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项突破现代文阅读说明文12篇含答案解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5951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项突破现代文阅读说明文12篇含答案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专项突破现代文阅读说明文12篇含答案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专项突破现代文阅读说明文12篇含答案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专项突破现代文阅读说明文12篇含答案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专项突破现代文阅读说明文12篇含答案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项突破现代文阅读说明文12篇含答案解释.docx

《中考语文专项突破现代文阅读说明文12篇含答案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项突破现代文阅读说明文12篇含答案解释.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项突破现代文阅读说明文12篇含答案解释.docx

中考语文专项突破现代文阅读说明文12篇含答案解释

中考语文专项突破(现代文阅读说明文12篇)

学校:

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今日水世界

①就整个世界范围来说,农业用水所占比重接近70%。

农业用水量的增加还源于饮食质量的提高,人们不断追求更为美味可口的食物。

生产1公斤花生要比生产1公斤大豆多消耗近1倍的水,而生产1公斤牛肉所消耗的水几乎是生产1公斤鸡肉的4倍,生产1杯橙汁也要消耗1杯茶用水量的5倍。

随着全世界20亿人口将步入中产阶层,即便人口总量不变,农业用水量也会有增无减。

②同样,工业生产也需要水。

全世界用水总量的22%左右用于工业生产,8%左右用于生活用水。

总的来说,这两方面的用水量在20世纪下半叶翻了两番,比农业用水的增长速度快一倍。

专家预测,各方面的用水需求都还会进一步增加。

③世界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

以地理位置为例,全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的约60%集中在9个国家。

即便在这9个国家中,也只有巴西、加拿大、哥伦比亚、刚果、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供大于求。

美国的水资源相对富裕,而人口超过世界人口总量1/3的中国和印度仅拥有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的约10%。

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各地区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也大相径庭。

印度东北部的年平均降雨量大约是其西部沙漠的110倍。

④其实,地下水的分布也很不均衡。

当某地的雨水和地表水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时,地下水似乎解决了人们的燃眉之急。

在印度和中国有数百万灌溉井孔,从地下取水。

美国中部高地平原地下含水层覆盖45万平方公里,地跨8个州。

南美洲瓜拉尼地下含水层则连绵120万平方公里,地跨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4国。

墨西哥城及其周边地区20万居民生活用水的70%来自一个含水层,而按照目前的使用速度,这一含水层将在200年内枯竭。

由于这一原因,墨西哥城已经开始下沉。

在曼谷、布宜诺斯艾利斯和雅加达,含水层要么被透支使用,要么遭受污染,要么被海水回灌。

⑤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障碍多来自政治或文化因素。

人们已经寻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举措已广为人知。

一些是物理方法,例如加固河堤、修建大坝;或在降水集中的雨季,选择水不易蒸发的地点储水;或为保护生态系统,加强污染监管等等。

另一些举措则涉及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习惯,达到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有效合理地用水的目的。

⑥对于农民来讲,干旱地区的农民则需更换作物品种,改种价值高、耗水少的作物,如坚果、草莓或蓝莓。

同时,一些个人爱好最好也要做出调整,可以少吃肉、多吃豆制品;少打高尔夫球、多打篮球等等。

(1)下列选项中画线词语不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

A.生产1公斤牛肉所消耗的水几乎是生产1公斤鸡肉的4倍。

B.全世界用水总量的22%左右用于工业生产,8%左右用于生活用水。

C.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各地区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也大相径庭。

D.人们已经寻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举措已广为人知。

(2)根据文章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农业用水所占比重接近70%,工业生产占比重22%左右,生活用水占比重8%左右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农业用水的增长速度比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增长速度快。

B.从世界水资源的分布可以推断出,我国的淡水资源相对匮乏,今后需要多方面拓展获取淡水资源的渠道,不断提高淡水资源的利用率。

C.文中“由于这一原因”中的“原因”指的是“地下含水层水位的下降”。

D.人们还可以通过多喝茶水少饮果汁,对家庭生活废水二次利用,减少洗车频率等做法,达到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有效合理地用水的目的。

