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喟真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5329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喟真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感喟真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感喟真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感喟真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感喟真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感喟真人.docx

《感喟真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喟真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感喟真人.docx

感喟真人

感喟真人

  论文摘要:

真人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目标,解读真人对理解其教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真人最早出现在《庄子·大宗师》一文中,在庄子那里,真人是超然于物欲、名利、生死、自我之外,和自然融为一体的人。

从词源学上看,真有真诚、真实、无伪等意思。

真人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体系中,指自立立人、求真实干、忘我为公、一心向农,为民服务,为民谋福利的人。

  梁启超说过:

“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其他一切教育事项虽然很复杂,目的总是归到学做人这一点。

”。

教育问题实质是培养人的问题。

不管采用何种教育理念,使用何种教育方式,教育最终指向的是人的塑造。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推行“教学做合一”、“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的教学方法,实施“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工学团运动”、“社会大学”。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领域的改革探索旨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或者说陶行知先生的人才标准是什么?

他在1946年写的《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阐明了他的教育目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真人”便是陶行知教育体系的教育目标。

  要想透析陶行知的真人教育目标,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真,什么是真人。

这样,我们才能确切把握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中真人的涵义。

  

  一、“真”的词源学意义

  

  东汉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真为“真”,意为“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成仙之人变化形体而登天,这显然是根据当时流行的道教的修炼成仙的说法来解释真。

贞是会意字,“从匕从目,变形故从匕目。

独言目者,道书云养生之道,耳目为先。

耳目为寻真之梯。

……乚,匿也,读若隐。

仙人能隐形也。

八,谓篆体之下也。

所,乘载之。

八者,丌之省,下基也。

……真从四字会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八卷·Ⅱ部)。

  后来,由于真使用语境(典籍和日常用语)的多样,词义愈加丰富。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坤部弟十六·真二十一名)把“真”进一步解释为(假借)为慎。

犹诚也。

……无假也。

……身也。

……诚也。

……不变也。

……实也。

”《康熙字典》(午集中·目部·部外5尽同文书局原版)对“真”的解释是:

“链形为气,名曰真人。

……不虚假也。

……伪之反也。

”《新华词典》中“真”的意思:

(1)真实;和客观事实相符合的。

与“假”相对。

(2)事物的原样。

(3)副词。

的确,实在。

(4)清楚。

  总之,从词源学上看,“真”从指代道教的仙人得道升天逐渐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性质。

作为形容词时,它的意思是:

真诚、真实、精诚、不变、真正的、无伪、不假、清楚等意思。

  如考其出处,“真”最早见于《庄子》。

作为出自《庄子》中的词,一般都富有深刻哲理,具有丰富的哲学涵义。

  二、“真”在《庄子》中的哲学意蕴

  “真”字在中国典籍中出现并不早。

“经典但言诚实,无言真实者,诸子百家乃有真字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八卷)。

庄子以前的着作中几乎无真字,诸子着作中,《墨子》仅《辞过》篇中有:

“真天壤之情,虽有先王不能更也。

”《老子》“真”字出现了三次: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质真若渝。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到《庄子》才大量使用真字,其中“真”字大约出现了65次。

此后的典籍中,“真”字的使用便多了起来,特别是在由道家演化来的道教的话语系统中,“真”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由此可见,在中国哲学史上,提出“真”的概念,并加以深入探讨,是从庄子和庄子学派开始的。

  庄子所关注的是天道人性之“真”。

在庄子哲学中,真人是真的人格化具体化。

因此,我们想明了庄子哲学中真的含义必须通过真人的理解方能把握。

  庄子一再追问的是道,探讨的是如何得道,得道的人即为真人。

那么,在庄子的思想中到底什么是真人呢?

《庄子》中谈到真人的有17处,主要集中在内篇的《大宗师》,其中有)处谈到真人。

现就《大宗师》中的有关文句谈真人的含义阐释于下。

  真人超然于世俗得失利害之外。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真人不违逆微少,不居功自傲,不谋虑事情。

错过了时机不悔恨,顺利得当也不自鸣得意。

不暴、不傲、不虑、不悔、不自得,恬然泰然,心如镜,缘于超然于得失利害之外。

热心于功名者必思之求之,执着于利禄者必为世所累,安能得失强弱顺其自然?

