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义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55866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7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义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义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义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义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义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义doc.docx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义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义doc.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义doc.docx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义doc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义

前言

写给喜爱太极拳的武术朋友们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今虽门派繁多,实一脉相承。

太极拳以它神奇的健身与技击作用,逐渐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正是因为历代拳师长期继承、发扬、全身心的投入、倾注的结果。

如今百花齐放,门派林立,拳种繁多,对于一个初练武术之人,真是眼花缭乱,无从入手,然而万事万物难非难,乱非乱,只要清楚其本身的发展规律,认准目标,抓住基础,循序而进,则难即易,乱即平,故喜练太极拳术之人只要明白太极之理,明确大的方向,又能在小的环节上讲方法下功夫,假以时日,必水到渠成。

观天地间之小树,一心向天向地,枝叶繁茂因向天,根基稳固因向地。

如有培育之人能适时培其根,剪其旁杈,施以肥,必能长而成有用之材。

树即如此,人学拳术亦如此,一个人欲学技艺,内因主要,外因重要,如果他有信心,知苦练,但没有明师去指导他,用正确的方法锻炼他,那么他也不会取得成功。

相反,一个不知用心,又没有好的老师培育的人终不能成大事。

树有枝干,术有旁正,然干为一,枝为多,如术正门唯一,旁门甚多。

旁枝盛而主干弱,若倾于一侧任其长,久之则树必倾倒。

人之学术,误入旁门,任下苦功终无成,何能如此?

盖因天地间有雷、雨、风、电及春、夏、秋、冬四时之变化,人世间有欺、诈、利、诱之弊。

人非皆圣贤,孰能无惑。

如果小错能及时改之,则无大错之祸。

一个人立身处世如无过错则不知何为正确,一个人接人待物错而不知错,自以为是,旁人无指责,则越错越大,终酿成灾祸。

究其竟,何为对?

何为错?

以小术论之,求运动于身体者,但凡伤身、伤气、伤血、伤神皆为错,能修身养性为对。

以家庭论之,一家和睦为对,否为错。

以集体论之,团结一心蒸蒸日上为对,以国家论之,一国安定和平为对。

一人处世必三思而行,以利身、利家、利集体、利国家之目的而行事。

然损人利已,损公肥私皆为错。

身体是重要基础,家庭、集体是纽带,国家和平是大事。

家和、国和则天下和。

相反,天下乱则国乱、家乱、人心乱。

以大为重,舍小取义而为对,为大局着眼,既使有小错也为对。

诚实为对,但如果诚实反而致病人于忧患而死,则诚实亦错。

慌言为错,但善意的谎言能使人一心向上,改过自新,则慌言亦为对。

故何为对错?

对亦错,错亦对。

所以练习太极拳术是求小技于一身也,其间必有对有错,无足为虑,观名师练拳,形式各有不同,参考而已,但其中必明太极一大道理,各阶段有各阶段的锻炼方式、方法,不能以对定论,也不能以错定论。

学习拳术大致有三个方向:

第一消极偏右,自以为是,南辕北辙,此为旁门最多,学者终难问津。

第二积极偏左,贪功图名,此亦为旁门,学者伤身而不自知,欲速而不达。

第三中庸之道,此正门唯一,练者不急不燥,假以时日,水到而渠成。

正门唯一,如两点之间就一直线,世间纷扰,余皆为旁偏,然能左右参半,不离其中,故无大偏,实为正门也。

故拳术要求达到刚柔相济、虚实兼到、快慢相间、健顺参半,实为理想也。

能以此理想定以坐标,则登山求径,涉水求津,不迷惑也。

概学拳求方法,指路靠师父。

师者、生者皆为一理而共进,无高低之分,实先后之别也。

故能师者又怎可以五十步笑百步?

本亦不足也!

故师生皆应慎之!

慎之!

再慎之!