(3)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全世界用水总量的22%左右用于工业生产,8%左右用于生活用水。

总的来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用水量在20世纪下半叶翻了两番。

B.南美洲瓜拉尼地下含水层则连绵120万平方公里,地跨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4国。

C.人们已经寻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举措已广为人知。

一些是物理方法,另一些举措则涉及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习惯。

D.以地理位置为例,全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的约60%集中在9个国家,全世界也只有这9个国家的淡水供大于求。

 

2.

2017年4月12日19时04分,中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意味着中国正式开启卫星高通量时代。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高通量卫星。

根据中国空间探测首席传播专家谢博在《科普中国》的解释,高通量卫星就是在使用相同频率资源的条件下通信容量比常规通信卫星高数倍甚至数十倍的通信卫星。

这颗卫星发射成功后又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

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介绍,实践十三号是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其高通量性体现在首次搭载了Ka频段通信载荷,卫星通信总容量达20Gbps(一般宽带传输速率,1Gbps相当于1024Mbps),超过了之前我国研制的所有通信卫星容量的总和。

实际上,高通量卫星,意味着其通信容量比以往卫星有一至两个数量级的跃升。

这次实践十三号卫星的通信总容量达20Gbpso这是什么概念?

按照常规原有的通信卫星,其所采用的是窄带传输技术,一般通信容量不到10Gbps,容量有限。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介绍,如果说过去通信卫星能送几十台标清电视节目,而有了实践十三号卫星后,则能同时传送数量更多的4K超高清节目。

谢博介绍,由于实践十三号卫星采用了Ka频段通信,所以它不仅容量大,可传送高清视频,而且能使其卫星用户终端做得较小,从而便于装备、携带和使用,无需单独建网,性价比高。

更重要的一点是,该卫星设计有26个用户点波束,总体覆盖中国除西北、东北以外的大部分陆地和近海近200公里的海域,地面无线网络信号覆盖不到或无法接入光缆宽带的地方。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6000万人参与徒步、骑行、自驾游等户外项目,但因为有些户外地区通信信号差甚至没有,所以时有迷路或失联事件发生。

特别是发生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时候,一旦地面固定或移动通信业务发生损毁或瘫痪,就可能因为不能及时、快速、准确地传递灾情信息,而导致损失严重。

据实践十三号卫星工程总师刘方介绍,如果游客或受灾民众配备了实践十三号卫星的用户终端后,可以与卫星建立语音、数据和视频的传输,把途中或灾区的情况第一时间传递出去,为展开救援提供通信保障,将损失降至最小。

据西安分院负责实践十三号卫星有载荷研制的卫星副总设计师周颖介绍,“高通量通信卫星可以作为一个信号中转站,通过无线电信号转发使飞机上乘客的手机、电脑等与地面关口站连接。

而关口站通过光缆与互联网相连,可以向用户发送上网信号。

”由于飞机在快速移动过程中所处的空间特点,地面互联网中转站要么无法架设,要么无法足量建设,乘客通过地面方式上网并不可行。

而实践十三号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周颖称,实践十三号卫星由空间段(卫星)、地面段(关口站)和用户段(终端)构成。

同时,采用了天地一体化设计理念,其中一项重要业务就是提供高速“动中通”,通过多波束无缝切换配合机载、车载或船载终端的自动跟踪捕获功能,可以为航空、航运、铁路等各类交通工具上的数以万计乘客彻底改善上网体验。

此外“据周颖介绍,一般而言,一架飞机所需的最大通信容量只有20Mbps,在全部飞机通信容量满负荷的情况下,实践十三号能满足一千架左右的飞机同时上网。

未来3年内,随着“机载卫星直播广播电视接收与服务系统”的研发成功,这颗卫星可保证中国2000多架民航客机、3000多辆高速列车和数万艘轮船,实现随时随地高速上网。

