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47026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工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社区工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社区工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社区工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社区工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区工作.docx

《社区工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工作.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区工作.docx

社区工作

第一章社区概述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

•一、社区的概念

•1、社区的定义:

•理论上,社区是指有一群人长期在一起生活,为了他们共同的需求和利益,他们需要频繁的社会交往互动,渐渐形成了自然的情感维系和心理认同,成为一个人群共同体。

•在我们国家城市里边,应该说自然的地理社区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在1949年以后,社会主义新中国在城市治理中把一个个的相对独立的街道和居民区划分成一个个行政管理区域,在街道一级实行的是政府派出机关办事处,负责街道辖区的管理,在居民区一级实行的是居民自治管理的区域管理方式。

•2、社区的要素:

美国学者希拉里(Hillery,1955)和威尔士(Willis,1977)都曾经总结过社区定义的文献,提出了自己的社区定义的四个基本要素:

人群、地域(或网络)、社会互动、共同的依附归属感

3.社区的特征:

(1)区域性

(2)共生性(共同性)共同利益、共同文化、共同意识或价值观等

(3)聚集性。

人口聚集、住宅聚集,社会组织功能合并,公共设施同一等。

为社会工作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软件条件。

(4)多样性。

各有特色,在城市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社区。

•二、社区的分类

(一)根据人们之间联系的方式或属性,来对社区分类。

美国学者法林(Fellin,1995)提出了三种社区类型分别是基于地理或空间属性的社区、基于身份或利益属性的社区(又称为功能社区)、和基于个人网络的社区

(二)根据人们之间的联系强度而对社区的分类。

社会学家A.J.亨特和G.D.沙特斯根据居民认同感的程度,把社区分为四种类型:

面对面的街区、具有共同感的邻里关系、标准社区(功能齐全的社区)、扩大了的社区(某个城区)。

•(三)英国社会家德兰狄在《社区》一书中,把社区概念分为四种类型:

地域社区、功能社区、想象的共同体、虚拟社区。

•(四)根据形成方式或形成历史而对社区的分类根据社区中大家的居住方式和社区资源的利用和功能的发挥来划定社区的界限,把社区分为传统老居民区、新建小区、单位家属院社区、城乡结合部外来移民居民区、部队驻区、行政驻区等

第二节社区的功能

•一、社区功能的不同划分

•1、早期的美国社区学者桑德斯(IrwinT.Sanders)在1958年提出社区的各项服务功能,包括商业服务、医药服务、教育服务、娱乐服务和交通服务等功能。

•2、后来的美国社区研究学者华伦(R.Warren)在1978年提出了社区的五项功能是:

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支持功能。

•3、台湾学者徐震1985年提出了社区的8项功能:

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卫生功能,社会功能,娱乐功能,宗教功能,福利功能等。

•4、香港学者林香生、黄于唱1995年认为社区功能为下列六项:

作为一个交际场所,作为一个人际影响的中心,作为一个组织的基础,作为一个参照团体,作为一个身份的场所等。

•5、中国政府在2000年的中共中央办公厅23号文件中列出了社区建设六项内容可以作为他所强调的社区功能:

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环境,其他社区建设项目等

•二、社区功能的演变

•1、在原初社会阶段,人类需求的满足大都要通过社区的集体合作方式才能实现,所以社区几乎是扮演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的功能,也可以说是一个全功能社区。

•2、在奴隶和封建社会,社区的一些功能要么内化一部分给家庭组织,要么外化一部分给社区外部的政治或宗教组织,社区主要保留了经济活动、社会交往和参与、社会团结和控制、社会服务和保障的功能。

•3、而随着现代化的到来,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过程带来了人们社会生活方式新的分化和功能的整合水平的升级,使得原来社区提供的经济活动、社会服务和保障等功能也逐渐超出社区范围成为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功能。

社区就主要保留了社会交往和参与、社会团结和控制的功能。

第三节社区的变迁

•一、经典社会学家关于传统社区与现代社会的基本差异的论述

•1、早在1887年,腾尼斯就把传统社会的社区形态界定为一种自然发生的基于血缘和亲缘关系的靠情感和习俗来维持人际纽带关系的长期稳定地域生活共同体,而把现代社会定义为人们有目的的基于理性和算计的选择靠法理来维系人际关系的契约性社会组织

•2、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则在1893年的《社会劳动分工论》中提出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机械关系,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有机关联

•3、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书中紧紧围绕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中的理性化过程展开

•4、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路易.沃斯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中,也对比了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的生活特点的不同。

