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保定电大排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1813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保定电大排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保定电大排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保定电大排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保定电大排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保定电大排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保定电大排序.docx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保定电大排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保定电大排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保定电大排序.docx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保定电大排序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一、名词解释

产业布局指向:

是指一个产业区位选择的趋向。

产业政策:

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城市化:

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

城市化动力机制:

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镇体系:

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智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

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

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的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地区形象:

是同众多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

地区形象塑造:

是对地区形象的科学的总结和设计,是将已经存在的地区特征归纳、总结出来,并设计出一个鲜明的表达方式,便于区内、区外公众对该区域的认识和了解。

地区主导产业:

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制成、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电网:

电网是指由多个电站共同发电、送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组成的网络。

核心区:

核心区是指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

基础产业:

是指工业中上游产品的生产,包括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属第二产业。

基础设施:

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经济区:

经济趋势之一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经济区划:

经济区划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贸易条件: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输出商品价格与输入商品价格的比率,一般用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表示。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

是指能源生产的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

区位因素:

是在在特定的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经济活动可能获得更的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

区域:

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区域经济发展:

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设或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路和谋划。

区域经济规划:

区域经济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区域和产业发展的详细安排。

区域经济合作:

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分配、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区域经济开发:

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它是以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具有更大使用价值的应用理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是指在区域开放的前提下,各地区实现相互促进、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状态和过程。

区域经济学: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即它是以特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探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增长: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政策是指政府针对区域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它的着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它的必要性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的空间配置方面的不足,它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区域开发:

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空间结构:

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

区域贸易:

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人力资源:

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投资:

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把资本投向国内或国外某项经济社会领域的行为。

投资环境:

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能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企业外部因素的总称。

外围区:

是指经济发展相对较缓慢、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处于经济技术低梯度上,接受核心区的经济技术辐射而得到发展。

新产业区:

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实行专业化分工。

要素密集度:

是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

自然资源:

人在自然介质中可以认识、可以萃取的、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及其集合体,包含这些要素互相作用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只要他们在生命建造、生命维持、生命延续中不可缺少;只要他们在经济系统种构成必须的投入并产生积极效应;只要它们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带来合理的福祉、愉悦和文明,其称之为自然资源。

二、简答题

1、工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由那几部分内容组成?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有哪些?

4、为什么说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5、非均衡增长理论的连锁效应包括哪些内容?

6、三次产业如何划分?

7、一个地区主导产业发展应注意解决哪些问题?

8、一个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应注意哪些因素?

9、区域经济发展中,应如何防止资源性衰退?

15、什么是区域贸易,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何表现?

11、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12、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有哪些?

13、地域合理规模的评级标准是什么?

14、我国新产业的分类有哪些?

10、影响产业布局中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16、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17、美国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全国统一市场?

18、简答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与内涵?

19、简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

20、简述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基本内容。

21、从经济支持角度来看,要推动城市化,必须使工业化具备哪些条件?

22、城市化规律包括哪些内容?

24、地域合理规模的构成包括哪两个方面?

23、区位理论对于区位选择的三个标准是什么?

25、中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优化地区贸易格局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6、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27、简述城镇体系的特征。

28、区域经济规划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30、区域经济基础设施由那些内容组成?

29、区域规划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

31、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特征。

3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形式有哪些?

33、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空间格局及未来走势?

34、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特征。

35、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有哪些?

36、区域规划的原则有哪些?

37、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建议的特征包括几个?

38、重点产业选择的条件是什么?

39、如何选择区域主导产业?

40、区域经济政策的内涵与类型。

41、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42、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有哪些?

43、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有哪些?

44、区域经济政策的类型有哪几种。

45、区域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46、区域产业政策的内容有哪几个方面?

47、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形式。

48、区域投资环境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49、地区形象塑造的内涵。

50、地区形象塑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51、区域经济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55、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53、地区形象的特点是什么?

54、塑造地区形象的作用有哪些?

52、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工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工业区位论是德国学者韦伯在对工业布局问题研究基础上建立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框架是:

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再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2、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由那几部分内容组成?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和区域政策理论。

区域发展理论以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研究一个区域内部的发展问题;区域关系理论以区域专业化分工与区域贸易为基础,研究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若干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域政策理论以区域发展和区域关系为研究对象,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与方法。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有哪些?

