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培训材料 8.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0770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谈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培训材料 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谈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培训材料 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谈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培训材料 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我谈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培训材料 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我谈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培训材料 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谈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培训材料 8.docx

《我谈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培训材料 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谈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培训材料 8.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谈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培训材料 8.docx

我谈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培训材料8

——班主任培训材料

我谈班主任工作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共同的使命让我们相聚了在这里,一起来探讨关于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问题,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为百年树人的教育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三、班主任必须完成的两项任务。

  四、班主任工作方法例谈。

  首先来看第一个大问题: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班级的核心。

与科任老师的工作相比,班主任的工作既繁重,又琐碎,事关孩子一生的成长。

一件小事处理不好,都有可能给孩子的心灵留下终生的阴影。

相比之下,科任老师的工作显得稍微单一和轻松一些了。

科任老师的主要任务:

1、完成该学科的知识传授2、指导该学科学习方法3、培养该学科学习能力。

因为不同的学科所需要的学习方法及能力是有差异的。

用新的课标理念来表达这个意思就是:

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换句话说,科任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孩子智力的发育。

而班主任的主要任务则是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文明的举止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简言之,就是促进孩子心理的成长。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获得幸福和成功的基础。

如果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成长,即使孩子的智力水平不高,成绩不好,他也能幸福地度过他的一生。

反之,如果他的智力水平很高,心理不健康,他也不会幸福,更不会成功。

所以说,知识是可以恶补的。

科任老师即使完不成任务也不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太大的伤害。

但是心理的成长包括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这些非智力的因素,它们的成长就不能靠恶补了,健康的心理是在孩子们一天天的经历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如果班主任没有完成对孩子的培养任务,致使孩子的心理成长出现问题,那孩子的损失可就大了。

所以我们班主任任重而道远。

社会上曾这样美化我们老师,说我们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

根据以上分析,这里的老师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我们的班主任。

不过,我们比工程师可难多了。

工程师在施工之前是有图纸的。

我们在培养学生之前,不可能为任何人设计出培养图纸出来。

我们的工作是在摸索中前进,班主任不容易啊。

无论有多难,为了每一个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都做出不懈的努力。

  亲爱的老师们,我们做班主任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拥有一颗像老禅师那样能容纳百川的胸怀,能容得下孩子所犯的任何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说:

“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

班主任的宽容就是润泽孩子心灵的鸡汤,就是孩子心中的明月。

正确处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就可以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甚至是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走向,所以说做好班主任工作真的是太重要了!

  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我们的班级工作一直冠之以“管理”之名,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也是班级管理这四个字。

学校对于班主任的量化也是根据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情况而进行的。

但我总感觉,管理二字不太适合于小学生。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教育,而非管理。

在小学里,管理即便是有,也应该是相当隐性的一个存在。

班主任应该是一位教育者,而非管理者。

因为,管理与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区别之一:

目的不同

  管理的目的是维持秩序,教育的目的是促其成长。

  我们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把这个说法套用在学校,那就是班有班规。

无论这个班规合不合理,但是由于这是维持秩序的基础,而且这个被维持的秩序在外观上看起来还是蛮漂亮的,更重要的是,这是学校量化班主任老师的主要依据。

所以学生就必须遵守。

  但教育则不同。

因为教育的目的是促其成长,所以教育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的发展服务的。

  比如去年上学期一年三班(当时由我任该班的品德课),我发现有几个孩子年龄偏小,他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书写能力等都比较偏弱一些。

因此,他们的成绩不好是肯定的。

就因为他们年龄偏小,他的手指骨就更软一些,别的孩子能坚持写十个字,他们写三四个就累了。

怎么办呢?

如果从管理的角度考虑,他必须跟大家一样,按时完成课堂作业。

但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强制,一次强制可以,两次可能对他也不会造成多大的伤害,但长期的强制呢?

显而易见,长期的强制势必会造成他对知识的厌倦甚至是厌恶,一个孩子一旦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特别是对学习产生了厌恶之情,那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如果这个严重的后果是由我们而造成的,那我们的罪过可就大了。

所以,为这些孩子的成长负责,也为自己积点德,宁可放弃孩子的成绩,也要保留他们对知识的那份渴望。

一年级上学期的期末测试,全班就他们几个人不及格,其他孩子都很优秀。

但是这几个孩子在学校里的每一天都很开心。

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他们与其他孩子的差别也就慢慢缩小,而他对知识的热情依然很高,所以慢慢的,他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现在他们已经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一年级的学习任务。

我想,如果我们能以促进孩子成长为前提,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按照他自己的生长规律健康快乐地成长。

  因此我一直认为,班主任应该是一个教育者,而非管理者,班主任应该凡事从保护孩子的角度出发,以促进孩子的发展为己任。

  区别之二:

方法不同

  管理的方法是自上而下的强制。

教育的方法是启发心智的引导。

班级管理是针对全体学生的,班里的规章制度每一个孩子都必须无条件服从。

具有管理理念的人,脑海中一定牢牢记得“纪律是铁”这四个大字。

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战斗的胜利!

