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要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83651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概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概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概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概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概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概要点.docx

《新概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概要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概要点.docx

新概要点

第一章信息、语言与新闻

1.信息的本质:

信息就是一切能够消除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的东西,而不管这种东西是什么.

2.符号:

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可以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

在这些现象中某种可以感觉的东西就是对象及其意义的体现者。

符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方面它是意义的载体,是精神外化的呈现;

另一方面它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

3.事物:

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

事件:

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

事态:

事情的状态;局势;情况(多指坏的)。

事实:

事情的真实情况。

4.陆定一: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是被及时、公开传播的,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的真实陈述。

5.新闻的特性

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陈述。

新闻报道是以事实的客观存在为基础和参照标准,对事实的反映必须符合事实的实际状况。

真实,是新闻的最基本的特性,是新闻的生命;

真实,是人们对新闻的最基本的要求;

新鲜性:

也叫时新性、及时性。

新鲜是新闻存在的价值,它要求及时又合乎时宜地反映新近发生的事件。

它要求新闻必须是及时的、迅速的。

新闻的新鲜性包括两个方面:

新闻所反映事实要新——“抓活鱼”;

新闻对新的事实的反映要及时,要快。

——“抢新闻”

重要性:

媒介所报道的事情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其有实际影响。

新闻能够满足受众的功利性期待,受众能从新闻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以便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从而在现实中能有效地生活。

公开性:

是新闻的目的,它要求新闻的传播能为尽可能多的受众接收。

新闻的公开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新闻信息的内容是可以公开的;

新闻信息应该以公开的方式传播给公众;

新闻公开性的意义:

它是顺应社会进步潮流、推动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利器;

提高新闻的公开性也是为了适应新闻竞争的需要。

第二章新闻价值与新闻价值观念

1.1690年,德国的托比亚斯·朴瑟在提交的新闻史上第一份关于报纸的论文中指出:

在数不胜数的事件中,应该把值得记忆和知晓的事件挑选出来,公开传播。

他是世界史上最早提出的新闻选择标准的,也是最早的新闻价值观念的表述。

1695年德国的卡斯柏·斯蒂勒明确提出新闻价值的新鲜性、接近性、显要性及消极性——更为抽象和富有理论色彩。

2.新闻价值与新闻价值关系:

价值关系:

即在主客体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作用,这种作用或关系的表现就成为价值。

新闻价值关系是前提,新闻价值是后果。

新闻价值关系:

选取新闻的标准

新闻价值:

衡量新闻有无意义的标准

结论:

选取和衡量新闻事件的标准是客体与受众主体需求之间的价值关系。

衡量新闻是否有价值,要看它是否能满足受众的需求,满足的程度有多大,这个具体的量就是新闻价值。

3.新闻价值要素

真实性

新闻的最基本的条件,没有真实性就没有新闻,就没有新闻价值。

及时性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快。

时间近、内容新

重要性(或影响力)

事关人们的生命安全、生活质量的重要事件,指新闻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力,这是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一个主要因素。

接近性

指新闻所报道的事情与它的受众在某些方面的相近性。

可以是经验上、心理上、感情上、年龄上、职业上、道德上、风俗习惯上等等。

最明显的两种:

地理上接近、心理上接近

显要性(或显著性)

指新闻所涉及的任何机构以及地名等的知名度。

容易引起人们注目的知名人物、机构与地点,是传统新闻价值中突出的要素。

人情味(或趣味性)

意味着对人的关注、同情,重视对人性因素的突显,把人的爱、情感、兴趣、关怀、好奇心、对动物的爱护等看成新闻要素。

注意区分新闻的特性和新闻的价值要素的区别。

4.新闻价值取向

在实践中,长期的经验积累形成的新闻界公认的判断新闻的标准。

不一定科学。

异常论(猎奇新闻观)

教育程度不高,社会的文化水准较低的情况下,人的本能往往容易被激发起来,商业资本看中对人的本能需要的满足,就产生了一种对新闻的认识。

离奇的、有趣的、违背常规的、失范的、古怪的事情。

黄色新闻观

起源:

