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23845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题.docx

《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题.docx

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题

2019-2020年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题

题号

总分

得分

(l)第①处词语赘余,应删去

(2)第②处搭配不当,应将改为。

(3)第③处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

(4)第④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

5、文学常识对应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小石潭记》——柳宗元——唐代

B、《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

C、《醉翁亭记》——欧阳修——宋代

D、《己亥杂诗》——龚自珍——明代

6、仿照画线语句,再写一句话,使之与前面两句形成排比。

(3分)

当苏轼在波涛翻涌的赤壁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认为这是激动人心的风景;当李白在人生受挫时高声吟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认为这是意气风发的风景;当,我们认为这是的风景。

7、综合性学习(10分)

世界上许多国家过母亲节,但母亲节的日期不尽相同:

美国、意大利等国在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法国的母亲节是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泰国的母亲节是8月12日。

有人提议我国也应该设立自己的母亲节,以提醒人们不忘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1)假如我国已经设立了母亲节,请你为我国首届母亲节拟订一个宣传主题。

(语言简洁明了)(2分)

(2)假如从下面的候选人中推举一人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你推举谁?

并写出推选理由。

(3分)

候选人:

孟母(孟子的母亲)岳母(岳飞的母亲)冰心

(3)母亲节快要到了,同学们都在给母亲发短信,请你把发给母亲的短信写在下面。

(30字以内)(2分)

(4)对于是否设立母亲节,同学们发生了争论。

你是否赞同设立母亲节?

请说明理由。

(3分)

我的观点:

,理由: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38分)

(一)古诗文积累

8、默写填空。

(10分,每空1分)

(1)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3)但愿人长久,。

(苏轼《明月几时有》)

(4)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6)《己亥杂诗》中的“,”两句,表现了作者虽辞官归故里,但仍关心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的崇高思想。

(7)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写到了“月”,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请你再写出两个含“月”的诗句(课内外的均可)。

,。

(二)文言文阅读(26分)

【甲】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3题(15分)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能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3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是进亦忧,退亦忧

(3)微斯人,吾谁与归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用原文填空)。

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形成了对比。

(2分)

12、“微斯人,吾谁与归?

”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13、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

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3分)

【乙】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7题(11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4分)

(1)媵人持汤沃灌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烨然若神人(4)腰白玉之环

15、翻译下面句子(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6、请你根据文段内容,具体指出作者求学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2分)

17、文中作者用哪一句话来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

你从中能够获得了什么启示?

(3分)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22题(13分)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课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

”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8、选文所写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2分)

19、文中加点的三个“他们”,分别指的是什么人?

(3分)

第一个“他们”指的是:

第二个“他们”指的是:

第三个“他们”指的是:

20、文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

21、第三段中作者写道: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那时那地”是指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

“意见却变化了”指作者的什么想法?

(3分)

答:

22、当日本学生在看电影时,“拍掌欢呼”并高呼“万岁”时,作者写道: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请根据全文内容和文中的具体情境,写一段话,反映作者“那时那地”的心理活动。

(3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23—27题。

(17分)

常常爱惜毕淑敏

①拾起一穗一落在秋天原野上的麦芒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②当水龙头正酝酿着滴落一科椭圆形的水珠,一只手紧紧拧住闸门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③当凝望宝蓝的天空因为浓雾而浑浑噩噩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④当注视到一个正义的人无力捍卫自己的尊严,孤苦无助的时候,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⑤人类将这种痛而波动的感觉命名为——爱惜。

⑥我们读这两个字的时候,通常要放低了声音,徐徐地从肺腑最柔软的孔腔吐出,怕惊碎了这薄而透明的温情。

⑦爱惜的大前提是爱。

爱是人类一种最珍贵的体验,它发源于深刻的本能和绵绵的眷恋。

爱先于任何其他情感,轻轻沁入婴儿小而玲珑的心灵。

爱那给予生命的母亲,爱那清冷的空气和滑润的乳汁,爱温暖的太阳和柔和的抚爱,爱飞舞的光影和若影若现的乐声……

⑧爱惜的土壤是喜欢。

当我们喜欢某种东西的时候,就希冀它的长久和广大,忧郁它的衰减和短暂。

当我们对喜爱之物,怀有难以把握的忧虑时,吝啬是一个常会首选的对策。

我们会俭省珍贵的资源,我们会珍爱不可重复的时光,我们会制造机会以期重享愉悦,我们会细水长流反复咀嚼快乐。

⑨于是,爱惜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⑩当我们爱惜的时候,保护的勇气和奋斗的果敢也同时滋生,真爱,需用生命护卫,真爱,会义无返顾。

没有保护的爱惜,是一朵无蕊的鲜花,可以艳丽,却断无果实;没有爱惜的保护,是粗砺和逼人的威胁,是强权而不是心心相印。

(11)爱惜常常发生。

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打湿眼帘。

(12)爱惜好比一只竹篮。

随着人生的进步,它越编越大了,盛着人自身,盛着绿色,盛着地球上所有的物种,盛着天空和海洋。

(选自《毕淑敏精品散文集》)

23、文章开头的一组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2分)

24、联系文章相关内容,品位下面句中的词语。

我们读这两个字的时候,通常要放低了声音,徐徐地从肺腑最柔软的孔腔吐出,怕惊碎了这薄而透明的温情。

(1)句中加点的词语突出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

(2)为什么用“薄而透明”来修饰“温情”?

(3分)

25、仔细阅读⑧⑨两段,谈谈为什么“喜欢”是“爱惜的土壤”?

(3分)

26、根据文中第⑩段的内容,谈谈“爱惜”与“保护”的关系。

(4分)

27、我们爱生命,我们爱自然,我们离不开亲情、友情……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缺失的,但我们往往并不懂得爱惜。

根据你的生活体验来谈一谈感受。

(3分)

四、写作。

(55分)

28、

(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屡屡失意的青年人去请教得道高僧,高僧拿了两只装有茶叶的杯子,用温开水冲了一杯,叫青年人喝,青年人觉得一点香味也没有;高僧又用沸水冲了另一杯,没冲满,只见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低沉浮着,一会儿,一丝清香缓缓地从杯中飘出来……高僧这样加了三次水,茶叶在杯子里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厉害,于是,青年人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芳香——茶叶经历多次的沸水浸泡,终于绽放了芳香!

人生如茶,人的成长需要磨炼。

请以“磨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拟题目;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亲爱的同学,在你成长的历程中,有时一个平凡或伟大的人,一句平常或深刻的话,一件普通或重大的事,往往能改变你的思想、你的性格,甚至你的命运。

请以《改变了我》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注意: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