附拳谱《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名称》

陈氏太极拳老架(亦称大架)是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所创。

他在陈王廷创编的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一百零八势长拳一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编成现在流行的老架一路、二路(亦称炮捶)。

一路拳以柔为主,柔中有刚;二路拳以刚为主,刚中有柔。

两路拳相辅相成,互为其根,直至达到刚柔相济,浑然一圆。

一路拳的特点是:

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

练习时要求:

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松胯屈膝,裆劲开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外形走弧线,内劲走螺旋,以身领手,以腰为轴,缠绕圆转。

经过练习,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重而又极为灵活善变的内劲,如棉花裹铁,外柔内刚。

整套拳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断续处,没有凸凹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方为合格。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名称(共六段)

第一段

一.太极起势

二.金刚捣碓

三.懒扎衣

四.六封四闭

五.单鞭

六.金刚捣碓

七.白鹤亮翅

八.斜行

九.搂膝

十.拗步

十一.斜行

十二.搂膝

十三.拗步

十四.掩手肱捶

十五.金刚捣碓

第二段

十六.撇身捶

十七.青龙出水

十八.双推手

十九.肘底捶

二十.倒卷肱

二十一.白鹤亮翅

二十二.斜行

二十三.闪通背

二十四.掩手肱捶

二十五.六封四闭

二十六.单鞭

二十七.云手

二十八.高探马

第三段

二十九.右擦脚

三十.左擦脚

三十一.左蹬一跟

三十二.前趟拗步

三十三.击地捶

三十四.踢二起

三十五.护心捶

三十六.旋风脚

三十七.右蹬一跟

三十八.掩手肱捶

第四段

三十九.小擒打

四十.抱头推山

四十一.六封四闭

四十二.单鞭

四十三.前招

四十四.后招

四十五.野马分鬃

四十六.六封四闭

四十七.单鞭

第五段

四十八.玉女穿梭

四十九.懒扎衣

五十.六封四闭

五十一.单鞭

五十二.云手

五十三.摆脚跌岔

五十四.金鸡独立

五十五.倒卷肱

五十六.白鹤亮翅

五十七.斜行

五十八.闪通背

五十九.掩手肱捶

六十.六封四闭

六十一.单鞭

六十二.云手

六十三.高探马

第六段

六十四.十字脚

六十五.指裆捶

六十六.猿猴献果

六十七.单鞭

六十八.雀地龙

六十九.上步七星

七十.下步跨虎

七十一.转身双摆莲

七十二.当头炮

七十三.金刚捣碓

七十四.收势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解,第一课桩法

(一)

第一课讲解内容:

桩法

说明:

桩法动作简单,意念如静,练时两脚踏实,立身中正,不仅能增加腿部的支撑力,而且时间长久可以增加内气,它又是老师对学生,也应该是学生自己对自已意识、性格、品德的考验。

桩法为基础,如盖楼之地基,习字之横、撇、竖、捺。

学者不可忽视,应耐心体会,为拳术打下扎实的基础。

开立步桩

要求: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略比肩宽,两脚尖向前微外摆,两脚平踏地,意脚心虚而上提,但不可故意脚趾抓地,屈膝松胯,两膝正对脚尖,但不可超过脚尖,松胯泛臀,开裆贵圆。

上身自然正直,含胸塌腰,腰腹充实,两臂自然环抱于胸前,四指相对,两大指自然向上,从左手中指绕左臂、后背、到右臂、右手中指成一圆形。

头虚领顶劲,自然正直,眼正平视,耳听身后,牙齿嘴唇微合,舌尖轻抵上颚,呼吸自然,心平气和。

要点:

1.体会身体的立身中正,体会身体重量由上而下顺应地球之重力平均落于两脚脚心处。

2.关于裆:

要“开”。

大小便之间谓之裆,开裆贵圆,即裆有圆虚之意,两腿开立,如骑马状,前裆、后裆一开俱开,如前裆开,而后裆夹,即使叉步三尺,亦不叫开裆,开裆要注意松胯下沉,即开中有合。

3.关于臀:

要“泛”。

陈氏太极拳对于臀的要求是“泛”。

“敛”相对于“突”。

敛臀,则前裆合不住,胯不能松沉向下。

突臀,则腰不放松,心气不能下降。

泛臀处于敛臀与突臀之间,是开裆松胯,立身中正的自然结果。

4.关于胸:

要“含”,并不是胸向背后方向凹进,而松沉向下的自然表现。

5.关于背:

