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第五天历史必考题型非选择题专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6944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倒计时第五天历史必考题型非选择题专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倒计时第五天历史必考题型非选择题专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倒计时第五天历史必考题型非选择题专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倒计时第五天历史必考题型非选择题专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倒计时第五天历史必考题型非选择题专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倒计时第五天历史必考题型非选择题专练.docx

《高考倒计时第五天历史必考题型非选择题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倒计时第五天历史必考题型非选择题专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倒计时第五天历史必考题型非选择题专练.docx

高考倒计时第五天历史必考题型非选择题专练

2018高考倒计时第五天历史必考题型;;

非选择题专练;;

第1卷

评卷人

得分

一、材料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

“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

”“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

  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孟(1571—1641年)认为一个“国家可以致富”,“只有靠着商人们所掌握的秘诀才行的。

”因此,我们应该把商人“列为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材料三1952年出版的苏联小说《茹尔宾一家》是一部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

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

作品中有一情节:

主人公茹尔宾全家庆祝孙子的诞生,他们为一个新工人的诞生而骄傲。

  材料四2005年,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

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共搜集总样本数为1324份。

在回答“今后希望孩子做什么”的单项选择题时,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

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择业观有什么不同?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中国与英国形成不同择业观的原因。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人这一职业的认识有何不同?

这两则材料对于探究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择业观的因素有哪些?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郓州须城县杨村,民张诚者,其家自绾至诚,六代同居,凡一百一十七口,内外无闲言,衣裳无常主。

旦日,家长坐堂上,率子弟而分职事,无不勤。

张氏世为农者,不读书,耕田捕鱼为业,无蓄积,而能人人孝悌,友顺六世,几二百年,百口无一口小异,亦可尚也。

——摘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材料二 民国时期,家庭小型化后,夫妇与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随着男女平权的提倡,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逐步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

家庭中长辈权威逐渐旁落,他们更多地受到照顾而非绝对服从,子女们开始自由选择职业、自主婚姻。

1919 年江苏吴江县农民离村率是4.88%,山东化县的离村率更高达8.7%。

农民到城市后获得新的职业,一些富裕地主进城后转为官商,而贫苦农民大部分成为工矿企业的工人。

20年代社会上开始反对多生子女,《妇女声》等杂志很早就提出“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观点。

之后妇女运动领导人纷纷主张“救治中国……必须改良人种”,“与其多生而不能养不能教,不如生的少,养的好”。

——摘编自陈蕴茜《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宋代家庭的特点。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民国时期的家庭呈现出哪些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沿袭明制,国子监为中央最高学府。

平时所习课程,为《四书》《五经》等。

每月有月课一次,三月有季考一次。

课考题,皆用《四书五经》文与诏、诰、表、策、论、判。

考试成绩,清初首用积分法。

各省的府州县郡都设立有官学,府有教授,州有学正,县有教谕旨,并各有训导为福。

从嘉庆道光以后,太学乃衰。

正轨的现代型学校,始于1898年京师大学堂。

后经戊戌政变、拳匪之乱,使教育革新计划一度中断。

后成立学部,乃订立新学制,于全国普设现代式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始,正式裁国子监、停科举,而以京师大学堂代“太学”、“现代教育”代“旧式教育”矣。

——摘编自陈致平《中华通史·清史后编》

  材料二中世纪的英国,教育机构几乎全部掌控在基督教会的手中,教会将教育看成是其传播宗教思想和培养信使的重要手段。

1世纪起,英国出现延续半个世纪的办学热,主教、显贵、乡绅、城镇商人甚至国王等都通过私人慈善捐赠建立学校。

这些学校除了培养神职人员、高官等社会精英外,还增加了培养自由职业者、工匠等大众教育。

1546年,亨利八世在剑桥设立了五个钦定教授席位,除神学以外,都是直接与社会事务相关的科目如医学、民法等。

1575年到1663年间,英国大学中新增的教授席位绝大部分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