19世纪末,美国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和普利策的《世界报》竞争,由漫画家奥特考特在《世界报》专栏上画的“黄孩子”而得名。

1895年至1897年,美丁·普利策的《世界报》与W·R·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以黄色小孩连环画竞争,“黄色新闻”由此而来。

黄孩子是一个身穿长的黄色睡衣,缺齿、傻笑的男孩。

无论是作为一种报道新闻手法,还是作为一种新闻思潮,“黄色新闻”决不能仅仅被理解为“色情的内容和淫秽的东西”的代名词。

黄色新闻就是煽情主义新闻,有一套惯用的报道手法:

使用煽动性大标题,经常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

滥用图片,以至偷拍和伪造照片;

捏造事实或歪曲事实细节;

星期日增刊,登载滑稽连环画和肤浅文章;

围绕淫欲、犯罪、暴力和丑陋现象标榜同情“受压迫者”,发动反对对平民的欺压,煽动社会情绪。

积极影响:

受众定位非常明确,较政党报刊,受众观有很大改变。

在新闻业务上的改革,如大量采用图片、多行标题、大字号,新闻写作多样化,增加新闻特写等,进一步活跃了报纸版面,增强了报纸对民众的吸引力,这一点已被现代报纸所继承。

黄色新闻的激烈竞争也客观上促使了采访方式的创新。

利用报纸推动改革,关注弱势群体,独立批判精神是报纸责任意识的体现。

消极影响:

煽情主义的宣传降低了报纸的水准,践踏了长期以来被作为最高准则的真实性原则。

黄色报纸的煽情主义报道,犯罪新闻报道,耸人听闻的宣传,毒害了人们的心灵。

黄色报纸还以其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宣传,转移了普通民众对切身政治经济斗争的注意,削弱了他们对于统治者阶级压迫的斗争意识。

客观主义(形式彰明论或突出论)

李普曼提出,基于人们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都存在有固定的成见这一基础。

刻板印象:

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人们认识事物时,往往会有主观的色彩。

新闻报道要避免偏见的影响,就要尽量把自己的主观标准排除在外。

突破论

“突出论”只是强调新闻的形式,所标识的事件可能是经常发生的;而“突破论”强调的是新闻的实质,所指明的事件对人们的影响更大。

尤·哈里斯和凯·雷·约翰逊在《全能记者》一书中提出:

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指的是那些突破或者改变(或预示着改变)现状的事实,新闻就是关于这种事实的记载。

典型论

典型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这些典型能够体现时代特征或时代精神,起到激励、引导人们的作用。

新闻报道中的典型必须是真实的人和事。

第三章新闻事业与社会整合

1.新闻事业的产生以现代报纸的出现为标志,而现代报纸是西方的产物。

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报纸的雏形手抄新闻纸的出现和盛行时期

15、16世纪,意大利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最早萌芽、最发达的地区,导致人们对信息大量的需求,于是出现了手抄新闻。

手抄新闻集编、写、发行于一人,这些人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靠新闻为生的职业新闻工作者,是新闻事业的开山祖。

第二阶段:

新闻书的出现

17世纪初,金属活字印刷术开始广泛使用,出现新闻书。

最早的新闻书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发行

第三阶段:

新闻周刊(周报)、日报的勃兴

大多数周刊都通过邮局来发行,因为在17世纪欧洲大陆的邮政系统已经基本上完善了。

最早出现的周刊是1609年在德国奥格斯堡发行的《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它是书本形式。

1663年,《莱比锡新闻》——世界上最早的日报——出版于德国莱比锡,最初为周报,后改为日报,但仍为书本样式;

1665年,英国出版的《牛津公报》——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单页两面印刷,“newspaper”一词由此而来,但仍为周报;

1702年,伦敦的《英国每日新闻》——现代日报的鼻祖——四开、单页、两面印刷,按日出版。

周刊、日报的产生,使得个体劳动不能胜任。

于是,报纸正式成为一个资本主义企业,成为社会的一个新兴行业——新闻事业。

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并无绝对的时间界限,是交叉发展的。

但整个发展过程朝着迅速(出版周期越来越短)、广泛(发行范围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