要“圆”宜松沉向下,忌向后拔而成驼背状。

6.关于腰:

要“塌”,即向下松沉之意,忌腰向前挺。

7.关于肩:

要“松”,肩不要过于下压,或过于前扣,以自然为好,肩头转动前、后、上、下处处留有余地而不失中正,意松沉向下而使手臂延长。

8.关于腋:

要“虚”,腋下不可夹。

9.关于肘:

要“坠”,坠肘并不是肘尖向下为坠肘,也是贵在意念松沉向下,肘要护肋但不可贴于肋。

10.关于项:

要“直”,后颈部两条大筋为佐气之通道,故不可萎靡。

11.关于颚:

要“收”,下颚微收,既护住喉头,亦直起后颈部。

12.关于头:

要“顶”,头为一身之主宰,故头不可低,如低头,则全身不知所附,头应自然正,虚领顶劲,头上如顶一棉花团,不可掉。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解,第一课桩法

(二)

横裆步桩(偏马步桩)

1.单鞭桩

要求:

身体正对镜面(参照面),两脚开立约两肩宽,左脚尖微外摆向前,左腿屈膝松胯,左膝正对左脚尖,右脚尖微内扣向前,右膝与右脚尖关照,不可有跪地之意,右腿伸但不僵直,上身自然正直,身体重量左腿承受约七分,右腿承受约三分。

左手成掌顺基大腿方向伸出,松肩,沉肘,坐腕,手指尖斜朝前、斜朝上,掌心对镜面。

右手成勾手顺右大腿方向伸出,亦松肩、沉肘,腕子放松,勾尖自然向下。

从左手中指起,顺臂,绕背过右臂至右手勾尖成一空间曲线。

两手腕同高,但不可高于肩低于肘。

头自然正直,眼正平视,呼吸自然,心平气和。

要点:

体会身体的立身中正,体会身体重量顺应地球重力向下,落于两脚脚心处,体会两脚的虚实,体会步伐大小与身体重心高度的关系,体会两腿的屈与伸,体会两臂的开与合,体会两臂伸中有屈,屈中有伸。

2.懒扎衣桩

要求:

身体正对镜面,两脚开立约两肩宽,右脚尖微外摆向前,右腿屈膝松胯,右膝正对右脚尖但不可过,左脚尖微内扣向前,左腿伸但不僵直,左膝与左脚尖关照,左膝不可有跪地之意。

上身自然正直,身体重量右腿承载约七分,左腿承载约三分。

右手成掌顺右大腿方向伸出,松肩沉肘坐腕,手指尖斜朝前、斜朝上,手心对镜面,手腕不高于肩不低于肘。

左手叉腰,四指在前,大指在后。

从右手中指起,过腕,顺臂,绕后背到左臂,左肘尖成一空间曲线。

头自然正直,眼正平视,呼吸自然,心平气和。

要点:

体会身体的中正,头的中正,眼神的中正。

体会身体重量顺应地球重力落于两脚的脚心处。

体会身体各关节的放松与支撑。

体会两腿的虚与实、伸与屈。

体会两臂的开与合、伸与屈。

体会身体重心的高度与步伐大小的关系。

3.开立步转腰

要求: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略比肩宽,屈膝松胯,立身中正,头自然正直,两臂夹肘,两手握拳于胸前,拳心朝下。

身体以脊柱为轴左右旋转。

要点:

体会立身中正。

体会身体中轴定于两脚之间,垂直于地面左右旋转。

体会身体中轴旋转时上下同步,中轴不要扭曲。

体会在旋转中头与身合、肩与胯合,膝与脚合。

体会在旋转中腿的屈伸。

误区:

转腰不是拧腰,拧腰出现腰脊扭曲,容易出现运动伤害。

转腰是蹬劲起于脚,催于胯,带动腰左右旋转,手领身随,手随身转,这样才能保证上下相合、上下相随。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解,第一课桩法(三)

左弓步桩(斜行桩)

要求:

身体正对镜面,右脚向外撇约45度朝前,左脚向左前45度迈出,脚尖朝前微内扣,两脚之间距离约两肩宽,左腿屈膝松胯,左膝正对左脚尖,但不可过脚尖,左小腿垂直于地面,左小腿肚以不超过脚跟为界,右腿伸但不可僵直,膝盖后窝即委中穴不可软,右膝不可有跪地之意,应与右脚尖关照,上身立身中正,左肩与左胯上下垂直于地面,上身正对于左大腿方向,头自然正直,眼正平视,左手成勾手向身前45度方向伸出,松肩沉肘松腕,勾尖自然下垂,右手成掌向身右前45度方向伸出,松肩沉肘坐腕,指尖斜朝前、斜朝上,掌心朝前。

以右手中指起,过臂,绕背到左臂、左勾尖成一空间曲线,两手腕与肩同高但不可高于肩低于肘。

呼吸自然,心平气和。

要点:

体会立身中正,体会身体大部分重量落于左脚脚心处,体会右腿撑劲撑在右脚脚心处,体会左右两腿的松与紧、屈与伸、虚与实,体会两臂的伸与屈、开与合,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解,第一课桩法(四)

左虚步桩(白鹤亮翅桩)

要求:

身体正对镜面,右脚向外撇约45度朝前,右腿屈膝松胯,身体重量几乎落于右脚脚心处,保持右胯、右膝、右踝、右脚尖有同一面上,左脚尖点在右脚内侧垂直平分线上,距右脚内侧约一脚远,左脚尖与左膝对皆朝正前,左膝有意上提,这样使左踝关节放松,左脚掌如踏在一个空火柴盒上,不使之踩扁。

左手成掌按于左膝上方,手心向下,手指尖方向于右前约45度左右。

右手成掌亮于右额角上方,手心朝外,手指尖斜朝左、斜朝上。

从左手中指起经左臂、后背、到右臂、右手中指成一条空间圆滑曲线,两手指尖有上下斜抱相合之意。

上身立身中正,含胸塌腰,腰腹充实,头正目平,头顶百会穴与裆内会阴穴上下一线有对拉拔长之意,呼吸自然,心平气和。

要点:

进一步体会立身中正,腿的虚实、松紧,双臂的开中寓合,合中寓开。

误区:

并不是所有姿式都一定要求膝不过脚尖,故虚步,独立步(一脚支撑重心,另一脚悬空)重心支撑脚的膝盖可以过脚尖,但一定体会重心落于支撑脚的脚心处,这样才能保持立身中正这一大原则不变。

总结:

以上所述桩法学者练习时多体会立身中正,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则。

在这几种桩练熟之后,可以站反式桩。

其实整个太极拳套路中的每一动都可以拿出来作为定势站桩,这样在以后的拳术练习中自会行云流水,动中有定。

附论文《浅说太极拳之中定桩法》

太极十三势中,以“抨”字为先,但要学好太极拳非在“中定”上先下功夫不可,否则会舍本求末,欲速而不达。

“中”为中正,中庸。

能“中”则处处留有余地,左右逢源。

“定”为不失中。

如“失中”则旋转不活,进退不灵。

能“中定”就如行军打仗步步为营,军士出而有归宿。

无“中定”就如鹰无林,虎无山,龙无潭,“险”而易见,更何谈“抨捋挤按,采挒肘靠”?

今人练拳多数不以基础练起,贪多求快,结果花费时日甚多而收效甚微,可惜可惜,望戒之!

