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详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29999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详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详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详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详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详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详细.docx

《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详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详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详细.docx

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详细

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

慢性鼻炎属于常见多发性鼻病,临床上一般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与慢性肥厚性鼻炎两类。

后者多由前者病情加重所致,临床上以间歇性与交替性鼻塞或持续性鼻塞,分泌物增多为特点。

如果慢性鼻炎因长期使用减充血剂引起病情加重者,也称药物性鼻炎。

中医称本病为鼻窒,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指出:

“鼻窒是因脏腑虚弱,邪滞鼻窍所致,以长期鼻塞、流涕为特征的慢性鼻病。

主要指慢性鼻炎。

鼻窒一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

“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咳、嚏、鼽、衄、鼻窒……”,“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寒热、嚏、鼽、衄、鼻窒……”。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最早描述了本病的特征,指出:

“鼻窒,窒,塞也。

火主月真膹肿胀,故热客阳明而鼻中月真胀则窒塞也......盖阳气盛于上,而侧卧则上窍通利而下窍闭塞者,谓阳明之脉左右相交,而左脉注于右窍,右脉注于左窍,故风热郁结,病偏于左而右窍反塞之也。

”历代医家对本病论述颇多,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二个方面。

一是从风热火邪郁结于肺或阳明经脉认识,如上述《内经》及刘河间所论,又如明·王节斋《明医杂著》卷三说:

“鼻塞不闻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风寒便塞,不时举发者……此是肺经素有火邪,火郁甚则喜得热而恶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发也。

”二是气虚。

如《灵枢·本神》说: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

“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明·薛己注《明医杂著》卷三说:

“若因肌饱劳役所伤,脾胃升发之气不能上升,邪害空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者,宜养脾胃,使阳气上行则鼻通矣。

”但纵观各家所论,以从火热认识居多。

如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说:

“大都常塞者多火,暴塞得多风寒,当以此为辨。

”清·张璐《张氏医通》卷八亦说:

“暴起为寒,久郁成热。

”所谓“暴起”者,指伤风鼻塞而言,“久郁”者,主要指鼻窒而言。

【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气虚,肺脾不足,或肾阳亏虚,寒邪久滞鼻窍。

故遇寒而重;二是脏腑郁热,主要是肺胃或胆经郁热,上干鼻窍;三是气血瘀滞,鼻窍不利,故鼻塞持续。

1、肺虚邪滞,鼻窍不利:

肺主肃降、卫外。

若肺气不足,腠理疏松,卫表不固,则易为邪毒侵袭;肃降不力,则邪毒滞留鼻窍。

2、脾虚邪滞,鼻窍不利:

脾属土生金,主运化,升清降浊。

脾气虚弱,运化不健,清阳不升,肺金失养,寒湿浊邪上干,久滞鼻窍,发为本病。

《医学准绳六要》说:

“气虚之人,气弱不能上升,则鼻塞滞。

所谓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是也。

3、阳虚寒滞,鼻窍不利:

督脉循行于鼻,统领一身之阳。

肾阳不足,督脉虚寒,寒邪凝滞鼻窍,致鼻塞不利。

4、郁热上干,鼻窍不利:

鼻属肺窍,其经脉专属阳明;胆为奇恒之腑,上通于脑,脑为精髓之海,下通于鼻;肝胆互为表里,肝之经脉循抵畜门(后鼻孔)。

伤风鼻塞余邪未清,或屡感风邪久郁化热,内舍于肺与阳明、肝胆经脉,肺失肃降,阳明、肝胆经脉郁热,循经上干,留滞鼻窍为病。

如明·方贤《奇效良方》卷五十九说:

“鼻者足阳明胃经所主,阳明之脉左右相交,注于鼻孔。

又鼻者肺之窍,故肺气通于鼻。

其邪热干于二经,发于鼻而为窒塞鼽嚏之证。

5、气血瘀滞,鼻窍不利:

邪毒久滞鼻窍,日久深入脉络,气血瘀滞,甚则血瘀生痰,痰瘀互结,阻滞鼻窍,加重鼻窍窒塞,病程延长。

【西医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本病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

