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初一地理上知识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2157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c初一地理上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c初一地理上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c初一地理上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c初一地理上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c初一地理上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c初一地理上知识点.docx

《c初一地理上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初一地理上知识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初一地理上知识点.docx

c初一地理上知识点

初中地理上册知识点

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⑴麦哲伦环球航行P2⑵月食⑶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⑷地球卫星照片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

4.地球的大小: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二)经线和纬线的区别(见P5—P7)

1.纬线: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都叫做纬线)。

但互相平行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经线(子午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形状:

纬线成圆;经线呈半圆

3.长度:

纬线是不等长的,纬线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至南北两极缩小成点,而每条经线都是等长。

4.指示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5.相互关系:

纬线相互平行;经线相交。

6.经线圈:

两条相对的经线(即经度差为180°的两条经线)组成的圆圈。

(三)经度和纬度(见P6-P7)

1.划分起点:

①经度(子午线)起始线是本初子午线(0°经线)

②纬度起始线是赤道(0°纬线)

2.划分方法:

①本初子午线(0°经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②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

3.变化规律:

①纬度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在南极、北极。

②经度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4.数值:

①经度数值由0°经线(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同时增大,数值范围0°-180°(180°W和180°E重合)

②纬度数值由0°纬线(赤道)向南向北同时增大,0°—90°(90°N(北极)90°S(南极))

5.表达方式:

度数+W或E;数值+N或S

6.高、中、低纬的划分:

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7.半球划分:

①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②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自20°W向东,经过0°经线至160°E,是东半球。

自东经160度向东,经过180°经线至西经20°W,是西半球。

【例题一】

1.写出A、B的坐标(A:

15°W,15°SB:

75°E,0°)

解题方法:

①确定经线、纬线:

直线型经纬网中横纬竖经;其他经纬网看线条的相互关系,相交或最终会相交的线条为经线,始终平行的是纬线

②判断东、西经,南、北纬:

有0°的可以直接判断,0°经线以东是E、以西是W,0°纬线以北是N、以南是S;没有0°经线或纬线的经纬网根据数值的增加方向来判断—数值向东增为东经(E),数值向西增为西经(W),向北增为北纬(N)向南增为南纬(S)〈注:

判断的起点,要依据此图的经(纬)度间距来确定〉

2.判断A、B的半球位置(A:

东半球、南半球B:

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处)

①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

纬度后面的字母为N即北半球,为S即南半球,既无N也无S即在赤道,位于南北半球的分界

②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有两种方法:

其一数轴法,画出半球划分数轴(如上),将要判断的点在数轴相应的位置标出,然后读出半球位置。

其二数值法,大部分东经度在东半球,东经度>160°的在西半球;大部分西经度在西半球,西经度<20°的在东半球。

此外,0°经线在东半球,180°经线在西半球,20°W和160°E在东西半球的分界处(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

3.A在B的方向(A在B的西南方)

解题方法:

①根据经度判断东西方向:

东经度大在东,西经度大在西(如:

甲110°E,乙10°E,则甲在东,乙在西;丙110°W,丁50°W,则丙在西,丁在东;戊10°E己40°W,则戊在东己在西;两地一地在东经度一地在西经度时,要特别注意:

两地经度和是否超过180°,若超过180°,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

如:

庚100°W,辛100°E,则庚在东,辛在西)

②根据纬度判断南北方向:

北纬度大在北,南纬度大在南。

③综合①②判断结果即为所求方向

【例题二】

1.标出C、D的经度

解题思路:

由中心的北极点(N)知,此图为北极俯视图,由北逆南顺知此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在图中用铅笔标出该方向,以辅助答题)。

A的经度为0°,B的经度为180°,可知C、D的经度均为90°。

自A至C数值增大,且增大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即向东增大,所以C为东经度即90°E。

自A到D数值也增大,但增加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即向西增大,所以D为西经度90°W

2.A在B的方向(A在B的西北)求A在B的何方向,即求A相对于B的方位,A为要确定方向的点B为参照点。

解题思路:

①判断东西方向:

从参照点出发到要确定方向的点去,若行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则要确定方向的点在参照点的东方,反之在西方

②判断南北方向:

离北极点(N)近则为北方,离南极点(S)近则为南方

③综合①②判断的方向即为所求方向。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

自转/公转

2.绕转中心(绕什么转):

地轴/太阳

3.方向:

自西向东/自西向东〈注〉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仰视地球的自转为顺时针旋转,即北逆南顺。

4.周期:

一天(约24小时)/一年(365或366天)

5.产生的自然现象:

昼夜交替/形成四季(昼夜更替时间差异,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的更替)

〈注〉①时间差异:

位置越向东去,时间越早。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四季知识归纳(见下表)

日期

太阳光直射的纬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节气

北半球季节

3.21

平分

春分

春季3、4、5

6.22

23.5°N

昼长夜短

夏至

夏季6、7、8

9.23

平分

秋分

秋季9、10、11

12.22

23.5°S

昼短夜长

冬至

冬季12、1、2

6.产生原因:

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和自转,绕日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呈66.5°夹角。

7.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

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详见下表)

温度带

范围

气候特点

特殊地理现象

热带

南北回归线间(23.5°S—23.5°N)

终年炎热

太阳直射

南温带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间(23.5°S—66.5°S)

四季分明

无直射极昼(夜)四季变化明显

北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间(23.5°N—66.5°N)

四季分明

同上

南寒带

南极圈与南极点间(66.5°S—90°S)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北寒带

北极圈与北极点间(66.5°N—90°N)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8.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中白昼长短的变化。

三、地图

1.地图:

把大范围的地区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的符号、颜色在平面上表示出来

2.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

①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缩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详解〉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所画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较详细。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画实地范围较大,内容较简略。

③比例尺类型:

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④表示方法:

文字式:

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40km

数字式:

1:

4000000(1km=1000m=100000cm)

线段式:

(厘米化千米去5个0,千米化厘米加5个0)

【方向】

①一般情况下,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

②指向标定向:

箭头所指方向为正北方法是将指向标平移到参照点再确定方向

③经纬网定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图例与注记】

①图例:

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牢记P14常用图例)。

②注记:

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和说明山高水深的数字。

3.地形图

⑴等高线地形图:

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⑵分层设色地形图:

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⑶地形剖面图:

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坡度陡缓。

⑷海拔:

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就是海拔。

⑸相对高度:

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

⑹等高线:

在地图上将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⑺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见P16、P17)

①山地

a.山顶:

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内高外低。

b.山脊: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山谷:

等高线向高出凸出。

d.鞍部:

一对数值相等的等高线之间。

e.陡崖:

等高线重合处。

f.等高线分布密集,坡度陡峻;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平缓。

②高原:

海拔较高>500m边缘陡峻,内部较平坦。

③平原:

海拔很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

④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⑤丘陵:

海拔较低,有起伏,坡和缓。

四、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地球表面71%(3.61亿km2)是海洋,29%(1.49亿km2)是陆地。

①概括地说,地球上是七分水三分地,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②无论我们怎样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海:

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洋:

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峡:

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大陆架:

大陆坡:

海沟:

3.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海洋分四个大洋。

①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注〉太平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大西洋(形状如同“S”);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

4.全球陆地被海洋包围,并分割成大大小小许多块,其中面积广大的叫大陆。

面积较小的叫岛屿。

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叫半岛。

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①大陆共分为六块:

亚欧大陆、南美洲大陆、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洲大陆

②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岛屿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③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州;平均海拔最高的是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是欧洲。

5.大洲的分布

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和北美洲。

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欧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

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北冰洋。

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

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都是南极洲。

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都是北冰洋。

6.大洲的分界:

亚欧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非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的分界是白令海峡。

北美、欧的分界是丹麦海峡。

南美、南极的分界是德雷克海峡。

欧、非的分界是直布罗陀海峡.

(二)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

喜马拉雅山中方向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堤。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其观点是:

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

a地表岩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图P37)。

b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c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注:

每个板块都是由陆地和海洋共同组成,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

4.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5.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或者说: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6.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最大)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7.板块的运动可以分为张裂和碰撞挤压两种运动。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裂谷、出现新的海洋,如:

东非大裂谷、红海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板块发生挤压碰撞时地表会形成山脉、海洋面积缩小甚至消失如:

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挤压运动)、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

五、天气与气候(P42)

(一)天气与气候的对比

1.天气:

一地短时间的风雨、阴晴、冷热等大气状况。

(短时间,经常变化)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

①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

②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天气差异可能很大。

2.气候:

一地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长时间,变化不大)

3.描述内容:

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大小、气温气温、降水、气压、风

①降水概率:

表示降水的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气温是大气冷热的程度。

②风向:

是风的来向,有“北、南、西、东”四个基本方向。

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0-12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4.词语判断:

◎夜里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天气)

◎岳阳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长冬无夏(气候)

◎暴风骤雨,飞砂走石,风和日丽、阴雨绵绵(天气)

◎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天气)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气候)

◎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来挂丝(气候)

(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测量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

温度计放置的高度,离地面1.5米。

单位:

℃(摄氏度)。

日平均气温一般取8时、14时、20时、2时四个时刻的气温均值。

2.气温的变化:

(见P51图3.12、3.13,会做活动题1.2)

⑴日变化指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的日较差=(该天)最高气温-(该天)最低气温

年变化指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⑵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南北半球一样)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北半球相反: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

3.气温分布规律:

(见P53图3.17)

〈注〉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⑴世界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不同纬度)即:

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⑵同纬度相比,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同纬不同海陆)

⑶同纬度相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0.6摄氏度/100米(同纬同陆)

⑷世界最低气温分布在南极地区,最高气温在西亚巴士拉

4.等温线

①等温线:

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即等温线。

在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相等。

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②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③等温线判断:

a等温线密,温差大;等温线稀,温差小。

b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c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陆影响显著。

d等温线呈封闭曲线,气温内高外低为盆地,低地;反之为高原、山地。

e等温线向北数值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为北半球。

f等温线向高纬凸起说明该地气温比同纬高;向低纬凸起气温比同纬低(若为夏季,等温线向高纬凸起处为陆地,向低纬凸起处为海洋;若为冬季,等温线向低纬凸起处为陆地,向高纬凸起处纬海洋)

5.两地温差=两地相对高度/100×0.6℃

(三)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时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测量:

测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单位:

mm(毫米),一般每天8时和20时各测量一次,测量结果之和为日降水量。

(注:

日平均气温取四时刻的平均值,日降水量取两时刻的和)

3.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4.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①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②赤道地区降水多(多雨),两极降水少(少雨);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多雨),大陆西岸降水少(少雨)。

④在温带地区(中纬地带),大陆内部降水较少(少雨),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多雨)。

⑤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多雨),背风坡降水少(少雨)。

5.在卫星云图上:

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6.熟悉城市天气预报图中常用的天气符号(见P46图3.6)〈注〉有时一个城市名称旁边会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将从某种天气状况转变成另一种天气状况。

7.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见P48图3.9空气质量级别和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空气质量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影响。

(四)世界的气候

1.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的两大因素:

气温和降水

3.掌握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和气候特征(参见课本P58图3.23)

4.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特点:

全年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特点:

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5.影响气候的因素:

⑴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纬度:

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低纬降水多、高纬降水少。

海陆:

距海近多雨、距海远少雨;距海近温差小、距海远,温差大。

地形:

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摄氏度);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⑵洋流: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减温减湿。

⑶人类活动:

植树造林、修水库则风调雨顺旱涝灾害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形成温室效应,冰雪融化、水温上升,引发洪涝灾害。

气候也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5.能通过气温降水图判断气候。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

①判断南北半球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南半球

②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平均气温

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15-0℃之间温带气候

最热月<5℃寒带气候

③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1000mm

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300mm

温带季风气候500-600mm

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200mm

寒带苔原气候、冰原气候<250mm

六、居民与聚落

(一)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增长规律:

18世纪前缓慢之后迅速,特别是20世纪以来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一般经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速度慢,经济落后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快。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达60亿,现在世界每年增加人口近8000万。

2.人口增长速度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从全球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在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0人口增长;=0人口不增不减;<0人口减少,负增长)

出生率=出生婴儿数/总人数(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死亡率=死亡人数/总人数(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3.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

①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内居住的人口数。

单位:

人/平方千米,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密度=人口总数(人)/总面积(平方千米)

②人口稠密地区:

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亚洲东部和南部(主要原因: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历史上人口密集)、欧洲及北美洲东部(主要原因:

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图P66)

③人口稀疏地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4.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下来印度、印度尼西亚、美国(北美洲)、巴西(南美洲)、巴基斯坦、俄罗斯。

5.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黄种和黑种三个主要人种。

人类早期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深受环境的影响,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大体上从高纬度向低纬度,人的肤色和眼色逐渐变深。

6.人种的分布(见P72图4.11)

人种分布地区包括人群特征

白种人欧北美洲大洋洲阿拉伯人白皮肤蓝眼睛黄头发

黄种人亚洲东部因纽特人、印第安人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

黑种人非洲撒哈拉以南黑皮肤黑眼珠黑而卷的头发

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

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

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

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注〉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7.人口问题:

人口过多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就有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人口过少导致国防兵源不足、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8.人口问题对策控制人口数量(人口过多的国家进行计划生育,人口过少的国家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9.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

农村人多地少生活困难;城市里有较好的医疗、教育条件,较多的发展机会等。

过多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病:

住房拥挤、交通堵塞、垃圾噪音污染等。

(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世界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

世界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