报纸产生的意义:

社会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

物质技术条件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政治革命和社会斗争与新闻事业的发展形成互动的关系

2.职业性是新闻传播活动转变为新闻事业的基本前提。

3.新闻事业的社会位置特点:

代表性:

新闻媒介是公众舆论的代表。

中介性:

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在社会各个阶层之间互通信息——本职工作。

经济联结性:

①通过一般新闻报道,增进人们对社会的了解,在从事经济活动时能有效把握机会;②新闻本身就是商品,新闻事业是经济活动中的主体;③新闻事业通过广告联系买卖双方,以促进经济发展。

4.新闻事业的活动特点:

现实性:

新闻传播活动围绕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展开工作,对现实生活紧追不舍。

连续性:

时间上的连续性;新闻报到内容上的连续性

广泛性:

新闻事业覆盖范围的广泛性;新闻传播的内容十分广泛

群众性:

新闻事业的主体是人名群众

5.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传递信息,沟通情况;

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反映、引导舆论,实施舆论监督;

传播知识,普及文化,提供娱乐;

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6.社会整合:

一个特定社会的成员通过某些方式而凝聚在作为社会核心的价值观、信念周围,彼此结成紧密关系,并在行为方式上基本保持一致。

 

第四章新闻传播着、媒介、接受者

1.媒介即讯息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

媒介是我们人体的延伸,一种新的媒介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是由于这种新媒介自身的尺度所造成的。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新媒介的产生,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和带来的社会变革。

2.大众传播媒介,即新闻传播媒介,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出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

大众传播媒介包括:

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新媒介。

3.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的对比:

报刊:

用印刷媒介形成文字符号,承载信息

优势

信息容量大,较为详细,具有深刻的解析性;

信息具有可保留性;

信息具有可选择性(受众选择主动性大);

信息成本低廉。

缺点

新闻时效性逊于广播和电视;

报道形式缺乏声图并茂的动感;

对文化程度有一定要求。

广播:

用电波形成声音符号,承载信息

优势

传递信息迅速,新闻时效性强

受众面广,渗透性强

声情并茂,感染性强,传播音乐效果好

便于接近

缺点

保存性不如报刊

受众选择空间小

单纯提供视听形象

电视:

用卫星通讯设备表达形象思维,形成声音、画面等符号,承载信息

优势

视听兼备,生动、逼真,感染性强

手段先进,传播信息神速,超越空间力量强

使用便利

家庭媒介

缺点

画面转瞬即逝,不容选择和思考

复制内容比广播困难

电视接收器价格较高,携带不方便

观看须听视兼备,不如广播方便

4.新闻传播者的意识

社会意识:

指新闻传播者将一定的阶级、集团、党派的意志和时代精神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要求,并通过新闻传播活动予以体现。

自我意识:

指新闻传播者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存在,将自己的意志、情感、心理、文化背景和思维特征等富于个性的内容投射于新闻传播活动中。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往往都表现为新闻传播活动的独特风格和鲜明个性。

表现在两方面

新闻传播者应该树立自己的人格形象;

传播者要注意自己的社会形象。

受众意识:

指新闻传播者明确地意识到受众的存在,了解受众的特点,自觉地将自己的新闻传播活动看作是满足受众的需要服务的过程。

怎样做到受众意识

把受众摆在重要的位置,注意倾听受众的建议和呼声,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增强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和传通性;

努力做到传播的多样化;

力求实现传播内容的易解性和传播形式的生动性。

5.“把关人”理论:

又称“守门人”理论是由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能与受众见面,“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

把关人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有三个具体的作用:

删去某一信息;

增强某一信息的重要性;

降低某一信息的重要性。

实现途径:

各种把关人的作用经常是通过经济控制、个人的标准或偏见、意识形态或价值观来实现的。

6.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

技术素质高;

共源复制性;

能够而且专门用来承载符号。

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积极和消极):

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监视环境),但新闻失实、信息干扰误导受众;

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联系社会),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丰富了知识(传递文化知识遗产),却降低了思考能力;

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

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7.舆论领袖(意见领袖):

是指能够非正式地影响别人的态度或者一定程度上改变别人行为的个人。

8.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观点: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第五章新闻真实性

1.新闻失实的原因:

传播者故意造假;

采访作风不踏实;

乱用自由撰稿人和业余通讯员的来稿;

记者和媒体被人利用;

乱用网上消息。

2.什么是新闻的真实性?