强调了都市生活特点是“次要接触代替了主要接触,血缘纽带式微,家庭的社会意义变小,邻居消失,社会团结的传统基础遭破坏。

一、经典社会学家关于传统社区与现代社会的基本差异的论述(续)

•5、二战以后,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借用韦伯的理想类型的分析方法,提出了所谓模式变量概念,并依次概念根据来概括比较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分别。

他认为,任何行动者在与其他行动者进行社会互动时,必然要面对五个问题,即情感问题、权利义务问题、价值评判标准的适用性问题、价值评判标准的选择问题和行动者的利益目标问题,他把这五个问题简单地进行了二分,分别构成了五对矛盾的变量属性:

(1)情感性/情感中立性;

(2)扩散性/专一性;(3)特殊性/普遍性;(4)先赋性/自致性;(5)集体性/个人性。

他认为,具有前列属性的为传统社会特性,具有后列属性的为现代属性。

•二、传统社区遭受到现代化的冲击与回应

•就一般社会学意义而言,现代化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世俗化、社会组织的分化与整合。

(张琢,马福云,2001)

•首先就也工业化而言,有三种观点论述工业化的后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工业化使传统社区遭受破坏,农民由一种人身依附性剥削变为一种人身独立性的资本剥削;而形式主义经济学则认为,工业化带来了农村的剩余资源的利用和农民消费主导向投资主导行为方式的转变;而实体经济学家,则认为工业化和市场契约破坏了农村社区的道义经济形态,加剧了农民的剥削程度,引发了农民的暴动。

(参见黄宗智先生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第一章的总结)

•其次就城市化来言,一种观点是乐观的农村消亡论,认为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必然趋势,必将代替农村(当今各种庸俗的现代主义城市化和一些发展主义理论);另一种观点是悲观的农村消亡论,虽然农村将被城市取代,但是带来的后果是社会解组、断裂和碎片化(滕尼斯、齐美尔、芝加哥学派);二元论的城市观,认为城市也分几层社区和中产阶层的社会关系,内在的特点差异比较大(伊曼纽尔.卡斯特斯)

•第三就理性化而言,韦伯认为理性化造就了现代化的人格行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组织类型,但是同时理性化却导致世界意义的丢失,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意义的沉闷乏味的铁笼子里。

•第四就世俗化而言,世俗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和人道主义、功利主义相一致的,意味着西欧国家从中世纪的天主教会的宗教笼罩下的解放,不再接受教堂教会的清规戒律,而把人的需求和欲望当作正当的目标来追求,接受一种个人的基本权利的平等、自由,社会组织根据一种契约方式来理性设计和平等协商组建,追求程序的合理和公正。

但是,世俗化的过度发展就成了庸俗化,尤其是结合与资本主义的商品化,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逐渐地标准化、商品化和异化,这是晚期资本主义的后现代文化的逻辑(詹明信)。

•第五就社会组织的分化与整合而言,在功能主义看来,这是一种系统复杂功能升级的形式,当中可能伴随着失范和失衡的功能失调,但是系统中存在的相互适应机制和自我平衡机制会导致系统恢复到较高层次的功能状态(帕森斯、卢曼);在批判学派看来,社会组织的分化意味着社会体系世界的扩张,体系世界是一种去人性化的缺乏反思性的机械程序化运作的世界,它的扩张必然导致社会公共领域的畏缩,或者把公共领域统治起来,失去了对体系世界的批判反思能力,导致整个人类世界的反人性化。

(哈贝玛斯);后现代主义观点,认为追求系统成就的系统功能主义本身是建立在一个确定性的科学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的,是社会的物质化和客观化,丢失了社会组织合法化的语言建构的相对处境化和历史性(李奥塔)

•三、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社区变迁的独特性

•1、因为外来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可能导致一种发展中国家社区精英积极模仿西方的高消费和生活方式,加深和普通民众的距离,导致社区经济关系的剧烈破坏、社区经济条件恶化。

(主动殖民化)

•2、现代国家权威结构的基层延伸,破坏了传统社区里的乡绅治理方式,但是又无法迅速建立民主廉洁的村社治理结构,导致基层社区政治秩序的畸形化

•3、传统社区的稳定性打破后,导致社区的互助合作机制破坏,难以发挥社区的保障作用,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农村社区的基本生活保障缺乏。

•4、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着是保守传统生产习惯和生活模式?

