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docx
《《曾国藩家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曾国藩家训》.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曾国藩家训》
第一部分:
养心前言
近年来,有关曾国藩的图书的出版成为文化界的一个热点。
大到全集、全书,小到传记、逸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社会上也掀起了“曾国藩热”,由学界,而军界,而政界,而商界,彼此呼应,波澜壮阔;上至政坛领袖、各级干部,下至普通读者、平民百姓,对“曾国藩”或读之,或研之,或习之,或用之,竞相求证,蔚为大观。
曾国藩生活的晚清社会,旧秩序行将崩溃,而社会前进的方向茫无头绪。
国内,太平天国义旗一举,应者云集,烽火燃遍十余省,清王朝顿失半壁江山。
国外,列强环伺,极尽威迫讹诈之能事,处处侵夺中国主权和领土。
可谓内忧外患,百弊丛生。
而曾国藩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崛起于湘楚之间,纵横捭阖,以残酷的手段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清朝“中兴第一名臣”。
不仅如此,他的崛起还极大地改变了近代中国的权力格局,并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思想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走向。
虽然后人对他有“毁之则为元凶,誉之则为圣贤”的评价,但他毕竟在近代中国发展史上写下不容抹杀的一笔。
曾国藩是位官僚,所处的却是吏治败坏并极端腐朽的从政环境。
他一无家学、二无根底,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反复磨砺,历尽宦海风波,获得彻底的成功。
虽诟病不绝,却荣宠不衰,虽备受诋毁,然善始善终。
其行其言,于无意间构造出一部炉火纯青的官场绝学,把中国人为官从政的智慧与谋略阐释得淋漓尽致。
晚清还是一个信仰崩溃、道德失范的时代,在极其复杂的人生环境中,曾国藩持一定之规,为人、为官、为民、为国,处处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成为时人推崇的末世圣人。
作为一个备受争议的大人物,他给后人留下了用之不竭的人生及社会经验。
毛泽东曾说过:
“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
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是他在几十年宦海沉浮中总结出的官场实用宝典,是他从身体力行的成败得失中总结出的一套独到理论。
尤为重要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人际关系也愈来愈多样化、复杂化。
这样,绝不故作清高,力避空谈、清谈而注重实际的曾氏绝学,更是暗合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与心理渴望,使其深入人心,历久弥盛。
此次编辑出版的这套彩图版《曾国藩全书》系列由《曾国藩传》、《挺经》、《曾国藩家训》、《冰鉴》组成。
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曾国藩的学问人品、智谋权变、文治武功。
曾国藩在立德立功的同时,还为世立言,在几十年的宦海沉浮,戎马倥偬之余,他治学不倦,《家书》传世。
同时,他还营造出一个令世人艳羡的家庭,在他的谆谆教诲之下,几位弟弟均有所成,湘军与太平军开战以后,他们先后应征入伍、披坚执锐、驰骋沙场,成就功名于一时。
儿孙辈更是英雄辈出,其子纪泽,继志砺学,出为使臣,折冲尊俎于国际间,为中国收复伊犁、夺回主权,从而英名留世……
《曾国藩家训》摘其家书中的精品,运用他修身齐家的具体事例,解读他继承先人遗训、结合自身体会,教导兄弟子侄成人成才的高妙策略,从而传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家教传统,并使之有益于现代家庭。
另外,本书还精选了三百余幅图片,其中有曾国藩本人及亲友的肖像、手稿、生活用品;有许多与曾国藩本人有关的历史画卷和遗址旧迹;还有反映曾国藩所处时代社会背景的众多图片。
力求通过图文的结合及丰富多彩的图片,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彩色画廊,让读者回归那个风云激荡的岁月,更形象深刻地理解曾国藩。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请有关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多多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
养心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1)
◆原文
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
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
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慊”,中庸之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
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廉于心则馁”之时。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药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敬”之一字,孔门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
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
出门如见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
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程子谓:
“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毕至,聪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天飨帝。
”盖谓敬则无美不备也。
吾谓“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皆自然之征应。
虽有衰年病躯,一遇坛庙祭献之时,战阵危急之际,亦不觉神为之悚,气为之振。
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强矣。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能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
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养庶汇,是于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负甚大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
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
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
后世论求仁者,莫精于张子之西铭,彼其视民胞物与,宏济群伦,皆事天者性分当然之事,必如此,乃可谓之人,不如此,则曰悖德,曰贼。
诚如其说,则虽尽立天下之人,尽达天下之人,而曾无善劳之足言,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
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
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管一业,而食必珍羞,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
其能久乎?
