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定期考核培训四部分全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60397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师定期考核培训四部分全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医师定期考核培训四部分全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医师定期考核培训四部分全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医师定期考核培训四部分全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医师定期考核培训四部分全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师定期考核培训四部分全资料.docx

《医师定期考核培训四部分全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师定期考核培训四部分全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师定期考核培训四部分全资料.docx

医师定期考核培训四部分全资料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作业

思考题:

1.试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的影响?

医学模式是某一时代的心身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集中反映,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产生过不同的医学模式,主要包括:

神灵主义、自然哲学、生物医学和生物—心理-社会四种医学模式,这几种模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心-身关系认识的不同。

医学模式对医学科学的发展作用巨大,既可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又可成为一种限制或妨碍发展的因素。

每一位医学工作者不可避免地受到医学模式的影响或支配。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健康观念就是医学模式转变的产物,对医学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在认识论上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忽视人的社会属性。

在实际的工作中,只重视局部器官,忽略人的整体系统;重视躯体因素而不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医学科学研究中较多地着眼于躯体生物活动过程较少注意行为和心理过程,忽视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重要作用。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身心一元论的观点,人的身(肉体或生理心(精神或心理)两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双向的,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是环形的,而非线性。

在人类的疾病过程中,身心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阐述医患沟通过程?

答:

沟通的过程包括信息策划、信息编码、信息传输、信息解码、信息反馈和沟通干扰。

1.信息策划

信息是沟通的基础,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完整、有条理的信息是良好的沟通的开始。

信息策划就是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过程。

信息策划过程反映着信息发出者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和信息量的多少。

按照信息是否能够被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可以将其分为明示信息和默示信息。

明示信息是指那些很容易被理解和掌握的信息;默示信息则是指不容易被理解和掌握的信息。

一般来说,信息越明确、标准化程度越高,其明示程度越强,越有利于沟通。

信息策划包括:

确定信息的范围、收集信息、信息评估、信息整理和分析。

确定信息范围:

确定信息范围是信息策划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信息策划质量的关键一步。

确定信息范围的实质是确定信息策划的目的,对要获得的信息的性质、质量和内容进行初步的判断,从而确定搜集信息的范围。

收集信息:

搜集信息就是根据确定的信息范围,搜集符合要求的信息以备整理、分析。

信息评估:

信息评估是指对信息数据的真伪、准确与否等方面进行的评估。

信息评估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信息策划结果的有效性。

信息整理和分析:

信息整理和分析是将收集到的合格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其目的是获得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2.信息编码

信息编码就是将信息与意义符号化,编成一定的文字等语言形式或其他形式的符号,以某种形式表达出来。

信息沟通过程是从信息的发出开始。

发送者具有民众意思或想法,但需纳入一定的形式之中才能予以传送,这称为编码。

编码最常用的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除此之外,还要借助于面部表情、声调、手势等身体语言和动作语言等。

3.信息传输

信息传输,即通过一定的传输媒介将信息从一个主体传递到另一个主体。

传送信息可以通过一席谈话、一次演讲、一份信函、一份报纸、一个电视节目等来实现。

沟通过程有时需要使用两条甚至更多的沟通渠道。

沟通媒介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同的沟通媒介适用于传递不同的信息。

信息解码

解码,即将收到的信息符合理解、恢复为思想,然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这一信息。

信息解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还原为信息发出者的信息表达方式,二是正确理解信息的真实含义。

接收者在解码过程中,也必须考虑传送者的经验背景,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传送者易于表达的真正意图,正确、全面地理解收到信息的本来意义。

4.信息反馈

信息传递并不是沟通最重要的目的,沟通的核心在于理解、说服和采取行动。

信息接收者在获得信息后或根据信息采取行动后,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感受和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就是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在连续的沟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对上一次沟通结果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进一步改进沟通效果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反馈中,原来的接收者变成了传送者,原来的传送者变成了接收者,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沟通过程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向的简单的信息传送的过程。

6.沟通干扰

人们在沟通过程中都可能面临一些干扰因素。

这些干扰因素可能来自于沟通者本身,也可能来自于外部环境。

沟通者之间的干扰有些是故意的,有些则是非故意的。

而有些时候,沟通一方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会故意给其他沟通方制造沟通障碍。

传染病防治新知识作业

思考题:

1.试述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传染期的临床意义?