还是选择积极进取市场机制下的就业生活方式的选择。

•四、中国当前社区变迁的双重性

•1、现代化过程导致的社会转型对社区的挑战和冲击:

•工业化带来的挑战

•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法制化和民主化带来的挑战

•精神伦理的理性化带来的挑战

•2、体制改革导致的社会转制对社区的挑战和冲击

•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变(再分配经济向市场调节经济的转变)

•总体性社会向多元分化的社会体制的转变(单位制社会组织向结构功能分化的社会组织的转变)

•封闭式经济向开放式经济转变(全球化问题)

•集权型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变

•国家中心向小政府大社会结构的转变

第四节社区的问题

•一、社区问题的类型

(一)、根据表征罗列社会问题

•1、行为偏差和越轨类问题(犯罪社会学的核心话题)

•2、社会排斥和孤立问题(欧洲社会政策的关注焦点)

•3、社会结构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弱势群体问题(当今中国社会学的核心话题:

社会分层?

社会极化?

还是社会断裂?

还是社会僵化?

•4、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权问题、性别问题、族群问题(新社会运动的核心话题)

•5、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丢失问题(迪尔凯姆所说的社会失范)

•6、社区关系的解组问题(芝加哥学派的诊断)

(二)根据问题的公共性和实质性分类

•1、社区中的个人实质性问题:

如贫穷、疾病、住房、家庭虐待、年老失依、孤儿失养等

•2、社区中的个人非实质性问题:

缺乏道德标准、行为偏差、吸毒、暴力倾向、个性不成熟等

•2、社区中的公共实质性问题:

如基础设施缺乏、社会服务设施缺乏、环境恶劣、公共卫生差、社会治安差等

•3、社区中的公共非实质性问题:

人际关系冷漠、社区内的群体排斥和冲突、缺乏社区的认同、缺乏社区的归属感、缺乏民主和平等的公共决策机制等

•二、社区问题的归因

(一)从价值标准出发的归因

•1、社会病态论2、社会解组论

•3、价值冲突论4、行为偏差论

•5、标签理论6、社会建构论

(二)从客观条件出发的归因

•1、资源匮乏论2、社区衰落论

•3、结构失衡论4、教化不当论

•三、社区问题的解决机制

•社区问题的解决机制的分类:

理性主义的问题解决思路、社区动员和组织倾向的解决思路

(一)理性主义的问题解决思路

•社会问题的认定、界定、归因和价值判断

•社会问题当事人的需求评估

•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的项目目标界定

•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的项目手段设计和选择

•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的资源筹措

•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的组织架构和人员配备

•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的受益群体资格条件厘定

•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的评估和调整

•三、社区问题的解决机制

(二)社区动员和组织的解决思路

•依焦点事件作为居民动员的触媒

•引导社区居民由个人麻烦转向公共问题

•理性的资源动员与感性的身份认同作为集体行动的动力

•推动集体行动组织化

•注意引导和培育组织领袖

•引导组织的架构设置和内部分工

•培养组织的民主决策和行政管理能力

•适时采取适当的行动策略

•合理确定组织的任务目标和实施方案

•注意培养参与者的意识提升和能力建设

第五节、社区工作发展简史

•一、西方社区工作发展简史

•1、十九世纪后期的睦邻运动

•1884年,巴涅特(SamuelABarnet)在伦敦东部圣犹太教去创设汤恩比馆(ToynbeeHall);

•1886年美国人柯伊特(StantonCoit)在纽约创立睦邻公所;

•1889年亚当丝(JameAddams)在芝加哥设立霍尔馆(HullHouse)

•睦邻运动是最早的以社区为本的助人活动,区别于慈善组织会社的特点在于:

•1)机构设立在贫民区,工作人员和穷人住在一起生活;

•2)工作内容和时间视居民需要而定;

•3)发展当地人力、培养自动自发、互助合作为地方服务;

•4)既是服务中心,又是文化中心,服务教育并重。

•2、1920s---1930s大萧条带来的罗斯福新政,以及城市工业化带来的社区问题都促进社区工作投身到城乡重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等;而社区工作理论学者主要关注的是定义社区工作的目的、阐明社区的属性、发展社区工作的方法、阐述社区工作和个案工作以及小组工作的异同。

当时的理论家主要有杰西.斯蒂纳(JesseSteiner)、贝斯.麦克莱南(BessieMcClenhan)、沃特.配第(WalterPettit)、艾德.林德曼(Eduardlinderman)。

1939年美国社会工作大会上发表兰尼报告,正式承认社区工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lanereport)。