这是真理。

但真理用错了地方就成了谬论,这“纪律是铁”四个大字用在小学教育上真的是不大合适,它会让孩子们生活在压抑之中。

教育则不同,教育一般都是采用较为温和的方法去引导,引导受教育者自觉自愿地去做或者不去做某种事情。

比如让孩子读书。

这方面,犹太人做得最出色。

他们的孩子出生后,在刚刚对外界有感知或有记忆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在书皮上抹上蜂蜜,让孩子知道书是甜的,从而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正是由于这样的引导,才使得孩子们打心眼儿里喜欢上了阅读,所以犹太人的年人均读书量位居全世界第一。

  大家都喜欢看电视剧《家有儿女》,我们在座的可能也有看过的。

电视剧里有个特调皮的孩子叫刘星,起初,刘星的妈对于刘星用的就是自上而下的管制,动不动就把巴掌高高举起来。

等组成新的家庭后,刘星的后爸夏东海对刘星用的就是启迪心智的引导。

夏东海第一次去给刘星开家长会,那满耳朵里塞得全是刘星的不是。

时间久了,在夏东海的教育引导下,刘星的优点慢慢地被挖掘了出来,连刘星自己都很惊讶:

原来我竟然也有优点!

于是刘星也慢慢找回了自信。

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刘星的班主任老师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我们老百姓有句俗语说:

好人不用管,管得无好人。

啥意思?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自上而下的管理一般起不到多大的效果,说不定越管人们的逆反心理越强,结果是越管越糟。

而看似波澜不惊的教育引导反倒效果很好,引导好了,他打心眼儿里不愿意去做那些对人对己都不利的事情了,他不就成不用管的好人了?

  所以,管理的理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不恰当的,只有教育与引导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区别之三:

效果不同

  管理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但班级管理的负面效果要大于正面效果,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班级管理把班级变成了中国最年轻的“官僚体系”队伍。

在管理理念的支持下,每一个班级其实就是一个很健全的“官僚体系”,在这个“官僚体系”中,有着大大小小的“官员”,他们各司其职,在班级管理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为了提前历练孩子,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班级“官僚体系”中的一员。

跟班主任套近乎,有的则明说:

给个官当当呗;有的则比较含蓄,其实意思是一样的。

让孩子锻炼锻炼吧。

这里的锻炼只锻炼管别人,不锻炼负责任。

而且这习性一直延续到孩子成年后。

所以一些官员就养成了养尊处优、不负责任的恶习。

  其次,班级管理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书名为《领袖们》,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为群众提供了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

这话说得确实有道理。

  管理是针对全体的,是一种对全体的控制。

控制过多了势必会压抑孩子的个性,对孩子的创造力造成一定的伤害。

个性得不到张扬,创造力受到限制,孩子的发展就会受到禁锢。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临终前曾有个最大的遗憾,有的媒体称之为钱学森之问:

中国何时才能培养出自己的杰出人才呢?

大家想,我们的班级管理方式如果不当,是不是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原因之一呢?

说完了管理的弊端,我们再来看教育。

教育的效果常常是缓慢的,但往往是标本兼治的。

教育针对的是个体,注重的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会最大限度地张扬孩子的个性,充分激发孩子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有了想像力与创造力,孩子未来的发展就会不可限量。

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可限量的发展前途,我们国家才会出现杰出人才。

  有人说,每个人都有天使的一面,也都有魔鬼的一面,教育的作用就是让他天使的一面发扬光大,并尽量将他魔鬼的一面向天使一面转化。

魔鬼是管不住的,所以管理不是好办法,只有教育才能给孩子最有效的帮助。

作为班主任,我们的角色定位一定得是教育者,而不能是管理者。

  教育者意味着要比管理者付出更多的心血,以教育者的身份去处理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的问题,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班主任必须要完成的两项重要任务。

第一、培养孩子的爱心;

第二、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一)培养孩子的爱心。

  我们现在正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

怎样才能和谐?