(选自“仃之家”。

网文,有删改)

“实践十三号”卫星发射,实现了我国Ka频段高通量卫星的首次亮相。

可以预见届时今天我们所诟病的传统Ku速率低、成本高将大幅改善。

当然仅仅有Ka高通量卫星仍无法满足类似于民用航空宽带上网需要,机载Ka卫星终端设备,卫地面网络,全球卫星覆盖等问题需要同步解决,才能真正促进航空互联网蓝海迅猛爆发。

(摘自网络,有删改)

“实践十三号”卫星预计4月发射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还是非常值得我们期待的,毕竟技术进步带来未来发展更多可能,畅想如果未来ATG(4G)乃至ATG(5G)成熟,加上Ka卫星普及,天地一体宽带飞行体验将绝对不再是梦想,让飞行生活更美的夙愿终将成真。

(节选自“民航资源网”)

科技强大,国家必然富强。

那些奋战在“实践十三号”科研一线的航天科技人们,用他们的创新思想,展现了新时期下的工匠精神,用中国“智造”来打造属于中国的特色品牌,让广大百姓不但能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暖心服务,而且能享受到创新发展的下的诸多科技红利,中国高新技术同时也助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从而为世界人民谋取更多福利。

(摘自网络,有删改)

(1)“实践十三号”与常规通信卫星相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践十三号采用了天地一体化设计理念,其中一项业务是提供高速“动中通”。

B.实践十三号可以覆盖以前地面无线网络信号覆盖不到或无法接入光缆宽带的地方。

C.实践十三号使得高铁、飞机上的乘客通过地面方式上网能变成现实。

D.实践十三号卫星通信总容量超过了之前我研制的所有通信卫星容量的总和。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实践十三号成功发射之后能保证更多人同时观看超高清电视节目。

B.实践十三号成功发射之后可以避免因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而导致损失严重的情况。

C.目前,即使实践十三号成功发射,也还无法真正促进航空互联网蓝海的迅猛爆发。

D.实践十三号成功发射之后可减少户外活动中因通信信号差而导致的迷路或失联事件的发生。

(3)请根据材料的内容,联系实际生活,分析实践十三号卫星的应用可以让广大百姓享受到哪些更为优质的暖心服务?

 

3.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承德避暑山庄

        ①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坐落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以北的狭长的谷地上,占地面积584公顷。

它是中国清朝皇帝的夏宫,始建于康熙42年,建成于乾隆55年,历时89年。

山庄以朴素山野气息为格调,取自然原景本色,吸收江南水秀风光,而建成山中有园,园中有山的独特园林。

这座园林又因众多群体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与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一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园。

        ②避暑山庄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

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宫室建筑林立,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10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殿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

正宫按封建礼制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

前朝的正殿是澹泊敬诚殿,全部由楠木建成。

清代皇帝在山庄时,重大的典礼都要在此举行。

四知书屋是清帝大典前休息更衣以及平时召见大臣、处理政务的地方。

后寝主要有烟波致爽殿和云山胜地楼。

烟波致爽殿是皇帝的寝宫,因康熙誉称这里“地既高敞,气亦清朗”“四周秀岭,十里平湖,致有爽气”而得名,并列为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之首。

