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第一编考点通关综合专项集训稳态与环境生物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0470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8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第一编考点通关综合专项集训稳态与环境生物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第一编考点通关综合专项集训稳态与环境生物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第一编考点通关综合专项集训稳态与环境生物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第一编考点通关综合专项集训稳态与环境生物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第一编考点通关综合专项集训稳态与环境生物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第一编考点通关综合专项集训稳态与环境生物 解析版.docx

《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第一编考点通关综合专项集训稳态与环境生物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第一编考点通关综合专项集训稳态与环境生物 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第一编考点通关综合专项集训稳态与环境生物 解析版.docx

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第一编考点通关综合专项集训稳态与环境生物解析版

一、选择题

1.(2019·吉林吉大附中模拟)如图甲~丁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丁均属于内环境

B.甲中不会发生抗原与抗体的结合

C.丙中的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丁可表示神经细胞的细胞内液

答案 C

解析 根据单箭头方向可以判断,甲为组织液,丙为淋巴,乙为血浆,丁为血细胞的细胞内液,丁不属于内环境,A、D错误;甲中会发生抗原与抗体的结合,B错误;淋巴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正确。

2.(2019·安徽质检)某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这一过程需要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共同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唾液腺

C.食物引起味觉和脚步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反射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 C

解析 某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这属于条件反射,需要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和低级中枢共同参与,A正确;该反射活动最终引起唾液的分泌,故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和唾液腺,B正确;食物引起的味觉在大脑皮层形成,不属于反射,脚步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C错误;在反射活动过程中,神经细胞之间会传递兴奋,会发生“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D正确。

3.(2019·河南新乡一中月考)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细胞是浆细胞,其对红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B.红细胞膜上的抗原与抗红细胞抗体特异性结合

C.b细胞是效应T细胞,特异性地裂解抗原—抗体复合物

D.花粉过敏反应与该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相同

答案 B

解析 图中a细胞产生了抗体,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其产生的抗体对红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能与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A错误,B正确;b细胞是吞噬细胞,能够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C错误;该病是自身免疫病,与过敏反应的致病机理不同,D错误。

4.(2019·广东东莞模拟)“柯萨奇”病毒可引起“胃肠感冒”,患者常出现呕吐和发热等症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病毒进入胃部后引起胃体肌肉收缩属于条件反射

B.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该病毒

C.机体消灭“柯萨奇”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D.机体发热说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 D

解析 胃部因病毒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导致胃体肌肉收缩,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该生理过程是人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该病毒,B错误;机体消灭“柯萨奇”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C错误;机体发热说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

5.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K+浓度

B.突触小体上的突触前膜能通过胞吐方式将突触小泡分泌到突触间隙

C.体温调节中,人持续高烧38℃时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血糖调节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答案 D

解析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K+浓度,A错误;当兴奋传至突触前膜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不是释放突触小泡,B错误;人持续高烧38℃,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错误;血糖的调节机制为反馈调节,当血液中胰岛素达到一定含量时,会反过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使胰岛素的含量不至于过高,D正确。

6.人体内存在由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糖异生途径,据报道科学家已发现了参与糖异生的一种关键性酶PEPCKI,其作用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胰高血糖素可能与PEPCKI在细胞内的活性表达有关

B.细胞中PEPCKI浓度过高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C.抑制PEPCKI乙酰化为治疗和预防糖尿病提供可能

D.图示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 C

解析 由图示可知,PEPCKI催化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胰高血糖素也能使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所以胰高血糖素可能通过调节PEPCKI在细胞内的活性来调节血糖浓度,A正确;PEPCKI浓度过高,造成血糖浓度过高,可能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B正确;促进PEPCKI乙酰化,将加速PEPCKI的水解,使糖异生途径受阻,可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糖尿病的目的,C错误;PEPCKI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使血糖浓度升高,血糖浓度升高又促进乙酰化酶活性的提高,加速PEPCKI的水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正确。

7.(2019·山东师大附中期中)如图表示健康人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时的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B.图中①—③—④—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

D.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人体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

