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莱哲学的基本性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62268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贝克莱哲学的基本性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贝克莱哲学的基本性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贝克莱哲学的基本性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贝克莱哲学的基本性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贝克莱哲学的基本性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贝克莱哲学的基本性质.docx

《贝克莱哲学的基本性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贝克莱哲学的基本性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贝克莱哲学的基本性质.docx

贝克莱哲学的基本性质

刘莘:

贝克莱哲学的基本性质

贝克莱哲学的基本性质

刘莘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重庆

400047)

摘要:

贝克莱从洛克出发,但却背离了洛克的方向。

他在哲学基本立场上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不彻底的经验论者,而这一切又都以其基督教信仰主义为基础,他对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批判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

在他的哲学话语中,上帝始终是一个元叙事。

由此出发,才能正确理解贝克莱哲学的基本性质及神学本质。

关键词:

贝克莱;物质;观念中图分类号:

B561.27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0-2987(2006)02-0058-06

在近代哲学史上,贝克莱是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者,这已成学界共识。

但他是一个主观唯心论者还是客观唯心论者、是经验论者还是唯理论者,却始终存在着分歧。

但是,所有的争论和分歧都不应忽略一个基本的事实:

贝克莱“既是一个神学家也是一个

[1]58

哲学家,他的兴趣既是科学的也是宗教的”,作为

种假定之所以必要,则在于它构成了我们所发现的那些存在着的性质的基质和支撑,没有这种支撑,后者就不能存在[3]266。

这就是说,作为一种假定的支撑物,实体不可知,我们只能感知观念,而真理就是观念的契合。

对洛克这种观点可以有两种发展:

一种是肯定观念来源于并能符合于外部事物,这一发展是由法国唯物主义者完成的;另一种则是否定观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将其看作是心灵本有之物,这是贝克莱的观点。

贝克莱对唯物主义的驳斥并非直接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他否定的是作为事物之基本实在(实体)的物质的存在。

同洛克一样,贝克莱也认为事物的存在不能没有实体的支撑,但对实体的解说却背离了洛克的方向。

在他看来,事物或存在可以分为精神和观念这两类,前者是能动的、不可分的、不可毁灭的实体;后者则是惰性的、倏忽即逝的、从属的,“它们不能独立自存,而是被心灵或精神实体所支持,或存

[4]565

在于心灵或精神实体之中”。

换言之,只有精神才

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贝克莱的所有哲学话语都是以其信仰主义立场为基础的,而他在哲学上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在信仰主义风雨飘摇的时代驳倒无神论以维护基督教的思想权威。

对他来说,无神论既可能来自唯物主义,也可能来自主观唯心主义。

笛卡儿和洛克都承认实体的存在,但又认为实体不可感知。

笛卡儿对感知的可靠性表示怀疑[2]15,认为感知只能达到事物的属性而不是事物本身,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可感知的属性推论实体的存在,因为属性就是“某物”的属性,而“某物”就是实体。

洛克相信现象后面存在着一个实在的物质世界,并以物质实体的存在来说明简单观念的外部来源。

但站在经验主义的立场,他又认为“实体”这个一般性名词所指称的只是一种“假定的、并不认识的”东西。

收稿日期:

2005-06-18

是唯一真正的实体,而作为怀疑主义和无神论之主要支柱的物质则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不能被心灵所感知,关于物质世界的话语只是一种描述虚拟世界的语言游戏。

“如果把无思想之物的真实存在与其

),・58・

晋阳学刊2006年第2期・哲学研究・

被感知分割开来,并承认它们是外在于精神的心灵的实在,那就不仅不能解释自然,反而会产生许多无

[5]133

法解说的难题。

意义,即使其具有普遍性。

这样,贝克莱就把存在限制在可感知的范围之内,强调事物的可感知性与事物之存在的合一。

在他看来,使事物脱离感知而存在的观点就是以抽象观念的学说为根据的,唯物论者的“物质”作为这种抽象的产物,同一切共相一样,无非是一个词、一个符号,经验中没有任何东西与之相符,因此是不可理解的、不存在的。

