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资源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1594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课程资源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关于课程资源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关于课程资源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关于课程资源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关于课程资源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课程资源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

《关于课程资源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课程资源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课程资源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

关于课程资源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课程资源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导言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展开,以及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课程资源问题逐渐被纳入教育工作者的视野。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日益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必须共同面对的新的课题。

长期以来,我国课程管理体制单一,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淡漠,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教材、大纲和各种教辅资料依然是当下课程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依纲靠本”、“照本宣科”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资源的规划、协调和管理职能也有待进一步开发与完善。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我国教育学者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

本文试图以这些研究为基点,对目前我国学者对课程资源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行简单的梳理,籍此了解我国学者在课程资源方面研究的进展。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概述课程资源及其分类;第三部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范式、原则进行评述;第四部分将对目前课程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评述;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小结。

二、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分类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置的前提和保障,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由此可见。

然而究竟何谓课程资源,目前在教育界还未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在国务院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中,也仅列举了一些可能的和物化的课程资源形式,而并未对课程资源给予一个明确的定义。

(一)课程资源的内涵

目前许多教育界的学者试图从各自的角度对“什么是课程资源”作出回答,其主要观点有:

1、经验资料说。

顾明远先生认为,课程资源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信息资料。

2、因素来源说。

吴刚平则将课程资源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他认为,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而狭义的课程资源则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3、活动支持说。

范兆雄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

4、载体媒介说。

我国课程专家施良方先生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

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5、教育素材说。

季永峥认为,在学校的课程实施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是课程资源……实际上课程资源应该是指在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校教育的一切素材。

6、信息来源说。

张廷凯认为,课程资源即是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上述对课程资源的界定,可以使我们对课程资源有一些认识,具体来讲,课程资源具有以下特质:

其一,课程资源在性质上应具有教育性;其二,课程资源并无特定的存在形式(即可能以任何形式存在);其三,课程资源的作用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课程资源的多种定义虽然有助于教师从不同角度对课程资源加以认识,但很容易让人产生“课程资源”内容太过宽泛,难以把握的错觉。

由于课程资源的内容的丰富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又使得人们(至少目前)无法给“课程资源”一个被广泛认同的定义。

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基点,在上述“课程资源”定义的框架内,做出自己合理的理解和阐释。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

对课程资源分类实质上是按照某种特定标准将具有相同或相近特质的课程资源归在一起,以便能够对它们有更清晰的认识。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必然导致其多种分类的形式的存在。

目前,我国学界采用的分类方式有以下几种:

1、按课程资源的功能,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两者都作用于课程,但前者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而后者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

2、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式,分为有形资源(显性资源)、无形资源(隐性资源)。

有形资源可以包括教材、教具、学具、计算机网络等诸如此类以物化形式存在的资源,无形资源则指校园文化、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等一些非物化存在的,但能够对教育学生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一类资源。

3、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校内资源包括学校的基础设施、人文资源以及校内组织的各种活动等等。

校外资源则指在校园以外的一切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4、按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网络资源。

文字资源指以纸张为载体的教学资源,如教科书、教辅资料等等。

实物资源指那些直观、具体形象的以实物形式存在的教学资源,如教学模型、仪器、标本等。

活动资源指以各种活动形式存在的教学资源,如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等等。

网络资源则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各种教学资源。

上述对课程资源的分类,都有其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基本能够反映出当前人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程度。

在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时,可以按照学校自身的课程建设理念选择适当的分类方式。

在课程资源分类的问题上,范兆雄博士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他将课程资源视为一个系统,分为物质系统(包括人力资源子系统和物力资源子系统)和非物质系统(包括知识资源子系统和活的个体思想子系统)。

范兆雄博士认为,课程资源其作用不仅是达成课程目标,同时它还可以生成课程目标,形成课程设计。

这种不以课程计划为基点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无疑能够使人们在课程资源开发上摆脱功利性,形成对课程资源较为客观的认识。

但就目前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刚刚形成的今天,许多教育工作者对课程资源认识还很模糊,因此完全脱离国家课程计划应用可能的资源形成新的课程对广大教师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目前我们还应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为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寻求所需资源更为现实。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作为新课程体系框架中对教师最具挑战的问题之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备受关注。

我国的一些学者对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模式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目前很多教师也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课程资源开发范式分析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较之以往已经有所转变。

就笔者掌握的文献反映出,有的教师已经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具体分析有以几种形式:

1、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课程资源的作用

实验室,作为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科学精神的重要课程资源之一,长久以来其功能和价值仅仅被定义为学生实验课的专用教室,其作用和利用率远远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实验室这一课程资源逐渐被教师充分发掘,实验课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理化生教师的重视。