答案 D

解析 下丘脑是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A正确;①→③→④→⑤过程既有神经冲动的传递,又有激素的参与,所以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使细胞呼吸增强,增加产热量,C正确;当人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的初期,由于温差较大,体温调节需要一段时间等原因,机体散热较多,故进入寒冷环境最初的一段时间,人体散热速率大于产热速率,D错误。

8.(2019·福建龙岩模拟)如图为体液免疫过程中两种淋巴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效应T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B.乙为浆细胞,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C.物质N为受体,能识别甲细胞呈递的抗原信息

D.物质M为淋巴因子,能促进乙细胞的增殖分化

答案 D

解析 体液免疫中涉及的淋巴细胞有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能产生物质作用于另一种淋巴细胞的是T细胞,其产生的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因此甲为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A错误;乙为B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B错误;物质N是B细胞细胞膜上淋巴因子的受体,能识别甲(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C错误;物质M是淋巴因子,其作用于乙(B细胞),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D正确。

9.(2018·长沙一模)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完整胚芽鞘均分成①②③三组。

处理方式如图所示,三组均在适宜条件下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弯曲情况,①③组背地弯曲生长。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长素能横向运输

B.②组胚芽鞘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被阻断

C.拔掉②组云母片后将恢复弯曲生长

D.该实验可验证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答案 B

解析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②组胚芽鞘形态学上、下端之间没有阻碍,故可以完成生长素的极性运输,B错误;②中由于云母片的阻断作用,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发生横向运输,因此胚芽鞘不弯曲生长,而拿掉云母片后,生长素从远地侧向近地侧运输,近地侧生长快,因此胚芽鞘将恢复弯曲生长,C正确;①和②对照说明重力的作用可使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②和③对照说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尖端,A、D正确。

10.(2019·四川名校联考)为了验证发育中的种子能产生生长素并促进果实发育,研究人员利用某异花传粉的高等植物进行对照实验,甲组植物正常受粉后套袋处理,乙组植物在开花前套袋处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子房直径逐渐增大只与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有关

B.乙组子房逐渐萎缩是因为发育后期产生了大量乙烯

C.套袋的目的是避免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

D.该实验不能证明种子能产生促进果实发育的生长素

答案 D

解析 子房的发育等植物生命活动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误;乙组植物在开花前进行了套袋处理,不能受粉产生种子,所以没有生长素的产生,导致子房不能发育而萎缩,B错误;套袋的目的是防止受粉产生种子,作为对照组,C错误;根据该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只能证明受粉与果实发育之间的关系,不能证明种子能产生促进果实发育的生长素,D正确。

11.(2019·湘西四校联考)为研究细胞分裂素对生长素合成的影响,将生长10天的拟南芥幼苗分别置于添加细胞分裂素合成诱导剂(A)和细胞分裂素类似物(BAP)的培养液中培养24小时,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幼叶和根系中生长素的合成

B.成熟叶片中生长素的合成几乎不受细胞分裂素合成诱导剂的影响

C.幼叶和根系细胞对细胞分裂素敏感,成熟叶片细胞对细胞分裂素的反应比较迟钝

D.随着幼苗的不断长大,细胞分裂素的促进作用会更显著

答案 D

解析 由题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组中幼叶和根系中生长素浓度相对值增大,A正确;在成熟叶片中,对照组和添加细胞分裂素合成诱导剂组生长素浓度相对值无明显差异,可推测成熟叶片中生长素的合成几乎不受细胞分裂素合成诱导剂的影响,B正确;分析题图可推测,幼叶和根系细胞对细胞分裂素敏感,成熟叶片细胞对细胞分裂素的反应比较迟钝,C正确;由于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对幼叶的作用比对成熟叶片显著,可推测随着幼苗的不断长大,细胞分裂素的促进作用不会较显著,D错误。

12.(2019·河北沧州七校联考)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农田植物叶片上的蚜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B.研究某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可采用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

C.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D.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直接将收集的落叶埋入土壤即可

答案 D

解析 蚜虫属于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所以调查农田植物叶片上的蚜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A正确;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时可采用数学模型建构的方法,如方程式或曲线图,B正确;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C正确;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的实验中,需要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然后将落叶分别埋入两组土壤中,观察落叶腐烂情况,D错误。

