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鉴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87361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高》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登高》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登高》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登高》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登高》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登高》鉴赏.docx

《《登高》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高》鉴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登高》鉴赏.docx

《登高》鉴赏

《登高》鉴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整体赏析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持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但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但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仅仅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二、具体赏析

1、本文写了哪些意象?

和哪些内容?

揭示了哪些情感主旨?

答: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常作客)、老病孤愁(繁霜鬓、停洒杯,独登台)、忧国伤时(艰难苦恨)、壮志难酬(繁霜鬓、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来)、韶光易逝

本诗写秋景,抒悲情-----风格“沉郁顿挫”

2、首联写了哪些景?

体现了诗歌语言怎样的特点?

答:

短短14字竟写了6景,体现了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

3、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

答:

风急--冷;天高--人渺小、孤独;猿啸哀鸟飞回--孤独(“哀”--凄凉)

4、首联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答:

意境:

凄凉,凄清、高远,广阔

情感:

“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悲伤

5、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答: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持续传来。

首联可看做若干个镜头的组合,颔联则是一个大全景

6、颔联写了怎样的景?

木(由木及人、生命短暂)、江(时间无穷,更显人之渺小、生命之短----士悲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不过涕下。

7、体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风格和情感。

答:

意境:

雄浑,壮阔,辽远、

风格:

沉郁,悲凉,绵邈

情感:

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则是抒情

8、颈联中“作客”何解?

等同于现汉吗?

(客居他乡,飘零、流浪在外)

结合杜甫生平(悲苦的命运,在外长期漂泊流浪达11年,作此诗诗为第8年)

9、相关“登台”(重阳节习俗:

登高/赏菊/喝菊花酒(诗尾联提及“酒”)如: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杜甫登高时处境?

(独/百年/多病/作客/繁霜鬓/悲秋/潦倒)——苦(悲愁、愁苦)

11、苦从何来,尾联给出了答案!

(“艰难”-----国难(安史之乱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自身命运)

12、恨(繁霜鬓)什么?

答:

忧愤!

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为国效力。

古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杜甫“达穷”“兼济天下”!

----伟大的爱国诗人!

13、本诗联联对仗(律诗一般二三联对仗),据此特点分析“苦”的用法?

答:

苦——副词(极度)

14、为何“新停浊酒杯”?

答:

中国文人(其实不光是文人啊)好喝,乐忧皆然。

乐饮助兴(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忧饮消愁(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甫悲苦有忧,须借酒浇愁,然不能饮,何故?

“多病”(肺病等)----潦倒(穷得买不起酒喝)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

15、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答: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

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

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

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16、体会“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诗。

答:

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

“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

“百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

“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

意境:

苍凉寥廓

情感:

长年飘泊、老病孤愁

17、请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不但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18、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答:

①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情景交融。

②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

“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③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

“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

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19、本诗四联的情感蕴藏

答:

首联(哀婉孤独);颔联(沉郁高昂);颈联(愁苦沉痛);尾联(忧愤无奈)

20、杜甫为人何爱特爱喝酒?

答:

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

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

而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

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不过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

——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的心头。

2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是处境悲凉,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境遇。

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壮志难酬。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因为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心有余而力不足。

“艰难”也不但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

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

古代很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2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找出这两句的“诗眼”,说说有怎样的内涵?

答:

“诗眼”是“悲”和“独”。

一为国家不幸人民灾难而悲,二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悲,三为自己老病孤苦而悲。

独,外在的世态炎凉;内在的孤独寂寞。

23、古人评价此诗说颈联十四个字,却包含了多种情味,你能加以赏析吗?

答:

“万里”喻地之远;“悲秋”点出秋意;“作客”点出自己沦落他乡的遭际;“常”说明一生颠沛流离。

“百年”指自己已是垂暮之年;“多病”是孱弱之躯;“登台”为怀远;“独”点出自己孤寂之状。

同时这个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诗人的羁旅愁情和孤独之感就象落叶和江水那样推排不尽。

此联诗人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更加深沉了。

24、全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答: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为后两联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在江水诸州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

颔联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的、滚滚而来的江水,流露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后两联抒情。

颈联写诗人目睹苍凉宏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秋情绪。

尾联对接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锦瑟》鉴赏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仅仅当时已惘然。

诗歌内容:

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开始硬来埋怨它(借它起兴):

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弦?