18世纪初,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其他专门科学中逐渐设立新的教授职称。

——据《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旧式教育”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以来“现代教育”取代“旧式教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世纪相比,15—18世纪英国教育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美国为了转嫁危机和垄断世界金融,其要点是放弃金本位,使美元贬值。

在西部产银州的推动下,美国通过了《购银法案》,购银十三亿银圆。

这样,它在金银的储备量上,均可居世界首位,既可“实现垄断世界金融之大权,借以执世界盟主之企图”,又可刺激世界上以白银为货币的国家的购买力以倾销美国的过剩商品,摆脱经济危机。

美国的高价购银使银价暴涨,纽约的银价由1933年的每盎司27.50美分升为l935年的每盎司74.69美分,美国西部七州银铜锡矿业恢复,就业增加。

但是中国白银在1934年和1936年分别外流到美国256亿元、2亿元,通货紧缩,百业萧条。

——整理自董长芝《试论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政策》

   材料二1935年1月,基于当时中国的银本位币制受到美国白银政策的严重冲击,蒋介石和孔祥熙曾密商派特使赴美,就中国废除银本位和“统一币制”与美方沟通。

  1935年春夏,日本在华北屡屡发难,蒋介石颇为担心其将影响全局的稳定,曾急电孔祥熙要做好金融币制方面的应急措施。

   另一方面,在币制改革令颁布之前,蒋介石作为军事最高领导人,多挺顾令严禁地方部队和地方政府擅自发行钞票,要求以中央银行钞票取代地钞。

   抗战前后担任国民政府经济顾问的美籍专家杨格,后来在评价1935年的法币政策时指出:

“1935年币制改革又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它成功地稳定外汇率,并制止通货紧缩,因而为经济注入新的力量,加强对未来的信心。

——整理自吴景平《蒋介石与1935年法币政策的决策与实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大萧条时期通过《购银法案》的目的和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5年中国实施法币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全球化”概念产生于西方社会,最终被全球接受和使用。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发现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上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救亡图存。

洋务运动、改革立宪都加速了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步伐。

1902年梁启超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认为中华民族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1907年杨度认为中华民族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一词几乎家喻户晓。

这次“全球化”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这是一个古老文明重新被西方规则“国际化”的过程。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美英等国提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减少政府干预,如减少个人税和企业税等,扩大海外市场;美苏冷战缓和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等都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条件。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

————摘编自王栋 曹德军著《再全球化》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并比较中国两次参与“全球化”的不同特征。

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个人的生活范围、职务工作都是至高无上的主所交付和安排的,……如果基督徒在某种对社会有益的事业中卓有成效,道德高尚,并参加和服从教会,他就具备了“蒙召”成为选民的外在标志。

否则,便是弃民。

……加尔文因此极力提倡诚实、正直、勤勉的职业道德,反对欺诈和投机。

正如弗罗姆所说:

“强迫自己去工作,喜爱节俭,把个人的生活变成达到别人的权力之目的之工具,苦行禁欲,以及一种强制的责任感,……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性力量,没有这些属性,现代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从加尔文宗教改革看西方现代性起源》

  材料二1525年,(王阳明)在《节庵方公墓表》一文中指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

”……在这篇《墓表》中,王阳明不仅把工商放到与士农平等的地位,还认为社会上出现“交鹜于利,以相驱轶,于是始有歆士而卑农,荣宦游而耻工贾”的现象,完全是因为“王道熄而学术乖,人失其心”所造成。

他的“四民异业而同道”在其时引起了很大反响,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工商的传统看法。

到明末清初,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进一步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口号。

——摘编自《略论王阳明的工商思想》

  材料三在独特的国家治理模式之下,中国从来没有独立的工商运行体制,而当工业文明的曙光到来的时候,商人阶层非常悲哀地无法建立独立的、新的商业伦理,企业家阶层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感非常薄弱。

——《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的商业伦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相关历史背景,评述加尔文经济思想提出的重要意义。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对经济伦理的改造与加尔文有何共同之处?