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所致;鼻腔及鼻窦的慢性疾病,特别是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或嵴突长期妨碍鼻腔通气引流,使鼻黏膜产生慢性炎症;邻近器官的感染病灶,如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鼻腔用药不当或为时过久,特别是长期使用减充血剂;职业或环境因素,如有害气体或粉尘刺激等,温度与湿度的变化等,均可导致本病。

全身因素如许多慢性疾病、长期便秘、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嗜好烟酒,以及免疫功能障碍和变态反应等,亦与本病有关。

其病理主要是鼻黏膜、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及其血管、神经功能失调,也与免疫功能失调有一定关系。

其中慢性单纯性鼻炎主要为鼻腔血管的神经调节功能紊乱,黏膜下血管失去收缩能力,特别是下鼻甲黏膜下海绵状组织呈慢性扩张状态,血管和腺体周围淋巴细胞与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分泌活跃;而慢性肥厚性鼻炎则有局限性或弥漫性黏膜下纤维组织增生肥厚,局部微循环障碍,可能引起鼻甲黏膜息肉样变或形成息肉,病变严重者,可致鼻甲骨膜、骨质的增生,使鼻甲变硬、失去弹性。

【诊断要点】

㈠慢性单纯性鼻炎

1、症状

⑴鼻塞:

间歇性鼻塞,多在寒冷时或早晚、静坐后鼻塞,活动后减轻;交替性鼻塞,一侧通畅,另一侧鼻塞,往往于侧卧时,居下侧的鼻腔阻塞。

由于鼻塞与感染因素所致的细菌毒素吸收,有可能出现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头昏、头痛。

⑵鼻涕:

时有鼻涕,常为黏液性涕,量少,若感染后可有出现黏脓涕。

因鼻涕向后流入咽喉,可引起咽喉不适,常“吭喀”、“多痰”,或引起耳胀、耳闭等非化脓性中耳炎症状。

2、检查:

鼻黏膜肿胀,以下鼻甲为明显,表面光滑,湿润,色泽多呈暗红,探针触之柔软有弹性,对1%麻黄碱收缩反应好。

㈡慢性肥厚性鼻炎

1、症状:

类似于慢性单纯性鼻炎,涕少,呈黏液性或黏脓性,难以擤出;鼻塞重,呈持续性鼻塞和渐进性加重为特点。

讲话多呈闭塞性鼻音,常伴头昏、头痛,或有嗅觉障碍;若肥大的下鼻甲后端压迫咽鼓管,可引起耳鸣、耳闷感、听力减退等非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下鼻甲前端肥厚者,可阻塞鼻泪管开口,引起溢泪,或继发泪囊炎、结膜炎。

2、检查:

鼻黏膜肥厚,鼻甲表面不平,下鼻甲前、后端及下缘,或中鼻甲前端呈结节状、桑椹状肥厚或息肉样变,通常以下鼻甲前端为明显,其色或苍白,或暗红,触之多硬实,用探针轻压凹陷后难以立即平复,对1%麻黄碱收缩反应不敏感。

㈢药物性鼻炎

症状、体征与肥厚性鼻炎同,有长期应用减充血剂的病史。

【优势分析】

西医对本病的防治,一是注意强调解除病因,预防为主;二是针对其病理特点,主要采取局部治疗措施,常用治法有二类:

一是保守治疗,主要是减充血剂滴鼻(喷鼻)、局部用激素(喷鼻、鼻甲黏膜下注射)、抗生素滴鼻、局部封闭疗法、温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局部冲洗法等,主要适合于慢性单纯性鼻炎,尚有鼻黏膜下硬化剂注射,主要适合于慢性肥厚性鼻炎。

二是手术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外移下鼻甲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微波烧灼术、激光烧灼术等。

因此,在治疗手段与方法上,更注重于针对局部因素,但局部药物的应用,很难以同时针对本病免疫功能、血管功能、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状态,减充血剂的长期应用有可能引起药物性鼻炎,鼻甲黏膜下注射有可能引起某些并发症,而手术疗法的滥用与不当,有可能引起继发性萎缩性鼻炎或“空鼻综合征”。

中医对本病亦有多种疗法,全都属于保守疗法,主要有三类:

一是辨证论治;二是局部用药,包括鼻腔滴药(喷药)、鼻腔塞药(鼻腔涂药)、鼻腔冲洗、鼻腔熏蒸(雾化吸入)、下鼻甲黏膜下注射(如消痔灵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之类);三是针灸法、穴位贴敷疗法、推拿治疗法、中药理疗导入等。

中医对本病更注重于整体病机的改变,临床常用的辨证论治、针灸治疗,都具有调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的功效,或进一步配合局部保守治疗,对于那些不需要手术处理的病例具有肯定的疗效,而临床上此类患者,绝大多数都不需必须手术处理。

因此对于慢性鼻炎的常见性病因如温度与湿度变化、全身因素如慢性疾病、长期便秘、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以及免疫功能障碍和变态反应,以及改善鼻腔血管、神经功能的稳定性方面,具有更好的调理作用,因而显示出中医疗法的显著临床优势。

对于西药来讲,单味的中药往往也是一种复合剂,由单味或多味中药组成的鼻腔局部用药,在综合调理慢性鼻炎局部病理改变方面,往往较西药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副作用更小,疗效肯定,但其单项针对性不如西药强。

根据上述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对治疗慢性鼻炎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中西医结合方案。

其一,对慢性鼻炎的治疗,应当以中医药治疗为主,配合西药或中药的局部用药;其二,如果存在较明显的鼻中隔偏曲等结构异常者,首先应当以手术方法解除,然后以中医药治疗为主。

其三,对于肥厚性鼻炎,应首先以保守疗法为主,只有在保守疗法无效或效果较差的前提下,才考虑手术方法。

【辨证论治】

1、肺虚邪滞,鼻窍不利

主证:

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早晚明显,时有少量粘浊白涕。

或有面色淡白,自汗,易感冒。

检查见下鼻甲肿胀,色淡暗。

舌质偏淡,苔薄,脉细或缓弱。

病机分析:

肺主卫外,开窍于鼻。

肺气亏虚,卫外不固,不任风寒,鼻窍失利,故早晚气温偏低时鼻塞,并见少量黏白鼻涕,见下鼻甲肿胀,色淡暗,或有自汗、容易感冒;气为阳,推动血液运行,肺气虚,气血不荣于外,故面淡白。

舌脉所见为肺气亏虚之征。

治则:

益气固表,祛邪通窍。

方剂:

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合温肺止流丹(《辨证录》)。

药物组成:

黄芪15g,党参10g,白术10g,防风6g,荆芥6g,细辛3g,诃子10g,炙甘草6g,桔梗10g,鱼脑骨10g。

加减:

酌加白芷、石菖蒲、五味子。

2、脾虚邪滞,鼻窍不利

主证:

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早晚明显,时有少量粘浊白涕,或有嗅觉减退、头昏沉重。

检查见下鼻甲肿胀,色淡暗。

伴体倦乏力,或纳差便溏。

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缓弱。

病机分析:

脾土生肺金。

脾虚则肺气不足,不任风寒,鼻窍失利,故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早晚明显,时有少量粘浊白涕,检查见鼻甲肿胀,色淡暗。

脾虚湿邪久滞,清窍不利,故嗅觉减退、头昏沉重。

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脾虚之征。

治则:

益气健脾,祛邪通窍。

方剂: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

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山药15g,扁豆15g,莲子肉10g,薏苡仁15g,砂仁5g,桔梗10g。

加减:

酌加白芷、石菖蒲、藿香之类芳香通窍。

若大便不稀溏,可改用补中益气汤,酌加白芷、川芎之类,以芳香通窍。

小儿多脾虚,致土不生金,无论有无大便溏稀,均宜从肺脾两虚立法,并注意酌加健脾开胃之品,以助增进食欲,如鸡内金、砂仁、神曲、炒麦芽之类。

3、阳虚寒滞,鼻窍不利

主证:

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天冷益甚,或时有涕清。

面色淡白,畏寒肢凉,小便清长。

检查见下鼻甲淡暗肿胀。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病机分析:

肺肾金水相生。

肾阳不足,肺气亏虚,不任风寒,鼻窍失利,故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天冷益甚,或时有涕清,检查见下鼻甲淡暗肿胀。

肺气不足则淡白;肾阳不足,则畏寒肢凉,小便清长。

舌脉所见为肾阳亏虚之征。

治则:

温阳益气,调和营卫。

方剂: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药物组成:

当归10g,桂枝6g,白芍10g,细辛3g,炙甘草6g,木通10g,大枣3枚。

加减:

酌加黄芪、附片温阳益气,加川芎、辛夷辛温通窍。

4、郁热上干,鼻窍不利

主证:

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少量粘黄涕,有时鼻内灼热干燥感,或有嗅觉减退、头额胀痛。

检查见鼻粘膜暗红,下鼻甲肿大。

全身或见口微干渴,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胖,苔微黄,脉略数或洪缓有力。

病机分析:

郁热内蕴,循经上乘,鼻窍不利,气血郁滞,故见鼻塞不利,或鼻内灼热干燥感,检查见鼻黏膜暗红,下鼻甲肿胀;肺失清肃,肺津化浊与热邪相合,故见少量黏黄涕;鼻窒不利,故嗅觉减退,头额胀痛。

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肺与阳明郁热之证。

治则:

清肺胃热,宣肺通窍。

方剂:

黄芩汤(《医宗金鉴》)。

药物组成:

黄芩10g,栀子10g,桑白皮10g,麦冬10g,赤芍15g,桔梗10g,薄荷6g,荆芥6g,甘草6g,连翘10g。

加减:

酌加知母、葛根以助清热;加辛夷引药上行以利通窍。

若舌体红胖者,乃肺脾失司,津液不行,加木通、滑石清热利湿。

若兼头痛、口苦,酌加龙胆草、石决明之类清肝;鼻甲肿实,酌加皂角刺、山慈菇之类活血散结以利鼻窍;大便秘结者,酌加瓜蒌仁、火麻仁之类清热通便。

5、气血瘀滞,鼻窍不利

主证:

病程长,多呈持续性鼻塞,香臭难辨,讲话时鼻音重,时有少量粘涕或白或黄,鼻甲肿胀硬实,表面不平,收缩反应差,或鼻甲呈桑椹样变,或有息肉样变。

舌质暗,或有瘀点。

病机分析:

久病多瘀。

慢性鼻炎病程日久,邪毒久滞,气血瘀滞,鼻窍闭塞,甚则血瘀生痰,痰瘀互结,故病程长而多呈持续性鼻塞,鼻甲肿胀、硬实,甚或呈桑椹状、息肉样变;鼻窒不利,功能失司,故嗅觉减退、鼻音重。

邪滞鼻窍,肺失宣降,津液浊化,故见少量鼻涕,兼热则涕黄,兼寒则涕白。

舌脉所见为气血瘀滞之象。

治则:

行气活血,通利鼻窍。

方药:

当归芍药汤(《五官科学》)。

药物组成:

当归10g,白术10g,赤芍15g,茯苓10g,泽泻10g,黄芩10g,辛夷10g,白菊花10g,干地龙10g,甘草6g,薄荷6g,川芎10g。

加减:

若鼻甲呈桑椹样变者,酌加海藻、三棱、莪术之类活血化瘀,或用棱贝通鼻汤;呈息肉样变者,多属痰浊凝结或痰瘀互结,酌加浙贝母、牡蛎之类除痰散结。

若鼻甲呈肥厚改变、息肉样变,黏膜色淡,收缩反应不敏感,亦可从痰浊凝结辨证,治以行气化痰,散结通窍,用二陈汤加白芥子、桔梗、石菖蒲之类,兼气虚者酌加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之类。

【外治】

1.滴鼻:

通利鼻窍,化浊除涕,用辛链滴鼻液、鹅链滴鼻液滴鼻,每日1~3次。

2.吹鼻:

鹅不食草(95%)、樟脑(3%)、冰片(2%)研末和匀,装瓶密封,每用少许吹鼻,每日3次。

或用碧云散亦可。

3.塞鼻:

冰片、白芷、赤芍、牡丹皮各适量,研粉,和入适量凡士林制成20%药膏,再将剪成合适大小的纱条搅入凡士林药膏中,取纱条塞入鼻腔,每次保持1小时以上,每日1次。

4.下鼻甲黏膜下药物注射:

用于慢性鼻炎,尤其是肥厚性鼻炎。

药物可用川芎嗪、复方丹参注射液之类,每次每侧注入药液0.5~1mL,每周1~2次。

5、下鼻甲黏膜下硬化剂注射:

消痔炎注射液与2%利多卡因注射液等量混合,每次每侧注射1~2mL,两侧鼻甲可同时或交替进行注射。

7~10天注射1次,2~3次为1个疗程。

【针灸治疗】

一、体针法

1、气虚邪滞,鼻窍不证:

取足三里、迎香、太渊、公孙、印堂。

补法,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

2、肺胃郁热,鼻窍不利:

取二间、内庭、迎香、太阳、尺泽。

泻法,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

3、气滞血瘀,鼻窍不利:

取迎香、印堂、合谷、风池。

泻法,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

二、耳针法

取穴:

鼻、内鼻、肺、脾、胃。

治法:

针刺,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或王不留行贴压,每日自行加压按摩2~3次,5天1个疗程,疗程间歇2~3天。

三、灸法

主要适用于虚寒证:

取人中、迎香、风府、百会;肺气虚加肺俞、太渊,脾气虚加脾俞、胃俞、足三里;肾阳虚加照海、太溪。

温和灸,每次15~20分钟,1~2日1次。

小儿患者亦或用荜拨、天南星研末,炒热后纱布包裹,温灸囟门20~30分钟,每日1~2次;

四、按摩

1、自行穴位按摩:

取迎香、合谷,轻轻揉按,四穴各10分钟;并双手食指上下推按鼻背两侧10分钟,每天1次。

自行按摩,可长期坚持,具有治疗与预防慢性鼻炎之效。

2、穴位按摩治疗:

(1)患者于抑卧位,医者拇指按揉印堂穴2分钟,推印堂到神庭穴连线50次,推抹攒竹穴推抹至迎香穴20次,医者搓热小鱼际部擦左右鼻唇沟10次;揉两侧鼻通、迎香穴约2分钟。

(2)然后患者俯卧,按揉风府、大椎、风门、肺俞等穴位各5分钟,继推胸椎至腰椎5~6遍,以疏导督脉经气。

(3)随后拿捏两侧列缺穴50次,力量适中,实证按揉肺俞,尺泽;虚证按揉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10天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时间20分钟。

五、穴位注射

取穴:

迎香、足三里。

方法:

进针至穴位得气后,维丁胶性钙注射液,迎香每穴缓慢注入0.5mL,足三里穴每穴缓注入2mL,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六、穴位埋线

取穴:

肺俞(双),脾俞(双),肾俞(双),耳门(双),足三里(双)。

方法:

在肺俞、脾俞、肾俞穴埋线时取俯卧位或坐位,在足三里埋线时取卧位或坐位;耳门穴埋线时侧卧位。

常规消毒,以2%的利多卡因在穴位处分别作浸润麻醉,造成局部约1cm直径皮丘。

将2~0号铬制羊肠线0.6~0.8cm长装入消毒的9号腰穿针前端内(针芯尖端已磨平),在局部下方向上平刺入穴位,然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把羊肠线埋入穴位,线头不能外露,消毒针孔,敷无菌纱布,胶布固定24小时。

埋线间隔时间具体视局部吸收情况因人而定,一般8~12天1次,复发性隔5~7月再作2~3次治疗。

注意事项:

严格消毒,埋线24小时内不宜做重体力劳动,线头不能外露,对孕妇、高热、糖尿病及严重心脏病患者宜慎用该方法。

【经验方】

一、桃红四物汤加味(广州中医药大学耳鼻喉科教授刘蓬,陈纪藩主编《疑难病证治验精华》广东科技出版社,2001)

药物组成:

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2g,赤芍12g,川芎12g,三棱12g,白芷12g,苍耳子12g,辛夷12g,路路通10g,石菖蒲10g,甘草6g。

煎服法:

水煎服,每天1剂。

(注:

所报道治疗药物性鼻炎一例,首诊、次诊时配合50%葡萄糖4mL加强的松龙0.5mL行双下甲黏膜下注射各1次,连服上方21剂(三诊时去三棱,加党参)而愈,续以鼻炎片2合、三七胶囊3合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未再发)。

