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包括园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10820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包括园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包括园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包括园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包括园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包括园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包括园地.docx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包括园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包括园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包括园地.docx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包括园地

四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备课

单元

第七单元

单元

解读

本组课文以“革命情怀”为话题,展开学习。

本组四篇课文,在教学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进而积累语言。

 

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写作手法,写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感受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对成长的认识,从而得到启发。

2.在阅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突破措施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情感。

课时划分

21.古诗三首2课时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课时

23.梅兰芳蓄须2课时

24.延安,我把你追寻1课时

习作:

2课时园地七:

2课时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

21.古诗三首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课程整合点

语文主题丛书第四本,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主备内容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解题,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由李白的思乡诗《静夜思》导入,了解诗人当时的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范读古诗,领读古诗,个别学生读诗,齐读古诗。

2、检查预习情况。

3.根据古诗边上的词意提示,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三、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1.小组再次合作,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重点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学生回答,老师和同学共同体会。

如《古从军行》《塞下曲》等

教学设计

 

 

 

主备内容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两首诗。

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夏日绝句》。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

2、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三、学习古诗《凉州词》

1.出示第一句,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2、谁能把这样盛大的场面读出来。

3、从“醉卧沙场”中我听出了你们那份潇洒从容,小组读,醉了躺着沙场上为什么不要笑我呢?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从你们这悲壮豪迈的声音中,让我们听到了战士们的心声:

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五、学习古诗《夏日绝句》

1.用多媒体出示,指导朗读。

2.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

为什么?

3.思考讨论:

“项羽”是什么人?

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4、总结全文,朗读升华。

作业:

将《出塞》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写出这首诗的读后感。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课程整合点

语文主题丛书第七单元阅读有关周恩来的文章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课时安排

2

教学准备

课件

 

 

 

主备内容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步读文,了解课文内容。

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初读,把握大意。

1.师:

这是一个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整个大故事中又带着三个小故事。

现在请大家来比赛,看谁读书最快,把三个小故事找出来。

2、这三个小故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呢?

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呢?

(课件出示)

(先写耳闻“中华不振”;再写目睹“中华不振”;最后写:

立志“振兴中华”。

四、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师:

同学们,听了周恩来的回答后,你来想一想:

自己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呢?

师小结:

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多多了解这位伟人。

 

教学设计

 

 

 

主备内容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一、直入新课

师:

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

二、自读,学习课文

1.充分自读

师:

接下来我们先尝试自读课文,学习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

读书要讲方法,请看两个小要求。

(课件出示)

(1)读得通顺

(2)读出疑问,在这些有疑问的地方,画上“?

2.尝试质疑,解疑

(为什么伯父会说“有时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师:

谁找到了下文中写到的“麻烦”是什么?

3、这个故事的结尾说“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沉重分量”,现在你体会到了么?

(课件出示)

三、总结全文:

今天咱们学习了周恩来少年励志的故事,一个很激励人的故事,同学们有没有收获?

请同学们课下收集一下关于周总理的资料。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

23、梅兰芳蓄须

1.认识本课“蓄、迫”等13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课程整合点

主题丛书第七单元经典诵读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生字,概括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主备内容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音频)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朗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出自然段,不动笔墨不读书。

2、再读全文,要求学生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后三件事,画出能表现梅兰芳爱国情怀的语句或令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做出批注。

2、学生交流。

一边默读,一边思考

(1)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

(2)课文一共叙述了五件事,它们分别是:

拒绝登台;香港拒演;卖房度日;蓄须明志;自伤身体。

(3)你们认为其中哪件事写得特别详细?

具体地描述了哪些内容?

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4)你认为这件事作者在叙述时抓住了梅兰芳哪些描写?

语言、行为、心理,能试着读读

教学设计

 

 

 

主备内容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一、你感觉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

蓄须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不蓄不行吗?

二、此时梅兰芳的心情怎么样?

三、你认为梅兰芳所有的表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课件出示)

学生交流讨论。

四、“大家敬佩他的高超演技,更敬佩他的民族气节。

”让学生自由的谈谈想对梅兰芳说些什么?

从而使学生内心升腾起对梅兰芳的敬佩。

五、积累拓展

师小结:

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请把你心中的歌,化作笔下的情,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梅兰芳先生的画像旁边。

六、总结全课

 

同学们课下查阅、搜集有关爱国志士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1.认识本课“延、昔、笋、茅”等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课程整合点

主题丛书第七单元经典诵读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

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课件

 

 

 

主备内容

二次备课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二、初读全诗,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

(追寻延安精神)

三、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思考:

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2.学习第二节。

思考:

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

作者是在追寻什么?

A、分组讨论、交流。

B、师点拨。

教学设计

 

 

 

主备内容

二次备课

C、师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

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三、四两节。

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1)“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课件出示)自学五、六两节。

(课件出示)

(2)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

2.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五、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六、拓展运用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

习作:

写信

1、掌握书信的书写方式和信封和电子邮件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

2、.把握书信语言的特点,正确的表情达意。

3、.坚持运用书信的形式与人交往,书信练笔。

课程整合点

习作例文

教学重点

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

教学难点

把握书信语言的特点,正确的表情达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主备内容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师:

同学们,说起朋友,如果他们远在他方,你会用什么方式和他们联系呢?

 

二、审题指导(出示课件)读题目,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板书:

写信)例文导学  

师:

写信一点儿也不难,想跟对方说什么就说什么,一一写清楚、写明白就行了。

当然,写信和平时的作文是有所不同的。

怎么不同呢?

下面咱们一起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

(出示课件)例信全文

阅读思考:

1.结合本文及以前接触过的书信,说说书信的基本格式。

教师明确:

书信的基本格式包括:

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及日期六个部分,有时也可部分省略。

教学设计

 

 

 

主备内容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书信

一、1.这篇书信回答了女儿“什么是爱情”这一问题。

 

2.这篇书信语言亲切自然,饱含真情实感,如涓涓细流,缓缓而来,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对女儿的爱。

二、学习信封填写方式:

(1出示信封课件)

(1)填写收件人

(2)明确填写方式(3)介绍电子邮件的填写方式。

一封电子邮件的基本内容通常分为三部分:

收件人、主题、正文。

三、实战演练(出示课件)

四、动笔练习

五、教师总结

写好信装进信封增进感情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

1、学习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注意课文中的有的不是一件事,先把每件事弄清楚,再把几件的事连起来,就能把握课文的重点了。

课程整合点

主题丛书一篇来做学习例文。

教学重点

学习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先把每件事弄清楚,再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课文的重点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主备内容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你们对哪篇课文感悟深刻?

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板书:

完成填空)(出示课件)

2.理解运用(出示课件)

(1)本单元课文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讲了三件事,注意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每件事的重点,再整体把握课文的重点

(2)抄写词语,注意不要写错字。

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大义凛然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

教学设计

 

 

 

主备内容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3.日积月累。

(板书:

日积月累(别董大))

(1)学生读读背背(出示课件)别董大

作者: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作者:

高适,唐代诗人。

(3)说说诗的大意。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学积累了一些描写人的成语,学会了一首古诗。

收获不少呀!

默写词语背诵《别董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