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经过(how)都经得起核对。

3.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也叫单个真实和整体真实。

微观真实:

指的是每一篇新闻的真实。

具体而言,是指每一篇新闻的五个“w”要素完全与现实相符。

宏观真实:

指的是新闻报道从总体上达到对社会发展主流的真实反映,一般是新闻媒介在一段时间内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反映出整个现实的真实。

宏观真实很难判别,统称为新闻媒介的真实性更为合理。

新闻媒介的真实性是指新闻媒介全面地报道一定范围内社会生活的总体状况。

4.事物是客观的,但事物不等于事实。

事实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因为事物是客观的,但通过人们主观的选择与过滤成为了事实,然后在经过记者等新闻工作者的主观(包括个人的价值观、心理、经济利益、意识形态、政治倾向、语言文化背景和新闻经验等)选择成为新闻,新闻因为经过这两层的选择,所以新闻的真实是相对的真实。

 

第六章新闻客观性

1.客观报道:

新闻实践报道的手法,属实际操作规程。

客观性:

新闻记者尽量达到的目标,属原则性的要求或理想。

客观主义:

“形式彰明论”,属新闻价值观念,就是关于新闻是什么的一种判断标准。

2.新闻客观性原则:

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要尊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世界的外部实在性,竭力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报道,避免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公开地表达新闻传播者自身的观点和倾向。

3.客观性和真实性关系

交互使用,根本上一致,都强调新闻传播对事实的客观存在的忠实。

真实性落脚点在信息的内容层面,客观性侧重于新闻如何到达真实。

绝对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客观报道只是达到客观性的具体手段。

客观性是一个记者的道德原则和理想。

4.客观报道的要求:

准确、全面;

公正;

中立(即不偏不倚);

平衡对等;

无偏见;

无党派色彩。

5.新闻真实性不等于新闻客观性

传播真实是第一位的,客观是第二位的。

真实性是基础,客观是其基础上传播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文化偏好等。

二者关系:

新闻真实性描述的是事物,客观性体现了传播者对于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并且可能带有倾向性(因为纯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

客观性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上。

 

第七章新闻自由理念

1.新闻自由包括:

采访自由、船舶自由、出版自由、表达自由。

新闻自由概念:

新闻自由是指公民传收新闻、发表意见的自由,即搜集、传播、收受新闻的自由,开办、占有、使用、接触新闻媒介的自由,以及发表意见与评论(尤其是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发表)的自由。

简要的地说,就是公民拥有的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

2.社会责任论的基本观点:

(1)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在行使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要对社会、对公众负责任。

(2)新闻自由是全体公民的权利,并非新闻界的特权。

新闻界必须为公众的知晓权服务。

(3)主张政府对新闻传播的有限度的干预。

知情权:

即知晓权,就是社会公众具有按照个人所能选择的方式,了解一切与其生活或社会公共事物有关的信息的权利。

3.社会责任论对新闻界的要求:

(1)大众传播机构接受自己作为信息和讨论的共同载体的责任。

(2)大众传播机构承担起在它们的领域中资助实验性的新活动的责任。

(3)新闻界应该展开生气勃勃的相互批评。

(4)新闻界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手段来提高其工作人员的能力、独立性和效果。

(5)广播业要掌控自己的节目并且要像最好的报纸那样对待广告。

4.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

观念基础:

(1)自由是人的天性,出版自由是人类精神的特权。

(2)言论、出版自由属于政治自由的范畴。

(3)党内民主离不开党内新闻自由。

主要观点:

(1)新闻自由是历史的,而非抽象的;

(2)新闻自由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3)新闻自由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第八章新闻与宣传

1.什么是宣传?