答:

1.潜伏期:

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称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因病而异,短的仅有2~4h(如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长的可达数月、甚至数年(如麻风病)。

同一种疾病不同病例潜伏期亦有长短,但在一定范围内变动。

有些传染病在潜伏期末可排出病原体,此时病人已有传染性,例如麻疹、甲型病毒性肝炎等。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

a.潜伏期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过程,潜伏期短的疾病流行趋势往往十分迅猛,很快即达高峰;而潜伏期长的疾病其流行波持续较久。

b.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有受感染的时间,从而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

c.根据潜伏期,确定对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期限。

一般按常见潜伏期加1~2d。

d.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例如在麻疹潜伏期最初5d内进行被动免疫其效果最佳。

e.根据潜伏期可评价某项预防措施的效果。

2.临床症状期:

临床症状期为出现该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间。

在该时间内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最多,有些症状又有利于并于病原体排出,故传染性最强。

有些疾病在此期可有多种途径排出病原体。

轻型或非典型病人往往未进行隔离与治疗,作为传染原的意义较大。

个别病例如从事饮食工作则可导致该疾病的爆发或流行。

慢性临床过程的病人,由于排出病原体的时间长,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不可忽视。

3.恢复期:

在此期病人因病而引起的功能紊乱开始恢复,临床症状消失,机体产生免疫力,体内的病原体被消除,不再起传染源的作用,例如麻疹。

但有些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在恢复期内仍能排出病原体,可继续作为传染源。

有些疾病排出病原体的时间更长,甚至可终身作为传染源,例如伤寒慢性带菌者。

4.传染期:

病人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间称传染期,传染期的长短因病而异,传染期短的疾病其续发病例呈簇状出现,每簇病例之间的间隔相当于该病的潜伏期。

传染期长的疾病,续发病例常陆续出现,持续时间较长。

传染期是决定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2.针对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或可能已感染而处于潜伏期的人,根据其免疫状态应分别进行如何处理?

答:

接触者指曾接触过传染源或可能已感染而处于潜伏期的人,根据接触者的免疫状态分别进行处理如下:

(1)应急预防接种。

对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其接触者可进行自动或被动的预防接种。

例如在麻疹爆发时对接触的易感儿童可接种麻疹活疫苗,对体弱儿童可接种胎盘球蛋白。

(2)药物预防。

对某些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可以采用药物预防。

例如用乙胺嘧啶、氯喹预防疟疾,一般多用于家庭内密切接触者或特殊职业人群。

(3)医学观察。

对某些比较严重的传染病应每天视诊,测量体温,特别要注意早期症状,以便及早发现新病人,但不限制接触者的日常活动。

(4)隔离或留验。

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应严格隔离或收留在检疫机构所指定的地点,在医学观察期同时应限制其活动自由。

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作业

1、试述医师的执业规则和医疗机构的执业规则

医师的执业规:

(1)医学文书规则

(2)急救规则

(3)用药规则

(4)告知规则

(5)服从调遣

(6)报告

医疗机构执业规则:

1、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

2、医疗机构执业,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技术规范。

3、医疗机构必须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诊疗时间和收费标准悬挂于明显处所。

4、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

5、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6、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教育。

7、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上岗工作,必须佩带载有本人姓名、职务或者职称的标牌。

8、医疗机构对危重病人应当立即抢救。

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病人,应当及时转诊。

9、未经医师亲自诊查病人,医疗机构不得出具疾病诊断书、健康证明书或者死亡证明书等证明文件;未经医师(士)、助产人员亲自接产,医疗机构不得出具出生证明书或者死产报告书。

10、医疗机构施行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同意,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时,应当取得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又无家属或者关系人在场,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经治医师应当提出医疗处置方案,在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负责人员的批准后实施。

11、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12、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精神病、职业病等患者的特殊诊治和处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13、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药品管理。

14、医疗机构必须按照人民政府或者物价部门的有关规定收取医疗费用,详列细项,并出具收据。

15、医疗机构必须承担相应的预防保健工作,承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支援农村、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等任务。

16、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者其他意外情况时,医疗机构及其卫生技术人员必须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2、试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

为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工作,保障任命健康和社会稳定,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蔓延,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精神,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职能,特制定本预案。

(一)、目的、原则

为及时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和发展,坚持预防为主,属地管理原则,配合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

坚持市、区(市)县人民政府同意领导,统一指挥,完成市、区(市)卫生行政部门,指派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二)、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组织机构:

成立以主要领导人为第一责任人的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专业技术组,后勤保障组,宣传信息组。

1.专业技术组由临床医疗科室,社区责任医师和卫生站的骨干力量,负责完成上级指派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并依法开展有关社区综合性预防、健康教育工作。