其背宗叛道理所当然。

  超然于物欲之外。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真人睡觉时不做梦,醒来不忧愁,食不求精美,呼吸深及脚踵。

真人无思无忧无贪求。

因为无欲,所以,忘乎世间的争斗角逐,心如止水,处乱不惊,享尽天然之趣,呼吸深深。

  超然于自我之外。

“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登高不发抖,下水不觉湿,入火不觉热,无知无觉,浑然忘我,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今一犯人之形,而且‘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

”现在偶然成了人的形状,就喊着“我是人我是人”,造化者一定会认为这是个不祥的人。

人本来和自然是一体的,是交融在一起,却要分辨出我是人,有违道,有害于道,所以造化者会认为是个不祥之人。

真人要无我忘我,超然于自我之外,与自然融为一体。

无我方可得道。

形同枯槁,心如死灰,忽略身心,无思无虑,去除智慧。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弃身去智,才能融通于大道而成真人。

  超然于生死之外,无为得道。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祈,其入不距;俯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出生不高兴,入死不拒绝,无拘无束地去,无拘无束地来,不忘记他的来源,不追求他的归宿,事情来了欣然接受,忘掉生死任其复返自然。

把生死看得如同四季的变化那样自然,不违逆,不向背。

形体散去,精神是永恒的,面对生死淡然处之。

“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力助天。

是之谓真人。

”面对生死不惧不忧,安时顺命。

  超然世外,忘怀一切。

“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其额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嗸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愧乎忘其言也。

”心里忘怀了一切,忘掉了利害得失,忘掉了物欲功名,忘掉了生死自我,忘掉了俗礼世情,所以,容貌安闲静寂,额头宽大恢宏。

无伪无诈,率性而为,冷肃时像秋天,温暖时像春天,喜怒像四季运行一样自然。

无拘无束,循自然而为,顺自然而动,什么仁义礼乐皆有违于道。

许由对想向其求学问道的意而子说:

“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雎转徙之涂乎?

”仁义是非观给人的心灵施刑,使之残缺不美,人不能逍遥放荡,无拘无束地游于变化之镜,即不能逍遥于道之美妙之境。

人要想得道就必须弃仁义去礼乐以至于坐忘。

  真人就是超然于名利、物欲、生死、自我之外,和自然融为一体的人,即无功无名无己之人,“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这种状态才是人的本真之态。

“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庄子的真人要阐释的不是要做什么样的人,而是什么状态才是真。

真人是真的人格化、形象化而已。

真人是人,却不把自己看作人,要做物我皆忘的人。

从其似乎矛盾的思想中可以看到,庄子不关注入的生存,而是探讨人的存在——合于道,归于道。

  以上,主要从词源学和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历史上“真”的含义。

那么,真人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到底具有怎样的内涵呢?

  三、“真人”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借鉴古今,提出了他的真人教育目标。

他剔除了道家的虚无消极,吸收了它的不计得失、不求名利、不为私己的思想;继承了中国真诚、实在、真正、无伪的传统,在探索中国教育民族化的过程中提出了真人的教育目标。

那么,真人到底是什么人?

“对于这些抽象的定义中的所隐藏的真实内容不作批判的研究,忽略这些定义的真实的现实和真正的内容,那是很危险的。

”因此,我们不能凭空诠释陶行知先生的真人,要结合他的着作及有关文献来解析他的真人内涵。

  第一,自立立人“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这种能力,再概括起来,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自动’的共和国民。

”综观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他还特别强调对社会的改造精神,一言以蔽之,即自立立人。

  陶行知先生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这些要求可看作是对自立立人的诠释。

在《小学目标案》中,对儿童的要求是:

“小学教育应培育手脑双全、自愿自立立人的儿童。

其目标1、健康的体力;2、劳动的身手;3、科学的头脑;4、艺术的兴趣;5、团结自治的精神。

”在《改革乡村教育案》中,对乡村教师和乡村幼稚园教师分别提出以下要求:

“乡村小学教师应按照下列目标训练之:

1、农人的身手;2、科学的头脑;3、艺术的兴趣;4、改造社会的精神。

”“乡村幼稚园教师应按照下列目标训练之:

1、看护的身手;2、科学的头脑;3、艺术的兴趣;4、儿童的伴侣;5、乡村妇女的朋友和导师。

  

