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共基础简答知识汇集.docx
《教育公共基础简答知识汇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公共基础简答知识汇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公共基础简答知识汇集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
(简答)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3、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4、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育的形态:
1、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2、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
3、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三、教育的基本规律
1、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2、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6、整体性7、稳定性和可变性
五、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2、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巨大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
六、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七、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
1、全民教育2、教育民主化3、教育信息化4、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教育的个性化
八、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方法:
1、历史法2、调查法3、实验法4、统计法5、行动研究
第二章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类型:
1、个体功能2、社会功能3、正向功能4、负向功能5、显性功能6、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1、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和享用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2、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政治功能
2、教育的经济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人口功能
5、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6、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三、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内部因素:
1、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与其对待教育的态度
2、受教育者的基础条件
3、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4、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与灵活性
5、教育环境的质量
四、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外部因素:
1、社会的政治因素
2、社会的经济因素
3、社会的文化因素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3、评价功能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教育目的的确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2、确定教育目的还要注意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
3、教育目的的确定受制于人们的教育思想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教育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的角色: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管理者角色4、示范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的基本素质:
1、道德素质2、知识素质3、能力素质
三、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景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四、教师发展的五阶段理论:
1、新手阶段2、熟练新手阶段3、胜任阶段4、业务精干阶段5、专家阶段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教学决策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六、学生的本质特点:
1、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七、学生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不均衡性
4、个体差异性
5、整体性
八、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九、师生关系的功能:
1、教育功能2、激励功能3、调控功能4、社会功能
第五章课程
一、课程的类型:
1、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2、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5、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6、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二、课程组织的原则:
1、连续性2、顺序性3、整合性
三、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观的变革:
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1、学会认知2、学会做事3、学会共同生活4、学会生存
第六章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的模式:
1、传递——接收式
2、自学——辅导式
3、抛锚式教学模式
4、范例式教学模式
5、发现式教学模式
6、探究式教学模式
7、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
二、常用的教学原则:
1、主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量力性原则
三、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谈话法3、演示法4、
练习法5、实验法6、讨论法7、参观法8、读书指导法9、实习法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规律
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3、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五、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1、学生依赖——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2、学生参与——教师引导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3、学生主导——教师促进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4、学生自导——教师服务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六、教学内容设计中知识的分类:
1、陈述性知识与其教学设计
2、程序性知识与其教学设计
3、策略性知识与其教学设计
七、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
1、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3、个别化教学
第七章学校德育
一、德育的功能:
1、社会性功能2、个体性功能3、教育性功能
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2、受教育者3、德育内容4、德育方法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
3、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提高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征。
三、德育的内容:
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道德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5、遵纪守法教育
四、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9、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五、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情感陶冶法4、自我教育法
5、道德实验法6、品德评价法
第八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班级管理的原则:
1、全员激励原则2、自主参与原则3、管教结合原则4、协调一致原则5、平行管理原则6、情通理达原则
二、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1、调查研究法2、目标管理法3、榜样示范法4、情境感染法
5、规范制约法6、舆论影响法7、心理疏导法8、行为训练法
三、班主任的角色:
1、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2、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
4、班主任是各教育主体的协调者
5、班主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均衡性4、差异性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三、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1、内化理论2、“最近发展区”理论3、支架式教学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
1、技能学习2、知识学习3、行为规范学习
二、加涅的学习分类:
1、言语信息的学习2、心智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
4、态度的学习5、运动技能的学习
三、桑代克的学习定律:
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
四、斯金纳的强化学说:
1、正强化2、负强化3、惩罚4、消退
第三章学习迁移、记忆和遗忘
一、学习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5、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任务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4、学习的指导
三、学习迁移的促进:
1、精选材料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四、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
1、感觉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
五、记忆的过程:
1、识记:
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2、保持
3、再认或再现
六、遗忘产生的原因:
1、痕迹衰退说2、干扰说: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3、同化说
4、动机说
七、克服遗忘的策略: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第四章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
一、学习策略的特点:
1、操作性与监控性的有机统一
2、外显型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3、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1、认知策略(复述、精加工、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计划、监视、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和寻求他人的支持)
三、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
1、知识的获得2、知识的理解3、知识的保持4、知识的应用
四、知识学习的类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五、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菲茨和波斯纳的三阶段:
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2、冯忠良的四阶段模型:
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六、问题解决过程:
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七、影响学生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
1、问题的表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4、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八、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九、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1—2岁)2、他律道德阶段(2—8岁)3、自律与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4、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
十、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惩罚定向阶段与寻求快乐阶段
2、习俗水平(9—15岁),好孩子定向与权威定向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与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十一、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2、认同3、内化
第五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一、奥苏贝尔学习动机:
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内驱力3、附属内驱力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动机理论2、需要层次理论3、成就动机理论4、成败归因理论5、自我效能感理论
三、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1、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
2、使个体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努力
3、激发和维持某种活动
4、提高信息加工水平
5、决定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
6、促进学习行为的改善
四、注意的种类:
1、有意注意2、无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
第六章个别差异与教育
一、四种气质类型:
1、胆汁质(兴奋型)2、多血质(活泼型)3、黏液质(安静型)4、抑郁质(抑郁型)
二、智力测验的必备条件:
1、信度2、效度3、常模
第七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心理评估2、心理辅导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1、心理辅导2、心理咨询3、心理治疗
第三部分教育法学
第一章法与教育法
一、法的特征:
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2、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3、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二、教育法的特点:
1、国家意志性2、强制性3、规范性4、普遍性
三、教育法的渊源:
1、宪法2、教育法律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教育法规
5、教育行政规章
第二章教育法律关系
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
1、教育法律关系是以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2、教育法律关系是以权力和义务为核心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3、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
第三章教育法律规范
一、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型:
1、一般性规范2、概念性规范3、原则性规范4、规则性规范
5、技术性规范
第四章教育法制过程
一、教育立法的原则:
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2、民主性原则3、实事求是原则4、稳定连贯性原则5、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6、教育法规内容统一、协调原则
二、教育立法程序:
1、提出法律议案2、审议法律草案3、通过法律4、公布法律
三、教育行政执法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2、越权无效原则3、应急性原则4、合理性原则5、公开、公正原则
四、法律制裁的方式:
1、行政制裁:
行政处分、行政处罚2、民事制裁3、刑事制裁
第五章教育法律责任
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
1、有损害事实2、损害的行为必须违法3、行为人主观有过错
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
1、行政法律责任2、民事法律责任3、刑事法律责任
第七章教师的权利与其维护
一、教师的职业权利:
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获取报酬待遇权
5、参与民主管理权6、参加进修和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第八章教育法律救济
一、法律救济的渠道:
1、行政渠道2、司法渠道3、仲裁渠道4、调解渠道
二、法律救济的基本原则
1、事后救济2、职权专属3、正当程序
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
第二章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
1、致知2、内省、反思3、践行4、慎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