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0780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2.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地理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区域地理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区域地理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区域地理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区域地理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地理复习提纲.docx

《区域地理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地理复习提纲.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地理复习提纲.docx

区域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地图和地球

第一讲让我们走进地理--地图

1、地图

1、地图的定义:

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如符号、文字、颜色等),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2、地图的类型

地形图、行政图、交通图、旅游图、平面示意图、气候图、人口图、历史地图、卫星影像等等。

3.地图的作用:

旅行、航海、军事、工程建设、学习等

4、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方向

图例: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注记:

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5、判断方向常用的三种方法

指向标定法——在有方向标的地方地图上,指北的方向标指示北方(看箭头指的方向)。

一般定向法——一般的地图的方向就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判断。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向南北方向,纬线指向东西方向。

(站在北极,四周都是南;站在南极,四周都是北。

6、比例尺的计算

①已知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求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②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X比例尺

③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7、比例尺的表示形式

 

8、比例尺的大小

大比例尺:

大于或等于1:

100000

小比例尺:

小于或等于1:

1000000

中间的称为中比例尺.

9、比例尺大小与范围、表示内容详略关系

a、当图幅大小相同时

b、实地范围相同时

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

10、比例尺的缩放

①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

__原比例尺×n;

原比例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

原比例尺×(1﹢n);

②原比例尺缩小到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

原比例尺×1/n;

原比例尺缩小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

原比例尺×(1﹣1/n)

*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

11、比例尺大小与地形坡度、风力大小的关系

(1)若等高距和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时:

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比例尺越小,坡度越缓;

(2)若等压差和等压线疏密相同时:

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风力越小。

(3)若等高(压)线疏密、比例尺、图幅相同时:

等高距(或等压线)越大,坡度越大(风力越大);等高距(等压差)越小,坡度越小(风力越小)。

二.等高线

1.与等高线相关的几个概念

(1)示坡线:

在等高线图上如果画着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直线,叫示坡线,它总是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

(2)几条特殊的等高线与地貌

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平原地形;

5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和缓——丘陵地形;

5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高原地形

3、等高线地形图上有关问题的计算

相对高度=绝对高度之差即H相=H甲-H乙

②有关陡崖的高度计算

陡崖顶部和底部绝对高度(海拔)的计算:

假设重叠于某陡崖处的等高线中,最大值为y,最小值为x,等高距为h。

则:

x-h<底部绝对高度(海拔)≤x

y≤顶部绝对高度(海拔)<y+h

陡崖处相对高度的计算:

假设重叠于某陡崖处的等高线有n条,等高距为h。

则:

(n-1)·h≤相对高度<(n+1)·h

③判断坡度大小:

同幅图:

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

不同幅图:

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

第二讲认识地球—地球和经纬网

1、地球的大小和形状

大小

赤道半径:

6378千米

极半径:

6357千米

均半径:

6371千米

赤道周长:

4万千米

地球的形状:

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旋转椭球体。

2、经线和纬线、经度与纬度

特殊纬线

0°:

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30°:

低中纬度分界线。

60°:

高中纬度分界线;长度为赤道的一半。

90°:

南北极点。

23°26′:

回归线,热带和温带分界线,有无太阳直射现象的分界线。

66°34′:

极圈,温带和寒带分界线,有无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分界线。

特殊经线

0°:

东西经分界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

东西经分界线,以东为西经,以西为东经。

20°W:

东西半球分界线,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

160°E:

东西半球分界线,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

三、经纬网的意义

(1)确定地理坐标

确定与书写地理坐标(纬度°N/S,经度°W/E)

计算某地点关于地心的对称点的地理坐标

(2)据经纬网判断方向—东西南北

①位于同一纬线或经线上两点方位的确定

A、位于同一纬线上两地判断东西方向

⑴两比较地点同在东经

⑵两比较地点同在西经

⑶两比较地点一个在东经,另一个在西经(当经度差小于或大于180°时)

B、位于同一经线上两地判断南北方向:

根据纬度的分布规律

②既不在同一经线上,又不在同一纬线上两点方位的确定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及判断范围大小

