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轮复习资料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25242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轮复习资料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轮复习资料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轮复习资料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轮复习资料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轮复习资料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轮复习资料上.docx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轮复习资料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轮复习资料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轮复习资料上.docx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轮复习资料上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力发展——借用铁犁、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日益完善。

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5)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1)条件(原因):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是小农经济出现的前提。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农民自身因素: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封建政府扶植:

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地位: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的经济基础。

(3)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交换少,具有封闭性。

注重精耕细作,但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具有落后性。

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脆弱性:

规模小、水平低,易受天灾、战乱、苛政、土地兼并的影响。

(4)评价:

A、积极性:

①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②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③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小农经济既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又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B、局限性:

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②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③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逐渐阻碍了社会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全面认识土地兼并

(1)根源:

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

封建中央政权的软弱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土地兼并往往在一个朝代的后期表现突出,它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

这一现象贯穿于封建社会始末,特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愈加严重。

(2)矛盾、危害:

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

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前者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进而危及封建政权,后者使农耕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小农破产,使国家失去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

(3)社会后果:

一是使农民失去赖以养家糊口的根据,或沦为流民,或转为盗贼,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当土地兼并严重时,就会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

二是大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后,往往隐瞒土地实际占有数目,使封建政府的赋税财政收入大大减少,产生财政危机,从而削弱封建政府的自身统治力量。

三是到封建社会末期,土地兼并使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产品,使国内市场狭小;地主更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资金的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长。

(4)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①运用政权力量,调整土地占有状况,以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②通过均田制、屯田制等形式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土地,既保证一定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也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的安定,从而巩固封建统治;③封建统治者通过赋税制度的改革来抑制土地兼并和增加财政收入,如唐中期的两税法、北宋中期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明中期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等。

但封建政府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间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管理方式

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民间私人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

特点或目的

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的工匠,使用上等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满足政府、统治阶级的奢侈享受

投放市场,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流通方式

不在市场流通

在市场上流通

仅一小部分在市场上流通

地位

长期占主导地位,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明中叶以后,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作为农户的副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2)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3)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4)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明清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5)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6)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全面认识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

Ⅰ、赋税制度的变化,使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劳动力;Ⅱ、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市场、原料和资金。

(2)标志:

雇佣与被雇佣剥削关系的形成。

(3)特点:

出现在个别行业、个别地区,水平低,整体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

冲击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代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但意志未取代自然经济从而占据主导地位。

(5)发展缓慢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根本原因)。

具体表现可以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分析。

首先(上层建筑),腐朽的封建制度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Ⅰ、残酷剥削农民,造成国内市场狭小;Ⅱ、重农抑商,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Ⅲ、设立众多关卡,不利于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Ⅳ、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正常的中外经济交流。

其次(经济基础),封建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自给性,阻碍了社会分工(大量的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商品生产,是一种限制力量。

再次(思想观念),“重利轻义”的儒家思想、“安土重迁”等陈旧的思想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三位一体,很少投资于手工业和扩大再生产;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没有形成社会思潮缺乏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民主政治环境。

其他(文化科技),统治者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知识分子脱离实际,培养不出务实的科技人才;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使中国丧失了汲取西方科技文化的条件。

(6)影响:

Ⅰ、政治上,标志着封建社会开始衰落,瓦解着封建制度;Ⅱ、经济上,促进手工业的发展,冲击和瓦解着封建的自然经济;Ⅲ、思想上,出现了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和反封建文学。

(7)认识:

A、资本主义萌芽的过程同时也是开展反封建斗争、发展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B、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需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8)中西资本主义萌芽比较

相同点

原因

都是在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地区

都产生在沿海或沿江交通发达、贸易频繁地区;

影响

都宣告了封建社会的开始衰落解体;

不同点

发展程度

中国只出现于江南个别地区和个别手工业部门

欧洲产生途径更广泛,既有城市手作坊转化为手工工场,也有商业资本的重要作用,还有农村资本主义农场的出现

社会环境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顽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欧洲封建制度相对薄弱

结局影响

中国止步不前,拉大了与欧洲的差距,造成落后挨打的局面

欧推动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对外扩张,冲击着东方落后制度,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影响

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产品走向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

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等。

北宋时还出现纸币。

(4)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关系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

(5)流通领域的变化:

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2.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的形成和发展。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

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

(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如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5)商人群体活跃。

明清时期,徽商和晋商的出现。

(6)商人地位低下。

商业发展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

3.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1)国家的政局。

(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3)国内交通和中外交通的状况。

(4)古代金融货币变化。

(5)国家对商品交换的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特点

(1)从城市功能看:

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

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

(3)从数量和规模看:

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

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

(5)从城市的地位看:

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6)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经济重心南移

一、进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时期,江南的经济继续发展。

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北方经济上的互相依赖和联系的加强,为政治上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4)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

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

南宋以后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5)明清时期:

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二、主要原因:

(1)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

(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3)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主要的)。

(4)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劝课农桑)。

(5)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6)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7)都城的南迁、政治中心的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到南宋时期,南方社会经济全面超过北方,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南移过程完成,这主要体现在人口分布、农、工、商业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等方面。

(1)首先,南方户口超过北方,户口分布重心南移完成。

(2)南方的农业、工业和商业全面超过北方。

(3)南方地区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已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五、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

由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