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六校联考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天津市六校联考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六校联考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六校联考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六校联考
高二生物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A、B代表系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外界环境摄入O2进入肝脏细胞的途径为:
外界环境→呼吸系统→A→①→②→肝脏细胞
B.①中含有葡萄糖、胰岛素、血浆蛋白等物质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②③
D.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加)导致①渗透压增加,②渗透压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图中,根据②→③→①是单箭头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
【详解】A、从外界环境摄入的O2进入肝脏细胞
途径为:
外界环境→呼吸系统→A循环系统→①血浆→②组织液→肝脏细胞,A正确;
B、①是血浆,含有葡萄糖、胰岛素、血浆蛋白等物质,B正确;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②组织液和③淋巴,C正确;
D、肾炎导致①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②组织液增加,D错误。
故选D。
2.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由左向右,则局部电流方向是:
膜内由左向右,膜外由右向左
B.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C.人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在此反射弧中,肾上腺是效应器
D.在只有传入神经元(A)和传出神经元(B)组成的反射弧中,则当A接受刺激后,兴奋的传递方向是:
A的轴突→B的树突或胞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详解】A、若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由左向右,则局部电流方向是:
膜内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由左向右,而膜外相反,A正确;
B、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的胸部以下阶段,但由于胸部处折断,与大脑皮层失去联系,所以一般情况下: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B正确;
C、人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在此反射弧中,肾上腺髓质是效应器,C错误;
D、在只有A和B两个神经元组成的反射弧中,A和B之间会形成突触,即A的轴突末梢与B的树突或胞体构成突触,D正确。
故选C。
3.正常人体静脉注射一定量葡萄糖后,可诱导胰岛素分泌呈“双峰曲线”,两个峰分别代表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基线指24小时胰岛细胞持续分泌的微量胰岛素)。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0~5min内胰岛素来自胰岛B细胞
B.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即为反馈调节
C.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降低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
D.第二时相胰岛素的分泌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该过程有下丘脑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
在维持高血糖的刺激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可分为两个时相:
第一时相是血糖升高开始3~5min,胰岛B细胞贮存的胰岛素释放,第二时相是血糖升高15min后,胰岛素合成酶被激活,胰岛素合成并释放。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0~5min内胰岛素可能来自胰岛B细胞中之前贮存的,A正确;
B、血糖调节过程中,当血糖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即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该过程为反馈调节,B正确;
C、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转化和利用,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提高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C错误;
D、机体对血糖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D正确。
故选C。
4.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需要Ca2+参与,下列有关突触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可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B.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D.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突触后膜无膜电位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在突触小体内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使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由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可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突触小泡在与突触前膜融合后,释放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与突触后膜接触后发挥作用,之后被酶灭活或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摄取,不会使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A错误;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属于胞吐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B错误;
C、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C正确;
D、如果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突触后膜也存在电位变化,只是内负外正的电位加强,D错误。
故选C。
5.某研究人员发现:
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传出神经)后可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就只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
下列对该实验现象分析错误的是()
A.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可由静脉回流至心脏
B.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得尾巴上的毛竖立的过程不属于反射
C.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需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D.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得尾巴上的毛竖立过程中没有生物膜的更新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传出神经)后可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同时心脏活动加速,说明心脏活动加速受该交感神经支配;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就只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说明该交感神经支配心脏活动可能是通过分泌某种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起作用。
【详解】A.根据题意,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就只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说明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可由静脉回流至心脏,A正确;
B.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是传出神经,因此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得尾巴上的毛竖立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正确;
C.根据题意,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能调节加速心脏活动,该过程需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C正确;
D.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得尾巴上的毛竖立过程中,交感神经末梢会释放化学物质,该过程中有生物膜的更新,D错误。
6.树突状细胞(DC)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吞噬和呈递抗原。
当受到抗原刺激时,其表面标志性蛋白CD80、CD83和CD86会大量表达,从而激活T细胞,发挥免疫应答作用。
DC功能低下的部分患者在接种乙肝疫苗后不能产生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应答。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DC会增强特异性免疫反应
B.DC能识别和呈递多种抗原