其正中设宝座;西暖阁是皇帝的卧室,床后有暗道;东暖阁是皇帝与大臣议论国事的地方。

云山胜地楼是帝后观赏湖光山色的地方,它不设楼梯而以假山为磴道。

出正宫门便是万壑松风殿,这是清帝批阅奏章及读书处。

正宫东侧为松鹤斋,原供皇太后居住,其造型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仿。

东宫在宫殿区最东面,原为清帝举行庆宴大殿场所,不幸于抗日战争中被日军焚毁。

        ③苑景区又分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岳区。

宫殿区以北为湖泊区。

湖区集南方园林之秀和北方园林之雄,将江南园林的景观移植到塞外。

湖区的中部有三岛,西为环碧,北有如意洲,东有月色江声,皆以堤桥相连。

环碧岛清静幽雅,原为王子读书处。

岛北采菱渡是宫女下湖采菱的渡口。

如意洲上古建筑比较集中,其中延熏馆是正宫建立前皇帝处理朝政之处。

水芳碧秀是乾隆皇帝为其母后祝寿之地。

如意洲北面有青莲岛,上有烟雨楼。

沿长湖北行可到清时七大藏书阁之一的文津阁。

        ④从文津阁东行便到平原区。

区内“万林园”古木参天,绿草如茵,中央搭有豪华蒙古包,为清帝来山庄时举行宴会和游乐活动的场所。

沿热河泉南行可达金山岛,岛上亭台楼阁一派江南景色。

再沿湖畔南行可到月色江声岛,这里是皇帝读书、望月、听泉之处。

再往前即到“水心榭”,它是宫殿区与湖区间的重要通道。

站在水心榭,环视四周皆为美景。

        ⑤山庄的西部和北部是山区,这里山峦峻峭,属燕山余脉风云岭山系。

峰冈崖坡之上,与山水林泉巧于因借,宜亭斯亭、宜轩斯轩、宜庙斯庙,康、乾时期在山区修建了40余处楼、亭、庙、舍,均有游览御路和羊肠步道相通。

高耸的山峰好似天然屏障,阻挡了西北寒风的侵袭是调节山庄气候的重要因素。

这里峰奇石异,林木繁茂,气候十分阴凉。

另有磬锤峰、蛤蟆石等奇景。

康熙帝曾经夸耀此地说:

“天然风景胜西湖。

        ⑥避暑山庄周围12座建筑风格各异的寺庙,按照建筑风格分为藏式寺庙、汉式寺庙和汉藏结合式寺庙三种。

这些寺庙融合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

        ⑦避暑山庄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

        (摘自《旅游纵横》2012年第10期,有删改)

(1)承德避暑山庄的整体设计原则是什么?

(2)本文展开说明时主要采用的是哪种说明方法?

(3)文中哪句话具体说明了承德避暑山庄的设计建造是“取自然原景本色”?

(4)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语能否去掉?

为什么?

①康、乾时期在山区修建了40余处楼、亭、庙、舍,均有游览御路和羊肠步道相通。

②高耸的山峰好似天然屏障……是调节山庄气候的重要因素。

 

4.阅读《调好你的“食物钟”》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调好你的“食物钟”

           ①中学上生物课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生物钟”。

生物钟是人体的一套复杂的调节机制,以

小时为周期,掌管着生物的“觉醒”与“睡眠”节奏。

但也许你还不知道,人体中除了管理睡觉的生物钟,还有个管理“吃东西”的食物钟。

        ②食物钟,顾名思义,主要负责调节我们的进食、消化和营养摄取的时间。

通常情况下,食物钟与生物钟是一致的,日常的运作程序

与生物钟保持着同步。

人的大脑、胃和肝等内脏器官中部有感受器,可以接受食物钟传递的信号,这种信号一般被称为“食物相关的生物节律器”。

依赖食物钟的调节,我们才有了一日三餐的吃饭习惯。

        ③食物钟对人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食物钟发生紊乱,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研究发现,食物钟紊乱会导致胰岛素紊乱,可能增加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还与心血管疾病存在一定联系。

但日常的一些生活习惯还是会扰乱食物钟,甚至造成食物钟紊乱。

目前,常见的可能导致食物钟紊乱的饮食习惯有:

不吃早餐、节食、暴饮暴食等。

        ④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晚睡晚起,生活毫无规律,早上都不怎么吃早餐。

大量研究发现,经常不吃早餐会干扰食物钟,也会给健康造成影响。

台湾研究发现,每周吃早饭次数低于一次的人,肥胖的几率更高;哈佛大学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也更高;在儿童心血管健康方面的研究发现,长期不吃早餐还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⑤节食,通常在爱美的女士中比较多。