区域发展与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密切关系。

资源是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要素,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及时空组合特征则是决定区域发展方向,选择区域发展模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因此,综合利用区域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各区域资源数量、质量、结构等差异的存在,因此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型、社会资源型、综合型、资源缺乏型等四大类。

纯自然资源型是当前区域发展模式之一,该区域是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的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利用其自然资源的优势,建立和发展那些以资源为基础的产业,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利用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活力的第三产业,从而使区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的高较大幅度的提高。

这种发展模式是四种区域发展模式中最理想的模式。

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的自然资源利用模式,该模式区域自然资源不足,发展主要依赖于区域内社会资源的深度开发。

资源缺乏型区域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缺乏大规模利用和开发的自然资源,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资源稀缺。

4、为什么说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1)知识经济是指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的经济,它是人类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有别于劳动力经济发展阶段和自然资源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时期。

在知识经济时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充分有效利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2)在知识经济时期,人是知识、经济动作的核心与目的,同时人又是知识经济化的直接创造者,因此,人在知识经济化过程中,发挥着中心作用,是知识经济一体化的焦点。

(3)作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化举足轻重的加速动力,对于知识经济化起着动力加速的作用,由于人的需求,人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画相辅相成,因此,人类社会、人类群体与知识经济化相互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互动关系。

(4)人在知识经济的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不仅是知识经济化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经济化的创造者,人不仅是知识经济化的中介和凝聚,更是知识经济化发展的无穷动力。

人在经济中,不仅迅猛的创造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还迅速地创造人自身。

人力资源成为区域经济的第一推动力。

5、非均衡增长理论的连锁效应包括哪些内容?

连锁效应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和旁侧关联效应。

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后向关联效应是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旁侧关联效应是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过程中,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6、三次产业如何划分?

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规定了中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

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

第三产业:

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具体而言分四个层次,即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等。

7、一个地区主导产业发展应注意解决哪些问题?

第一:

选择先进的技术武装主导产业;

第二: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作为主导产业发展的载体。

第三:

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幼小产业进行扶持,为未来时期主导产业的升级和更替作准备。

8、一个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应注意哪些因素?

主导产业是在较长时期内支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因而必须是有发展前途的,代表区域发展方向的产业。

为此,应该考虑如下因素:

第一:

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第二:

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要在科技创新期和发展期的产业中选择,其中处于科研创新时期的产业可以作为潜在主导产业来加以培育。

第三:

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主导产业应该是具有高收入弹性的产业,从而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该主导产业能够拥有不断扩大的市场。

9、区域经济发展中,应如何防止资源性衰退?

(1)尽量节约资源,合理开发;

(2)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的产业部门,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3)加强与发达地区联系,改善区位条件。

(4)从发达地区转入新的生产技术,改善生产环境。

(5)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发展机制,改善部门的发展战略,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10、影响产业布局中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产业区位选择包括企业选址和选项两个互动的活动,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

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

一是自然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二是社会经济因素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包括人口和劳动力、资金、市场与运输等;三是科技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来体现的。

11、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目标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市场调控机制。

12、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有哪些?

燃料、动力指向;原料地指向;消费地指向;劳动力指向;交通运输枢纽指向;无固定指向;高科技指向。

13、地域合理规模的评级标准是什么?

企业的经济效应是否最好;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社会效益是否最大。

14、我国新产业的分类有哪些?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园,技术城,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区);新工业区(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专业性产业聚集区);现代农业园区。

15、什么是区域贸易,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何表现?

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区域贸易的存在与发展意味着该区域是一个开放性的经济地区,其作用表现在:

第一,可以引进本区域缺乏的生产要素和产品,扩大区域生产和消费领域,提高生产效率;第二,在开放的环境中,其它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成为本区域扩大的市场和新的投资来源,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竞争和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16、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每个国家或地区生产要素禀赋各不相同,于其它地区相比,那些具有禀赋优势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较低,利用这些要素来进行生产的商品成本也相对较低,利润较高;相反,禀赋较差的生产要素由于稀缺,具有较高的价格,利用这些要素进行生产的商品成本也相对较高。

那么在区域贸易体系中,每个区域都应该专门化与本区域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性商品,并用于出口,同时进口那些本区域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性商品。

17、美国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全国统一市场?

第一:

州际协调。

即在发生矛盾和需要合作的各州之间首先进行自我协调,这种协调通常是通过签订具有约束性的双边和多边协定协定或行政协议来实现的。

各州所签订的契约受美国法律保护,具有法律效力,相应各州之间可以据此形成一种正式和稳定的州际合作。

同时,建立各种形式的州际合作组织与机构,频繁的活动于各州,建立彼此间的联系,增加信任,对于未雨绸谬、化解矛盾、促进州际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

法制管理。

在美国处理州际关系具有宪法保障和司法制约。

第三:

市场机制。

美国的市场机制为美国全国性大市场真正发挥作用提高了基础和保证。

第四:

规模经营。

美国全国铁路网的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促进了美国企业兼并的高潮,使得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技术进步不断促进生产成本较低,这样,规模经营与完善的市场机制不断得以融合。

为美国统一的大市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18、简答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与内涵?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活动。