  在为纪念晓庄建校二周年写的《这一年》一文中,明确提出生活教育的五目标:

“一、健康的体魄;二、农人的身手;三、科学的头脑;四、艺术的兴趣;五、改造社会的精神。

  健康的身体,是自立立人之本。

“劳动的身手”、“农人的身手”和“爱护的身手”是针对不同培养对象而提出的不同要求。

  劳动的身手,陶行知一向提倡到老百姓中去,做人中人。

体脑结合,要求儿童练就耐劳的身手。

“农人的身手”即不仅能吃农民之苦,还要耐农人之劳,乡村教师是在乡村工作的,如果缺乏吃苦的精神、耐劳的身体,必不能久其任。

“爱护的身手”指能胜任看护孩子工作的健康、灵巧的身手,目盲耳聋者恐不能胜任此工作。

  以上是对身体的要求,“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是从思维方式、精神追求上提出的希望。

有了科学的头脑,才能避愚就智,理性地生活,自主自立;有了高雅的艺术兴趣,才能避俗趋雅,自立立人;有了改造社会的精神,才能避私为公,矢志立人。

面对愚贫弱私的国民,衰弱待兴的国家,每个人都面临着改造社会的重任,不管是继续求学的小学生,还是将来教书的师范生,都要有这种改造社会的精神。

自立的目的是为立人。

  第二,求真实干 “涵养一心向真之赤心……找出真理之夜明珠。

”怎么才能有一颗向真之心呢?

首先……要诚实在《育才十二要》中对学生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诚实无欺”。

其次,要老实。

“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

”再次,要善思多疑。

“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现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

  有了一颗向真之心,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真理呢?

首先,要还学生一个明澈之心境,让真理之像可以清晰正确地反映在学生的头脑中。

“一个教育者的重要任务,是把自己和学生的成见、武断、私心、偶像心理、公式主义、教条主义从头脑里肃清出去,并把客观环境与头脑之间的门户开得好好的,使得真理可以清晰而正确地反映出来。

”其次,以集体的力量寻求真理。

“集体讨论之目的,在以集体的努力,追求真理。

探讨之路有五,即行动、观察、看书、谈论、思考,称之为五路探讨,也可称之为五步探讨。

这与《中庸》所说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相仿,不过次序有些变动。

博学相当观察与看书,审问似乎属于思考又属于谈论,慎思明辨纯属于思考,笃行相当于行动。

人类与个人最初都由行动而获得真知,故以行动始,以思考终,再以有思考之行动始,以更高一级融会贯通之思考终,由此而跃入真理之高峰。

说到应用,凡是不必按班级学习之功课,都可采用集体探讨的方式,”再次,勇于拼搏,乐此不疲。

“人生是患难与欢乐所织成,追求真理的人以与患难搏斗而乐。

”又次,诚心追求,诚心坚守。

“不诚便没有觉悟,诚心追求真理,才能自觉觉他,要负起自觉觉他的任务,必定是要忠实于真理。

  陶行知不仅重知更重行。

获得真理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实行,用真理改造社会。

陶行知先生把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因为他认为行比知更重要。

因此,他强调真人不仅要真知,更要真行。

  “真理离开行动好比是交际花手上的金刚钻戒指。

我们所追求的是行动的真理,真理的行动。

”在真理的行动中追求真理,把真理贯彻于实际。

陶行知的一生就是这样追求真理实行真理的一生。

他上下求索,探得适合中国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不停留在口头,而是努力付诸实施。

“什么是晓庄精神呢,一言以蔽之,‘干’!

‘干’!

……言而不行,挂名避实,是我们所深恶痛绝的。

”晓庄精神是实干的精神,陶行知的教育哲学是实干的哲学。

晓庄是实干出来的,育才学校是实干出来的,重庆社会大学是实干出来的,山海工学团是实干出来的。

  “愿将真理化大利,润泽苍生乃仁义。

”。

求真实干的目的不是为一己之名利,而是为天下百姓的福祉。

  第三,忘我为公庄子真人的忘我,是为了达到得道逍遥的境界;陶行知真人的忘我,是为了大众的幸福。

这种忘我不是弃形去智,而是忘我私利,一心为民。

  陶行知把人民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陶行知主义就是‘人民至上主义’。

”“民为贵。

人民第一,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为了人民也是他的教育宗旨。

“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个性上滋润着智慧的心,了解社会与大众的热诚,服务社会与大众自我牺牲精神。