2.后勤保障组负责物质储备,以保障应急处理紧急救治的需用。

3.宣传信息组由行政、院感、保健组成,负责信息的收集、上报。

各专业技术实行分工负责,协调作战。

职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积极展开医疗救治,上报信息。

在当地政府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依法组织协调居民委员会开展各项应急处理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和后勤人员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三)、应急报告与信息发布

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规定,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专用设备,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与按临时疫情报告制度规定的日报或零报告。

发现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

谎报。

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做好四级信息报告网络体系的技术指导工作,确保突发事件应急报告信息畅通。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制度,不得随意发布突发事件信息。

(四)、应急处理

1.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当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或按照规定将病人转送至指定的医疗机构。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当采取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并按国家规定做好污水、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

3.服从市、区(市)且应急指挥部的凋配和指挥,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处理工作及配合街道、居委会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五)、保障措施

1.按照区政府卫生行政机构的指示,成立各种技术队伍的预备队,并保证预备队成员按时参加上级的业务培训,随时准备参加医疗救护,流行病学调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项工作。

2.中心内储备足够的应急预防救治药物、隔离防护用品和消毒药械等物资。

对来自各方面的捐款捐物,进行专帐专人管理,确保突发事件使用。

3.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全体医护人员的防治知识和技术培训,制定各应急专业队伍人员职责。

4.疫情报告管理组及网络直报员随时做好设备维护,保证畅通。

负责登计、统计使用的本、卡、册。

消毒组和综合预防保障等应急组织随时待命参加突发事件调查,救治等工作。

5.实行值班制,开通专用电话,做好值班记录。

6.建立奖惩制度,对参加突发事件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未按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者,按条例规定追究责任,对拒绝接诊病人、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按条例规定,责令改正,通报批评。

拒不改正者下岗,取消执业资格。

(六)、健康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病意识

1.利用黑板报、宣传画、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开展社区综合性预防措施的宣传。

2.开展与突发事件相关疾病、传染病防治知识的科普宣传和咨询活动,使群众了解掌握突发事件的特征与预防方法,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早治疗。

医学伦理学与医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业

思考题:

1.试述我国医德基本原则、准则的主要内容?

①我国当代医德原则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原则的内容包含分工互补的四个层次。

(1)防病治病。

防病治病从宏观层面指明了医学服务必须承担完整的医德责任,即无论医务人员身在哪一个工作岗位,无论医疗卫生单位属于何种性质,都必须肩负起防病治病的使命。

(2)救死扶伤。

救死扶伤是临床医疗服务的首要道德职责,即所有临床医务人员都应把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为病人谋利益。

(3)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这个原则中处理好医学人际关系必须遵循的最普遍、最现实的底线要求。

(4)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是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最高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医学道德的核心内容。

首先,为人民健康服务应该是全方位的。

其次,为人民健康服务应该是分层次的。

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上述四个层次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共同传承和完善着我国“医乃仁术”、白求恩精神的医德思想精华。

为更好适应我国医德建设现实的需求,其理念及表述等均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以求在实践中切实可行、彰显实效,而且有利于同世界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界的对话和接轨。

②医德基本准则主要内容

医德基本准则。

(1)以人为本,践行宗旨。

以人为本、践行宗旨是最基本的医德准则。

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医疗活动中尊重人的价值,强调病人的中心地位,是医学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践行宗旨是指践行救死扶伤这一医学服务的最高宗旨,是医务人员应该承担的基本职责。

(2)严谨求实,精益求精。

严谨求实、精益求精是医务人员在学风方面应该遵循的医德准则。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公众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医学模式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这些都要求医务人员终生学习,培养全面、高超的业务素质。

(3)尊重患者,关爱生命。

尊重患者、关爱生命,是医务人员处理医患关系时应该遵守的重要医德准则,这一准则首先要做到平等待患。

平等待患是对病人的权利、尊严的普遍尊重和关心,体现的是人际交往中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的平等。

平等待患是自古以来先进医家一直提倡的医德准则。

尽管以往在整个社会层面不可能普遍实现平等待患,但他们的职业理念和身体力行仍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平等待患需要树立现代的平等观,认识到平等待患首先取决于病人享有平等的权益;还需要在实践中处理好平等中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合理统一。

(4)优质服务,医患和谐。

优质服务、医患和谐是医务人员应该普遍遵守的基本医德准则。

这一准则要求医务人员举止端庄、语言文明。

举止端庄首先要讲究行为文明。

举止端庄还要讲究装束文明。

语言文明是指使用文明语言进行沟通。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基本工具,是体现文明修养的基本要素。