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不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大禹之周乘四载,过门不入;墨子之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
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
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唾弃于时,饥冻就毙。
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钦。
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余衰年多病,目疾日深,万难挽回。
汝及诸侄辈,身体强壮者少。
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之祥。
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敬惕,以补昔岁之衍,并令二子各自勖勉。
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
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第一部分:
养心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2)
●解读
第一条,慎独则心安。
自我修养,没有比养心更难的。
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有恶,却不能真正尽力为善去恶,这就是自己欺骗自己。
心里是否自欺,别人是不知道的,只有自己知道。
所以,《大学》中“诚意”这一章节,两次说到慎独。
如果真能做到喜欢善如同喜好美色,讨厌恶事如同讨厌恶臭一样,尽力去掉人欲而存天理,那么《大学》中所说的自慊,《中庸》中所说的戒慎恐惧,都能够切实地做到。
曾子所说的问心无愧,天下都去得,孟子所说的俯仰无愧于天地的境界,所谓养心,没有比寡欲更好的办法,都是这些内容。
所以,能够慎独,则自我反省不会感到内疚,可以无愧于天地鬼神,肯定不会有行为不合于心意而导致不安。
人若没有一件内心感到羞愧的事,心里就会泰然,常常感到愉快、平和,这是人生自强的首要之道,寻乐的最好方法,守身的首要之务。
第二条是主敬则身体强健。
“敬”这个字,是孔子、孟子用来教育人的,春秋时的士大夫,也常常说到它。
到二程与朱子的千言万语,都离不开“敬”这个主旨。
内心静定纯一,没有杂念,外表则整齐严肃,这就是敬的功夫。
出门如同是去见重要的客人,役使老百姓如同是参加隆重的祭祀活动,这就是敬的气象。
内心修养以安天下百姓,诚笃恭敬则天下太平,这就是敬的效验。
程子说如果上上下下都恭敬,那么,天地自安本位,万物自己化育,风调雨顺,各种祥瑞都会出现,人的聪明睿智,也都由此而产生。
以此敬事上天,使天子感到满意,所以说敬则一切美事都会齐备。
我认为“敬”对人们最切近的功效,尤其在于能使人身体健康。
人若庄敬,身体就越来越强,人若贪图安逸,身体则越来越差。
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即使已是年迈多病,但一遇到庙会祭祀等重大活动,或者是在战场上碰到危急时刻,也会觉得精神为之一振,仅这点就足以证明“敬”能够使人身体强壮。
如果人能在无论人少或人多、无论事情大小的情况下,都能一一恭敬地做,不敢松懈怠慢,那么,身体必然强健,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第三条,如果追求仁,人们就会感到愉快。
大凡人的出生,都是禀赋天地之理而成性,得到天地的气而成形体。
我与百姓及世间万物,从根本上说是同出一源,如果只知道爱惜自己而不知道为百姓万物着想,那么,就违背了这同一的根本。
至于做大官,享受优厚的俸禄,高居于百姓之上,则有拯救百姓于痛苦饥饿之中的职责。
读圣贤的书,学习古人,粗略知道了其中的大义,就有启蒙还不知大义之人的责任。
如果只知道自我完善,而不知道教养百姓,就会大大地辜负了上天厚待我的本心。
儒家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育人们要追求仁,而其中最急切的,就是“自己若想成就事业,首先就要帮助别人成就事业,自己想要显达,首先就要帮助别人显达”这几句话。
已经成就事业的人对自己能否成功是不用担心的,如同富人本就很富裕,并不需要去向别人借;已显达的人,继续显达的途径很多,好比是身份尊贵的人,登高一呼,四面响应的人就很多。
人哪有不想自己成就事业让自己显达的呢?
如果能够推己及人,让别人也能成就事业,能够显达,那么,就像万物回春一样美满了。
后世谈论追求仁的,没有超过张载的《西铭》的,他认为推仁于百姓与世间万物,广济天下苍生,都是敬事上天的人理所应当的事。
只有这样做,才算是人,否则就违背了做人的准则,只能算贼。
如果人们真的如张载所说的那样,那么使天下的人都能成就事业,都能够显达,自己却任劳任怨,天下还有谁能不心悦诚服地拥戴他呢?