江苏省金坛市洮西中学的具体做法是:

学校坚持每周六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半天,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可获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课程资源的多质性决定了同一种课程资源可以为不同的课程目标服务,课程资源的这种性质往往被教师所忽略,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对于这个问题许世岩、季浏等人在体育教学方面给出了较好的应用实例。

他们认为像“跳绳”、“皮球”这些大众化的体育用品除其一般意义上的功能外,还可以开发其其他的体育功能。

比如跳绳可以用来开展绳操、投掷等体育活动,而皮球可以利用来进行投掷练习。

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无疑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上述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式,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的价值是非常值得提倡的方法,这些做法也为我们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2、善意利用学校中的“偶发事件”

教育机智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之一,一般认为一名具有较强教育机智的教师往往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化解师生矛盾,处理教学中的尴尬事件的能力。

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在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情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这种资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甚至是学生自己亲历的生活,它对学生的教育更具感染性和亲切性,然而这种资源也是稍纵即逝的,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才能恰当把握合理利用。

比如,教师利用学生捡到毛衣这一事件,对学生进行应用文(失物招领)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训练;教师将学生因座位间距问题打架这一事件,作为班会主题进行讨论,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什么才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舆论”的力量,等等。

吴晓玲将这些校园中的偶发事件或一些学校例行的活动称之为“教学琐事”,她认为这些琐事正是“学生本位”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当以课程的视角去理解、看待这些琐事,充分利用琐事的教育性。

吴晓玲的这一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对教育现象的高度敏感性也是教育实践挑战性具体体现。

3、将本土教育资源融入学科教学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主要依靠专家和少数教师,专家的开发可以保障教材的学术品质,教师的参与同样也可以兼顾到学生的特点,但由于其使用范围的广泛性,导致教材必须具备普适性的特点,这种普适性势必以忽视地域差异、学生差异为代价,这也是教材本身的局限性所在。

目前,有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将学科知识与地区特质文化相互融合,使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地方体现地区差异性。

随着广大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严守教材照本宣科的教学亦将被抛弃,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应是课程资源开发中一个重要环节,而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无疑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开发中重要的方式之一。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遵循的原则

为避免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的随意性,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除了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外,还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认为,在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开放性原则,即在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应不拘于资源形式、资源的空间位置和资源的开发途径,要能够做到同一资源的多途使用和不同资源配合使用。

经济性原则,即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成本和其所达成之效果的“性价比”,以最少投入达到最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针对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旨在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因此,在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之前,作为资源的开发者应确保课程目标的明确,做到有的放矢。

个性原则,即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能够反映出地区、学校甚至教师和学生的差异性。

肖国刚和胡海燕认为,除以上四个原则外,在课程资源开放与利用方面还应遵循适度性原则,即指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吴刚平认为,要确保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使课程资源发挥其更好的作用,应注意的原则有两个,即优先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

笔者认为,吴刚平的两原则说,是针对可能的课程资源进行取舍时应充分考虑的,而其他原则更多地指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当然,对于不同类别的课程资源,不同开发目的的课程资源,其在原则选择和侧重上也不尽相同。

例如,对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则应更多地考虑针对性和个性(差异性)原则,而在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资源开发时则应更多地遵循经济性和适度性原则,兼顾个性原则。

四、课程资源的管理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由于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具和学具的匮乏,教师每天要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教学资源的开发中,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些已开发的资源加以有效管理,一则可以减少教师的重复性劳动,为教师减负;二则可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吴刚平和樊莹认为,必须将课程资源建设纳入到课程改革计划中,这样可以保障学校获得基本的课程资源。

同时,他们还强调学校应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机制,保障教师能够获得、利用必要的教学材料。

鲍银霞认为,制度的建立是课程资源管理的前提。

首先,要构建课程资源结构;其次,合理妥善分配现有资源,并促进资源的共享;第三,要拓宽对课程资源把握的视野;第四,要有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

从上述对课程资源的管理阐述可以看出,无论是以课程计划体现还是通过制度建立来管理,都不能仅仅限于学校内部管理,它需要几所学校或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协调组织管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课程资源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课程资源的协调与共享。

五、结论

从现有课程资源相关的文献来看,无论是学者还是教师都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注点集中到学校和教师自身这个层面上,事实上以学校和教师的权限来看,他们都很难资源开发的范围拓展到学校之外。

例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到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这些资源并不隶属于教育系统内部,需要进行系统之间的协调,这是学校和教师难以承担的;此外,这些资源在数量上和分布上在同一地区内也不均衡,这就产生了在资源利用的校际间协调的问题,这同样不是仅由学校自身就能够理顺的。