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合作主体、合作的对象和合作的效益是区域合作的三要素。

区域合作的主体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和自然人,也可以是地方政府乃至主权国家及国际经济组织,从总体上看,区域经济合作主体多元化趋势日益加强。

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象是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通过商业行为在区际之间发生位移与组合,构成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

区域经济合作效益表现为企业追求的经济效益和政府追求的社会效益的统一。

19、简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

从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内容看,主要包括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及科学技术合作等四大方面。

(1)工业贸易合作。

工业贸易合作又叫工贸合作,包括合作双方在制造业领域的生产合作和加工贸易合作两种形式;

(2)资金合作。

资金合作是指合作双方以资金的筹措与投放为核心内容进行的经济合作活动。

资金在区际之间的流动主要包括直接投资合作(股权合资企业和契约合资企业)和间接投资合作(信贷和证券投资);

(3)劳务合作。

劳务合作是通过劳动力的区际流动进行的区域经济合作。

从目前国内地区间劳务合作的内容看,主要有纯粹的劳务贸易、信息咨询及旅游三大类。

(4)科学技术合作。

区域之间的科技合作是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地区之间转移和再配置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和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三大类。

20、简述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基本内容。

城市化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退净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理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

(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2)规模化和机具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支柱,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为企业对规模化和机具的追求而集中在城市发展。

(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

城市文明对乡村人口的拉动要以城市能够提供就业机会,从而使得他们在城市能够赢得基本的生活空间为前提。

21、从经济支持角度来看,要推动城市化,必须使工业化具备哪些条件?

(1)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及世界城市化历程告诉我们: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2)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从吸纳劳动力能力的角度看,在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遵循着轻工业—重工业—的三产业的轨迹。

(3)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充分发展,这是实现城市化的前提条件。

(4)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22、城市化规律包括哪些内容?

(1)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互促进,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2)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阶段性规律是指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要规律性的经过若干阶段,全过程呈现出S性运动轨迹。

(3)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23、区位理论对于区位选择的三个标准是什么?

成本最低;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和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24、地域合理规模的构成包括哪两个方面?

企业的合理规模和地域的合理规模。

25、中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优化地区贸易格局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第一:

完善行政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第二:

制定中国地方政府行为法及区际关系法,严格限定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及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

第三:

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培育全国统一市场;

第四:

培育一批真正具有市场经济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26、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答:

(1)城市是一个地区的经济综合体。

一个国家或地区,它的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以及政治管理、司法机构和设施,主要集中在各种类型和等级的城市里,城市往往是具有不同结构的经济综合体,同时又是它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2)城市具有强大的集聚效应。

城市的集聚效应表现在许多方面:

一、众多企业能共同使用多种公用设施;二、可以有条件建立高水平的专业科研机构;三、可以形成重要的专业科技情报、生产与销售情报的传播中心;四、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五、可以组织多企业联合购进原材料,联合组织原料与产品的运输;六、可以减少各家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等。

(3)城市繁荣能够带动和促进农村繁荣。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

农村繁荣有赖于城市繁荣,农业发展有赖于非农产业的发展。

农民富裕必须减少农民,同时有赖于城镇居民更快、更多地富裕起来。

27、简述城镇体系的特征。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

域城镇群相比,城镇体系具有如下特征:

(1)关联性。

城镇体系的关联性是指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关联性是城镇体系最重要的特征,是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

(2)整体性。

城镇体系的建立,使得各个城镇之间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3)层次性。

城镇体系的层次性包括行政级别层次和规模层次两个方面,行政级别层次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的城镇体系中,个城市的行政级别不同,最高级别的城市只用一个,第二、第三、第四层次的城镇可能有很多个,低一级的城市要服从于高以及城市的行政领导。

规模层次是指每一个城镇体系都是由多个不同规模的城镇组成,从大到小依次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建制镇。

28、区域经济规划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城市发展规划;工业区域规划;资源开发规划;风景旅游区域规划;农业区开发规划;综合型区域规划。

29、区域规划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

区域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区域和产业发展的详细安排。

它包括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镇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

其特点包括:

(1)区域规划具有基础性的特点;

(2)区域规划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3)区域规划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30、区域经济基础设施由那些内容组成?

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区域经济基础设施由三部分组成:

(1)区域交通系统,包括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航空运输和城市交通等;

(2)公用事业系统,包括能源、供排水、管道煤气、电信、环境保护等;(3)公共工程,包括防洪工程、灌溉工程、防护林工程等。

区域社会基础设施则主要是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保健、科学研究等。

31、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特征。

(1)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

(2)基础设施的生产需要能够反映时代技术特点;

(3)基础设施经营的经济效益较低;

(4)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设施最低水平的消费需求。

3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形式有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