第四条,习惯于勤劳,则神都会钦佩。
人之常情,没有不好逸恶劳的,不论贵贱、智愚、老少,都贪图安逸,害怕劳苦,这是古今都相同的。
人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饭,与他一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称,那么旁人就会认可,鬼神就会赞同,认为他是自食其力了。
至于种田的农民,织布的妇女,一年到头勤勉辛劳,不过获得几石粟,几尺布;而富贵人家,终年安逸享乐,一件事都不做,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豢养很多奴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公平的事,鬼神都不会赞同,这能够长久吗?
古代的圣明君主,贤德宰相,比如商汤通宵达旦地工作,周文王无暇吃饭,周公废寝忘食,坐待天亮,都时时以勤劳激励自己。
《无逸》这个篇章,推论到人若勤劳,便会长寿,人若贪图安逸,便会夭亡,这是屡试不爽的。
为自己着想,则必须习练技艺,磨炼筋骨,遇到困惑,不断地学习,不断勉励自己身体力行,居安思危。
这样,才会增加智慧,增长才干。
为天下着想,则必须自己忍受饥饿劳苦,只要有一人没有收获,就应当视作是自己的罪过。
大禹治水,历尽辛劳,三过家门而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为天下人谋福利;都是自己非常节俭,拯救百姓却不辞困苦。
荀子偏爱大禹、墨子的行为,是因为他们勤劳的缘故。
自从军兴以来,往往见到有一技之长,能忍受艰难困苦的人,都能被人任用,得到当时人的称赞。
而那些没有才能,也无一技之长,又不习惯勤劳的人,都被当时人所唾弃,最后冻饿而死。
因此,勤劳的人便会长寿,安逸的人就会夭折;勤劳,便有才能,就能为人所用,安逸,则无才能,就会被人抛弃。
勤劳,便能普济众生,连神都会钦佩仰慕;安逸,则无任何价值,神鬼都不会保佑他。
所以,君子若要成为人们和神都能信赖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习惯于勤劳。
我到老年后,身体多病,眼病也越来越厉害,这种状况已很难改变。
你和诸位侄子中,身体强壮的很少。
古代的君子自我修养,治理家业,一定要身心强健,然后才能使家业振兴;一定要做到人人悦服鬼神钦敬,然后才会有各种运气到来。
现在写这四条日课,一方面是我年老时用来自我激励,以弥补以往的不足的,同时也是要勉励两个儿子,每天晚上都按这四条去做,到每个月终时则用这四条来考核。
同时把此寄给诸位侄子,希望他们能有成就。
第一部分:
养心守静——神明如日之升身体如鼎之镇
◆原文
神明则如日之升,身体则如鼎之镇,此二语可守者也。
惟心到静极时,所谓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毕竟未体验出真境来。
意者,只是闭藏之极,逗出一点生意来,如冬至一阳初动时乎。
贞之固也,乃所以为元也;蛰之坏也,乃所以为启也;谷之坚实也,乃所以为始播之种子也;然则不可以为种子者,不可谓之坚实之谷也。
此中无满腔生意,若万物皆资始于我心者,不可谓之至静之境也。
然则静极生阳,盖一点生物之仁心也,息息静极,仁心之不息,其参天两地之至诚乎?
颜子三月不违,亦可谓洗心退藏极静中之真乐者矣。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神明像太阳升起一样,身体则如同鼎立地不动。
这两句话是应当遵循的。
只有心到静极时,这是喜怒哀乐未发之时,身体寂然不动,毕竟还没体验出真正的意境。
意只是闭藏到了极点,才招引出来一点生气,如同冬至时节的一阳初动。
坚贞不移,这就是“无”,等春雷一响,这就是“启”,坚实的谷类,原给作始播的种子,不能为种子的谷,不能说是坚实的谷。
这其中没有满腔的生意,就好比万物的生长都赖于我心,还不可以说到了至静的境界。
但是,静极生阳,因为一点生物的仁心,每一气息静极,仁心不息,这就是天地间的诚吗?
颜子三个月不违仁,也可以说是洗心退藏到静极的境界中获得真正快乐的人了。
◆原文
我辈求静,欲异乎禅氏入定,冥然罔觉之旨,其必验之此心。
有所谓一阳初动,万物资始者,庶可谓之静极,可谓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也。
不然,深闭固拒,心如死灰,自以为静,而生理或几乎息矣,况乎其不能静也?