C.正常人体接种疫苗后,激活的T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
D.患者接种疫苗后,DC表面CD80、CD83、CD86的表达较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DC是一种吞噬细胞,吞噬细胞的作用摄取、处理、呈递抗原;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既参与特异性免疫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当受到抗原刺激时DC表面的CD80、CD83和CD86会大量表达,从而激活T细胞,所以DC会增强特异性免疫反应,A正确;
B、DC相当于是吞噬细胞,没有特异性,能识别和传递多种抗原,B正确;
C、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C错误;
D、DC功能低下的部分患者在接种乙肝疫苗后不能产生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应答,说明患者接种疫苗后,DC表面CD80、CD83、CD86的表达较低,D正确。
故选C。
7.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
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D.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生长素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
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单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甲侧的细胞生长比对照组和乙侧快,说明甲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对照组和乙侧高,促进生长的作用比对照组和乙侧大,因此甲侧表示背光侧,乙侧表示向光侧。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侧为背光侧,其生长素(IAA)的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A错误;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没有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因此不弯曲,但是其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因此其应该直立生长,B错误;若光照前去除尖端,则没有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则甲、乙两侧生长情况应该基本一致,C正确;生长素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D错误。
8.图1表示芽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图2表示幼苗横放时,根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a点可表示植株的侧芽部位的生长状况
B.图2中d、f点的作用效果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图2中f点可表示根近地侧生长素的作用
D.图2中e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的生长没有抑制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时还与植物器官的种类有关。
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而根对生长素最敏感,所以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背地侧浓度低促进生长植物存在。
【详解】A、根据顶端优势原理,图1中b点可表示具有顶芽植株的侧芽部位的生长状况,A错误;
B、图2中c、d点的作用效果相同,c、d点与f点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正确;
C、图2中f点可表示根近地侧生长素的作用,即抑制作用,C正确;
D、图2中e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的生长没有促进作用,也没有抑制作用,D正确。
故选A。
9.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物种迁入新的地区后,其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一定为Nt=N0λt
B.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和空间等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C.某林场中繁殖力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不会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在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B
【解析】
【分析】
“J”型曲线:
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型曲线:
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A、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如果不适应该环境将逐渐减少甚至灭亡,如果适应该环境,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J”型曲线的趋势增长,但是由于环境资源是有限的,最终会呈现“S”型曲线增长,A错误;
B、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天敌和空间等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正确;
C、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所以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C错误;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导致个体之间斗争达到最强,故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错误。
故选B。
10.如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中三个种群一年内的数量变化,图2为该食物链中三个种群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6月时,种群Ⅰ、Ⅱ、Ⅲ的年龄结构分别是衰退型、增长型、增长型
B.铅等重金属在甲种群(种群Ⅲ)含量最高
C.图2中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约为6.95×107kJ
D.甲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0%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捕食关系中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即先增先减为被捕食者,图1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乙→丙→甲,根据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图2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Ⅱ→Ⅰ→Ⅲ。
【详解】A、6月,种群Ⅰ、Ⅱ、Ⅲ即种群丙、乙、甲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增长型、衰退型,A错误;
B、铅等重金属沿食物链积累,最高营养级含量最高,即甲种群(种群Ⅲ)含量最高,B正确;
C、种群Ⅱ全部生物同化
能量包括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故其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少于(111.0-41.5)×106=6.95×107(kJ),C错误;
D、丙为第二营养级,甲为第三营养级,能量由丙传递到甲,D错误。
故选B。
11.下列与图示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所示为初生演替,群落的演替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B.图甲所示群落的演替过程,可以发生在任何陆地区域
C.若图乙表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有机物总量)组成,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几乎全部来自该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D.若图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C和E在其中的作用最为关键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表示群落的演替过程,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分析图乙,植物为生产者,动物和人为消费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小于消费者的能量,说明该系统需要从外界输入能量。
分析图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C表示生产者,E表示分解者,其余表示消费者。
【详解】A、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错误;
B、图甲所示群落的演替过程,不能发生在任何陆地区域,如干旱的荒漠地区,不能演替成森林,B错误;
C、若图乙表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有机物总量)组成,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部分来自该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的太阳能,还有大部分来自城市外能量的输入,C错误;
D、若图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C生产者和E分解者在其中的作用最为关键,D正确。
故选D。
12.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
注:
第1层为距地表0~5cm;第2层为距地表5~10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cm。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对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来说,一般用标志重捕法,土壤中的小动物活动能力弱,一般用土壤取样器取样;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多少,根据题意和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丰富度差异较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分析表格中个体数量部分,发现农用地第一层动物个体数量明显减少,这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影响。
【详解】A、土壤中动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的是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B、分析表格中类群数可见,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B正确;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C错误;
D、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的结论,D错误。
故选B。
13.某生态系统部分营养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部分营养级的部分能量值(单位:
J·m-2·a-1)如图。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草→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①→肉食性动物②是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B.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X分别代表热能和CO2
C.肉食性动物①属于初级消费者,由草食性动物到①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
D.①同化的能量中只有约3.11%用于①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示X包括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自身生长发育繁殖量+呼吸作用散失量。
【详解】A、草食性动物与肉食性动物都不止一种,因此此食物链不一定含有四个营养级,A错误;
B、在能量流动中,能量主要以热能形式散失;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等,在碳循环中,X表示CO2,B错误;
C、肉食性动物①属于次级消费者,C错误;
D、生长发育繁殖量=同化量-呼吸量=7×105,占同化量的约3.11%,D正确。
故选D。
14.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也可能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C.d<b时,M与N之间竞争激烈
D.当M呈“S”型增长到达K值时,会将N从该区域中完全排斥出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曲线图分析,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为竞争关系;b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d越大,两条曲线靠的越远,说明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少,表明M与N的竞争越弱。
【详解】A、根据曲线图分析,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则为竞争关系,另外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也可能存在竞争,如环境资源,A正确;
B、b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正确;
C、d越小,两条曲线靠的越近,说明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表明M与N的竞争越激烈,C正确;
D、当M呈“S”型增长到达K值时,由于二者有不同的食物种类,所以M生物不可能将N生物从该区域中完全排斥出去,D错误。
故选D。
【点睛】
15.景观式人工生态湿地兼有观赏与污水处理的功能,解决了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水污染问题。
如图表示某人工湿地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流经该湿地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人工湿地中增种芦苇会呈“J”型增长并成为优势种
C.该生态湿地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了物质的循环流动和水质净化
D.合理配置植物种类可增强景观的直接价值,提高湿地的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
图中是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过程,细菌能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为二氧化碳、氨气、水等无机物,能分解污泥中的有机物,属于分解者。
2、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生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及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错误;
B、由于环境资源有限,芦苇的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B错误;
C、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该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利用负反馈调节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水质净化,C正确;
D、人工湿地中的植物合理配置,生物多样性增加,可以提高景观的观赏效果,增强景观的直接价值。
同时人工湿地中的物种丰富度有所增加,湿地恢复力的稳定性降低,D错误。
故选C。
16.如图是某自然水域中草履虫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略小于600只
B.影响草履虫数量增长的因素是资源和空间有限
C.当草履虫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其自然增长率并非都为0
D.在10天后,若草履虫因为其天敌而发生数量变化,则这种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主要与资源、空间和天敌、气候等因素有关系,自然状态下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当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中。
【详解】A、据图分析,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在500左右处于动态平衡,即环境容纳量约为500只,略小于600只,A正确;
B、影响自然水域中草履虫数量增长的因素是资源和空间有限,以及捕食者的限制等,B错误;
C、当草履虫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其自然增长率并非都为0,处于动态平衡中,C正确;
D、在10天后,若草履虫因为其天敌而发生数量变化,则这种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17.如图表示一种“甘薯+奶牛+沼气+花木+龙虾+食用菌”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图中可以组成的食物链是甘薯→奶牛→牛粪
B.该生态系统的设计遵循了循环原理、自生原理等生态学原理
C.图中只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
D.青贮的目的是通过微生物有氧呼吸,分解甘薯藤中的有机物有利于奶牛的消化吸收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2)生产者(自养型):
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3)消费者(异养型):
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异养型):
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
2、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其第一营养级(开端)一定是生产者,第二营养级一定是植食性动物,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A、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即甘薯→奶牛,A错误;
B、该生态系统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遵循了循环的生态学原理,B正确;
C、图中具有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甘薯、花木等属于生产者,沼气池中的微生物、食用菌、底泥中的腐生微生物等都属于分解者,奶牛属于消费者,沼渣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
D、甘薯藤青贮的目的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初步分解甘薯藤中的有机物,有利于奶牛的消化吸收,D错误。
故选B。
【点睛】
18.群落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样方的最小面积。
调查群落丰富度时,通过改变样方大小确定群落最小面积,进而判断群落类型,是研究群落的常用方法。
如图为三类群落物种数目的调查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丰富度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大
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宜用标志重捕法
C.群落最小面积越大的群落,丰富度往往也越大
D.宜选用50x50m2群落最小面积调查常绿阔叶林的丰富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物种丰富度:
指一个群落或环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
2、一般调查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A、在一定范围内,群落丰富度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大,超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