聆锦瑟之繁弦,思青春之往事:

曾如庄子一般有过美好的梦想,也如望帝魂化杜鹃那样执著的唱出自己的悲哀。

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鲛人泣泪如珠。

蓝田山日光煦照,宝玉虽埋于地下,却化为山中玉气冉冉升腾。

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却,仅仅一切都如隔世了!

典故分析:

庄周梦蝶——美好、扑朔迷离

望帝化鹃——相思

南海蛟人——破灭

蓝山暖玉——迷惘

问:

本诗主旨历来为人争议,常见的几种理解:

⑴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⑵亡妻的深情悼念;⑶作者的自伤。

请就其中一种做具体分析。

答:

我认为本诗主旨是表达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分析】

首联: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

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颔联: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

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

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有,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

但又能够反过来理解:

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

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了。

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

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翻译出来:

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

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美好的画面:

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

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

“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

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

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

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

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

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说法(晋陆机《文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

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

从玉被掩埋这个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个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

这两幅画面即使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

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

翻译出来:

明月生于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缕升腾,何尝不是从我心中飘出?

尾联:

这个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

“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仅仅当时已惘然”。

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翻译出来:

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律诗的首、尾二联,在一般情况下较多叙事和直接抒情成分,全篇的主旨也往往富含其中,有时甚至明白点出。

而颔、颈二联则往往敷演主旨,意象密度较大。

李商隐的这首《锦瑟》,首联以“五十弦”的形制和“一弦一柱”(即弦弦柱柱)所发出的悲声引出“思华年”,尾联以“成追忆”回应“思”字,以“惘然”点醒华年之思的感受,这样就明白告诉人们:

这首诗里诗人追忆华年往事、不胜惘然慨叹。

这种惘然,内涵非常宽泛,即能够兼包诗人的悼亡、情恋、自伤。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无端”,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

此诗人之痴语也。

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

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

锦瑟“五十弦”,既是实写(一般说法,古瑟是五十条弦,后来的有二十五弦或十七弦等不同的瑟),但又是虚写。

瑟具弦五十,音节最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节,常令听者难以为怀。

这里含有睹物心惊、怨怅和无可奈何等多种感情。

锦瑟“五十弦”,音节繁复,也喻指自己人生纷乱。

颔联出句用庄子梦蝶的典故,《庄子•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

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不过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

诗人此句是写:

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

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

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

庄周梦蝶故事本身就充满变幻迷离色彩,诗人在使用这个故事时,又突出一个“迷”字。

“庄生晓梦迷蝴蝶”,即庄生迷蝴蝶之晓梦,“迷”字既形况梦境的迷离恍惚、梦中的如疾如迷,也写出梦醒后的空虚幻灭、惘然若迷。

这迷离之境、迷惘之情,从描写音乐境界来说,是形况瑟声的如梦似幻、令人迷惘,从表现诗人的华年所历与身世之感来说,则是梦幻般的身世和追求、幻灭、迷惘历程的一种象征。

说“晓梦”,正是极言其幻灭之迅速。

当然,短促而美好的幻梦的破灭本就能够包括悼亡之痛,因为后者正是诗人梦幻般的悲剧身世的组成部分。

颔联对句用望常化杜鹃的典故。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暮春啼叫,以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春心,一般指对爱情的向往追求,也可借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里的“春心”与杜鹃的悲鸣联结在一起,实际上包含了伤春、春恨的意蕴。

而伤春,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多指忧国伤时、感伤身世。

“望帝春心托杜鹃”,这里所展示的正是一幅笼罩着哀怨凄迷气氛的图画:

象征着化为望帝冤魂的杜鹃。

在泣血般的悲鸣中寄托着不泯的冤恨。

这幅图画,一方面是表现瑟声的哀怨凄迷,另一方面又喻指自己的春心春恨(美好的愿望和伤时忧国、感伤身世之情)都托之于杜鹃啼血般的哀怨凄断之声。

句中的“托”字,即“寄托”之意,乃是全句的句眼,不但写出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出了诗人之托春恨于悲鸣。