其未能真正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有哪些?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

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

《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

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开辟“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在于:

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

……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

……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

……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摘编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开辟目的的不同之处,并评析“一带一路”战略。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极其顽强。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中国的皇权专制政体如此无懈可击、无缝可钻、坚如铁桶?

 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三大支柱。

中国古代皇权从来没有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被分割过,无论君权是君主一人独享还是实际上被别人分享甚至被完全架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玄学兴起,但是这些宗教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和中国的皇权对抗,相反,它们很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

  材料二 在西欧封建社会,王权实际上处于和贵族、教会、自治的城市等各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权力并存的局面,它们既配合,又斗争,即使在以“神授王权”为标志的君主专制最典型、君主权力最集中的时期,君主从贵族、教会、城市收回的行政权、司法权也是不彻底的。

英国是西欧封建君主制度发展较早较完备的国家,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征服英国后,随后王权强化,但英国封建君主始终受到封建大贵族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对国王征税权的限制。

“王权强化的同时,封建贵族接二连三地申张他们的权利。

……国王要求贵族提供特别(即额外的)捐助,必须征得贵族的同意。

”相对于王权来说,宗教组织或教会往往又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利益,王权为寻求自身的巩固和垄断,往往还要屈从于宗教组织和教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均摘编自凤凰文化《中西君主专制制度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封建君主制不同于古代中国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前,中国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

19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接受“国家”这一近代概念。

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

海内外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

由于进化论风靡,少年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甚至“青年”尚嫌不够,还要冠之以“新”,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出现危机:

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

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对立的观点、主义的知识分子。

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到底该由谁来担纲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

“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

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的无所皈依。

——摘编自《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复旦大学历史系编)

   材料二美国的国家认同并非世人熟知的“美国信念”,而是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定居者的盎格鲁—新教文化,其核心元素包括:

英语;起源于英国的法治理念、统治者的责任理念和个人权利理念;敢于持异议的新教价值观,如工作道德以及相信人有能力和义务创造人间天堂。

但是从20世纪后期开始,盎格鲁—新教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实质内容受到了诸多挑战,包括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浪潮、学界和政界流行的文化多元主义、以族群和性别为核心的身份认同,以及精英人士日益强调的跨国身份认同等等。

与此同时,在美国人看来,全球霸权已经成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重要特质之一,不是世界第一的美国就不是美国。

——摘编自谢韬《美国国家认同的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年中国”之说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少年中国”在当时无法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期美国国家认同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国家认同的理解。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德国开展乡村重振运动。

首先,针对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情况,德国政府建立移民委员会,用租赁地产方式增加中小农户数量,推进农村居民点建设,强化乡村吸引力。

1886-1919年,仅普鲁士就为移民建立了4.5万个配备住宅和畜舍的小农场。

其次.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景观的破坏.发起以保护护乡村自然景观为中心的“家乡保护”运动。

各种自然纪念物、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得以广泛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乡村带来巨大的破坏,但是战后重建则使德国的乡村实现了多样性、生态性、传承性、人文性的革命性转变。

——摘编自孟钟捷《德国简史》等

   材料二清末民初时,在地方实业派经营乡里情怀的推动下,中国政府创设农林部门和实验研究所,引进美棉并进行棉种改造;大力兴办畜牧、蚕业、水产和森林学校;翻译农业书籍;引进农业机械;实行奖励垦荒政策。

但这些措施的效果都不太明显。

到了北洋军阀时期,以晏阳初、梁漱溟、徐特立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在河北、山东、重庆等地进行乡村建设运动,着力于对乡民的“愚穷弱私”进行改造。

但苛刻的政治环境与改造的实验性质注定其失败的结局。

1928年以来,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人秉承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各自对农村的振兴做出了不同的政治实践。

——摘编自马敏《中国近现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德国与中国乡村重振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两党“各自对农村的振兴做出了不同的政治实践”的内涵并对其进行评价。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之一,长期以来政府都是采取专卖制度。