有或扰之,不且憧憧往来乎?
深观道体,盖阴先于阳信矣,然非实由体验得来,终掠影之谈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我们求静,想要与禅门的入定不同,必须用心体验这细密而又未可觉察的意旨。
所谓的一阳初动,万物由此生长,才可以说静极,可以说喜怒哀乐还未生发,寂然不动之体。
不然的话,一味求静,心如死灰,自认为是静,实际上生理的机能都几乎丧失了,何况这样做并不能静。
如果有外在的干扰,心不就又不安定了吗?
我深入地体察这一个道理,认为阴先于阳。
但倘若不是亲身的体验,始终只能是浮光掠影地说说罢了。
◆原文
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虽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此绵绵者,由动以之静也。
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此穆穆者,由静以之动也。
由静之动,有神主之;由动之静,有鬼司之。
终始往来,一敬贯之。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从因为戒惧而约束自己,以至在至静的境界中,虽然没有什么偏颇,内心之操守不失,则达到了“中”的境界,天地由此立位,此种绵绵不息的样子,就是由动而到静。
从“慎独”而精进,以致在待人接物方面极少差错,没有不合适、不正确的地方,则达到了“和”的境界,万物由此化育,这种肃穆之象,是由静到动。
从静到动,有神在那儿主持;从动到静,有鬼在那儿司察,动静之间的这种循环往复,靠“敬”来加以贯穿。
◆原文
静坐思,心正气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意。
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
勉之!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静坐而思,心灵坦荡,气血和顺,必须达到“天地位,万物育”的境地,才算效验。
默坐而思,心灵中一定要常常充满生意。
杂念丛生,靠什么东西来把它们全部排除?
一定要勤加努力!
第一部分:
养心进德修业——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原文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
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我们只有增进德行和研修学业这两件事靠得住。
进德,就是恪守孝悌仁义;修业,就是写诗词文章、写字。
这两件事可以由自己作主,进步一尺,这个一尺就是我的,进步一寸,这个一寸也是我的。
今天进了一分德就像积贮了一升谷一样,明天修了一份业又像富裕了一文钱一样。
德和业一起增加,家中的财产也就越来越多。
至于功名富贵,这都是命里注定的,自己一点都不能作主。
第一部分:
养心修身五箴——立志居敬谨言有恒
◆原文
五箴并序
少不自立,荏苒遂洎。
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碌碌尚如斯也,不其戚矣!
继是以往,人事日纷,德慧日损,下流之赴,抑又可知。
夫疾所以益智,逸豫所以亡身。
仆以中才,而履安顺,将欲刻苦而自振拔,谅哉!
其难之欤!
作五箴以自创云:
立志箴
煌煌先哲,彼不犹人。
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
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
弃天而佚,是及凶灾。
积悔累千,其终也已!
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
荷道以躬,兴之以言!
一息尚存,永矢弗谖!
居敬箴
天地定位,二五胚胎。
鼎焉作配,实曰三才。
俨恪齐明,以凝女命。
女之不庄,伐生戕性。
谁人可慢?
何事可弛?
弛事者无成,慢人者反尔。
纵彼不反,亦长吾骄。
人则下女,天罚昭昭!
主静箴
齐宿日观,天鸡一鸣。
万籁俱息,但闻钟声。
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予侮?
岂伊避人?
日对三军。
我虑则一,彼纷不纷。
驰鹜半生,曾不自主。
今其老矣,殆扰扰以终古。
谨言箴
巧语悦人,自扰其身。
闲言送日,亦搅女神。
解人不夸,夸者不解。
道听途说,智笑愚骇。
骇者终明,谓女贾欺。
笑者鄙女,虽矢犹疑。
尤悔既丛,铭以自攻。
铭而复蹈,嗟女既耄。
有恒箴
自吾识字,百历及兹,二十有八载,则无一知。
曩者所忻,阅时而鄙。
故者既抛,新者旋徙。
德业之不常,是为物迁。
尔之再食,曾未闻惑愆。
黍黍之增,久乃盈斗。
天君司命,敢告马走。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序
年少时不求自立,任光阴流逝。
古人在我现在的年纪已经学有所成了,而我却仍是碌碌无为,太让人伤感了!