现以太极桩法浅述太极之中定,望抛砖引玉。

一.太极混元桩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略比肩宽。

脚尖向前微外摆,做到脚踏实地,脚心用意提起(指的是脚趾轻扣地,脚心内含)。

屈膝松胯。

膝与大脚趾方向对正,但不可过脚尖。

胯放松,臀部如坐高板凳。

裆宜圆如骑马背。

上身正直,不可前俯后仰,左斜右歪。

含胸塌腰。

背宜圆,腹宜实。

双臂与后背抱一圆形,双手与胸平。

大指意向上,虎口圆,其余四指对正,相距约一拳远,中指与前臂中线对正,意沉肩坠肘。

头自然正,虚顶劲。

颈项提起,下颚微收,眼正平视。

唇齿微闭,舌轻抵上腭。

耳听身后或意听自己呼吸的声音。

呼吸宜自然,且细长均匀,不可闭气。

以上姿势要求皆用意,但不可故意造作。

顺应自然,头虚虚领起,由头至脚用意松沉,不与地球之重力顶抗,体会身体重量从上到下平分落在两脚上,体会身体各关节的支撑力与中正性。

体松而能中,意专而能定。

站桩时身体犹如一颗埋在地里的种子,吸足水分与养料,就待向上发芽,向下生根,向外膨胀,外虽静而内已生机勃勃。

二.太极桩

即拳势之定式如懒扎衣,单鞭,斜形,白鹤亮翅等。

站太极桩与站混元桩要求一致,然重心分虚实,手型脚型虽有变换,但仍不外乎处处中正,八面支撑,不要起僵劲。

伸中求屈,屈中求伸,上中下似能一线贯穿。

以上所述都是中定桩法。

桩法有高有低,有正有斜,有虚有实,有开有合,有松有紧,然千变万化都在一定之中。

打拳练功,桩法为首要为基础,如习字之“横,竖,撇,捺”,盖楼之地基。

如欲深研太极拳术,千万不可忽视之!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解》第二课重心的转换

第三课讲解内容:

双臂抱圆左右弓步转换

说明:

重心的转换是陈氏太极拳最重要、最基本练功步骤,不可忽视,拳论云:

“有不得机,不得势,必于腰腿求之。

”此项锻炼侧重于下中盘腿胯的训练。

预备式:

以身前镜面为参照面,两脚连线平行于镜面开立约两肩宽,两脚尖向前微外摆,身体重心落于左脚,左腿屈膝松胯,身体左转约45度,成左弓步,上身立身中正,头自然正,右腿伸但不可僵直。

两臂环抱于胸前,呼吸自然,心平气和。

动作一:

左脚起蹬劲,右腿屈膝松胯,身体重心向右腿侧平移,感觉身体重心坐于右腿侧。

此为安轴法,即把身体脊柱轴定于右腿侧,此时身体面向仍朝左大腿方向,不要着急转腰。

动作二:

左腿蹬劲不断,右腿继续屈膝松胯,身体以脊柱为轴向右旋转约90度,此时在感觉上身体的重量几乎落于右脚脚心处,右大腿正上方的肌肉感觉最吃劲,左腿伸直但不可僵,左膝不可有跪地之意,保持立身中正,头与身合,手与身合,眼与身合且正平视。

在身体右转时,右脚已起蹬劲,唯蹬劲方向与左腿蹬劲方向恰恰相反,正是左腿蹬劲走向消亡,右腿蹬劲初生未足。

再有初练者,必持一定,不可乱动,即向右旋胯转腰时,重心轴一定要保持在右腿侧不可乱动,当身、手、眼都到位已转为右弓步,即能达到武术所要求的三尖(鼻尖、手尖、脚尖)相照后,方可做下一动作的重心左移。

动作三:

右腿蹬劲继续,此时左腿蹬劲已消,左腿屈膝松胯,身体重心左移,感觉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侧,即把重心轴安于左腿侧,和第一动一样,也不要着急转腰,勿肋勿忘切记。

此时注意用体知检查左胯、左膝、左脚相合,相合不要舍近求远,即在意想上,左膝直接去找左脚尖,左胯直接去找左脚跟,正所谓两点之间直线最近。

如舍近求远,刻意追求膝画外8字,或者刻意追求裆走后弧,反倒错误,如运动过量,适必造成膝关节的运动伤害或者是腰脊劳损。

动作四:

右脚蹬劲不断,左腿继续屈膝松胯,左脚的蹬劲已生,身体向左旋转约90度,还原为左弓步。

如此反复。

要点:

1.身体重心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是一个运动过程,这一过程一定要连绵不断,一气哈成,不可出现停顿、反复、半途而费,要有始有终。

此左右弓步转换分成四动讲解,在要点中又再加强调,虽想尽我的所能尽量阐述,但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初习练者只需按此步骤习练,渐渐行之圆润,一动以腰为轴,无有不动,心念一静无有不静,到时自能辨其对错,自会取舍。

