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32439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docx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docx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

一、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我校根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以学生能力为本位,把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对传统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由知识教育转变为能力教育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使学生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满足了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使学生的就业率明显增长。

按照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目标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我校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成立园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学生能力体系建设、师资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

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使该专业建设更适应区域需要,学生就业优势明显。

积极探索与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并以此带动学校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

确定了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真实的生产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开发核心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开发综合实训课程,从而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最终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教、学、做”合一。

例如,专业核心课程《农作物生产技术》是我校的重点建设课程,我们借鉴现代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理论的基本原理,按照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思路,确定学习技术单元,形成了“贯穿一条主线,完成二个轮回,突出三个进程,培养四种能力”的技术课程教学体系。

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我们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平台,以技术应用和操作能力训练为内容,以学生为本位,按职业技术岗位群的要求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将国家有关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纳入专业教学计划。

2、教学内容改革

我校重视教学改革,组成由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广泛征询各方的意见,从培养职业岗位能力出发制定课程体系,并对课程模式和课程结构进行改革。

对专业基础课内容进行整合,将相关专业理论课程融入实践课程,按技能培养要求进行模块化组合,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新的实践内容主要由职业基础技能培养、职业基本素质培养和岗位专业技能培养三个方面构成。

对学生开展职业规划和创业教育课程,突出对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3、课程改革

我校确立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前提,改善教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使教学工作日趋规范化、信息化,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教学体系。

在课程改革中,我校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重点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在专业主干课程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远程网络实现与兄弟院校的资源共享。

同时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模式,增加了一些具有行业和区域特色的综合性课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一些专业试行了模块教学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专业课教学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理论与实践揉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开展综合实训和模块实训,定期组织技能比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改革考试模式,专业课以平时过程性技能操作考核为主,能进行实践考核的科目尽量采用现场操作考核,调动了学生平时训练的积极性,也综合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材建设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我校尽可能选择教育部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中等职业院校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规划教材,同时结合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把国内外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和最新工艺、充分体现到教材和新的课程体系中。

近年来,我校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与农业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编写工作,2002年以来,共主参编中、高职国家规划教材20余部,为了突出专业特色和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和讲义,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校内外结合的教材体系。

5、教学管理改革

(1)我校坚持从“以人为本”出发,创新教学管理思想,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形成了一种教学思想先进、教学对象主动、教学管理方式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

(2)积极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努力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学生技能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原则,近年来,我校制定、修改和完善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为教学管理和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力促进了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3)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长期坚持行之有效的教学检查制度,如学生评教制度、校领导和教研室负责人听课制度、教学指导委员会评课制度等,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一、改革背景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实施人才强农战略。

《山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大对现代农业的人才培养支持力度。

山西省领导也多次强调:

“加快农业产业化,推进县域工业化,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走出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农业之路,必须重视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山西省加大对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构建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农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截止2009年底,山西省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总数为20.1万,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86%,农业科技人才3.12万,为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骨干作用。

但是,与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要求相比,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创业能力不强,农技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分布不均衡,农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速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中等农业职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改革目标与思路

(一)改革目标

1、总体目标

围绕山西省和忻州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学校在科教兴农、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到2013年,把学校建成办学实力强、教学质量优、管理水平高、办学效益好、辐射能力广、办学理念先进,集现代农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产业开发为一体的多元化、科学化、现代化、综合化、开放型的现代农业教育基地。

(1)充分发挥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优势,将学校建成山西农业职业教育的龙头;

(2)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建立“送教下乡”和“技术到企”的平台,把学校建成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培养培训基地;

(3)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需要,创新办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把学校建成区域内设备先进,教、学、做一体的实训共享基地;

(4)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建成引领当地农业科技发展、农村双带头人培养基地;

(5)发挥农业职教龙头作用,大力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建成县级职教相关专业的师资培训基地。

2、具体目标

(1)深化校农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通过对忻州市农业产业状况和农业技术的调研,经过对工作过程中典型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经过专家论证,形成“校农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实行“学校+基地”、“学校+农户”的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适应农业技术岗位的需求,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各个专业积极探索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大力倡导现代信息化教学(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建立多元化办学模式。

围绕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实行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为指导,校农合作,共建共管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公办学校校农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改革学校原有封闭式的办学模式,探索多方参与的开放式办学模式;深化和完善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模式,引领和带动全省中职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

(4)实现教育内容动态创新。

根据山西和忻州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农业新技术开发情况,加强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

根据农业技术岗位的要求,建设8门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4门工学结合的教材,建设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积极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大力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创新,应用新的教学课件。

(5)打炼“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教学能力建设,多渠道对教师职业理念、实践能力、课程开发进行培养培训;建立教师下企业参加锻炼的激励体制;制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培养、管理、使用和评价等有关办法;聘请农业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名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

两年内,构建成一个优秀教学团队,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4名,双师率达90%以上。

(6)建立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体系

建立数字化教学、管理和服务平台,以规范的电子学籍、电子账务、电子教务,实现工作规范化。

优化校园信息网,采用网上办公畅通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7)建立多主体评价体系。