13.(2019·湖南浏阳一中、醴陵一中联考)如表为某退耕林地恢复阶段的研究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群落类型

树种数量

平均胸径(cm)

平均高度(m)

Ⅰ:

撂荒7年的次生林

22

8.7

6.3

Ⅱ:

25年的次生林

81

10.4

8.4

Ⅲ:

50年的次生林

96

11.8

9.2

Ⅳ:

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

128

13.7

10.5

A.退耕林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调查退耕林地乔木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

C.随着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加快

D.退耕林地中植物种类增加,植物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答案 C

解析 退耕林地中保留有植物以及生物生存的环境资源,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B正确;对比表中数据可知,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减慢,C错误;退耕林地中植物种类增加,植物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D正确。

14.(2019·高考命题预测)某研究小组对一个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进行调查,获得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数据并整理如表所示。

研究表明,该种鱼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个体数

92

187

58

55

57

52

60

74

85

112

注:

表中“1+”表示该种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A.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

B.由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C.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D.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湖泊中此鱼的种群数量可能呈“S”型增长

答案 A

解析 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A错误;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三种类型,分析题意,该鱼在2+时进入成年,7+时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期个体数的比例为(92+187)∶(58+55+57+52+60)∶(74+85+112)≈1∶1∶1,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可通过年龄组成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正确;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由于天敌、生存空间等因素的制约,种群数量可能呈“S”型增长,D正确。

15.(2018·河南开封一模)如图为某一鱼塘生态系统的生物关系(a~d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初级消费者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d)/b

B.图中d表示第二营养级所排粪便中的能量

C.生产者的能量最多,个体内积累的难分解杀虫剂也最多

D.在高密度鱼塘中众多的植食性鱼所获得的总能量往往大于a

答案 D

解析 能量传递效率用相关营养级的同化量计算,初级消费者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A错误;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则d应包含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B错误;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具有生物富集作用,即营养级越高,含量越多,C错误;在人工鱼塘中,人们可通过投放饲料等措施来饲养更多的鱼类,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初级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往往大于a,D正确。

16.(2019·山东济宁模拟)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可分别表示光合作用和分解作用

B.③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

D.能量为动力,使碳元素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答案 C

解析 题图中A、C之间为双箭头,由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均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流向大气二氧化碳库,因此C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则D、E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①②可分别表示光合作用和分解作用,A正确;③表示捕食,其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B正确;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图中B是分解者,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

A→D→E,C错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辅相成,物质为载体,能量为动力,使碳元素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D正确。

17.(2019·江西红色七校第二次联考)密林熊蜂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小孔,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

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盗蜜,其身体不会接触到花的柱头。

据此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密林熊蜂不影响角蒿的进化

C.该盗蜜行为不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

D.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

答案 A

解析 密林熊蜂和正常传粉者均采蜜,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密林熊蜂影响结实率,进而影响被盗蜜的某基因型植株子代数量,改变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的比例,进而影响基因频率,所以会影响进化,B错误;盗蜜行为影响结实率,影响角蒿子代数量,可能会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可通过样方法统计小孔数计算盗蜜频率,D错误。

18.(2019·宁德质检)密执安湖沙丘是湖水退却后暴露出来的极端干燥的一片区域,在经历大约一千年的演替后,最终发展成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B.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被另一个群落的物种代替的过程

D.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

答案 C

解析 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A正确;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物种的数量增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因此此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B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C错误;由于森林中同一位置的食物是有限的,食性相同的鸟为了争夺食物而发生种间竞争,最终的结果是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D正确。

19.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类因感染病毒而大量死亡,若干年后鼠类数量又回升,在此期间生态系统维持稳定。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和鼠之间存在寄生关系

B.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是因为其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C.空气、水分和阳光等也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D.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动植物构成生物群落

答案 D

解析 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生物群落,D错误。

20.某些动物种群中存在自毒现象。

比如蝌蚪密度高时会产生一种毒素,该毒素能限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死亡率。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动物产生的毒素是一种化学信息

B.这种毒素对于动物自身生命活动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C.这种毒素对于种群的繁衍具有一定的影响