”他要求“前进的小孩子联合起来,普及大众教育,图谋儿童与大众的幸福。

”他要求大学教育更是以服务社会为旨归,重庆社会大学的宗旨即为“大学之道在明大德,在新大众,在止于大众之幸福”。

  他不仅要求学生的求学以大众的幸裉为目的,而且,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给的教育”,以图培养忘我为公之境界。

“最重要的擞育是‘给’的教育,教小孩拿出小小的力量来为社会服务。

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是毕业后才服务,在校时,就要在服务上学习服务。

”这种以服务为指向的教育培养的就是一心奉献、公而忘私的真人。

  作为一个农民占85%的国家,陶行知认为要救国救民首先救农民。

  第四,一心向农 陶行知先生要求学生爱农民,为农民谋福利。

“因为他爱中华民族,所以他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最不幸之农人。

”爱国先爱农。

因为农人是最不幸的,所以最需要救助;因为农人是最多数的,所以欲救国需先塑农;因为要塑农,所以要改造者要爱要奉献。

“做学问最要紧的是定目标,没有目标,自己觉得无聊。

工学团为农人活,为农人死,和农人共甘苦,同休戚。

”工学团的教育目标是一切为农,为农生利,为农造福,使乡村苦海变天堂。

担负着改造乡村、塑造农人的乡村教师更要把整个身心献给农人,“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

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

  改造乡村,塑造新农民,是陶行知乡村教育的目的和宗旨。

为实施乡村教育,他因地制宜创造了平民文字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教学方法。

一心向农的思想推动了陶行知教育实践教育思想的发展。

  第五,做人中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这样的教育目标,主要针对中国沿袭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流弊提出的。

  “学而优则仕”,学生求学的目的就是升官发财,是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

陶行知认为这是为少数人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为多数人的教育,是为多数人生活好的教育。

在1940年写的《育才学校创办旨趣》一文中指出:

“不是培育他做人上人。

有人误会以为我们要在这里造就一些人出来升官发财,跨在他人之上,这是不对的。

我们的孩子都从老百姓中来,他们还是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们所学的东西献给老百姓,为老百姓造福;”做人中人,就是做老百姓中的人,与民平等,为民服务,为民造福。

  第六,不做伪人 “伪君子与世浮沉,随福祸毁誉而变其本色,以博名利。

……人而心伪,则耳目口舌俨然人也,而实假人矣。

”伪君子因心伪而成虚假之人,举动言行皆为自我名利。

“伪君子,名利为之也。

”伪君子一心追逐名利,和真人的忘我为公相背,与求真实于相左,同一心向农相违。

他不会自立立人,也不会甘做人中人,只要有机会他就要做人上人。

如果伪君子充斥国内就会祸国殃民,“伪君子则直酿成伪家、伪国风、伪世俗,灾及万世而不可穷。

……吾国之贫,贫于此也;吾国之弱,弱于此也;吾国多外患,患于此也;吾国多内乱,乱于此也。

”由此看来,伪君子不除,民族无望,国家不兴矣。

所以,陶行知大声疾呼:

“呜呼!

真人不出,如苍生何?

  总之,培养真人是时代的呼唤,是民族振兴的需要,是国家昌盛的希望。

真人不仅有健康的身体,求真实干的本领,无我忘私的襟怀,立志奉献的精神,还要有做人中人的态度,为民造福的宏愿。

这种真人教育目标的提出与当时民贫国弱的国情有关,同时,也和陶行知的关注点有关,他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更关注学生高尚精神的培养。

也就是说,他更关注学生生存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即关注学生的存在。

这给我们今天的教育以许多有益的启示,可以校正我们今天教育之偏。

  我们今天的学校已沦为教学机构而缺少教育的意味,给了学生生存的知识和技能,而对学生存在的意义关注不够。

“其结果是,在现代教育的作用下,现代人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生存能力,但是却越来越对生存的必要性发生怀疑。

这种怀疑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无聊、空虚、寂寞和无意义感,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生的幸福与人类的进步。

”我们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陶行知的真人教育目标可作为医治当前教育之疾的良方。

关注学生的存在,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精神,使之树立服务他人、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意识。

在自立的同时更求立人。

如此,方可寻回人生存在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