二、鼻炎汤(刘国华,浙江中医杂志2007年42卷第5期P299)

药物组成:

龙胆草、白芍各12g,生石膏50g,薄荷、玄参、知母、天花粉、银花、连翘、甘草各10g。

加减:

涕浊者,天花粉、金银花用量加至20g;鼻塞重者,薄荷用量加至20g,并酌用芦根、茅根;便秘者,玄参用量加至30g;鼻甲肥厚者,酌用鳖甲或穿山甲软坚散结;头痛重者,酌用白芷。

煎服法:

每日1剂,水煎分服,7日为1个疗程。

三、鼻炎丸(丁学等,中医中药2008年第3卷第23期P145)

药物组成:

苍耳子150g,辛夷100g,金银花100g,黄芪50g,白芷30g,细辛20g。

制服法:

上药研末过筛和匀制作蜜丸,每丸9g。

用法:

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15天为1个疗程。

四、当归芍药汤加味(王春文,光明中医2008年23卷第8期P1172)

药物组成:

当归、川芎、辛夷、赤芍、郁金、姜黄各15g,茯苓、泽泻、白术、黄芩各12g,苍耳子30g,甘草、薄荷各10g。

加减:

涕黄浊量多者加蒲公英20g,败酱草12g;肺热壅盛,鼻窦体表部位有叩、压痛者加鱼腥草15g,葛根12g;胃热炽盛,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败酱草各10g;肝胆热甚,涕黄绿黏稠量多味臭者加龙胆草、野菊花各10g;肺经郁热,鼻涕黄浊、鼻塞不通者加桔梗、红花各10g;肺虚邪滞,鼻涕黏白无臭者加诃子、荆芥各10g;涕黏稠而难出者加皂角刺、木通各10g;若头痛较甚,以巅顶、枕后痛为主者加藁本、蔓荆子各10g。

煎服法:

每日1剂,水煎服,日分2服,15天为1个疗程。

五、温阳壮督汤(钱静华,山东中医2008年27卷第9期P603)

药物组成:

鹿角片10g,仙茅10g,淫羊藿10g,巴戟天10g,白芷10g,苦杏仁10g,辛夷10g,苍耳子10g。

加减:

头昏、耳鸣严重加天麻10g,钩藤10g;肺虚邪滞型加生晒参10g,炙紫菀12g;气滞血瘀加水蛭5g,花蕊石15g。

煎服法:

日1剂,每煎100mL。

14日为1个疗程。

六、熏鼻方(徐明等,中医药信息2005年22卷第3期P33)

药物组成:

细辛5g,苍耳子15g,白芷15g,薄荷10g,防风15g,辛夷15g,菊花10g,蒲公英10g,黄芩15g。

熏用法:

将上药研为药末,放入非铁制容器中煮沸后煎煮10分钟,使患者吸其热蒸气治疗,每日早晚各1次,每剂药可连续熏蒸3天,9天为1个疗程,可连续治疗2个疗程。

七、苍耳子散合玉屏风散加味(接力刚,长春中医学院学报学报2000年16卷第3期P40)

药物组成:

苍耳子10g,辛夷10g,白芷10g,薄荷6g(后下),白术10g,防风0g,黄芪15g,蒲公英15g,金银花15g。

加减:

鼻塞较重者,酌加蕾香、苏叶、丝瓜络、木蝴蝶;鼻痒较重者,酌加蝉蜕、白僵蚕;表证明显者,酌加荆芥、防风;里虚者,酌加细辛、石葛蒲。

另外,久病不愈者,酌加桃红四物汤;鼻甲充血较重者,酌加丹参和白茅根。

煎服法:

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

八、重苍鼻炎通(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21卷第6期P42)

药物组成:

炒苍耳子30g,石菖蒲20g,藿香10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0g,玄参10g,甘草6g。

加减:

鼻塞重者加郁金、姜黄;涕多者加泽泻、木通;头闷痛重者加白芷、辛夷、细辛。

服用法:

煎药时先用武火煎沸,然后用文火煎,此时让患者坐于罐旁熏吸药气10分钟,然后取汁内服,最后药渣布包热敷鼻部20分钟。

每日1剂,煎2次,早晚2次服用,7日为1个疗程。

一般需1~4个疗程。

九、辛夷苍耳汤加味(纪建文,云南中医中药2006年27卷第1期P75)