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它的基本只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2.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1)传播目的不同:

Ø新闻传播首先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然后是获得利润,受众付出金钱、时间主动获取

Ø宣传是满足宣传者自身的需要,受众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2)传播方式不同:

Ø新闻是易逝的,是一次性传播

Ø宣传需要用同一或不同形式重复,加深人们的印象

(3)传播内容不同:

Ø新闻传播信息(社会上值得重视的事情)

Ø宣传传播观念(以意识形态标准衡量事实材料)

(4)传播准则(要求)不同:

Ø新闻(信息)传播要求定量的准确:

真实、准确、全面、及时、客观、公正,即符合新闻的特点

Ø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观点要正确、鲜明,材料要真实、典型,能够恰到好处地说明观点的正确。

新闻和宣传也有复合现象:

大规模的宣传离不开新闻媒介,即媒介的所有者(包括私人、集团、阶级、政党)或新闻工作者出于自身某种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新闻报道宣传一定的思想、观念。

结论:

Ø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利用新闻作宣传时,一定要首先尊重新闻传播信息的基本要求,不能把新闻当作宣传品。

Ø其次,“用事实说话”:

新闻是无形的意见,好的新闻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而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既有受众需要的事实,又有编者的观点)。

3.宣传为何借助新闻

(1)新闻媒介的社会形象较好

(2)新闻报道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3)新闻报道连续性强

(4)新闻报道的形式丰富

 

第九章新闻与公众舆论

1.舆论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特点:

公开性:

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公共性:

舆论指向的事物涉及公共利益。

急迫性:

舆论涉及的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广泛性:

舆论存在范围和影响范围十分广泛。

评价性:

舆论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做出的判断,具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2.舆论的社会功能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舆论是把双刃剑

3.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

(1)反映并代表舆论:

新闻媒介是公众的代言人、民意代表,无名的社会舆论工具

(2)引发舆论

(3)引导舆论

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第十章新闻与法

1.新闻的立法

(1)统一的新闻法——比较少见

(2)媒体分立的法律——特殊领域的新闻媒体法

(3)其他法律中与新闻传播有关的法律规定(宪法、刑法、民法、少年法、保密法等)

2.新闻法规与新闻政策

新闻法规——法律约束

涵义:

是国家颁布的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定,它包括新闻法及其他相关法规。

新闻政策——行政约束:

(1)涵义:

是指国家、政党或地方行政机关对新闻事业所规定的活动准则。

(2)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的对立:

政府和执政党看待新闻,并不主要是以新闻价值大小作为衡量标准,而更关心的是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和政治影响。

3.秘匿权:

除了报社内部有关人员外,消息来源不能对外公开,即使是司法部门要求新闻界交出消息来源也不行。

这是西方新闻界的一种自律措施,也是一种特殊权利。

原因:

消息源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生命,如果不能保证消息来源对记者的信赖,新闻报道便会陷入危机。

4.名誉权:

是指公民或法人保持并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

它是人格权的一种。

在新闻报道中,真实性防止触犯诽谤罪的最主要的手段。

名誉侵权——诽谤罪的免责:

(1)真实性

(2)特权(包括相对特权)(3)公正评论

5.隐私权:

自己有权控制关于自己的信息的权利,他人未经许可不得随意发布此类信息。

隐私权包括的内容:

(1)自己的私生活不能随意被暴露在公众面前;

(2)自己的信息自己管理,个人还有权向保存自己个人信息的机构随时了解自己的有关情况,而这些机构是不经本人同意不能随意散布他的信息的;

(3)如果有关自己的信息有错误,个人有权修正。

侵犯隐私权的几个方面:

(1)盗用;

(2)侵入;(3)私事的公开;(4)公众误导。

隐私权与名誉权的区别:

(1)主体不同:

名誉权——个人或法人

隐私权——个人

(2)免责:

名誉权——只要证明报道是真实的

隐私权——证明传播内容具有新闻价值

(3)与社会评价的关系:

名誉权——直接和社会评价联系在一起

隐私权——与社会评价无关

6.社会公益与个人隐私权:

普通的个人的隐私权应该得到保护,但涉及到公共利益时和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一样,需要让步。

公众人物:

a.公共官员b.社会名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