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72628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一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一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2.docx

《一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2.docx

一2

一、《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在中职德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总体目标,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并向学生传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经济政治与社会》对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引导性和全局性的意义,因此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修课的核心课程。

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精神和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进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从中职学生成长需要出发,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立足中职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常识教育,注重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职业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以及培养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材编写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从中职学生特点出发,坚持"三贴近"原则

根据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在知识水平、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中职学生成长特点和职业发展需要出发编写教材。

中职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交往更为频繁,形象思维更为活跃,对社会认识和了解的需求比高中学生更为迫切。

作为一门对学生思想品德具有主导性影响的德育课,《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编写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成长特点、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并根据职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在教学内容取舍、教学方法多样性以及教材呈现方式和材料选择上始终坚持"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要求,力图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坚持育人为本,突出德育课的思想引导作用,让学生终身受益,真心喜爱

与旧版教材相比,新教材在知识总量和理论难度上做了较大的调整,改善了旧教材知识总量偏大、内容偏难以及呈现方式较为单一的状况。

新教材内容明确而凝练、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活泼,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阅读心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通过鲜活的材料、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和趣味多样的学习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新教材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探究,更加突出德育课育人为本的作用,努力做到让学生终身受益、真心喜爱。

3.坚持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三结合的原则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坚持"以知识学习为抓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养成教育为目标",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反映在主题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中,并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设计一些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参与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社会现象,注重实践体验与感悟,将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训练以及情感态度观念的培养融会贯通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辨析是非、参与实践的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观念。

4.遵循新的职业教育观念和新的课程教材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目的在于从事职业的准备教育,其具有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特征,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学生的职业实践。

新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职业发展规律与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关系、教育普遍性与职教特殊性的关系,尤其是实践技能与理论的关系,突出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积极遵循主体教育与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切实体现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德育规律。

同时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德育课程的功能要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引导,课程内容的组织从单一的知识线索向注重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统一转变,课程呈现方式从单一的可教性向可教性和可读性结合转变。

因此新教材编写也力求引导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并顺应新课改的要求。

三、《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的设计思路

教材立足于中职学生现状,根据其认知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特点,从身边的经济现象、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案例和问题出发,导入中职学生需要掌握的相关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情感态度观念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每一单元的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注重对学生辨析社会现象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实现德育课的教学目标。

四、《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的主要特点

按照新大纲的要求,依据新教材的编写原则,《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和强烈的时代感

新教材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

当前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正在迅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环境和新的问题,这就更加要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经济政治与社会》在内容的确定和选材上,把价值性和典型性作为标准,增强教材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如第一单元,通过透视一些常见的经济现象,让学生了解商品、消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理财等基本的经济知识后,引导学生树立合理消费和理性投资的观念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第四单元,在教育学生学会正确行使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时,通过"职教发展我参与"的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身边的政治生活,培养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

本教材坚持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和事例,突出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三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得教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如第五单元介绍政府改善民生的两大举措——教育和医疗时,选取了一些与中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透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一组镜头来看中国文化;通过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事例引出人民政府服务人民的性质和职能等内容,把教材的时代感和生活性突出地表现出来。

2.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生活

新教材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中职学生身边常见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现象和事件,帮助中职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

教材立足中职学生的视角和需求,选取中职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构建了针对性较强的内容,并将知识与活动设计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消化和掌握教学内容,符合中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规律。

如第一单元的"各异的消费行为"中,教材列举了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消费行为,贴近学生,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与反思。

再如,第四单元讲述公民享有民主权利时,通过村务公开、社区民主选举和铁路票价听证会等一组图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体现新一轮中职教学改革中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新教材的设计与旧版教材相比,在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呈现方式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具有突出特点。

例如教材中设计"关注社会""走进生活""知识链接""连线职场""互动空间"等栏目,每一单元设计了综合的"实践与探究",为学生自主学习、开拓视野、参与实践和深入思考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每一课都选用图片或具体事例导入主题,营造和创设解决问题的各种情境,既体现教材的生活化,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启动学生的思维。

同时,课文中穿插了丰富的图片、数字、图表和漫画,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教材中"互动空间"的栏目关注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实践与探究"模块则强调了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

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

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

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

  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1)透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增强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

  

(2)透视个人所得要依法纳税的现象,了解税收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自觉纳税意识。

  (3)透视财富增值的不同渠道,理解存款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的异同,学会选择恰当的投资理财方式。