按照示范学校建设要求,对原有的以学校作为唯一对学生质量评价主体改为由社会、企业和学校多方参与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监控、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学生技能考核与评价,认真做好学生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改革思路

1、原则

(1)坚持掌握文件内涵和学校总体情况的基础上,科学编制规划方案。

(2)以七大建设内容和专业建设相结合,制定出实施方案。

(3)抓住项目建设带头人、骨干团队的建设,以专业建设和特色建设为抓手,建设校农结合,创新双主体育人机制,以培养农业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

(4)坚持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校农合作的机制,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2、思路

(1)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建立校农合作的办学机制,不断加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

(2)通过社会、行业调查,确立“校农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4)强化内部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推进示范学校建设进程。

3、基本路径

按照一项系统工程来运作,我们拟紧紧围绕总目标,不折不扣落实具体目标任务,按照五个阶段,二十个环节的建设路径,环环紧扣,责任到人,限时办结,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1)提前准备阶段

进一步充实骨干队伍。

在原有组织领导机构的基础上,新增综合办、宣传资料组、各子项目建设办公室。

选拔精干人员充实办事机构。

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

按照示范学校建设提出七项任务要求,分项分类,收集学习资料,有计划地组织学习研究。

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

消化吸收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把建设计划提出各项具体目标,进一步补充完善,做到硬指标量化,软指标细化。

(2)初期建设阶段

召开项目建设启动会,营造氛围,扩大宣传。

建立健全示范学校建设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制定《国家级示范学校建设管理办法》和《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制度》、《示范学校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保证示范学校建设顺利进行。

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办法,将项目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位,校领导与各子项目建设负责人签订协议书。

调研论证,充实完善具体任务。

由各专业组织专人到相关农业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将调研结果充实到目标任务中。

组织相关行业企业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召开典型工作修正和职业能力分析论证会,进行人才需求论证,确定核心课程、优质核心课程和新的工学结合课程。

(3)重点建设阶段

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加强内部管理,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规划、执行、质量监测和服务能力。

创新“校农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开展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以深化集团办学为突破口,不断改革创新办学模式。

建立四种对接机制、专业设置动态机制、教材建设机制,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教材展示方式。

改变评价模式,建立多元评价模式。

(4)巩固提高阶段

定期总结、及时推进。

通过召开项目建设推进会、汇报会,总结分析会,总结经验和成果。

做好项目建设成果的整理。

及时推广应用影响面大,推广使用价值高的标志性成果。

聘请有关专家对项目建设成果进行分析鉴定,做好总结验收准备。

及时反映项目建设动态,接受社会监督。

(5)后续建设阶段

总结示范校建设的经验教训,充实完善学校规划,落实整改和科学发展措施,向更高层次迈进。

主动积极地支持和帮助兄弟院校提高建设水平,引领和推动农村和农业职业教育加强内涵建设,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我系拟通过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重点建设,并以两个特色项目“送教下乡”和“集团化办学”建设为载体,力争用两年时间,把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国家示范专业,引领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做出贡献。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计划

根据学校现有基础和“十二五”发展规划,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为切入点,结合本地经济建设对现代农艺技术人才的需求实际,特制订本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植物种植和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创业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一线从事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农业生产指导、经营与管理的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二、人才规格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2、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

掌握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从事植物科学技术专业必须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

包括一定的数理化基础知识和必要的政治社会人文学科知识。

3、掌握与现代农艺技术有关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组织实施并指导植物生产与示范推广植物新技术的能力,设计生产方案和总结成功经验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审美观。

三、知识与能力结构:

(一)知识结构

1、通用基础知识:

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普通物理学、化学、体育、英语、计算机应用。

2、专业通修知识:

农业气象、土壤肥料学、微生物学、农业科学实验与新技术推广、农业生态。

3、专业知识:

农作物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生物技术应用、植物种苗开发技术、农业经营与管理。

4、职业技能实训知识:

综合实践知识、工种职业技能知识(农艺工、植保工、果树工等相关知识)。

5、其它知识:

农业机械与维修、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特种植物生产技术、保护地生产技术、市场营销、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节水农业、绿色食品、观赏植物栽培、植物病虫害的检疫。

(二)能力结构:

1、通用能力:

1)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

2)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

3)学习能力和适应变化能力;

4)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创新和创业能力;

6)生产经营、组织管理能力。

2、专业能力:

1)专项能力:

包括植物、土壤肥料、病虫害类型及品种的识别能力,植物科学实验能力;植物科学技术推广能力;组织培养及生物技术操作应用能力。

2)综合职业能力:

植物现代化生产综合能力;植物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植物保护与安全生产应用能力。

四、招生对象和修业年限:

1、招生对象:

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

2、修业年限:

全日制3年和一年。

五、课程设置及教学活动安排:

见表1、2、3、4

附表1:

现代农艺专业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 

 

课程名称

学时分配

学期学时分配

总学

时数

集中讲授

教学实习

一学期

二学期

三学期

四学期

五学期

六学期

 