药物组成:

辛夷15g,苍耳子15g,白芷20g,防风15g,木通15g,川芎20g,细辛10g,鹅不食草20g,牡丹皮15g,紫草15g,连翘20g,黄芩10g,生姜3片,葱白3根(后放)。

加减:

兼有气虚者加黄芪、白术;鼻涕浓稠、大便秘结者加蒲公英、大黄;兼有阴虚者加熟地黄、枸杞;眉棱骨痛者加生石膏、升麻。

煎服法:

将药加入1000mL水,煎煮30分钟,葱白洗净放入服药的容具中再倒入煎好的药汁浸泡,此时乘药的蒸气用于熏鼻,待药温约30℃时服下,每天3次,每3周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临证心法】

一、临床辨证,首重寒热

慢性鼻炎的临床证候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气虚,二是郁热,三是血瘀,或兼痰凝。

本病以慢性单纯性鼻炎为多,其特点是交替性与间歇性鼻塞,早晚气温偏低或气候偏寒冷时鼻塞明显,运动后或得温暖则鼻塞减轻、消失,虽然肥厚性鼻炎病机多属血瘀、痰凝,呈持续性鼻塞为主,但也有时轻时重、早晚或寒冷季节加重的特点,很符合气虚不任风寒之邪的病机。

因此,气虚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与主要证候,也是临床辨证为气虚证或虚寒证的主要思路,因为慢性鼻炎虽然是脏腑失调引起的疾病,但其脏腑失调或气虚的全身证候在多数患者并不显著、不典型。

其辨证的基本思路是根据间歇性、交替性鼻塞而早晚气温偏凉时明显,涕白粘,舌质不红,脉象不数为主要依据,并进一步根据肺气虚、脾气虚、肾阳虚的某些特点,辨证为肺虚邪证、脾虚邪滞证、阳虚寒滞证。

郁热证在慢性鼻炎中,主要是肺与阳阳明经郁热,以肺开窍于鼻,而鼻之经脉专属阳明,亦有胆经郁热者。

慢性鼻炎郁热证的辨证以二便、舌象、脉象为主,其交替性或间歇性鼻塞不一定有早晚偏重的特点。

至于血瘀、痰凝之证,则以病程较长,鼻甲肥厚性改变的某些特点为主要辨证依据。

二、兼证为本,变症为标

慢性鼻炎有兼证与变症,兼证为本,变症为标。

兼证主要是指同时伴有或兼有鼻中隔嵴突、鼻中隔偏曲、变态反应性鼻炎、化脓性鼻窦炎之类的病变,就慢性鼻炎而言,实际上也是这几种鼻病的变症或标证。

对于明显的鼻中隔嵴突、鼻中隔偏曲,一般应当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难以取效;而对于变态反应性鼻炎、化脓性鼻窦炎,可以从变态反应性鼻炎或慢性鼻窦炎与慢性鼻炎之间标本同治的思路进行辨证论治,或先治本,再治标。

慢性鼻炎的变症主要是咽炎、非化脓性中耳炎、嗅觉障碍、头痛等病症,如果是由慢性鼻炎引起的,一般可以标本同治,但对于非化脓性中耳炎,因其对听力的影响明显或具有较大潜在威胁,可以考虑先治标,再治本;或标本同治,以标为主。

三、通利鼻窍,灵活用药

慢性鼻炎以鼻塞为主要症状。

因此,临床用药方面,常须配合使用通利鼻窍之药。

通利鼻窍之品常用的有三类:

一是辛温通窍类,对于早晚鼻塞明显,鼻甲色淡等寒邪滞鼻者,宜用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石菖蒲、丁香、川芎之类;二是辛凉通窍,在郁热证中常用,主要是薄荷;三是活血通络,对具有鼻甲暗滞、鼻甲肥厚等气血瘀滞证时,宜用穿山甲、皂角刺、路路通、木通、丝瓜络、忍冬藤之类。

鼻属肺窍,肺主表,临床上通利鼻窍在多数情况下需要药品具有发散之力,故三类通利鼻窍之品,以辛温通窍之品为多,在气阳不足,寒邪滞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