人人心中都有爱,这样才能和谐。

如果心中装着恨,那么即使表面上可以做到,但内心深处很难做到真正的和谐。

记得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绘画大师画佛像非常逼真。

两个极有天赋的学生来跟这位大师学绘画。

名师出高徒,两个学生经过刻苦练习,终于将佛祖像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了。

但优中选优的话,第一位学生的作品总是略胜一筹。

第二位学生输就输在佛祖的那双眼晴上。

第一位学生画的那双眼睛慈眉善目,眼含笑意,气定而神闲。

第二位学生所画出的佛祖的那双眼睛总是给人一种忧郁之感,忧郁中还透出一股隐隐的杀气,无论老师如何示范如何点拨,无论学生如何努力如何刻苦,他总也改不掉这个毛病。

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从画法上找不到原因,老师决定从其他途径寻找原因。

通过多次家访与两位学生父亲的谈话,老师终于明白了真相。

原来,学生A的父亲是位大善人,总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懂得感恩,要同情弱者,要以慈悲为怀,学生A就是在父亲这样的言传身教中长大的,所以他的心中装的是爱。

而学生B呢?

在学生B很小的时候,他们家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学生B的父亲吃了大亏。

因此心中时刻想着要报仇,并时时叮嘱儿子,千万不要忘了家恨,不要忘了复仇。

从学生绘画作品中体现的正是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和恨。

明白真相的老师长叹一声,对学生B的父亲说:

“你害了你儿子呀!

  心中的爱会自然流淌出来,浸染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和谐幸福;心中的恨同样也会自然流淌出来,无论我们如何去掩饰,我们注定要生活在冰冷的心境之中,孤独而痛苦。

所以,为了让孩子们能幸福快乐地生活,做班主任的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孩子的爱心。

培养爱心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做。

1、教育孩子要爱自己的父母;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你还能指望他去爱谁呢?

爱父母这三个字跟爱祖国一样,有点抽象。

所以老师要把爱父母这三个字还原成一件件具体的可执行的事情,这样学生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比如: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尽自己最大能力为父母分担家务,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看到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回到家,要想办法为父母消除疲劳,比如给父母倒杯水、捶捶背,总之让父母因为有自己这样孩子而自豪,这就是爱父母。

  2、教育学生要爱自己的老师和同学;这个大家每天都在做,要想让我们的班级成为和谐的班级,就必须让班内的学生都做到爱自己的老师和同学。

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树立榜样。

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帮助别人是一种爱,宽容别人也是一种爱。

宽容是爱的前提。

  要在班级中形成这种宽以待人的氛围。

宽容也是一种爱,没有爱,哪来的宽容呢?

当每一个学生都能宽容别人的无心之错时,这个班级一定是一个充满爱的班级。

  3、教育学生要爱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培养途径:

  

(1)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进行教育。

  我校也经常组织“爱心捐助”活动。

当某处有灾难的时候,比如汶川、玉树大地震、中国南方的雪灾、为我县患病的教师或同学等都献出了援助之手。

爱心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无论你捐多少钱,都是你爱心的体现,爱心无价。

所以在全体班主任的共同努力下,各班捐款都很踊跃,无论钱多钱少,都小心翼翼地捧着一颗心来,然后将沉甸甸的爱心投进捐款箱。

  

(2)利用一些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

  我校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就是因为文学作品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不仅要建议孩子多读一些优秀书籍,还要将我们读到的优秀文章与同学们分享。

  人教版二年级曾有篇课文叫《我不是最弱小的》,也是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素材。

课文中萨沙一家人在雨中互让雨衣,最后雨衣给了萨沙,大家都说萨沙是最弱小的。

结果萨沙看到路旁的蔷薇花在雨中瑟瑟发抖,于是把雨衣披在了蔷薇花的身上,并自豪地说:

“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

”。

能够帮助别人,这是很令人自豪的事情!

这是他们一家人的价值观。

如果我们身边能多一些像萨沙一家一样的人,我们的孩子就会在这种氛围的熏染下,逐渐将关爱弱小者当成一种习惯。

要是这样的话,社会上可能就会少一些凶杀案了。

我想,我们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无论力量有多微薄,我们都要尽全力去培养孩子的爱心。

让每一个从我们手中走出去的孩子有良知,有爱心。

所以,班主任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培养孩子的爱心,这是班主任的第一要务。

  

(二)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说到责任心,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话说有那么一年,外国发生了一起公交车爆炸案,炸死了十来个人,其中包括两个中国人。

这两名中国人都是福建人,是去以色列打工的。

经过调查核实,这两个人是偷渡客,属于非法入境。

后来,以色列政府专门开了一个会,会议认为,在以色列的国土上无辜死亡的人,政府都有义务对其负责任,至于这两个人是否是偷渡,那是另外一回事。

会议最后决定,对两名死难的中国人一视同仁地按照国民待遇处理善后事宜。

会后,以色列政府派专人到福建省找到两位农工的家人,按以下标准对他们的家人给予了补偿……。

  再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武汉市一街道有一座普通的6层楼房,1997年时,收到了来自英国的一份函件,提醒此楼业主,该楼80年的设计年限已到,敬请注意。

原来这座楼房始建于1917年,设计者是英国的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

  经历了80年,远隔万里的设计单位居然仍对自己的“产品”这样负责!