兰尼报告达成了五大共识:

(1)社区组织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领域;

(2)社区组织过程既可以是社工专业,也可以是别的专业;(3)社工专业内,从事社区组织工作可能是一些机构的首要功能,是另一些机构的次要功能;(4)社区组织过程可能发生在地方、州或国家水平;(5)首要从事社区工作的机构不一定直接帮助案主

•3、191940s---1950s联合国在广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农村推展社区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继续开展社区组织、社区计划、健康和福利组织等实践活动。

罗丝(MurrayRoss)(社区组织:

理论和原则,1955)和邓肯(ArthruDunham)(社区福利组织:

原则和实务,1958)是当时的两位著名的社区工作理论家。

1959年美国社工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鲁里报告(Lurie’sstudy),定义了社区组织实践、阐明了它的概念、价值和方法,描述了课堂和实务教学的策略。

席普(E.C.Shimp)提供了一个社工专业的社区工作课程结构,包括6个方面:

(1))社会工作哲学、

(2)社会服务的专、兼结合的知识基础、(3)人类行为的动力学—包括个人、小组和社区(4)方法和技巧(5)行政(6)研究

•4、1960s---1970s世界范围掀起城市社区民权运动,反贫困运动,妇女运动,种族运动等推动着社区工作的蓬勃发展。

罗斯曼在1967年正式提出了社区工作的三大模式:

地区发展、社会计划、社会运动。

•5、1980s以来,受保守主义政府影响,社区工作走向已规划服务,满足需求为特点的社区照顾,

•6、1990s以来,第三条道路的影响下,社区工作开始强调参与式、增权式、合作式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二、中国社区工作发展简史

•1、发端于民国五四运动的乡村教育运动,主要是在农村开展小学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2、1920’s中期由乡村教育演变到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比乡村教育运动更加全面地关注农村危机,挽救农村,是一个包含乡村教育、乡村经济、乡村政治、乡村卫生等全面内涵的乡村建设运动。

•3、两种乡村建设思想----晏阳初与梁漱溟

•晏阳初的思想:

1)乡村建设的性质是民族再造;2)乡村建设的内容是针对“愚、穷、弱、私”四大问题而开展的文艺、生计、卫生和公民等四大教育,采取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种教育方式;3)乡村建设的步骤分研究试验、训练人才、表证推广;4)乡村建设者要“化农民”,先“农民化”。

•二、中国社区工作发展简史(续)

•梁漱溟的思想:

1)乡村建设的本质是“创造新文化,救活新农村”,是他的新儒家思想的表现,要从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发展出一种新生活文化,而不是向西方学习;2)重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结构,他认为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是“伦理本位、职业分殊”,不同于西方的“个人本位,阶级对立”的社会组织结构,新的社会组织结构是要在宋朝吕大均兄弟的乡约基础上补充改造成现代社会组织结构——村学乡学;3)“促兴农业引发工业”;4)“农民自觉与大众之师”,要通过知识分子下乡,成为乡村的耳目、喉舌、头脑,把农民教育成一个有自觉意识的活起来的农民。

•4、1949年—1958年,农村社区组织和管理的发展:

1950年《乡(行政村)人们代表会议组织通则》《乡(行政村)人们政府组织通则》确立了乡或行政村作为我国农村基层管理组织;1953年中央发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定》推动农村互助合作组转向初级合作社;1955年中央通过《关于农业合作问题的决议》推动初级合作社转向高级合作社;1958年中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们公社的决议》把高级合作社普遍升级为人们公社,同时撤乡、镇并大社,在农村真正建立了政社合一的组织结构体系。

•5、1949—1954年,我国城市街道居委会体制的确立:

建国初期,存在多种街道管理体制:

一级政府机构、街道办事处、街公所、公安派出所中的民政干事;1954年全国人大通过《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确立了统一的街道办事处的体制

•建国初期的群众自治组织各不相同:

街、闾组织,居民小组,纠察小组、居民委员会;1954年全国人大通过《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确定要普遍建立居民委员会组织,1956年建立健全居民委员会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

•6、1960年中央下达《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扭转了大跃进时期的“一大二公”极左方法,确定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模式。

•7、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对城市街居体制的冲击,城市基层政权及其派出的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都被人民公社取代,街居体系名存实亡。

直到1962年城市人民公社解体,恢复街居体制。

•8、文化大革命时期,城市街居体制的功能演变成阶级斗争、革命军事化管理的组织体系,丧失正常的管理和自治功能。

•9、1978年以来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1983年开始实行“政社分开,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1988年试行《村委会组织法》,1998年正式实施《村委会组织法》。

