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4049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35428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4049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4049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4049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4049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4049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4049篇.docx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404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4049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4049篇.docx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4049篇

2019年国家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

A、心理疏导

B、职业指导

C、心理咨询

D、交往指导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2节>心理辅导的内容

【答案】:

B

【解析】:

中学心理辅导的内容:

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2.我国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向各国人民介绍中国文化。

这说明教育具有文化()。

A、传递功能

B、创造功能

C、更新功能

D、传播功能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3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答案】:

D

【解析】:

向世界其他国家人民介绍中国文化是一种文化传播。

题干所述表明教育具有文化传播功能。

3.某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人物描写方法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眼中妈妈的形象。

通过写作,学生体会到妈妈温暖的爱和细致的呵护。

学生展现出对母亲的依赖和信任。

也更尊重和理解自己的母亲。

这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2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案】:

D

【解析】: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做到教书育人。

题干中语文教师在讲授人物描写之后,让同学们描写自己的母亲,从而让同学们更尊重、理解自己母亲的做法体现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认为“学校的教学应以活动为核心”的课程论是()。

A、学科中心课程论

B、社会中心课程论

C、教师中心课程论

D、学生中心课程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课程理论流派

【答案】:

D

【解析】:

学生中心课程论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校的教学应以活动为核心。

同时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5.有人把教育隐喻为“塑徒”,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观点在人的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A、遗传决定论

B、成熟论

C、外铄论

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中把教育隐喻为“塑徒”,强调教师的作用,也就是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的发展依靠的是学校的教育,依靠的是教师,这是外铄论的观点。

6.小明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易接受新事物,兴趣广泛,注意力容易转移。

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3节>人格的结构

【答案】:

A

【解析】:

小明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易接受新事物,兴趣广泛,注意力容易转移。

他的气质类型属于多血质。

多血质的典型特征是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评价是()。

A、发展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安置性评价

D、绝对性评价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7节>教学评价的原则

【答案】:

A

【解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发展性评价,主张让学生参与评价。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发展。

8.清朝末年推行“废科举,兴学校”的举措,开始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建立现代学制。

由张百熙起草,国家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5节>我国现代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

B

【解析】:

1902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个学制。

“壬寅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订。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法定学校系统。

9.王老师最近工作总觉得没什么热情,感觉很疲劳,工作效率也比较低,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一点意思。

王老师目前的状态属于职业倦怠哪方面的表现?

()

A、去人性化

B、个人成就感低

C、情绪耗竭

D、缺乏工作动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7节>教师的心理健康

【答案】:

C

【解析】:

玛勒斯等人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三个方面,情绪耗竭主要表现在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两个方面,如极度的慢性疲劳、力不从心、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等;去人性化即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教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和情感对待学生;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题干描述的是情绪耗竭的表现。

10.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应该注意字体颜色的搭配。

这是因为()。

A、活动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B、新颖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C、对比鲜明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D、强度大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3节>注意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察知识点为无意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

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刺激的东西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不同颜色搭配之间形成了对比,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11.在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主要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教学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6节>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答案】:

A

【解析】:

古代学校教育的形式一般是个别教学!

12.羽毛球打得好的人,网球也打得好。

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A、相同要素说

B、概括说

C、三维迁移理论

D、关系转换说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9节>学习的迁移理论

【答案】:

A

【解析】:

两种活动中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即共同要素,可以引起迁移。

13.缺乏实验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9节>学习的迁移理论

【答案】:

A

【解析】: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它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它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组成“心智”的各种官能分别进行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无条件的、自发的。

形式训练说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迁移,强调对于有效的记忆方法、工作和学习的习惯以及一般的有效工作技术加以特殊训练.这些对学习迁移和实际教学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形式训练说缺乏科学的依据,所以引起一些研究者的怀疑和反差。

14.阿特金森认为个体成就动机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的动机。

A、追求利益

B、追求刺激

C、避免困难

D、避免失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8节>学习动机理论

【答案】:

D

【解析】: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

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

也就是说。

成就动机涉及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担心两者之间的情绪冲突。

15.以美国为代表的学制类型是(  )。

A、单轨制

B、双轨制

C、分支制

D、多轨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5节>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答案】:

A

【解析】:

学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单轨制、双轨制和分支制三种类型。

其中,单轨制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双轨制的典型代表是欧洲国家,如英国;分支制的典型代表是前苏联。

16.我国古代既有“指引者。

师之功也”的箴言,又有“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的教谕。

体现了教学过程具有()的规律。

A、学生认识的简约性

B、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

C、知识学习与品德形成相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2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案】:

D

【解析】:

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发挥作为指引者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7.在学生品德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2节>品德概述

【答案】:

A

【解析】:

道德认识在学生的品德结构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18.如果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让孩子同成年人一样地听报告、搞活动、开批判会,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就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

C

【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如果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让孩子同成年人一样地听报告、搞活动、开批判会,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这就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19.孙老师根据小丁的气质类型特点,决定给予其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不在公开场合批评他,鼓励他积极参加公开活动。

由此可以推断出小丁的气质类型是()。

A、黏液质

B、多血质

C、抑郁质

D、胆汁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3节>人格的结构

【答案】:

C

【解析】:

抑郁质的特点是行为孤僻,不善交往,多愁善感,敏感等。

孙老师考虑到抑郁质较为敏感,所以不在公开场合批评她,考虑到行为孤僻,不善于交往,就多鼓励其参加活动。

20.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这种动机理论属于(  )。

A、强化理论

B、成就动机理论

C、成败归因理论

D、需要层次理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8节>学习动机理论

【答案】:

D

【解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要揭示动机的本质,必须关注人的需要。

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故选D。

21.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2节>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答案】:

B

【解析】:

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22.口渴会促使人作出觅水的行为活动,这是动机的(  )。

A、指向功能

B、激发功能

C、强化功能

D、调节与维持功能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8节>学习动机的功能

【答案】:

B

【解析】:

动机的激发功能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

故选B。

23.年轻的教师初登讲台时往往非常紧张,担心自己是否能被学生和领导接受。

如果用福勒与布朗提出的生涯关注理论来解释的话,是因为这时教师还处在()。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生存阶段

D、关注自我感受阶段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7节>教师成长心理

【答案】:

C

【解析】:

生涯关注理论的阶段不包括关注自我感受阶段,故排除D项。

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题干描述的情况符合关注生存阶段的特征。

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是否喜欢我”。

24.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是()。

A、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受教育者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B、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C、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D、强调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2节>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答案】:

C

【解析】:

A项是传统教育代言人赫尔巴特的教育观点;B项是洛克“白板说”的观点;D项是皮亚杰的教育观点。

25.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

A、德育的政治功能

B、德育的生存功能

C、德育的发展功能

D、德育的享用功能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1节>德育的含义

【答案】:

D

【解析】: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则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26.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不包括()。

A、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

B、指明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

C、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

D、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6节>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案】:

B

【解析】: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

27.士兵在战场上穿迷彩服以达到隐蔽的效果,主要利用了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2节>知觉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察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

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28.为了引起人们的兴趣,广告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喜欢在广告画面上空着一部分信息,让观者自己去完善。

这种利用“残缺”的画面使人形成完整印象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了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2节>知觉

【答案】:

B

【解析】:

本题的知识点为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指的是人们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把不完整的图形知觉为完整图形的知觉组织过程是知觉整体性的体现。

只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一部分”“残缺”“完整”。

就可以判断出是知觉的整体性。

29.有位学生已知道“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但在运算11+3×7=?

时,还是把11与3加起来再乘以7,这是受()影响。

A、定势

B、逆向迁移

C、正迁移

D、水平迁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9节>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答案】:

A

【解析】:

定势也称为心向,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题干中,学生使用已掌握的运算法则来计算新问题出现了问题,这是消极思维定势的表现。

30.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的是()。

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C

【解析】: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作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活动。

31.舒尔茨提出:

“有技能的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投资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这一观点体现了教育的()。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享用功能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3节>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答案】:

B

【解析】:

舒尔茨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所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重在强调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强调了通过教育促进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性,重点在于教育通过促进人力资源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是(  )。

A、教育实验的热潮

B、教育改革的实践

C、素质教育运动

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6节>全面发展教育

【答案】:

C

【解析】:

素质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

33.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

A、关键期

B、依恋期

C、混沌期

D、最近发展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

A

【解析】:

题干描述即教育要抓住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期,适时而教。

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

34.尼尼认为,因为她喜欢狗,所以每个人都和她一样喜欢狗。

这说明尼尼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1节>中学生认知发展阶段与教育

【答案】:

C

【解析】:

思维不可逆。

这是指这个时期的儿童思考问题时不能既从正面想,又从反面去想,既从原因看结果,又从结果分析原因,进行顺向与逆向兼顾的思维。

35.李天升入初中后学业成绩“屡战屡败”,他表现的一点也不在乎,经常说“我就破罐子破摔了”“听天由命吧”一类的话。

李天的状态被称为()。

A、焦虑

B、认知功能障碍

C、抑郁

D、习得性无助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2节>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答案】:

D

【解析】:

习得性无助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36.建立班级干部轮换制度、定期评议制度、值日生制度等,体现了班级()管理。

A、平行

B、民主

C、目标

D、常规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3节>班级管理

【答案】:

B

【解析】:

班级民主管理是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其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

要求包括:

①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全程管理,即在班级管理的计划、实行、检查、总结的各个阶段都让学生参与进来;②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如干部轮换制度、定期评议制度、值日生制度等。

37.有一位先哲说过: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说明人格具有()。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3节>人格的特征

【答案】:

D

【解析】:

人格的功能性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往往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也就是性格决定命运。

38.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

A

【解析】: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显然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9.印度“狼孩”的事例表明,个体在早期心理发展的某一个短暂时期内,对某类刺激特别敏感,一旦错失将难以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

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

A、最近发展区

B、生长高峰期

C、心理断乳期

D、关键期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

D

【解析】:

最近发展区由维果斯基提出,指个体在成人帮助下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是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

生长高峰期指个体发展的某一时期,身高、体重等飞速发展的状况。

少年期一般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关键期是劳伦兹提出的,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题中所述为关键期。

40.《学记》所阐述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早年孟轲就已提出,他将其阐述为()。

A、“不陵节而施”

B、“学不躐等”

C、“当其可之谓时”

D、“盈科而后进”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4节>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答案】:

D

【解析】:

“盈科而后进”原意是流水在前进过程中,要填满每一个坑洼,然后才能继续向前。

比喻学习应步步落实,不能只图虚名。

孟轲提出的“盈科而后进”强调教学上要循序渐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