这也就意味着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问题上,教育主管部门应承担对地区教育资源管理的责任,从现有文献中看,这个问题还未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大家更多地是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本身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

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如何对现有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从而达到对资源的最优化开发和利用,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崔允墎著校本课程开发:

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廷凯课程资源:

观念重建与校本开发教育科学研究2003.5

4、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课程·教材·教法2003.3

5、何军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6、李景霞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几点探索教育探索2003.8

7、罗儒国论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当代教育科学2003第19期

8、肖国刚胡海燕试论课程资源的特征及相应的开发原则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10

9、吴刚平普通高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思路当代教育科学2003第20期

10、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教育研究2001.9

1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全球教育展望2001.8

12、吴刚平樊莹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几个认识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

13、褚慧玲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小学管理2001.12

14、高新芝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0

15、王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辽宁教育研究2002.2

16、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17、徐存继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学科教育2002.2

18、季永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职教通讯2002.2

19、鲍银霞新课程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新要求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2

20、吴晓玲“教学琐事”:

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课程·教材·教法2003.3

21、于荣贵化学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8

22、许世岩等怎样充分利用与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中国学校体育2003.9

23、李梅地理教学中潜在课程资源开发初探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2007-08-0808:

50【大中小】 【我要纠错】

山东宁津县宁津镇第一中学 高德花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

  一、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

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

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

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其次,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

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

冲突和共享。

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

通过以上对学生资源内涵的分析,我们在具体开发化学课程资源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实践证明,在化学实验中,学生自己动脑设计的实验、动手制作的仪器,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教师提供的成套仪器来得更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验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

比如一些实验的设计、药品的选择、仪器的安装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仪器代用品(如用废弃的饮料瓶或小药瓶作为反应容器)、自选低成本药品(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降低课程资源成本,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环保意识。

  2.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如:

调查家庭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回收利用金属废弃物的价值和可能性,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等。

  3.善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

  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

比如化学计算、物质鉴别、物质合成等大都存在着一题多解的情况,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乏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和捷径,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这些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环境,使敢想、敢说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充分提高,而且在思维方法上也会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努力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

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根据化学的规律和特点,我认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掌握三个原则:

(1)不代替教材讲述估计学生看得懂的内容。

(2)不剥夺学生进行必要的思考的权力。

(3)不放弃教师必要的讲解和引导,避免放任自流。

  2.发挥自身特长,凝聚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其次,教师要注意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

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发挥群体合力。

因为只有全体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学校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3.重视对学生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学生兴趣类型、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调查分析,教师可以用多姿多彩的赏识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化学知识并取得良好成绩的信心;可以归纳出能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和问题方案等;可以科学地布置作业,综合运用课堂内、外的多种要素,使学生优质高效地完成课程目标。

  4.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特别是学习中的差错及原因分析的反馈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的难点所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利于学生突破难点。

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常见错误收集、整理、设计成各种特定知识点和技能方面的考查表,进行适时的反馈性考查,以利于学生下一步的学习。

  5.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化学知识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各个方面,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从学校、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

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所以教师还应注意发掘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避免学生因“学而无用”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或因学习内容远离生活实际而导致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抽象,使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

  6.重视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虽然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有其固定性,但化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新技能、新方法、新策略和新理念等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学习,教学中的不当或有待改进之处要通过反思加以完善。

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经验的方式有多种,如教学日记以及个人教学心得等。

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这些方式给自己的教学实况留下记录,也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发展路径做长期的跟踪,对自己的进步做长期的分析,进而找出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的环节。

另外,同事观摩与教学评议、教学经验交流会、化学教学专业网络活动等也是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研究动态,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有效途径。

  三、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等;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座谈讨论、化学晚会、社团活动、体育比赛等。

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也最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其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现代教育理念,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四、重视利用校外资源

  校外资源丰富多彩,有社会提供的科普教育资源,如书店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等;有可以作为科学教育的间接社会资源,如化工厂、污水处理厂、农场、农业科技示范田等;有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素材,如在教师指导下,测定工业废水的污染情况,设计防治对策;如家庭厨房能完成的家庭小实验和探究实验等等。

  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校外资源,教师应积极开展利用这些资源的各种探究活动,如课内或课外作业、探究性的课题等。

  五、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也是一种课程资源,这种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教育管理者、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这种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可以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教研氛围中,教学研究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每位教师所拥有的各种资料才能够广泛地交流,优秀教师的教育资源才可以实现共享,才能够带动新一批教师尽快地成长;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才能与学生一起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对化学问题进行探究和学习,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只有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之间才能够团结合作,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因此,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也是需要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

  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

在化学理论课的学习中,对于微观的或抽象的知识,如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和分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