D.动物的自毒现象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 D

解析 题中所述毒素是一种化学物质,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蝌蚪密度高时会产生一种毒素,该毒素能限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死亡率”可知,B、C正确;动物的自毒现象可以防止动物种群密度过高,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1.(2019·陕西宝鸡高三期末)马拉松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跑步过程中,机体通过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运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下图是下丘脑参与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模式图,其中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激素,请据图回答问题:

(1)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后迅速起跑,下图表示运动员体内在这一反应过程中的一段传出神经纤维上局部电流和兴奋的传导方向图解(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2)运动中机体产热增多,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______________和汗腺分泌增强,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________。

(3)运动员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通过垂体释放____________,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________________,同时,________产生渴觉,使运动员主动补水,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正常。

(4)运动引起血糖大量消耗,此时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________,血糖含量降低时,____________分泌的激素⑤增多,使血糖快速补充。

(5)运动员血液中②的含量变化对________(填图中标号)的分泌起调节作用,这种调控称为________调节。

答案 

(1)A 

(2)毛细血管舒张 下丘脑 

(3)抗利尿激素 对水的重吸收(或重吸收水) 大脑皮层

(4)ATP 胰岛A细胞 

(5)①③ (负)反馈

解析 

(1)神经纤维上的某点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就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

在细胞膜的内外,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形成了电位差,有了电荷的流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膜内电流方向应该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应该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后迅速起跑,兴奋的传导在反射弧中是单向的。

综上B、C、D错误,A正确。

(2)长跑比赛中,由于产热增加,机体会通过一系列调节加快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主要调节途径是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的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舒张,同时汗腺分泌增加。

(3)运动员大量出汗,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由下丘脑合成经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4)长跑比赛中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于血糖的氧化分解,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直接来自ATP的水解;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5)根据激素③作用于甲状腺,可推知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②由甲状腺分泌,则②为甲状腺激素,由下丘脑分泌的激素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甲状腺激素②还可以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调节相应激素的分泌,这种调控称为(负)反馈调节。

22.(2019·陕西汉中高三第二次质检)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常常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9~40℃并保持一段时间,其中部分生理过程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初次接触一种新的流感病毒时,通常需要经________的摄取和处理,若要消灭侵入宿主细胞的流感病毒,要依赖免疫系统产生的________细胞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

(2)病毒感染时,免疫细胞等会产生内生致热源(EP),EP作用于________(填器官名称)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

在体温持续在39℃左右的这段时间内,人体产热量________散热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当体温过高并且发热持续38.5℃以上,通常需要服用退热药,通过增加________来使体温恢复正常。

病毒侵入后,一定程度的发热对人体抗病有积极作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青霉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原核细胞细胞壁的形成,从而达到灭菌的作用。

当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吞噬细胞 效应T细胞 防卫

(2)下丘脑 等于 散热 体温上升可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动,从而更有效的清除病毒

(3)不能 青霉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原核细胞细胞壁的形成,但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解析 

(2)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在体温持续高热的这段时间内,由于体温一直不变,因此该过程中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

体温过高的情况下,需要服用退热药,通过增加散热来使体温恢复正常。

体温上升可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动,从而更有效的清除病毒,因此一定程度的发热对人体抗病有积极作用。

23.将豌豆放在适宜条件下黑暗培养7天后,从生长状况相同的一些胚芽鞘上分别制取两种等长的切段(S1、S2)若干。

然后将两种切段分别放在不含外源激素、含生长素、含赤霉素(生长素与赤霉素浓度相同)的环境中,在适宜条件下继续培养3天,观察并记录结果,结果如图所示(其中图3为第3天测量的切段S2的伸长长度)。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胚芽鞘尖端、幼芽、幼叶等部位都能产生生长素,图2中,I组与C组相比,I组的切段S1伸长不如C组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3可知,________(激素)对切段S2的伸长促进作用更明显,主要体现了该激素的哪种生理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分别用DNA合成抑制剂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切段S2后再进行相应实验,则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处理过的切段S2。

(4)某同学利用若干等长的切段S2、含14C标记的赤霉素的琼脂块及空白琼脂块,设计实验证明赤霉素无极性运输特点。

但只做了一组实验,请在实验2的方框中补充其对照实验,并写出各自最可能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