从现在开始,牵涉的人事越来越多,德行一天天减少,渐趋下流,这是可预知的。
疾病能增长人的智慧,安逸能让人丧亡。
我只是中等天赋,却事业顺利,因此想下苦功使自己振奋向上,这实在是太难了,所以创作此《五箴》。
立志箴
那彪柄千古的先哲,他们也是普通人。
我虽然藐小,但也是父母所生,给予我聪明福禄,这已是太丰厚了。
不顾天道,惯于安逸,这会招来凶灾。
积聚的悔恨已有上千,该是终止的时候了。
已经逝去的岁月已无法挽回,那就从今天开始吧。
承担道义,并用语言加以发扬。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坚决遵循。
居敬箴
天地定位后,万物化育。
鼎足而配,称为天地人三才,并最终诞生了你的生命。
你内心不端庄,残生害性。
哪个人可以对他傲慢?
哪件事可以随意放松处置?
处事放松的人会一事无成,对人傲慢的人别人也会对你傲慢,他人即使不加拒绝,也会助长你的骄气。
人们最终会看不起你,这就是昭昭天罚。
主静箴
住在日观,听见天鸡鸣叫。
万籁俱寂,只闻观中的钟声。
身后是毒蛇,身前是猛虎,但只要神定心泰,谁敢欺侮我?
难道不是它们避人?
好比面对三军,我的思虑专一,不会因为他们的纷扰而动摇。
半辈子心意驰突,还未曾自己作过主,现在已经老了,难道能让心情纷乱地度过一生?
谨言箴
用花言巧语取悦于人,最终只能给自身带来灾祸。
闲言碎语,也会搅乱你的心神,理解的人不夸耀,夸耀的人不理解。
那些道听途说的东西,让智者笑话,让愚者惊骇。
那惊骇的人弄清原委以后,会说你欺骗。
笑话你的人会鄙视你,即使你很直率也会怀疑你。
最终忧患愧悔丛集,便铭记下来一定要改正。
铭记以后仍然蹈其覆辙,可叹你已经老了。
有恒箴
自从我识字有各种经历,至今已有二十八年,却没有增添什么知识,以前所赞同的东西,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加以鄙弃。
既抛弃了以前的东西,新增加的东西又得而又抛。
自己没有恒常的德性,常为外物所左右。
一粒一粒的黍积聚起来,时间长了就能装满一斗。
希望天君司命能告诉我其中的道理。
第一部分:
养心修身课程——十二条课程终日惕厉
(1)
◆原文
一、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
应事时,专一不杂。
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
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
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
五、读史——丙申年,购念三史。
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
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
嗣后每日圈点十页,间断不孝。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
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谕曰:
“节劳、节欲、节饮食。
时时当作养病。
”
九、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十、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丧志。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一、敬——身心整齐严肃,时刻都心怀惧意。
没有事情时,身心安泰,应对事情时,要心神专一。
心在身体之内,要像太阳刚升起时一样清明。
二、静坐——每天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抽出时间静坐四刻,体验反复往来的仁心,心神正直,身体要像鼎一般固实。
三、早起——天一亮就起,醒来后不要贪恋被窝。
四、读书不二——一本书还没有看完,就不去看别的书,不要东翻西阅,去追求一些表面的知识。
五、读史——丙申年,买来三史阅读。
父亲说你借钱买书,我会尽力替你归还。
你如能把这些书圈点一遍,就是没有辜负我。
从此以后每天圈点十页,若间断了,就是不孝。
六、谨言——对此每时每刻都要留心,这是首要之功夫。
七、养气——气存丹田。
内心坦荡,没有不可告人之事。
八、保身——十二月,接到父亲的手谕,要我“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刻刻好比在养病一般”。
九、日知所亡——每天读书,都要把心得记录下来,并探求其中的深意。
十、月无忘所能——每个月写作几首诗文,以检验自己获得了多少道理,积养的正气是否旺盛,但如果沉溺于这些东西,也最容易让人丧失斗志。
※详解
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义之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这种重视不仅反映在将其作为普遍的社会规范,即使在一家之内,也是把它看得十分重要的,这类事例,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
如羊祜在《诫子书》中教育儿子如何处世待人。
他先从自身说起,告诉儿子他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但在乡里还无“清异”之名,启发儿子应更加修养品德,训诫儿子说话要老实守信用,对人要宽厚恭敬,不传无根据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