这座楼当时的设计者早已不在人世了,建筑工人、工程师大概也都走了。

然而人不在了,责任却没有丢!

  接下来再说一说云南的那条史上最短命的公路,这是一则新闻:

  这则新闻是今年的七月十五号看到的,这条公路修了十八个月,用了一天半就塌了,而且酿成了两死两伤的惨剧。

这大概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短命的工程了。

为什么如此短命呢?

有关部门说公路质量完全达标,短命纯属天灾。

谁让老天爷下大雨呢?

但那能是主要原因吗?

都江堰都建成很多年了,其间经历了多少天灾?

可都江堰至今仍安然无恙!

自己修的路出了问题,自己不想负任何责任,把责任推到老天爷身上,这实在是滑稽!

  通过这些实例对比看,我想大家心里一定有不同感受。

中国人的责任心哪里去了!

  当然,他们责任心的缺失跟我们没关系。

但我们的孩子责任心的缺失就与我们有关系了。

如果我们能从点滴小事开始,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他们长大后,即使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的责任意识多少还是会有一些。

一代一代这样培养下去,中国人的责任意识总会慢慢强起来的吧。

  什么叫责任?

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

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

对于学生来说,他的责任就是认真完成学校安排的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各项任务。

如果没有完成,那么,他们就要承担因没有完成而带来的不利后果。

有段时间,赏识教育充斥了整个教育界,老师连批评学生都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后来教育部专门发了一个公文,说班主任有权批评学生(教育部发过文件)。

这个公文一度遭到网友的热议。

其实赏识与批评是教育的双翅,少了哪一样中国教育也腾飞不起来。

中国人发明的了一个词语叫“矫枉过正”,私塾时期的戒尺教育当然有弊端,但过度的赏识同样有弊端。

完全摒弃以前的教育理念,全部换成崭新的赏识教育,其实就是矫枉过正。

对传统的态度应是扬弃。

取精华去糟粕。

要不然,中国人的责任心及耐挫折性如何培养?

  关于责任心的教育,魏书生老师的方法值得我们每一个班主任借鉴。

他的观点就是: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做事情就要承担起责任。

做不好就要承担起不利的后果。

就是这么简单。

把简单的事情坚持下去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其实世界上的事情本来都挺简单的,只是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给搞复杂了。

在座的老教师(杨显军老师)就是用魏老师的这种简单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的。

班里的孩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谁做不好谁就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孩子一旦拥有了爱心与责任心,其他的一切都好商量了。

爱与责任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

  四、班主任工作方法例谈。

  

(一)班主任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认知特点。

作为班主任,我们手头要有一些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特别是小学生心理学方面的,了解一下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以帮助促进孩子的成长。

比如低年级孩子,他们的年龄偏小,认知能力偏弱,处于正待启蒙的状态。

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他们犯了错误,采用批评教育法远不如用直接告之法效果好。

他们本来什么都不知道,甚至于连批评是何物也不懂,对于他们,就用告之法,告之之后他们就懂了,懂了就启了蒙了。

所以我们才一直把低年级的老师称之为启蒙老师。

这方面大家都有切身的感受。

  

(二)班级是一种氛围,教育是一种影响。

  氛围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处于某种氛围中,人们的行动往往就不由自主了,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今年暑假的每天晚上,我看到不少熟人经常到中京广场去乘凉。

广场上的人很多,有的是同事、有的是我的学生,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四拨群体性活动:

跳健美操的、有排练文艺节目的。

每一项活动的周围都有很多人在围观。

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跟着比划了起来。

慢慢的,就融入到大队伍中一起跳起来。

我们知道,大家都是到广场上来休闲的,没人逼着谁学什么,但是在那个氛围的影响下,你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学。

每一种氛围有一个吸纳作用,或者说有一种很强的诱惑力,使你不知不觉中就被同化了,被融入到里面去了。

  氛围对人的影响如此巨大,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教育最好的办法也应该是靠集体的力量去带动个别学生,达到不废一枪一弹就能攻城掠地的目的。

  一位温文尔雅的人往往出身书香门第。

一个才艺俱佳的人一般都有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背景。

这就是氛围的巨大作用。

因此,我们班主任要想办法营造一种乐观向上、快乐和谐的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自觉主动地改正错误、去关爱他人,去刻苦学习。