1.任何一条经线上,纬度间隔1°的弧长约是111km。

2.赤道上,跨经度1°的弧长约是111km;任一纬线(纬度为φ)上,跨经度1°的弧长约是(111×cosφ)km。

3.跨经(纬)度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所表示的范围越小。

(4)两地间最近航线的问题

①若两地间的经度差等于180°

a、两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

b、两地位于不同半球

②若两地间的经度差不等于180°

a、若E位于F的东方

从E到F的最短距离为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b、若G位于H的西方

从G到H的最短距离为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与公转

1、地球的自转

1、概念: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的具体分析

地球的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①从不同的方向看地球自转

a、 从北极上空看:

b、 从南极上空看:

②地球自转的周期:

23小时56分4秒为一恒星日

③地球自转速度:

15度/小时

3、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其余各地角速度都相等.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纬度60度的地方的线速度约是赤道的一半

2、地球的公转

1、概念: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地球公转的具体分析

1、方向:

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2、周期:

365天6时9分10秒=1恒星年

3、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角速度: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平均每日向东推进约1°。

线速度: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平均约30㎞/S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地球的运动主要是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叠加运动。

地球是倾斜着身子绕日公转的。

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面。

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面。

4、黄赤交角

概念:

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角。

由于地球自转倾斜的角度是不变的(一定时期内)所以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即黄赤交角也是不变的(一定时期内)。

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26′。

5、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自北纬23°26′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南纬23°26′即南回归线。

从冬至日到第二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自南纬23°26′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北纬23°26′即北回归线。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概念: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

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1回归年。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回归年变化。

7、昼夜交替

由太阳直射点引入平行的太阳光线照射地球,半个地球被照射到半个地球照射不到分为昼半球、夜半球。

1、晨昏线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

8、地方时

地方时: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产生原因:

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刻便产生了差异,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地方时的计算

1)已知某一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

公式:

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小时/15°)=所求地方时

(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为“+”,西侧为“—”)

经度差:

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经度差为“—”,不同侧为“+”

已知某一地的经度,求另一地的经度

公式:

已知经度±15°/小时×两地地方时差数(小时)=某地经度

9、时区和区时

时区

①基准(起点)--本初子午线

②每个时区的范围及东十二区、西十二区的范围

③标准经线:

每一个时区的中央经线

④由地球自转角速度15°/小时,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⑤东西十二区合二为一,为一个时区

区时(标准时)

定义:

每一个时区,以每一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10、有关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①每一个时区中央经线(标准经线)确定的方法

标准经线的经度=时区数×150(东时区为东经,西时区为西经)

②每一个时区的范围确定的方法

(中央经线的经度数-7.50,中央经线的经度数+7.50)

③已知某地的经度,求所属时区:

时区数=经度÷150=商+余数

(若余数<7.5°,则商数即为所求时区数;若余数>7.5°,则所求时区数为商数再加1;若余数等于7.5,则该点在时区界限上)

④时区差的计算

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时区差=二者相减;

两地一在东时区,另一在西时区,时区差=二者相加。

(应以中时区为基准,如以东西12区为基准,时区差=24-二者之和)

⑤求区时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东加西减)

11、时区与区时的关系

①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

②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③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

④东、西十二区的区时钟表时间相同,但东十二区的日期比西十二区早一天。

12、日界线

1、概念:

国际规定原则上以180度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作“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2、特点:

A、两侧日期要变更

B、日界线并不完全与180度经线重合

C、实际应用中,日界线还有一条,即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

3、日界线大致与180度经线一致。

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应减一天

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应加一天

4、自然日界线(0时经线)

0点所在的经线为自然日界线,向东越过该经线,日期加一天,为新的一天;向西越过该经线,日期减一天,为旧的一天。

0时经线的特点

①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点,进入新的一天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个小时;

②当0时经线落在东经度时,S新<S旧

③当0时经线落在西经度时,S新>S旧

④当0时经线落在0°经度时,S新=S旧

⑤当0时经线落在180°经度时,全球同一天

十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地转偏向力: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偏转规律

①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赤道上,物体水平运动没有偏向;

②随速度和纬度增大而加大偏转;

14、昼夜长短纬度变化规律:

(北半球)

(1)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增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增长

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增长。

(3)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赤道永远昼夜平分。

十五、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

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越远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1、夏至日:

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赤道以南)达到最小值。

2、冬至日:

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赤道以北)达到最小值。

3、春(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十六、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H=90°-|α±β|H—正午太阳高度α–太阳直射点的纬度β—所求地点的纬度