确立了精神作为实体在本体论上的唯一性,贝克莱得以从认识论入手来解决事物与观念的关系问题。

笛卡儿认为观念是人的认识活动所处理的材料,没有这些材料,任何认识活动的发生都是不可能的。

因此,观念的起源问题也就是人的认识发生和知识的来源问题,它是一切有关认识论问题的讨论的基础。

在他看来,观念的来源有三:

人心中固有的天赋观念、由外界事物作用而产生的感觉观念、由心灵虚构造成的想像观念。

洛克批判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认为上帝既然赋予人类以获得知识的能力,就没有必要再赋予人以观念。

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强调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

但又把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两类,其中感知的观念直接通过人对事物的感觉来获得,而反省的观念如“痛苦、高兴、信仰、怀疑”等则在外部世界找不到对应物,因此有必要设立一个精神体———心灵的存在对这类观念的来源加以解释。

显然,这种双重经验论暴露了洛克思想的不彻底性。

同洛克一样,贝克莱也把观念看作是认识的对象,但他否认观念的外部来源。

他认为,我们感觉到的事物是真实存在的,但感知的对象并非外在于感知的心灵,它就在心灵中,这就是观念。

为此,他反对像怀疑论者那样设想感知中存在着不能被感知的东西,更反对像唯物论者那样设想外在于感知的某种存在。

在他看来,事物只能作为观念而存在,观念则只能存在于能感知的心灵之中,怀疑主义的根源就在于“假设了事物与观念之间的差异,假设了前者

[4]565在心灵以外或不被感知而存在”。

笛卡儿和洛克都认为有必要区分物质之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前者是物体自身固有的,后者虽然起源于第一性的质对感觉的作用,但它们是心灵加工的产物。

这就是说,只有第一性的质内在于物质,它们是实在的显现。

贝克莱反对这种区分。

在他看来,正是这种区分为唯物主义打开了大门,因为如果相信形相、运动等可感性质是在心外存在的,那就需要假设某种不能思想的基质或实体以为它们存在之所。

他认为,两种性质无论在实际上和理论上都是不可分离的,如果后者存在于心灵之中,那么前者也不能例外[4]562。

心灵的对象是观念,观念包括可感知的和可想象的。

如果按照洛克等人的说法,只有第一性的质内在于物质之中,那么这种不具有第二性质的物质就既不可感知也不可想象,因而是不存在的。

同时,人们越是坚持物质与精神本质上不同,就越是难以设想二者之间的互为因果作用。

这就是困扰笛卡儿的问题:

物质怎么能对精神发生作用而产生观念。

在《原理》中,贝克莱反复强调,“所谓不思想的东西的绝对存在,乃是些无意义的或包含矛盾的文

[4]549

字”。

在《海拉斯》中,贝克莱借菲洛诺斯之口驳

斥了海拉斯把存在与存在之被感知区别开来的说法,再次重申无论声音还是热量,一切可感物“除了

[6](第一篇对话)在感知它的心灵中,并不存在”。

显然,贝

克莱力图以精神实体的一元论来消解困扰笛卡儿和洛克的二元论难题。

洛克把观念区分为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前者是心灵被动地获得的,后者是心灵在前者的基础上构成的。

心灵的能动性主要有三:

一是用简单观念组成复杂观念,二是把两个观念并列起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三是形成抽象观念[3]130。

可见,洛克肯定了人的抽象能力。

贝克莱并不一般地反对人的抽象能力,但他否定脱离个别性来构造一般概念的可能性,即否定理性创造一般概念的能力[4]528。

在他看来,抽象只适用于可感知的存在,而不能设定不可感知的存在。

例如我们借助于抽象可以设想身体的个别部分,但不能设想一般的身体或一般身体的各个部分。

在这个意义上,所谓抽象观念不过是附在某一名词上的特殊笛卡儿和洛克都把观念与事物区别开来,把观念看作是知识的对象,因此都面临如何为观念所表征的事物的实在性进行辩护的难题。

贝克莱则否认观念与事物的区别而强调观念与事物的同一性,认为观念就是事物,因为所谓事物,不过是我们通过感・59・

刘莘:

贝克莱哲学的基本性质

是不存在的,“我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感触到的,都

[4]556是存在的,即是说,都是被我感知的”,而这正是

是“我”的造物。

基督教的上帝就是这么一个外在于我的神。

在基督教神学家们看来,上帝不仅外在于我,而且是我和世界的创造者。

可见,主观唯心主义与基督教神学是不相容的,其思维取向意味着否定上帝的客观存在。

正如巴贝拉神父所说,对天主教徒来说,“整个唯心主义理论都是建立在否认我们一切知识的客观性以及唯心主义的‘精神’一元论的基础上的。

在这种世界观中,宗教的基础———上帝,并不客观地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外,而是我们的智力的一个创造。

所以,在和宗教彻底对立这一点上,唯

[7]58

心主义并不次于唯物主义。

反对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基本原则。

只要接受这一原则,也可以把对象称为“事物”而不是“观念”。

“如果物质实体的意思只是指可感觉物体……那么我比你或相信物质存在的任何别的哲学家更确信其

[6]第二篇对话存在。

”这就是说,认识的对象是观念,而感

知的主体则是心灵。

我们所说的事物实际上是我们的观念,观念存在于心灵中,心灵能感知它们,因为一个观念的存在就在于它能被感知。

在这个意义上,事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可见,“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著名命题中被感知的存在,首先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存在,即贝克莱所说的“观念”的存在。

他反复

[5]88强调:

“无思想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

“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

在这里,贝克莱充分肯定了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能力,这种肯定并不意味着导向主观唯心主义。

首先,他区别开了个别心灵与一切心灵,强调当他说感知的对象是观念,而物体离开心灵就不能存在时,这里的心灵不是指“这

[4]559

个或那个特殊的心灵”,而是指“一切心灵”。

强调存在与被感知的不可分离,就是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由此,贝克莱为批判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奠定了基础。

但是,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一命题的解释却可以导向不同的哲学立场。

贝克莱肯定事物的存在与被感知的同一性,但他不是从前者走向后者,而是将存在归结为被感知。

认识论不等于本体论,从经验论出发可以导向唯物主义,也可以导向唯心主义,关键在于为经验论输入什么样的内容。

唯物主义经验论肯定经验的客观来源,把经验看作感官对外部事物的反映;唯心主义经验论则否定经验的客观来源,将其看作主观自生或上帝赋予的产物。

贝克莱正是沿着后一方向前进的,他从洛克经验论出发,对其进行了唯心主义的改造,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唯心主义哲学。

著名的哲学史家A.韦伯把这种哲学称为“绝对唯心论”,认为这种绝对唯心论作为一个一元性的严密系统,不仅优越于笛卡儿和沃尔夫的混合哲学,而且克服了莱布尼茨在物质、时间与空间问题上的犹疑不决,因而“可能是能成功地对抗唯物主义的唯一的形而

[1]58

上学”。

次,他区别开了感知的观念与想象的观念,强调前者

[4]553

是“真实的事物”,因为较之于想象中被引起的

事物,它不是心灵虚构的产物,因而更强烈,更有序,更清晰,更有影响,当然也更客观,更真实。

他希望通过这些区分与唯我论划清界限。

感知的观念作为“真实的事物”,既不由人的意志产生或依赖于人的意志,也不能独立自存[4]570。

那么它来自何处或由谁支撑呢?

我们知道,对于观念的来源,洛克持“双重经验论”,认为观念有心灵和外物两个来源。

贝克莱则认为设立外物这一来源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洛克未能解释外物如何产生观念,而心灵既然能通过反省得到观念,为什么就不能是一切观念的来源呢?