  生活中,不犯错误的孩子是没有的,孩子就是在不断地犯错改错中成长的。

孩子犯了错误,老师不必苦口婆心地去说教,更不必心急火燎地去拔苗,拔苗是没用的,而且是有害的。

教育是个慢功夫,只要氛围营造好了,孩子们就会在这种乐观向上快乐和谐的班级氛围中自然成长。

就像广场看跳舞的人,在没有任何人劝说的情况下,当了几天看客后,就被这种氛围慢慢吸纳进去,自己也成了舞蹈队里的一员了。

  那么,如何去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以润物无声的方法来影响孩子呢?

大家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

  2、为学生们树立道德学习的榜样;

  3、建设丰富而生动的班级文化。

  具体做法各班主任要根据本班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三)尊重每一位学生。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纯属虚构):

刚时兴易拉罐那阵子,有一青年人坐火车,手里拿着一个未打开的易拉罐,在他的对面,是一对母子,小孩子的手里也拿着一个未启封的易拉罐。

过了一会儿,这青年人口渴了,想打开易拉罐喝点饮料,但他左看右看,就是不知道该如何打开它。

这时,对面的年青妈妈对她的孩子说:

乖,妈妈渴了,把饮料递给妈妈吧。

听到这句话,青年人抬起了头。

孩子把饮料递给了妈妈。

这位母亲接过易拉罐,慢悠悠地找到罐盖处的环,然后穿在食指上,稍微用力一拉,啪,易拉罐被打开了。

这位母亲的做法被青年人看得真真切切,于是他轻松打开了自己的饮料,痛快地喝了起来,而那位母亲只抿了一小口就把饮料放下了。

  这位母亲多有智慧啊,她既教会了青年如何打开易拉罐,又保护了青年的自尊心。

  如果我们对学生,能多些这样的智慧,我们的教育就会更加美好了。

  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爱默森(这位是十九世纪美国文坛巨匠)

  爱默森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一个小故事。

弘一法师在出家之前曾做过教师,著名画家丰子恺、著名音乐家刘质平等都是他的学生。

有一次,李叔同上音乐课,课上有个学生在下面看闲书,另一个学生随地吐痰。

李叔同看在眼里,未动声色。

下课后,他请来那两位学生,心平气和地对他们说:

“下次上课,请不要再看闲书,也不要随地吐痰好吗,说完他微鞠一躬。

两位学生被他这一躬羞得面红耳赤。

从此,这两位学生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上,再未犯过类似的错误。

这就是大师的风范,这就是尊重的力量。

  你可以不爱你的学生,但你不能不尊重你的学生。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这样一则寓言:

讲的是南风和北风比本领,看谁先把路人的大衣脱下来。

北风用尽全身的力气,想把路人的大衣给吹下来,结果是他越吹路人把大衣裹得越紧;最后是气喘吁吁,大败而归;南风则不同,他缓缓地吹,给路人送来缕缕暖意,路人感到热了,就自然把大衣脱了下来。

比赛的结果,南风轻松获胜!

这就是著名的南风效应。

它告诉我们老师,不能像北风那样,跟学生对着干,把学生的逆反心理都给激活了,你还怎么教育他们呢?

我们要像南风那样,在教育学生时,要给予学生足够多的尊重和关心,学生们因为被尊重而感到温暖,因温暖才能更容易地接受老师的观点。

更重要的是,在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才能学会平等待人,才会真正地尊重每一个个体,才不会对另一个生命冷酷无情。

  班主任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如何做好值周工作、如何撰写班主任期初、期末与过程资料、如何与家长沟通、如何与科任教师沟通、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生活与道德习惯等。

这些方面大家接触的可能比较多一些,一般只要谈起班主任工作,就会谈到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所以这次我就不再讲了。

其实关于学习习惯的培养各科任教师在教学中都已经在实施中。

生活习惯呢,《弟子规》里讲得比较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家可以结合《弟子规》进行。

  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除了借鉴别人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自己班级的情况去创新,就像我们看《卡尔威特的教育》或是《哈佛女孩刘亦婷》等关于教子经验的书籍一样,他们的教子经验我们只可借鉴不可照搬,因为我们的家庭情况不同,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同,最重要的是孩子与孩子都不一样,所采用的教育方法注定不一样。

  亲爱的老师们,就让我们把我们的班级看作是一个大的珍珠蚌,把每一个孩子看作投进这个珍珠蚌的珠胎,我们用自己的智慧、爱心、和责任心去慢慢培育他们,让他们都成长为晶莹剔透的珍珠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