以明朝长芦盐区为例,所产海盐成品全部以“贡盐”的名义纳入官仓,由官厅支配。

编入灶籍的人户,必须“世守其业”“世代以籍为定”,不能“辄与改役”。

   明朝时期“煮海为盐”的技术发展到引海水晒盐,大大减轻了盐工的劳动强度,方法简单,适合于单个家庭从事。

清代废除灶籍制,灶户逐渐成为具有自由身份的手工业者。

食盐也由垄断性的官产官销,转变为垄断性的民产民销。

明清时期盐商运销食盐,须先向盐运司交纳盐课,领取盐引,然后到指定的产盐区向灶户买盐,再贩往指定的行盐区销售。

实力雄厚的盐商基本上垄断了全国的食盐销售,但政府对盐业的垄断本质并未改变。

商人暗里支出用来打点官吏的费用几乎相当于成本的一半。

激烈的竞争导致灶户两极分化加剧,一些灶户成为了海盐生产中的雇工阶层。

———摘编自《长芦盐业史话》

   材料二从19世纪末,西方列强就已经开始要求清政府以盐税作为战争赔款的担保。

1913年,袁世凯政府还用盐税核收和监督主权换取善后贷款。

所有的盐务收入,首先偿付以盐税为担保的外债本息,剩下的款项以“馀盐”的名目交付中国有关当局。

   1914年由范旭东开设的久大精盐厂生产的“海王星”牌精盐,打破了英、美在精盐销售中的垄断,结束了国人食粗盐的历史,而且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和办厂经验。

不久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日军入侵中国后,我国沿海地区的盐场几乎都被占据,大量盐业资源被掠夺到日本。

———摘编自《长芦盐业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食盐生产经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盐业生产经营的变化和启示。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史上华夏农耕文明由于长期处在与周边游牧文明的比較坏境中,以致形成了一种华夏“中心”的文化优越意识。

但同时中国自古也有以儒家“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理念为基本内容的“超国家主义”的思想传统。

清季民初的读书人意识到,中国并不代表天下,方位也不在世界的中心。

20世紀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世界主义论、杨度认为“中国今日所遇之国为文明国,中国今日所处之世界为野蛮之世界”,对此胡适主張“世界者,乃世界人之世界,不当由欧美两洲人独私有之。

亚洲诸国为世界一部分,不宜岐視之”,而孙中山則主張“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オ配得来讲世界主义。

中国如果强盛起来,还要対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

——据李永晶《新世界主义:

破解民族精神的时代困境》等

   材料二20世紀下半叶以来,世界主义在西方愈受关注、其基本观点是所有人对人类的忠诚并不一定非把自己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民族国家,人们忠于自己的祖国,并不妨碍对外国人持友好的态度,可以通过交往和对話达到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这不会抹去人们的民族身份。

例如,作为欧洲人,人们具有民族性,而作为超越欧洲的国际上的人,人们更具有欧洲性。

个人、政府、国际组织毫无疑向都应该为世界城邦的建立負有责任。

——据(法)雅克·德里达《论“世界主义”与寛容》

1.根据材料一并結合所学知枳、概括中国近代世界主义与古代世界主义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以来中西方世界主义的共同内涵,并结合所学知枳简析世界主义思潮对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意义。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是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

同时代的《管子》也提到: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勿近旱,用水而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材料二 尽管在宋代以后,首都等大城市依然沿袭封闭性政治中心的传统,但在经济发达地区,“清明上河图”的模式长盛不衰。

如明清的江南,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形成了崭新的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

——葛剑雄《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与功能》

   材料三 长久以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运行牢牢地被专制皇权掌控。

但鸦片战争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这一状况完全被打破了。

1908-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

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

而宋明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等则日趋衰落。

——摘编自杨振宇《中国城市化1908—2008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选址的主要因素。

2.从宋代至明清,中国古代城市机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变化对经济、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完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剐,但完整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

虽然党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9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竞的话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

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