•10、1986年以来,城市街区开展社区服务,1989年颁布《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9年试行城市社区建设,2000年23号文件,大力推行城市社区建设。

第二章社区工作的概述

第一节、社区工作的基本概念

•一、社区工作的涵义

•1、社区工作的定义

•社区工作是透过专业工作者引用各种工作方法,去帮助一个社区行政系统,包括个人、小组及机构,在民主价值观念指引之下,参与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会问题。

工作目标是改善环境及机构的工作条件。

它包含两个过程:

1)社区工作者与工作对象互相影响下的社会政治过程,包括寻找、招收、协助组织内的成员发展组织及人际关系;2)技术任务的完成,包括了解问题及需要、分析原因、设计程序、计划发展策略、动员资源及评估结果。

(kramer&Specht,1983,p4)

第一节、社区工作的基本概念

•2、社区工作的层面

•社区工作是一种思想观念,一种注重居民参与、团结力量、互助合作、民主协商和社会改良的意识形态观念;

•社区工作是一种服务,一种包括居民教育、居民组织、社区发展、社会运动、社会服务、政策规划、行政管理等内容的服务项目;

•社区工作是一种工作方法,一种动员组织居民、教育居民、集体团结、社会行动、促进社区发展和社会公正的工作方法。

•3、社区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

(美国发展史中把社区组织纳入了社会工作专业之中)

•社区工作是一种次专业程度的并列于社会工作的专业?

(英国的社区发展传统中分专业化的社区工作和社会主义的社区工作,后者一直不愿意被称作社会工作专业)

•二、社区工作的不同形态

•1、北美的社区组织,比较强调的是对居民的组织和教育,形成一种集体团结的力量,来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会公正

•2、欧洲的社区发展,是比较强调依托社区内在的力量和资源,结合外部的扶持和资助,促进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3、中国的社区建设,强调的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托社区组织,动员社区成员的广泛参与,挖掘社区内在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等。

•三、社区工作的目标

•社区工作的过程目标:

促进社区居民的一般能力、信心和技巧。

包括意识觉醒、动员参与、团结合作、发展领袖、成立组织、集体行动、培养社区归属和社区认同等;

•社区工作的任务目标:

争取资源、成立项目、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要的任务。

包括社区研究、项目策划、协调执行、总结评估等

•四、社区工作的特征

•社区工作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工作内容,他和微观社会工作方法相比,有如下工作特征:

•1)以社区这一较大的社会单位为工作对象,可能是以地理社区,也可能是一功能社区,处理的是社区中的集体问题或共同性问题,工作对象超出了个人和小组的关心领域

•2)采用结构导向的分析视角,把工作对象的问题界定为社区环境、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等宏观层面的原因,而不是视为个人人格或小组关系的病态,由此他强调的是集体组织和集体行动,去改变社会环境、结构和制度等宏观层面的不平等关系

•3)强调居民的集体参与,社会工作者不是为社区居民工作,而是和社区居民一同工作,是一种协助关系,而不是包办代替关系。

而且,他强调居民的集体参与,而不是个人竞争,注重居民的团结合作、平等互助的精神

•四、社区工作的特征(续)

•4)关注的社会公平和民主等宏观社会价值观,而不是个人的独立、自决、尊严和能力等微观价值观。

•5)社区工作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它是瞄准社区中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动员社区力量来实现民主治理,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公正,促进既得利益阶层结构和既定社会政治制度

第二节社区工作的价值

•一、社区工作的专业价值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一致性(LouiseJohnson,1998)

•承认人的内在的价值和尊严

•承认人的追求改变的能力和动机

•每个人有责任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

•人有归属的需求

•人有共同需求,但每个人都是独特和不同的

•人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社会的模式化

•社会应该为人的发展提供资源和机会

•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二、社区工作的专业价值的独特性

•1、集体主义取向(相对于微观工作方法的个人自决和个人负责)

•2、社区增权表现为对社区资源和环境的控制和民主决策(相对于微观工作方法注重个人的自我控制和接纳)

•3、追求合作互助胜于个人孤立(相对于微观工作方法的个人负责)

•4、直接参与式协商民主(相对于微观工作方法的自我决定)

•5、 谋求社会制度和结构的公平(相对于微观工作方法的个人功能发挥)

•6、 注重可持续发展(相对于微观工作方法的短期功能的治疗和恢复)

第三节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

•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