 

1

德育

60

40

20

10

10

10

10

10

10

4

2

实用写作

60

30

30

30

30

4

3

实用数学

60

30

30

60

4

4

实用物理

60

30

30

60

4

5

实用化学

60

30

30

60

4

6

新农村建设规划专题

60

30

30

60

4

7

计算机应用基础

60

20

40

60

4

8

健康知识讲座

60

30

30

60

4

9

礼仪礼节

60

30

30

60

4

10

农村政策与法规

60

30

30

60

4

11

植物生产基础知识

200

80

120

40

40

40

40

40

13

12

食用菌生产技术

100

40

60

40

60

6

13

作物生产技术

200

80

120

20

40

40

40

40

20

13

14

种苗生产技术

200

80

120

40

40

40

40

20

20

13

15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200

80

120

20

20

40

40

40

40

13

选修课

16

农业机械

80

30

50

80

5

17

农村创业与经营

100

50

50

40

40

20

6

18

农村资源开发利用

80

30

50

40

40

5

19

农村实用技术

300

100

200

50

50

50

50

50

50

19

顶岗实习

1000

110

130

140

120

200

300

45

 合计

3060

870

1190

500

500

520

520

520

500

178

注:

1.总学时数中,不含自学学时数。

2.选修课按实际情况开设。

3.学生应修满170学分方可毕业。

附表2:

教学活动时间安排

顺序

教学活动

学期

合计

1

2

3

4

5

6

1

理论授课

6

6

4

4

6

5

31

2

入学毕业教育

0.5

0.5

3

教学实习

7.5

8

7

7

9

7

45.5

4

顶岗实习

4

4

7

7

3

6

31

5

学期考试(考核)

1

1

1

1

1

5

6

毕业考试

1

1

7

机动

1

1

1

1

1

1

6

8

总周数

20

20

20

20

20

20

120

附表3:

教学实习

顺序

内容

学期

周数

1

植物生产0.5作物生产2种苗生产2作物病防2农村实用技术1

1

7.5

2

植物生产0.5作物生产2种苗生产2作物病防1农村实用技术1

食用菌生产1.5

2

8

3

植物生产0.5作物生产2种苗生产2作物病防1农村实用技术1.5

3

7

4

作物生产2种苗生产2作物病防1农村实用技术1农村资源开发1

4

7

5

作物生产2种苗生产2作物病防1农村实用技术1农村资源开发1

计算机1农业机械1

5

9

6

作物生产2种苗生产2作物病防1农村实用技术1计算机1

6

7

合计

45.5

附表4:

顶岗实习

顺序

内容

学期

周数

1

植物生产基础知识

1、2、3、4

6

2

食用菌生产技术

2

2

3

作物生产技术

1、2、3、4、5、6

6

4

种苗生产技术

1、2、3、4、5、6

6

5

作物病虫害防治

1、2、3、4、5、6

4

6

农村实用技术

1、2、3、4、5、6

7

合计

31

六、说明

1、综合实践知识包括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结合相关课程在不同生产环节和植物生长季节进行教学,一般采用集中和分散两种教学形式。

2、成绩考核专业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可单独考核、单独记分、理论课程实行百分制,每学期可组织3门必修课程进行统一考试,选修课由教师自行组织考试。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农作物生产技术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农作物生产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学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产量形成原理,研究获得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生产技术措施体系和单项技术及其原理,它在作物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种植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

2.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教学,应使学生能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掌握其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以及生产技术措施,学会进行作物生产必要的基本技能,能在实际生产上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作物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农作物生产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重点介绍了玉米、谷子等11种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

2.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教学以生产过程为导向,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实行课堂教学、实学与田间实践三结合的方法。

把课堂讲授、教学实习、田间管理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学时分配

总学时200,理论和实践各占50%。

教学内容包括11种作物,是:

玉米、谷子、高粱、大豆、马铃薯、甘薯、莜麦、胡麻、糜子、水稻和小麦。

分别作为11个单元,每个单元6个模块,分别是:

选良种、精播种、保全苗、促大穗、防病虫、喜丰获。

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当地需求、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作物数内容和学时。

最总是为农民服务、为当地老百姓服务,引导他们科学致富。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机构、人员名单

为了有效实现专业建设对接产业、企业和岗位,实现职业教育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学校聘请企业专家广泛参与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教育教学工作。

现代农艺专业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精英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对专业现状、就业情况、专业发展前景进行调研,参与学校专业设置及建设、改革方案的制定。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机构人员名单如下:

主任:

马骏(原平农校副校长,高级讲师)

委员:

张春霞(忻州市农委副主任高级农艺师)

赵锐平(原平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

杨存良(原平市原种场场长高级农艺师)

武江涛(原平双惠种业公司总经理、高级农艺师)

张飞云(原平农校种植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

学校按照“校农紧密合作”的育人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农业生产的特点,深入探索和实践了订单培养、半工半读、生产实习等具有涉农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改革教学制度。

冲破学期、学年制的束缚,按照生产季节和工作周期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工作。

大力推行学分制、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