当α与β处在同一半球时,两者相减;当α与β不在同一半球时,两者相加。

17、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杆影的计算

2、热水器的调节

3、楼高、间距的选择

十八、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天文四季:

中国:

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四季。

欧美: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划分四季。

2、气象四季:

3、4、5月为春季;

6、7、8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

12、1、2月为冬季。

五带的划分

作用:

五带的划分反映了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第二部分世界地理

第一讲世界自然地理

考点分布

1.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考点解读

1.熟知世界海陆分布,其中重要的海、海峡、岛屿、半岛的分布及地理特征需要重点关注。

2.运用各大洲地形剖面图考查各大洲地形的主要特征、重要的地形单元及分布是命题的另一重点。

一、重、难点突破

1、主要大洲、地区和重要地理事物的大体区域定位

(1)北半球陆地轮廓

 

(2)回归线和赤道穿过的大陆

 

(3)亚洲和欧洲

 

 

(4)非洲

 

(5)北美洲

(6)南美洲

 

(7)大洋洲

 

2、七大洲的典型经纬线地形剖面图

总结:

各大洲地形特征对比

3.世界主要的海峡

 

注意:

海和海峡的概念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

海的种类,按其所处的位置特征一般分成为以下三种:

1、边缘海--濒临大陆,以半岛和岛屿与大洋分开的海。

如黄海、东海、南海等;2、内海--伸入大陆内部,仅有狭窄的水道同大洋或边缘海相通。

如渤海、波罗的海等;3、陆间海--位于两个大陆之间。

如地中海等。

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叫海峡,如直布罗陀海峡、马六甲海峡等。

海峡在交通和战略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4、世界上主要的运河

5、海底地形类型

 

世界气候

考点

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2、降水时间变化及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一、天气与气候

二、气温

(一)基本概念

1.气温:

大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描述一个地方的气温使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2.气温年较差:

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2)气温的变化规律:

1.气温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

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年变化:

(3)气温的影响因素:

(四)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人们根据各地的气象记录,把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就叫等温线。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1、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地区递减;

2、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弯曲状况:

南半球较平直,北半球弯曲明显3、世界最低温分布在南极地区

3、世界最低温分布在南极地区

(5)等温线图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

规律:

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主要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②判断海陆分布和季节

规律:

“高高低低”;主要影响因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③判断洋流的流向、性质及名称

A判断洋流流向:

即等温线弯曲的方向

B判断洋流性质:

等温线凸向高纬→暖流;  等温线凸向低纬→寒流

C判断洋流名称:

判定洋流流向→判定洋流性质→空间位置→确定洋流名称

④判断地形

A等温线闭合

规律:

内线数值大→中心气温高→中心地势低→盆地

内线数值小→中心气温低→中心地势高→山地(丘陵)

B等温线不闭合

规律:

向高数值方向凸出→中间比两侧气温低→中间地势高→山脊

向低数值方向凸出→中间比两侧气温高→中间地势低→山谷

C计算相对高度:

H相=T差/0.6℃×100米

⑤判断温差的大小

规律:

等温线疏,表示温差小;等温线密,表示温差大;

我国等温线分布与温差的时空变化规律:

冬密夏疏、温带密,热带疏、陆密海疏

主要影响因素:

纬度、海陆、地形等.

⑥判断等温线的走向特点及影响因素

3、降水

(一)基本概念:

   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条件:

空气中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有凝结核;水滴增大到能降落到地面

(三)主要降水类型

根据降水形成过程中冷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为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等类型。

a锋面雨:

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而产生降水,叫锋面雨。

锋面雨的降水时间长,雨区范围广,是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主要形式。

b对流雨:

每当盛夏,或者在热带地区,近地面空气层因局部地区增热而膨胀抬升,引起空气强烈的对流,使空气中的水汽,因高空温度低而冷却凝结并致雨。

对流雨降雨范围小,雨时短,但强度较大。

这种雨的规律性很强,只要条件适合,几乎每日午后都能发生,对流雨多发生在赤道地区。

c地形雨:

暖而湿的气流在遇到高山等地形阻挡时,被迫沿山坡抬升,上升时水汽因冷却而凝结成云,并导致降水。

通常在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甚少,形成雨影区。

我国台湾北端基隆南侧的火烧寮,它背倚高山,面迎潮湿的东南季风,地形雨充沛,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d台风雨:

台风是发生在低纬度地区海洋上的一种热带气旋。

由于气流自四面八方流入气旋中心,气旋中心的空气被迫抬升,空气因上升冷却而成云致雨,称为台风雨。

台风雨的强度很大,有破坏力。

但台风雨可解除或缓解江南地区的伏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好处。

(四)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

(1)降水的时间分布

 

(2)降水的空间分布

 

(6)等降水量的判读和应用

 

 

 

归纳

“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应用在等高线和等降水量线上

“高高低低”、“凸高为高,凸低为低”

应用在等温线上:

等温线凸向高纬,该地的温度比同纬度的要高;等温线凸向低纬,该地的温度比同纬度的要低

四、气候

(一)气候要素:

气温和降水

(二)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下垫面、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

(三)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

①赤道低压——热带雨林气候

②热带沙漠气候--成因:

副热带高气压或信风带控制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④极地气候—成因:

全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

(四)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

①地中海气候--成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②热带草原气候--成因: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五)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特点

(六)气候类型的判读

步骤

依据

气温或降水(mm)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气温季节变化

6、7、8三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状)

北半球

12、1、2三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状)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气温或最热月气温

最冷月气温高于15°C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0°C—15°C

最热月均温大于25°C

亚热带气候

最热月均温10°C-20°C

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小于0°C

最热月均温20°C以上

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热月均温10°C以下

寒带气候

 

③确定气候类型

 

降水的季节分配(降水类型)

年雨型(季节分配均匀)

年降水量>2000

热带雨林气候

年降水量>700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年降水量>1500

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750-1000

热带草原气候

年降水量800-1000

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500-600

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冬季多雨,夏季干旱)

年降水量300-1000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终年少雨)

年降水量<250

热带沙漠、温带大陆性、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地气候

(7)

各大洲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第二节世界人文地理

考点分布

1.世界的人口、语言、宗教和国家。

2.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

考点解读

1.运用图、表考查世界人口增长概况和分布特点、人口迁移,人口问题对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仍是命题的重点。

2.世界三大人种的特征及分布、三大宗教及分布地区、主要语言及其分布地区近几年考查较少,但复习中也不容忽视。

3.结合时政热点考查世界政治地图及其变化、世界主要地理分区及主要国家是历年高考追踪的热点。

结合时政热点考查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是重要方向之一。

区域合作与竞争、综合国力等问题也是将来高考命题的热点。

二、重难点突破

(一)世界的人口和居民

1.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结合必修二“人口”部分)

从数量看,1999年已经突破60亿,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尼、日本、美国、巴西、俄罗斯、尼日利亚、墨西哥;从增长看:

速度在加快,地区差异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于发达国家。

各大洲人口增长由大到小排列是:

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

从分布及成因看有如下特点:

 

2.世界的人种

世界人种按体质特征分为:

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和大洋洲,分布在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人也属于白种人。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印第安人、因纽特人也属于黄种人。

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大洋洲和美国境内也有黑种人分布。

3.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

 

世界的宗教及其分布

 

(二)世界的国家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世界各国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富状况,通常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亚洲的日本,因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所以也被称为“北方”,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国家为主,因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而被称为“南方”。

2.世界上主要的内陆国

 

3.世界上的全球性组织

 

(三)世界的农业(可以结合必修二农业地域类型部分进行复习)

1.重要农作物分布

(1)棉花:

中国、中亚、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平原)是世界三大产棉基地。

乌兹别克斯坦有“白金之国”之称,埃及是著名的长绒棉产地。

德干高原西北部是印度棉花的主产区。

(2)其他经济作物:

印度恒河三角洲的黄麻和东北部低山丘陵区的茶叶,伊拉克的椰枣,马来西亚的天然橡胶和油棕,菲律宾的椰子,摩洛哥的油儆榄,地中海地区的柠檬、柑橘、无花果、葡萄(如法国西南)等,古巴的甘蔗,中美洲的香蕉、咖啡,巴西的咖啡、甘蔗、香蕉、剑麻等。

(3)主要粮食作物:

①水稻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其中东亚的朝鲜半岛、东南亚的泰国以生产稻米著名,印度半岛东西两侧和恒河平原是水稻的重要产区。

②小麦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我国的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其中印度西北部、美国中部平原的小麦区、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阿根延、俄罗斯的伏尔加河与顿河流域、法国的巴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