贝克莱既反对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强调观念不以外在的物质实体为原因,同时也反对把观念的原因归之于个人意志的主观唯心论。

在他看来,感知的对象虽然是观念,但不能认为观念是事物存在的原因,因为观念存在本身就是指被动性或惰性,所以不可能发生任何作用,“或者严格地说,

但是,对贝克莱来说,不仅必须拒绝唯物主义和怀疑论,主观唯心论或唯我论也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后者同样可能导致无神论。

任何宗教都必须肯定在我之外存在着神或上・60・

[4]550不可能成为任何东西的原因”。

同样,观念虽然存

在于人的心灵之中并由心灵来感知,但人的心灵也不是观念的创造者。

贝克莱极为重视人的心灵的能动性,但在他那里,这种能动性主要是认识论的而非存在论的。

在他看来,虽然观念或事物只能存在于感知的心灵之中并被心灵所感知,但它们并非由感知

晋阳学刊2006年第2期・哲学研究・

间上都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心灵不可能创造无限的事物及其秩序。

那么观念或事物源于何处?

在他看来,观念的原因既不可能是外在的物质,也“不是意志的结果”。

但是,引起知觉的原因应当是存在的,这个作为原因的存在必然是一个实体,而实体只能是精神的,这就意味着必然存在着一个不为我们所感知的无限的心灵、一个绝对的精神实体,这就是作为造物主的神或上帝。

感知的观念之所以比想象的观念更真实,就在于它不是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我们所依存的精神即上帝依据一定的规则而烙印在我们的心灵上的。

在这个意义上,贝克莱虽然否定了任何外在于感知的客观存在,但没有否定感知内容的客观性。

不过,他的这种客观性并非植基于物质的客观存在,而是来自于作为绝对精神的上帝。

对此,他表达得非常清楚:

“被感官感知的事物就其起源说,也可以被称为外在的;因为它们不是由心灵自己从内部产生的,而是由异于感知它们的那个心灵的‘精神’印

[4]566

入的。

”这个精神就是上帝。

这表明,贝克莱的思

理。

既然存在就是被感知,那就意味着有一个感知着的心灵。

而任何有限的心灵都不可能产生宏大、复杂而有序的自然体系,那么“必定有一个遍在的永恒的心灵,它认识并且包容万物,而且以这样一种方式,也根据他自己制定出来的我们称做自然律的这

[9]147

样一些规则把它们展示在我们的眼前。

”这就证

明了永恒精神作为自然之唯一充足原因的必然存在,何况自然体系的有序性与合目的性本身即暗示着上帝的品格。

这个普遍而永恒的心灵显然就是上

[4]570帝,“他创造一切”,“一切事物都依存于他”,只

有他才能“借他的权力的语言支持一切事物”,维持“实在事物”的感知各个精神之间的交往[4]571。

作为

的观念就是上帝在人的心灵中留下的烙印,我们知觉间的联系和连贯性则是上帝以自然法则的形式确立的,因此,自然法则就是知觉的次序和联系的规律。

据此,我们可以正确地行动并预见各种事件。

“上帝的意旨就是自然规律”这个著名结论是按照托马斯主义的论证方式得出的,按照这种方式,人的心灵可以通过经验的感知(感知作为上帝神性之显现和证明的造物)推论超验之上帝的存在。

在这里,被感知的东西外在于人的有限的心灵,因而是客观的,但不外在于永恒精神,事物的质是上帝意志的表达。

可见,贝克莱没有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而是将事物客观存在的依据归之于上帝;同样,他也没有否定自然法则,而是将其归之于上帝的意旨。

这种解释显然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不过是感觉和感觉的复合(即知觉);而知觉的产生、连贯性和联系则是上帝所确立的。

我们不仅可以从上帝作为知觉之原因,而且可以通过知觉间奇妙的联系与和谐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如果不是上帝以自然法则的形式来组合知觉,那么知觉所具有的这种奇妙的联系与和谐怎么可能呢?