2.感觉体会上身如一立着的碾子(或者说是圆柱体吧),两臂、两肩、后背、两胯都以脊柱为轴左右平转。

腰腹充实,以胯为中下盘的分界,左右旋转如磨盘。

3.在左右弓步重心转换过程中,保持立身中正,进一步体会同侧肩与胯的顺合、顺开、逆开、逆合。

体会肩与胯的上下相随。

肩与胯如上下不随合,则腰易扭曲,失去上身的中正性。

如把同侧肩与胯比做工作上的上级领导与下级群众的关系:

下要顺上,领导走则群众紧跟,领导在前走,亦要照顾跟在身后的群众,正所谓上下同心手拉手,为肩与胯的顺合。

下亦顺上,然顺中有开,领导前走,群众跟却不愿紧跟,此为肩与胯的顺开。

下要逆上,如领导于前有过之倾向,群众有监督告诫而不随之,此为肩与胯的逆开。

上要临下,领导意识决策有误,能悬崖勒马,接受建议,不失于界,回头寻回所不跟之群众,体察民情,而群众不计领导之过,乐于接纳,正所谓上下亦同心求正,为肩与胯的逆合。

顺合:

两者同向运动,由远而近,或保持距离不变。

顺开:

两者同向运动,由近而远。

逆开:

两者反向运动,由近而远。

逆合:

两者相向运动,由远而近。

当动作一时,重心由左向右平移,左肩与左胯为顺合,右肩与右胯为逆开,当动作二时,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左肩与左胯为顺开,右肩与右胯为逆合。

当动作三时,左肩与左胯为逆开,右肩与右胯为顺合。

当动作四时,左肩与左胯为逆合,右肩与右胯为顺开。

千看万听,不如扎扎实实练中体会,进而熟而生巧,融会贯通,同侧肩与胯能开能合,那么异侧肩与胯应不在话下,行之于久,肩与胯圈不难理解。

4.身体重心的左右转换过程中,要保持重心高度的平稳,不可忽高忽低,进而体会两腿屈与伸的动态平衡。

屈与伸是一对矛盾,如左腿伸一分,则右腿屈一分,不多不少,成动态平衡,而且意识中还要有屈中寓伸,伸中寓屈。

动作一至动作二中,左腿由屈变伸,左腿筋由松变紧,左裆为开,右腿由伸变屈,右大腿肌肉由轻松而变得紧张吃劲,右裆为扣。

再有强调一点,屈膝松胯不要做成先屈膝后松胯,应是屈膝就松胯,松胯就屈膝。

5.体会两脚的一支一撑,屈腿脚为支脚,伸腿脚为撑脚,支脚有责任承载身体重量,不要推卸,撑脚有义务移动身体重量,不要偷懒。

无论支与撑,身体重量落点尽量维持在脚的中心,而在以后的拳术套路练习中有以脚跟为轴的扣脚,亦是为了使撑腿的撑点落于脚心,这样才能使自己重心稳定。

附论文《太极拳中脚的虚实阐述》

明虚实非常重要。

在太极拳动作中,大致上人体上虚下实,前虚后实,实际上人体处处分虚实。

脚上如能分清虚实犹为重要。

首先,了解一下脚的结构:

脚分为前脚掌和后脚跟。

脚掌又分为脚掌内侧(大脚趾)和脚掌外侧(小脚趾);脚跟又分为脚跟内侧和脚跟外侧。

大脚趾和脚跟外侧连线与小脚趾和脚跟内侧连线的相交点为脚心。

站混元桩时,身体重量顺应地球重力层层下落,平均落在两脚的脚心处,但绝不可脚心实踏地,如果这样,下行之气血不利于流通以致于僵滞。

故脚心为实处,但必虚虚提起,此为实中有虚;脚趾,脚后跟,脚内沿,脚外沿为虚处,但必意念抓地,此为虚中有实。

这样的话,两脚如碗扣地,四平八稳,身体重量平摊定于两脚心,脚趾脚后跟脚内外沿皆抓地以助劲力注于脚心。

古人练拳,喻义脚方象地。

故脚有承载全身之重要责任,所以练太极拳而不明脚之虚实必有颠覆必生之患。

从右弓步转换为左弓步时,左腿屈,右腿伸。

左脚有承载身体大部分重量之责任,故定义为实;右脚有移动身体重量之义务,故定义为虚。

两脚一虚一实,成动态变化。

身体重心由右脚侧过渡为左腿侧时,左脚由虚渐变为实;同时,右脚由实渐变为虚。

两脚各负其职,分工合作,这样身体重心才能平稳地转换。

然而左脚为实并非全然占实,要实中有虚,即前脚掌为实,后脚跟为虚。

前脚掌之实中又分为大脚趾为实,小脚趾为虚;后脚跟之虚中又分为脚跟外侧为实,脚跟内侧为虚。

右脚为虚并非全然占虚,要虚中有实,即后脚跟为实,前脚掌为虚。

后脚跟之实中又分为脚跟内侧为实,脚跟外侧为虚;前脚掌之虚中又分为小脚趾为实,大脚趾为虚。

可以想象一下———左脚实中之实(大脚趾)与虚中之实(脚后跟外侧)连成一线段;右脚虚中之实(小脚趾)与实中之实(脚后跟内侧)亦连成一线段。

如果两线段上与上连,下与下连,则成一矩形。

两脚如此站位且虚实如此之分,是为使两脚的支撑面积最大,且保持开裆圆胯。

这样的话,身体重心落点之运动轨迹不离两脚的支撑面内,且重心转换灵活,可谓脚方如地,故无颠覆之患。

然而不管脚上如何分清虚实,还应求中庸之道,即劲力应落在脚的中心为正确。

脚上能求中,求正,则落地稳重,起跳轻灵。

之所以脚分虚实,盖因身体重心在运动转换过程中要克服其贯性或外来力量,必用脚的虚实来维持劲力落在脚心上。

那么究其理,欲明虚实,必懂阴阳: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转阳来阳转阴,阴阳渐变互为根。

一分为二阴与阳,两仪也;各再分为二阴与阳,四象也.....如此下分无穷尽也。

太极拳者精练至极,身体处处分虚实,岂止脚上之虚实乎?

何谓实?

何谓虚?

着意实者即为实,劲力之所以注;着意虚者即为虚,劲力之所以消。

故虚与实皆在意。

所以上述左弓步中,定义左脚为实,右脚为虚,亦偏面尔,只为阐述方便尔。

故怎可定虚实?

虚实无定啊!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解》第三课单手缠丝劲练习方法

讲解内容:

缠丝

说明:

缠丝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它有顺缠、逆缠、大缠、小缠、里缠、外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之分,但最基本的一对缠丝就是顺缠和逆缠。

一.定义手的顺逆缠丝

1.以右手为例,以右手前臂为轴,右手小指领劲,向手心方向旋转,如表盘顺时针方向,为顺缠丝。

右手大指领劲,向手心方向旋转,如表盘逆时针方向,为逆缠丝。

相反,左手按表盘顺时针方向旋转为逆缠丝,左手按表盘逆时针方向旋转为顺缠丝。

要点:

手的顺缠丝,以缠到前臂尺骨、桡骨平行状为界。

手的逆缠丝以缠到前臂尺骨、桡骨交叉,不挑肩架肘为界。

2.左逆右顺缠:

左手逆缠丝,右手顺缠丝。

3.左顺右逆缠:

左手顺缠丝,右手逆缠丝。

4.双逆缠:

左右手同时逆缠丝。

5.双顺缠:

左右手同时顺缠丝。

二.释义“缠丝劲”:

古人编绳两股谓之“缠”,三股谓之“绵”,丝者,轻、柔、弹性物也。

故“缠丝”一词寓意:

阴阳两股势力互为其根,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不与外力抵抗,一路缠绵,虚实共进。

劲者,合力也。

是力的一种升华,是力的和谐体现。

“缠丝劲”是一种复合劲。

手臂有缠丝劲、腿有缠丝劲、腰腹亦有缠丝劲。

总的来说,缠丝劲由内而发,由外而领,如水入缝,不易阻挡。

以身体大致论之,缠丝劲起于腰腹,上行胸背,至肩肘手,下行至胯膝踝,同时达四梢。

练习缠丝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