暗示了寄托“春心”者的性质,真乃妙笔奇情。

颈联上句“沧海月明珠有泪”化用一系列与珠相关的传说典故。

古代认为海中蚌蛛的圆缺和月亮的盈亏相对应,月满则珠圆,月亏则珠缺,故有“沧海月明”之说。

古代又有南海鲛人哭泣时眼泪化为珍珠的传说,所以这里又把“珠”和“泪”联在一起。

而全句则又暗用“沧海遗珠”的典故。

沧海中的明珠,本为稀世之珍,为人所重,现在却被采集者所遗,独处明月映照的苍茫大海中,成为盈盈的“泪”珠,比喻被埋没的人才。

这幅沧海月明、遗珠如泪的图画,既是对锦瑟清寥悲苦之意境的描摹,又是对诗人沉沧废弃、才能不为世用的寂寥身世的一种喻解。

“珠有泪”,仿佛无理,却正可见人格化的沧海遗珠内心的悲苦寂寞。

这句与“望帝”句虽同属哀怨悲苦之境,但“望帝”句因杜鹃啼血而近乎凄历,“沧海”句则因沧海月明而透出寂寥,意境仍自有别,寓意更不相重。

颈联下句“蓝田日暖玉生烟”,描绘了蓝田山中沉埋的美玉,在暖日晴辉的照映下,升起丝丝缕缕的轻烟。

“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比兴象征说法,喻指“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之景。

李商隐此处则借以形况锦瑟所奏出的音乐意境缥缈朦胧,象暖日映照下蓝田玉山上升起的丝丝轻烟,远望若有,近之则杳;也用来象征自己平生所向往、追求的境界,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正像“蓝田日暖玉生烟”一样,可望而不可即,属于缥缈虚无之域。

此处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

“蓝田日暖玉生烟”颈联两句所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

诗人对于这个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不过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惋的。

末联是对“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总括。

“此情”统指颔、颈二联所概括抒写的情事,即自己的悲剧身世的各种境界。

“可待”,即岂待、何待之意。

两句意思是:

华年所历的这种种情境何待今日闻瑟追思时才不胜怅惘呢,就是在当时即已使人惘然若失,惘怅不已了。

“惘然”二字,概括“思华年”的全部感受,举凡迷惘、哀伤、寂寥、虚幻之情,统于这二字中包括。

而何待追忆,当时已然的感喟则不但强调了华年往事的可悲,而且以昔衬今,加倍渲染了今日追忆时难以禁受的怅惘悲凉,如果说,颔、颈二联是听到锦瑟弹奏时涌现于脑海的对年华情境的联翩浮想和发自心底的与瑟声相对应的悲凉心声,那么,末联就是弹奏结束后如梦初醒的怅惘和沉思。

锦瑟的悲声终止了,在静默中却依然笼罩着一片无边的惘怅,回荡着悠长的凄清余韵——“繁丝何似绝言语,惆怅人间万古情!

尾联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

诗句是说:

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惘了—话是说的“岂待回忆”,意思正在:

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

诗人用两句话表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仅仅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

这是一位富有抱负和才华的诗人在追忆悲剧性的年华逝岁时所奏出的一曲人生哀歌。

全诗借助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将锦瑟弹奏的各种艺术意境(迷幻、哀怨、清寥、缥缈)化为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庄生梦蝶、杜鹃啼血、遗珠有泪、蓝田生烟),以概括抒写其华年所历的种种人生境遇和人生感受,传达他在思华年时迷惘、哀伤、落寂、惆怅的心声。

所以它兼有音乐的意境、画面的形象和诗歌的意象的三重暗示性。

因为这多重暗示的融汇统一,因而内涵也就显得虚泛、抽象和朦胧,极易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但这些含意朦胧虚泛的象征性图景,又是被约束在“思华年”而“惘然”的总题里。

所以读者在感受和理解上的某些具体差异并不影响从总体上去把握诗人的悲剧性的身世境遇和空茫若失的怅惘心理。

《雨霖铃》鉴赏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总体鉴赏

自古以来,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而独有柳永的慢词《雨霖铃》经久不衰,传诵至今,这确实有很值得研究。

探其中缘由,固然与作者坎坷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认为,《雨霖铃》的成功还在于其独到的表现手法:

层次分明,语意明确,铺叙景物,倾吐心情,绝少掩饰;善于用“点染”法,反复涂抹,渲染效果。

下面就《雨霖铃》作一粗浅分析。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

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

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

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

这个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

“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

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持续催促。

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

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

“执手”两句,再加深涂抹,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更使人伤心失魄。

这个层极写留恋之情。

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之呜咽。

“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

以“念”这个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

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推动一层,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这是多么难以忍受啊!

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

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

“今宵”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不过景物清丽真切,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

这个句妙在景中有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采薇》)也是写离别的。

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昔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几如身历其境,忘其是设想了。

“此去”二句,再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年华。

“便纵有”两句,再从上两句的遭遇,深入下去,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艺术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