应当承认,站在经验主义立场,贝克莱正确地指出了有关物理世界的陈述必须以感觉经验为根据,但他从感觉经验出发却错误地推论出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结论。

同样,他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也没有摆脱传统宇宙论和目的论的神学轨迹,这种证明显然有悖于经验主义的原则。

但是,即使承认被造物显现了作为造物主的精神的存在,感知经验固有的有限性仍然难以证明作他不得不转而

・61・

维与存在之同一性是通过把上帝引入认识论而得以实现的。

在他看来,正是由于上帝赋予人健全的理智,才使人能够获得关于对象的知识;正是由于上帝调节着有限心灵的所有经验,才确保了经验中的规则性和可靠性,从而使我们得以根据自然法来思考。

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认为,贝克莱并没有接受“主

[8]202

观意义的唯心论”。

就像亚里士多德那样,贝克莱确立了一个第一原因,这就是作为精神实体的上帝,它既是世界的创造者,也是阐释世界的最终依据。

但是,如何证明这个作为最终原因的精神实体的存在呢?

既然“存在就是被感知”,那么被认定为存在的上帝为什么不能被感知?

一些学者认为这是贝克莱哲学中的一个矛盾。

但就贝克莱来说,这个矛盾并不存在。

因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存在”,是“观念的存在”,上帝并非观念,而是绝对的精神。

观念的本性是惰

[4]550性,而“精神乃是一个单纯的、不可分的能动体”。

这个能动的主动体既不代表任何观念,也不与任何观念相似或被任何观念所代表,其本性就是“除了

[4]551仅仅通过它所产生的结果,是不能被感知的”。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上帝?

对贝克莱来说,就是沿着托马斯主义的方向,从上帝的造物去推论上帝

刘莘:

贝克莱哲学的基本性质

求助于唯理论。

按照这种理论,永恒、无限、全知、全能这些被归之于上帝的属性被指定为不容置疑的自明之理,它们虽然显现在经验的造物之中,其本身却是先验的。

在笛卡儿那里,上帝是指无限、永恒而全能的实体,虽然我们心中有关于永恒实体的观念,但“我”并非这个观念的原因,因为“我是一个有限的东西”。

这就意味着有一个“真正无限的实体”,是他把这个观念放在我的心里的[2]46。

这就是说,上帝之存在是不可怀疑的,我们关于上帝的观念是完全真实的。

在《人类知识原理》中,贝克莱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类,即关于观念的知识和关于精神的知识[4]564。

它们分别关系于不同的对象,一是经验的对象,二是超验的对象;与之相应,知识的来源也有二,一是经验,二是直觉。

我们之所以具有关于精神的观念,是因为我们理解描述它的活动的术语,这是一种我们通过直觉即“内在的感觉和反省”获得的理念。

这表明,精神的理念并非经验地存在于被感知的存在物,而是先天地存在于心灵之中。

在《海拉斯》中,他进而强调,心灵的反省能力证明了作为能动反省者的自我的存在,这说明,我们在反省中具有关于能动存在者的直接知识,由这种知识可以推导出关于上帝的知识。

因此,“虽然不能把我的灵魂说成是一个观念(idea)或像一个观念,但从观念这个词的广义上来看,可以说我的灵魂给我提供了上帝的一种镜像或相似物……”“虽然我不能感知到上帝,但我拥有关于他的意念,或通过反省和推理来认识他。

”[6]第三篇后来,贝克莱更深刻地意识到了感性事物之不确定性、短暂性和变迁性,从而产生了一种寻求事物之终极实在的神秘主义观念。

他不再满足于通过上帝在自然中的显示来驳倒无神论,而是转而探讨如何获得关于上帝的更高知识的问题。

这种探讨集中体现在其最后著作《西利斯》的形而上学部分中[10]60。

在那里,柏拉图的影响是如此明显,以至索利认为,贝克莱的“唯心主义不再受洛克知识起源于感觉的传统支配,而与柏拉图的唯心主义

[9]149相似。

向柏拉图主义。

与之相反,其后继者休谟的回答截然不同。

在休谟看来,精神的实在性是可疑的,实际上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持续不断、转瞬即逝的经验之流。

显然,较之于贝克莱,休谟更彻底地坚持了经验主义的原则。

求助于主观内省的推论显然背离了经验论的立场而接近于与之对立的唯理论。

这是贝克莱信仰主义立场的必然选择。

虽然贝克莱在《海拉斯》中否认自己陷入了马勒伯朗士式的狂热,认为后者把思想建立在最抽象的一般观念上,肯定外部世界的存在,并断言我们的感觉常常欺骗我们,强调在这些基本原则上自己与马勒伯朗士存在着根本的分歧[6]第二篇,但他与唯理论之间的思想联系仍然是那样的明显。