(5)廉洁自律,恪守医德。

廉洁自律、恪守医德是医务人员正确对待职业行为规范且不允许突破的医德底线准则,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尤其是在新旧体制交替、利益格局调整和思想观念变化的情况下,医务人员更应廉洁自律,恪守医德。

(6)诚实守信,保守医密。

诚实守信、保守医密是处理医患关系的重要医德准则。

诚实守信是医务人员对待病人的一条普遍要求。

保守医密的一般要求有两个方面:

一是保守病人的秘密。

主要有病人不愿公开透露的信息,包括病因、一些特殊疾病(性病、妇科病、精神病等)的诊断、进展及预后;病人不愿他人接触的部分,尤其是有生理缺陷的病人;病人不愿他人知道的决定,二是对病人保守秘密,包括不良诊断、进展、预后及在给病人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避免不良信息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救治,给病人带来伤害。

目前存在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应当对那些重症疾病的诊断结果及不良预后进行保密,因它属于保护性医疗措施的必然要求;第二种意见认为有些“坏消息”必须告诉病人,例如癌症早期,告诉病人目的和意义是在治疗时取得病人的合作,而有些则不应该对病人讲真话;第三种意见认为应该对病人讲真话,即使是“坏消息”,因为病人有知情权。

说真话是一种美德,是正常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正常医患关系的基础。

病人要跟医务人员讲真话,这点没有疑义。

但是,医务人员要不要对病人讲真话,却是现代医学伦理学的一大难题。

医务人员应该充分发挥医学伦理智慧,按照动机和效果统一的原则,经与家属共商后作出具体分析,将对病人保密准则情境化:

一般情况下应坚持保密准则;问题比较棘手时,应从病人不同的病种病程、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出发,依据病人不同的个性和心理状况加以变通,但要坚持一个不变的立场,即最有利于病人。

(7)爱岗敬业,团结协作。

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是正确处理同事、同行之间医际关系的医德准则。

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这一准则,要求医务人员共同维护病人利益和社会公益;彼此平等,互相尊重;彼此独立,互相支持和帮助;彼此信任,互相协作和监督;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和发挥优势。

坚持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准则,需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好医际竞争问题。

医务人员应严守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规则”,使有序竞争与团结协作相辅相成,以充分解放医学生产力。

(8)乐于奉献,热心公益。

当前,医学日益发展为一种庞大的社会事业,许多医学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人类自身命运的社会问题,医务人员行为的社会后果更加突出,因而其社会道德责任也更为明显。

乐于奉献、热心公益要求医务人员,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加政府安排的抗灾救灾、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等医疗任务和扶贫、义诊、助残、支农、援外等社会公益性医疗活动,主动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及社区保健服务,促进及改善公众的健康状况。

2、论述医患沟通的伦理意义及应该遵循的伦理准则是什么?

①医患沟通的伦理意义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医学首先关注人的生存需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医患关系,就是始终坚持从病人健康利益出发,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患沟通,使人民群众共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各项成果。

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利于减轻病人身心痛苦,提高诊疗效果。

②应该遵循的伦理准则

(1)重申医学目的,培育医患共情。

共情,也称为“共通感”,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作为健康的守护者,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只有具备共情能力,才能充分理解病人,并把这种理解以关切、温暖与尊重的方式表达出来,遵循病人利益至上的基本原则,弘扬人道主义的职业精神,站在病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正确感知病人的情绪,从而更好地理解病人,帮助病人减轻因疾病而产生的痛苦,切实保障病人的生命和健康。

和谐医患关系需要培养和孕育医患之间的共情。

(2)重铸职业诚信,强化互信纽带。

诚信是处理各种关系、解决各类矛盾、指导各项医疗活动的基础。

医患和谐交往的纽带是双方互信。

如果医务人员不讲诚信、言行不一,或者病人不讲诚信、只想享受权利而不想尽义务,例如逃交医药费用、向媒体提供虚假信息等,都会严重伤害对方利益,加深双方的不信任情绪。

(3)强调爱岗敬业,提升医者美德。

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一个职业,更是一种人性、一种美德的追求。

美德是一种心甘情愿的自由意志行为,惟其如此,才凸显职业操守的崇高与神圣。

爱岗敬业是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美德。

(4)强调团结协作,坚持共同提高。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工作分工越来越细,职责越分越明。

医务人员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发扬协作与团队精神,宽厚包容,博采众长,积极创新,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和理念,探索促进健康与防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以共同的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守护健康,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构建,铸就医学职业的崇高与至善。

医患关系是医学伦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处理好医患关系是实践医学目的、弘扬医学职业精神的关键环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