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期末复习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48893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期末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期末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期末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期末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期末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期末复习题.docx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期末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期末复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期末复习题.docx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期末复习题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期末复习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著名学者茅海建说:

清朝的官员,尤其是中央政府的官员,后来大多成了民国的官员。

北京政府似乎只是换了一块招牌,内部人员没有太多的变化。

……晚清官员弃旧朝而投新朝,自然有着生计的原因,但他们在做政治选择时,并没有太多的思想痛苦。

这主要说明

A.辛亥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B.民国建立犹如王朝更替

C.清朝覆灭契合了众人心理D.儒家忠义观念荡然无存​

2.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

在君主集权制度颠覆之初,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

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

材料反映了

A.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

B.共和制度不适应中国的国情

C.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

D.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

3.历史学家田玄认为:

“辛亥革命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的状况)。

”这种“状况”说明

A.革命的领导人多是南方人

B.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有斗争精神

D.北方社会矛盾比南方缓和

4.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

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

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这次考试

A.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B.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

C.标志着清末新政上升到新阶段

D.体现了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特点

5.“辛亥革命后,称中国为‘中华民国’,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

材料认为辛亥革命

A.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累积性B.有利于近代政治观念形成

C.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D.部分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

6.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

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

B.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

C.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

D.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

7.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这说明

A.近代中国呈现复杂的发展趋势

B.有识之士有同质化目标选择

C.甲午战争触发了清朝多重危机

D.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政治合力

8.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未经呈交参议院审核即行通过《暂行报律》三章,引起报界的强烈反对。

孙中山对此指出:

“民国一切法律,皆当由参议院议决宣布,乃为有效。

该部所布暂行报律,既未经参议院议决,自无法律效力。

”这一事件反映了

A.辛亥革命后立法制度混乱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孙中山对法治信念的执著

D.分权制衡体制基本形成

9.1906年,孙中山说:

“现在是中国国民驱除衰落的征服者之时机……我们如不急起驱除之,外国列强则将在不久替我们赶走…那么,我们将成为另一统治民族的奴隶。

”这表明,当时孙中山的主张

A.将帝国主义势力驱除出中国

B.体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C.国家富强才可抵挡列强侵略

D.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10.武昌起义后的湖北革命军政府向各国驻汉口的领事发出一个照会,声明:

“所有清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该声明反映出

A.湖北军政府坚守和平外交政策

B.革命派促使列强放弃袁世凯

C.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较为严峻

D.湖北军政府对时势认识不清

11.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A.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B.均主张“中体西用”

C.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D.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12.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说: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大家一定把他看作疯子。

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看作是疯子的人。

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13.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14.民国七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自序》中怀着痛苦的心情回顾以往的历史:

“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

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宣告结束B.民主共和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没有办法开启民智D.专制遗毒导致了地方军阀割据

15.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

“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这表明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B.使人民民主专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C.其失败促使先进中国人继续探索革命道路

D.客观上促使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的时机

二、材料分析题

16.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

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

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

(1〉民主化,

(2)法制化,(3)工业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材料一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3)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1)依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哪些基本原则?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献颁布的历史意义。

(2)依据材料,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了临时大总统的哪些权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简要评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材料“晚清官员弃旧朝而投新朝……他们在做政治选择时,并没有太多的思想痛苦”反映了清朝覆灭对于清朝官员来说早有心理准备,故不需经过“思想痛苦”而加入民国政府,这说明清朝覆灭契合了众人心理,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而是强调清朝官员对于清朝灭亡早有心理准备,故A错误;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共和国,与清朝的性质不能等同,故B错误;“晚清官员弃旧朝而投新朝”并不能说明儒家忠义观念的“荡然无存”,故D错误。

故选C。

2.D

【解析】

根据“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表明国会政治的政治实践失败,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排除A;BC选项不符合“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排除。

3.B

【详解】

从材料可知,辛亥革命主要发生在沿海、沿江先进城市、南方先进城市,因为这些先进城市现代化起步早,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而南方城市现代化落后,反动阶级统治力量强,说明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说明领导人地域分布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比较南北方人斗争精神的信息,故C项错误;当时社会矛盾大体上南北一致,并不是南方大于北方,故D项错误。

