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必背知识点(精华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12432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历史必背知识点(精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二历史必背知识点(精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二历史必背知识点(精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二历史必背知识点(精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二历史必背知识点(精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历史必背知识点(精华版).docx

《初二历史必背知识点(精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历史必背知识点(精华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历史必背知识点(精华版).docx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时间:

1949年9月

(2)地点:

北平

(3)会议的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④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⑤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⑥采用公元纪年;

⑦决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最可爱的人

1.抗美援朝概况

(1)时间:

1950年10月—1953年7月

(2)军队:

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3)战斗英雄:

黄继光、邱少云

(4)最可爱的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

(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抗美援朝的意义:

(1)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第三课土地改革

1.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时间:

1950年—1952年底

3.土地改革重要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土地改革的内容: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6.西藏的土地改革:

1959年,西藏进行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到六十年代初,废除了封建农奴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人,西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第四课工业化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时间:

1953年~1957年

(2)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一五期间重工业成就:

①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

②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制成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4)一五期间交通运输业成就: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时间:

1954年9月

(2)制宪机关: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五四宪法特点:

①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五课三大改造

1.对农业的改造

(1)时间:

1953年—1956年

(2)改造方式:

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时间:

1954年—1956年

(2)方式:

先是公私合营,后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3.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三大改造的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三大改造的缺点: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6年)

1.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会议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这次会议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失误原因:

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左”的错误主要标志: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建设成就:

①1959年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②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2)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

①铁人王进喜;②两弹元勋邓稼先;③“党的好干部”焦裕禄;④人民的好战士雷锋。

(学习他们艰苦创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78年底)

(1)背景:

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主要内容:

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案

(2)民主与法制的加强

“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后,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

★第九课改革开放

1.农村改革

(1)时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地点:

我国首先从农村开始改革。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改革方式: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4)乡镇企业:

改革中,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

①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后来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经济特区对于引进外资、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经济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社会制度相同)

(2)开放14个沿海城市

(3)开放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

(4)开放内地(省会城市和边境城市)

(5)对外开放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国有企业的改革(城市改革的重点)

(1)我国城市改革开始的时间:

1985年

(2)城市改革的重点:

国有企业改革

(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邓小平理论的内涵: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后,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1992年,南巡讲话,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

2.一句话评价邓小平:

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并确立它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一课民族团结

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

2.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我国已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4.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

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6.我国促进中西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

(1)提出者: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2)含义: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

“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意义:

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四字构想:

即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

2.八字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三不”政策的调整:

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4.“两会”成立: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5.“九二共识”:

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称为“九二共识”。

6.汪辜会谈:

1993年,两会领导人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协议,并就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7.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8.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与基础是:

一个中国原则。

★第十四课钢铁长城

1.人民海军的建立: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南海三个舰队。

目前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2.人民空军是在陆军基础上建立起来,空军刚诞生就面临抗美援朝的考验,在朝鲜战场击落敌机三百多架,取得了辉煌战绩。

随着科技发展,空军装备了一批新型飞机。

3.导弹部队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又称为第二炮兵,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

1966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导弹部队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等,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我国实行的是科技强军战略)

★第十五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最早提出: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主要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共同倡导:

1954年,周恩来、尼赫鲁(印度)、吴努(缅甸)。

(4)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

(1)召开时间:

1955年

(2)“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