但节食其实不利于减肥,节食会造成饮食紊乱,食量反而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更容易发胖。

        ⑥暴饮暴食,主要就是指平时吃东西没有节制,大量进食。

研宄发现,暴饮暴食会给食物钟调控基因增加负担,进而可能扰乱食物钟,也会给健康增加隐患。

所以,就算是过节,我们还是最好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

        ⑦总之,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维持良好的食物钟,让“人体机器”更有效的运行,对健康更是有极大的益处。

        (选文有改动)

(1)第段从“生物钟”写起有什么好处?

(2)第④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中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

请说明理由。

(4)从文中看,调好“食物钟”需要坚持的“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哪些?

 

5.我们现在根本去不了火星  ①

月,美国的“勇气”号和“机遇”号两个火星探测器先后登陆火星,进行了一次探测旅行。

但是,这种旅行不是光有机器人就足够了,我们对这颗遥远的星球早已望眼欲穿,对亲临火星的探险从来就没有死心过。

        ②然而,那些希望不久就玩一把火星旅游的人最好还是回到地面上来。

因为不论是旅行期间还是着陆以后,都有不可克服的技术问题、难以承受的艰苦生活以及人身健康的诸多风险,这种超长途旅行的实现尚遥遥无期。

        ③首先,目前的推进方法不适合一个如此遥远的旅程,能达到这种技术要求的发动机还没有准备好。

科学家考虑要使用原子发动机,但这一设想目前还处于样机阶段。

由于排除了带足用于返程的碳氢燃料的可能性,从安全角度考虑,在太空旅行者到达火星的两年前,必须先发送一个装备有小型原子喷气发动机和液化氢油箱的返程飞行器到火星上去,以便利用火星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来合成碳氢燃料。

但这一设想还只是在实验室里行得通。

若要把人的生命悬系于这样一个系统,则无论如何是靠不住的,因为这当中完全可能发生技术事故,无法确保万无一失。

年以来,地球向火星发射自动探测器共有

次,其中

因技术问题遭到失败。

事实上,在关键技术领域,一切都还在试验当中。

        ④另外,要知道,根据火星和地球在各自轨道上的位置,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最近时为

万公里,最远时可达

亿公里。

这意味着在最好的情况下,仅单程旅行就要耗时一年,加上返回还要翻倍。

想想看,往返路途两年,还要在那里逗留数月,几个人就混挤在总共

立方米空间的太空舱里是什么境况:

只吃航天冻干食品;饮用从尿液回收的再循环水;加之火星灰尘非常细小,四处飞扬,无孔不入,尤其是在刮起时速

公里的狂风时,我们不知道该怎样防它。

        ⑤无线电通讯也成了难题。

“火星上气温是多少啊?

”“

”。

以光速传播,太空旅行者与地球上朋友之间这种最平常的通话要要花上大约两个半小时。

        ⑥太空环境对人体健康的持续影响也不可小视。

出了太空舱,太空旅行者会有好几天不能行走。

除了心血管系统的衰弱,几乎完全失重所导致的器官消融、骨骼脱钙外,仅执行一次这样的任务,宇航员周身的骨骼就可达到骨质疏松的极限,很平常的碰撞就会造成股骨颈骨骨折。

针对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打算设计一种人工重力飞船,太空旅行者同时还要辅以每天坚持肌肉锻炼。

即便如此,也不足以完全抵消失重对人体的影响。

        ⑦因此可以说,火星旅游还远不是可以预见的未来。

        (有删改)

(1)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的标题就是本文的________。

如果把标题中的“现在”和“根本”去掉,你认为行不行,为什么?