4.A

【解析】

材料“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可以看出涉及到一些关注现实的问题,结合所学,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统治危机日益加深,1904年科举考试的内容表明清朝仍在为近代化艰难努力,A正确;1904年科举考试的内容涉及到关注现实,着眼改革,有利于引导更多的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但辛亥革命的人才主要不是来源于科举考试,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1904年科举考试标志着清末新政上升到新阶段,排除C;材料表明科举考试关注现实和传统儒学,和半殖民地无关,D错误。

5.C

【详解】

该题考查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题中诠释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名称的变化,从材料中的“国家和民族……具体化……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增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感,更加强化了国家的政治意义,故C项说法符合题意,正确;题中国家名称有很大变化,故A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材料重在解释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并未强调政治观念的形成,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错误。

6.C

【详解】

材料信息是,晚清时期,被视为“草寇”的郑成功被国人推崇为“排满驱荷”民族英雄。

这一转变适应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社会现实,是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故C正确;材料和国人信仰无关,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传统儒家思想式微,故B错误;D项错在“普遍认同”,故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一一本质”。

本题的现象是清末人们推崇“排满驱荷”的郑成功,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非常严重。

7.B

【详解】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为了挽救中华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领导了戊戌变法;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康有为、孙中山和张謇三人的共同目标都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故B正确;A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8.C

【解析】

由材料来看,报界和孙中山均反对非参议院议决宣布之法律,说明辛亥革命后立法制度比较清晰,故排除A,选C;材料无关民主共和观念问题,排除B;材料中立法行政存在乱象,故排除D。

9.B

【详解】

材料“我们如不急起驱除之,外国列强则将在不久替我们赶走”体现的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矛头主要针对的是清政府,具有强烈的排满色彩,说明其民族主义具有狭隘的色彩,B选项符合题意;旧三民主义并未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A选项排除;国家富强才可抵挡列强侵略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0.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有清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可知,湖北革命军政府对帝国主义存在幻想,希望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说明湖北军政府对当时的时势认识不清,故D正确;“所有清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表明湖北军政府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无法体现坚守和平外交政策,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促使列强放弃袁世凯”,排除B;材料反映湖北革命军政府承认“所有清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对帝国主义存在幻想,无法体现“革命形势较为严峻”,排除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所有清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1.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都没有挽救清政府的命运,但是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促进了社会进步,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预备立宪触及到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12.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人们认为“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这种思想关键的转变根源在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选项A正确;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扶持导致的结果是袁世凯复辟,因此选项B排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会壮大资产阶级力量,但是并未促成社会观念的巨大转变,选项C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13.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的准确识记,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选B。

A中的“第一次”表述错误;武昌起义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清起义,也不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不选CD。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名师点睛】封建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封建制度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

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

14.D

【详解】

从材料中的“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并联系所学史实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统治,但专制遗毒导致地方军阀割据,故答案为D项;辛亥革命推翻的是专制制度,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排除C项。

15.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帝制,把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即辛亥革命的失败促使先进中国人探索新的革命道路,题干中“毛泽东”“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恰好反映了这一点。

故答案为C项。

A项,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封建制度,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D项,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是在19世纪末而非20世纪初,排除。

16.

(1)“界碑”含义: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近代史开端)。

“胜利”的含义:

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

(2)表现:

民主化方面: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

法制化方面: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工业化方面:

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等;

(3)问题:

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详解】

(1)根据“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并结合所学可知所谓“界碑”指的应该是《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改变。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指的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辛亥革命在民主化方面的表现是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在法制化方面的表现是颁布了《临时约法》,在工业化方面的表现是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等,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

(3)所谓“辛亥革命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指的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7.

(1)原则: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回答其中两点即可)意义: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措施:

参议院有权弹劾总统;最高法院有权审判总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

目的: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

(3)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社会习俗:

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

(回答其中三点即可)

【详解】

(1)原则:

根据材料中“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称为国务员可知它反映的是英国的责任内制。

从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得出主权在民的原则。

从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可知自由平等的原则,从“姿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筑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可得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意义:

根据所学回答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即可。

(2)根据材料“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一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弹劾之。

”可知参议院有权弹劾总统。

根据材料“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可知总统受到了责任内阁的限制。

根据材料“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去庭审判之”可知最高法院有权审判总统。

而限制总统的目的,学生可从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来回答。

直接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民主制度。

(3)根据教材上的内容回答即可。

注意它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落脚点分别是君主专制制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主共和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