  

(二)投身经济建设。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职业活动所处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背景以及相关的时代、国际背景,认同我国的经济制度和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增强规则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增强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

了解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观念:

认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尊重市场规则,崇尚市场道德,爱护环境资源,勇于竞争,拥护党和国家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运用:

践行市场规则、市场道德,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认清从事职业活动所处的制度背景。

  

(2)懂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理解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了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增强规则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

  

(2)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3.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了解投身经济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

  

(2)了解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解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的意义,理解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3)了解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4.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了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理解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增强开放意识。

  

(2)了解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意义,理解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增强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三)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清我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要求

  认知: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关内容,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观念:

认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

  运用:

能够进行正确的政治价值判断和政治行为选择,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政治制度。

  教学内容

  1.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懂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理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4)理解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提高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能力。

  2.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1)理解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懂得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四)参与政治生活。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参与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提高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

了解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的相关知识,理解履行公民义务的重要意义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情感态度观念:

认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增强国家观念和国际意识。

  运用:

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教学内容

  1.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1)懂得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了解行使选举权应取的正确态度、行使民主决策权的主要方式,掌握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

  

(2)懂得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了解政府的有关职能,学会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

  2.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1)懂得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尊重社会公德、依法服兵役等义务,自觉承担对国家的责任。

  

(2)关注身边的政治现象,正确解析身边的政治问题;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严格执行国家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3.关注国际社会,维护国家利益

  

(1)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理解我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积极意义,维护国家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五)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关要求,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懂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意义,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教学要求

  认知:

了解社会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关知识,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的具体内容,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情感态度观念:

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正确对待各种文化,关注民生问题,树立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观念。

  运用:

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各种活动,抵御腐朽文化的侵蚀,以实际行动化解、消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教学内容

  1.关注改善民生

  

(1)了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性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举措;理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2)了解我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举措,理解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3)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2.建设和谐文化

  

(1)辨析身边的文化现象,认识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作用,树立对待各种文化的正确态度,理解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意义。

  

(2)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3.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

  

(2)懂得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3)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四、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

  1.教学原则。

  

(1)坚持方向性原则。

教学中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贯穿教学全过程。

  

(2)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

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讲究实际效果,防止空洞说教。

  (3)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

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因材施教。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学生需要掌握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内化知识,获得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3.活动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或课余时间,有计划地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小组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活动、知识竞赛等,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并通过安排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感受、学习体会或评价学生活动表现等形式考核学习效果。

在顶岗实习阶段,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为。

  4.教学资源。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参考资料所提供的内容,积极开发校园德育资源,收集优秀学生和成才典型的先进事迹以及社会上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素材,特别是社会的新发展、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和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观点、新事物、新典型等充实教学内容;利用德育基地和引进社会各界的相关专家学者、英雄模范和一线的劳动者或企业家参与学校活动,丰富教学形式;通过有效使用电脑、投影、录音、录像、影视、图片、幻灯等各种教具,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校园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设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5.课时计划及分配建议。

  本课程总学时为32—36学时,每周2学时。

教学时间32学时,复习考试2学时,机动2学时。

  

序号

课程内容

学 时

   课程介绍

2

(一)

   透视经济现象

6

(二)

   投身经济建设

6

(三)

   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6

(四)

   参与政治生活

6

(五)

   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

          复习考试

2

机 动

2

 合 计

36

    

  五、评价与考核

  1.评价目的。

  通过学习评价,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到,分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进度是否得当,选择的教学资料是否适宜,从而检查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

 2.评价原则。

 学习评价应遵循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评价的范围应包括对有关知识的了解、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形成的品格和态度。

  3.评价方式。

 评价的主体应包括学生自我考核、学生互评、教师考核和社会评价。

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要坚决克服以考卷定成绩,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倾向。

  4.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分为认知水平的评价、情感态度观念的评价和运用能力的评价。

  认知水平的评价分为“了解”、“理解”两个层次。

“了解”指知道有关的常识;“理解”指对了解的常识有较深入的认识。

  情感态度观念的评价以与具体情境相适应的正确情感、态度与观念为标准,评价学生不良情感、态度与观念的变化情况,正确情感、态度与观念的体验和内化情况,以引导学生积极进步。

  运用能力的评价分为“分析判断”、“参与践行”两个层次。

其要求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社会生活有关现象,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