正是有鉴于此,图勒尔(1903)在其《哲学史》中未将贝克莱列为经验论者,而是将其与莱布尼茨等放在“唯心主义”一节中来讨论。

他认为,贝克莱虽然从洛克开始的地方出发,但却越来越远离了洛克

[6]60

鲍德文

(1913)则认为贝克莱的哲学是一种新的唯心论,这种唯心论通过主观主义来证明精神原理和物质原理,但如果考虑到他的神学唯心论,贝克莱就属于被称为唯理论者的哲学家的行列,他“合乎逻辑地跟随着马勒伯朗士,同时结合了莱布尼茨单子论的偶

[12]20因论”。

H.布兰肯(1974)通过比较贝克莱、笛卡

儿和洛克的哲学思想而明确否定贝克莱是经验论者,将其归之于笛卡儿主义者[13]。

皮彻(1977)也认为,贝克莱发展了关于知识是通过反省而来的观点,这表明,贝克莱最终加入了认为仅靠理性就能获得关于实在的本质真理的唯理论者的行列[14]……这些看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延伸了黑格尔的观点。

黑格尔早就指出,虽然贝克莱“是以洛克的观点为先驱,直接从洛克出发的”,但他的唯心论“与马勒伯朗士的

[8]199很相近”。

贝克莱在多大程度上求助于唯理论,还有待进一步考察,但应看到,这一事实本身不仅特殊地揭示了贝克莱在上帝存在之本体论证明上的困境,而且一般地揭示了经验论者在认识论上的困境。

可以认为,贝克莱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和不彻底的经验论者,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信仰主义者。

虽然他的重大而持久的影响主要是其经验论[15]270,但在他那里,最重要的哲学问题实质上也是神学问题,这就是他所说的,“在我们的研究中应可见,经验论的原则与作为精神实体之上帝的超验实在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贝克莱肯定作为主体的精神的存在,但又否定了我们拥有关于精神的经验的可能性。

这样一来,正如P.B.Lloyd所说,到哪里去寻找主体或他所说的“精神”就成了贝克莱哲学的最[11]・62・

晋阳学刊2006年第2期・哲学研究・[究”4]576,因为一切都是上帝的造物,而上帝作为“全Scribner'Sons,908.s1[2]笛卡儿.第一哲学沉思录[M].北京:

商务印书馆,986.1[3]洛克.人类理智论,上册[M].北京:

商务印书馆,981.1[4]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史教研室.7-18世纪西欧各国哲学1[C].北京:

商务印书馆,975.1[5]G.Berkeley.ATreatiseConcerningthePrinciplesofHumanKnowledge.OxfordUniversityPress,998.1[6]G.Berkeley.ThreeDialoguesBetweenHylasandPhilonousInOppositiontoScepticsandAtheists.NewYork:

P.Collier&Son,1914.F.[7]葛兰西.实践哲学[M].重庆:

重庆出版社,990.1[8]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第四卷[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1.[9]W.索利.英国哲学史[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992.1[10]WilliamTurner.HistoryofPhilosophy,Boston:

GinnandCompany.903.1[11]P.Lloyd,B.BerkeleyRevisited:

TheHardProblemConsideredEasy.TowardaScienceofConsciousness,Tucson,Arizona,April1998.[12]J.Baldwin,M.HistoryofPsychology:

ASketchandanInterpretation,London:

Watts.1913.II.[13]H.bracken.M.Berkeley.London,Macmillan1974.[14]GeorgePitcher.Berkeley.London,Routledge&KeganPaul,977.1[15]S.Strmpf.E.SocratestoSartreAndBeyond,HistroyAofPhilosophy.TheMcGraw-HillCompaniesInc.1982.,[16]I.柏林.启蒙的时代[M].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989.1andCompany,知、全善和全能的‘精神’的实体”“足以充分地则[解释自然中的一切现象”4]562,为此,批判一切有害于基督教信仰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