(2)下面是对“我们现在根本去不了火星”的原因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

.能达到符合太空飞行技术要求的推进器发动机还没有准备好。

.地球距火星遥远,往返一次时间太长,在次期间,太空旅行者的生活、医疗问题无法解决;火星灰尘,无孔不入而无法防备。

.太空旅行者与地球到的朋友之间不能联系与沟通。

.太空环境对人体健康的持续影响,导致人体肌肉和内部器官的消融、骨骼的脱钙、股骨颈骨骨折等。

(3)试分析第③自然段的行文结构。

(4)认真阅读全文,归纳并简要分析这篇事理说明文是如何体现科学精神的。

(5)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我们现在根本去不了火星”还有哪些难题,请仿照相关文段的行文结构简要地加以说明(说一点即可)。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美国校车

①美国校车是一种运送美国中小学生的特殊车种。

校车通体黄色、外形厚重,指示灯明显并有黄色的闪光灯和红色的停车标志。

车内座位上装配有防撞安全装置与安全带。

车内附带卫星定位与联网装置,全时监控车辆行驶情况。

②根据美国交通局的统计资料,在美国,目前一共有44万辆这种校车穿梭于居民区和学校之间,每天要接送2500万名中小学生。

一年下来,这些校车接送的中小学生就高达100亿人次。

总的来说,在美国每天坐校车去学校的学生占中小学生总数的54%,其余的则主要是家长自己接送,但也有极少数步行。

③作为公共汽车的一种,“SchoolBus”安全系数为5(满分)。

由于自身结构强固,加之严格的法律法规、细心的校车司机与负责任的运营公司,使得校车安全系数超乎想象。

2006年11月,美国印第安纳首府一辆悍马车撞上了停在路边的一辆空校车。

悍马车整个车体前部粉碎,但校车安然无恙。

美国校车也因此声名大噪。

作为全美国最安全的车辆,美国校车自身强固性能超过总统专车,其他车辆撞校车只有吃亏的份儿。

④美国校车是除了警车、救护车、消防车以外,街道上少数享有特权的车辆之一。

⑤在任何国家,儿童都是社会的未来,祖国的花朵。

校车是每天接送儿童上下学的交通工具,因而保证孩子们乘车时的安全,就成了学校和校车制造厂家的首要任务。

⑥至少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大多数的州就立法,要求其它的车辆在有儿童上下校车时,必须停下来,等小孩子上下车结束之后才能行驶(甚至美国总统专车也要停车等待)。

违反此法规的驾车人常常被处以巨额罚款,甚至判以重刑。

⑦然而,保障儿童在上下校车时安全更重要的,还是要有一套人人皆知而又行之有效的规则。

比如,教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儿童,一定要在校车到来之前赶到固定的等车点排好队,等校车到来停稳之后按顺序上车。

若是有小孩子晚了一点,校车的司机看到了可以停下来,打开红色停车牌等待,但不能倒车去迎接,以免撞到孩子。

儿童在下车后要赶紧穿过马路到人行道上,千万不要跟着校车走。

在交通繁忙的路口,有的学校和家长还自发组织起来,在儿童上下车的地方指挥交通。

这些人经常手执小旗,臂缚袖章,很像中国街头上的“义务路警”。

⑧若是仔细考究起来,校车在美国还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呢。

其实,早在汽车发明之前,美国就有了专门接送学生的校车,不过那时候的校车是马车。

我们今日所见橙黄色校车的诞生,还要归功于一位叫做FrankCyr的人。

在美国教育史上,FrankCyr被称为“橙黄色校车之父”。

(选文有删改2012.2)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美国校车是除了警车、救护车、消防车以外,街道上少数享有特权的车辆之一。

”一句中画线的词语能否删去?

为什么?

(4)从全文看,为什么学生们乘坐校车上学、放学会如此安全?

 

7.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石油过分依赖,会让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环境安全遭受威胁。

 但文明不能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来保障世界运输系统的顺利运转。

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纤维素生物燃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②生物燃料可以用植物或植物制品为原材料。

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

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

没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满足发达国家

的液态燃油原料需求。

        ③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作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用作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量大,更关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