途径;它不是空间的均衡化,而是在明确城乡分工、相互促进基础上的双向发展过程,是一个有效聚集、有机疏散、高效协作的最优空间网络系统,是区域内城乡关系演化的高级阶段和最终目标。

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的是为城乡居民创造一个物心俱丰的生存环境,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乡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发展是内陆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内容主要有城乡政治一体化、城乡经济(产业)一体化、城乡社会一体化、城乡文化一体化、城乡空间一体化、城乡制度一体化、城乡人口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城乡市场一体化、城乡管理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

  笔者认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应包括以下八方面内容:

一是城乡建设规划一体化,即统筹城乡道路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改善农民生存环境。

二是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即健全城乡结合部及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业服务体系,发展城乡互动的农村现代化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

三是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即发展“双富”产业,尤其是富民产业,使现代农业及其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产业成为三次产业部门之间既分工又协调发展的平台,改变历史上形成的先进的工业与落后的农业并存的状况。

四是城乡经济主体一体化,即城乡市场主体一体化,城乡共办企业,加快企业成长,尤其是实现农业企业化和农民市民化。

五是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即教育资源适当集中,形成镇办小学、县办初中、市办高中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树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实行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城乡全覆盖。

六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即以“县城――大镇――大村”三位一体为载体,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并与城市有关设施统筹考虑,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七是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即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主线,同时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

八是城乡生活方式的一体化,即鼓励城乡生活方式的趋同,提高生活质量。

  

  三、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演进

  

  张雨林认为,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并非是理论工作者学术论证的产物,而是首先由实际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提出来的。

景普秋、张复明指出,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我国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兴起、小城镇的发展、乡村城镇化的推进等密不可分,城乡边缘区成为城乡一体化研究的一块试验田。

1983年,苏南地区最先使用了“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

城乡一体化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是改革开放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探索阶段。

二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是侧重于对城乡边缘区进行研究的阶段。

三是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是城乡一体化理论框架与理论体系开始建立,研究内容日渐丰富的阶段,四是2002年至今,是城乡一体化理论迅猛发展、日臻完善的阶段。

  洪银兴、陈雯认为,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农村改革及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分离问题,尤其是使封闭型的城乡关系逐步走向开放,城乡壁垒中最难突破的户籍制度也开始松动,但并没有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此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

进入21世纪,随着学术界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央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思路也不断明晰。

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同时,针对城乡二元结构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并将其列为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首。

2004~2010年,中央连续推出七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并于2005年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同年,国家批准成都和重庆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并提出加快“建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制度。

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