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应急机制.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9780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4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效的应急机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高效的应急机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高效的应急机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高效的应急机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高效的应急机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效的应急机制.ppt

《高效的应急机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效的应急机制.ppt(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效的应急机制.ppt

中国特色应急体系建设概况,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闪淳昌教授2009年03月,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处置公共事件的能力。

要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干部进行必要的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得到提高。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1月30日批示,一、深刻的启示二、我国公共安全形势的严峻性和面临的挑战三、深化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内容的应急体系建设,一、深刻的启示2003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抗击非典斗争,给了我们两点深刻的启示:

一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是一定要更加注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仅要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机制,还要在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加快应急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4年3月,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各级政府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全国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级专项预案25件,国务院部门预案80件,省级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举办大型会议、展览和文体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国家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一案三制”建设不断加强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2006年4月)。

“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06年12月)及实施意见。

国务院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各地应急机构逐步建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2007年7月)。

从2008年1月10日到2月5日,我国南方地区先后出现五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过程。

这次灾害性天气正值春运高峰,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深,多数地区为50年一遇,部分地区为百年一遇。

全国有19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其中湖南、贵州、江西、广西、湖北、安徽、浙江7省(区)最为严重。

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造成多种灾害并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受到极大影响。

我国经历了一场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在严峻考验面前,受灾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按照中央的部署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奋起抗灾救灾,各级干部以身作则、靠前指挥,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迅速行动、全力以赴,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公安民警勇挑重担、顽强拼搏,全国各地积极支援、众志成城,千方百计保交通、保供电、保民生,抗灾救灾斗争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

事实再一次说明,只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和风险,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深刻启示越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越是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是不能忽视可能发生的风险。

我们要深入总结,举一反三,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种应急物资准备,进一步提高危机处理水平,真正把这场抗灾救灾斗争的经验转化为更好抵御风险的措施和能力。

2008年5月12日14:

28四川汶川大地震,最高层的果断决策;最快速的反应;最有力的支援;最广泛的社会动员和行动;最开放透明的态度。

冰雪和地震两次巨灾,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渐进式一系列次生灾害中东部较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设备的抗冰雪能力和水平比较差,缺乏抗冰雪的救援设施设备。

死亡一百多人,直接经济损失1500多亿。

汶川特大地震突发式一系列次生灾害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设备的抗震能力和水平比较差,缺乏专业的抗震救援设施设备。

死亡失踪8.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

只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夺取这场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

重大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重大损失,也加深了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我们要组织力量,对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以及抗震救灾工作进行系统的研究总结,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国情,更加有效地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全社会灾害防范教育、完善应急体制机制,更加有力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的主要经验,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

二是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负责,靠前指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

四是改革开发30年来的巨大成就使我国国力不断增强。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的主要经验,五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方针。

六是以人为本,依靠法制,依靠科学,依靠群众和社会力量。

七是军民合作,充分发挥三支队伍的作用。

八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和社会各界同舟共济。

二、我国公共安全形势的严峻性和面临的挑战,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政治和治安大局保持稳定。

公共安全形势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依然严峻、任重道远。

(一)自然灾害严重。

由于特有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难以预料的全球性气候反常和难以控制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年均死亡1万多人;每年有3亿多人口受灾;年均损失2000亿元;年均倒塌房屋350多万间。

自然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分布广、损失大,

(二)我国的事故灾难严重,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煤矿、交通等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环境污染确实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温家宝总理,全国安全生产保持了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

一是事故总量明显下降。

二是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明显下降。

三是重特大事故明显下降。

四是重点行业领域事故明显下降。

特别是煤炭、交通等领域事故下降幅度较大。

事故灾难严重表现之一,1,事故总量大、伤亡总量大。

近10年平均每年发生各类事故70万起左右,死亡12万人左右,受伤70万人左右。

在各类事故中,道路交通事故平均每年死亡9万多人,约占各类事故总死亡人数的80%;工矿商贸企业事故平均每年死亡1.5万多人,约占13%。

事故灾难严重表现之二,2,重特大事故多。

平均每年发生110起。

特别重大事故(30人以上)中,煤矿事故起数最多;重大事故(10-29人)中,道路交通、煤矿事故平均各占36%。

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2000-2007年),事故灾难严重表现之三,3,环境安全形势严峻。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凸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多区域、多方面、多形式的环境风险相对集中爆发,近几年出现环境事件高发的态势。

(三)公共卫生事件仍然威胁着群众的生命和健康有效防控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发生和蔓延,没有发生大规模传染性疾病。

多种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全球新发现的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有些还造成了严重后果(特别是非典疫情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仍比较严重。

爱滋病病毒感染者70万(亚洲第二,全球第十四),艾滋病病毒感染和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结核病患者人数超过450万,其中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约200万,80%在农村,每年死亡13万;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慢性病毒性乙性肝炎患者2000万;434个县存在血吸虫疫情,6500万人受到威胁,患者84万,其中晚期病人2.6万。

新发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不断出现,对人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特别是农村卫生发展仍然滞后。

艾滋病、结核病、肝炎、血吸虫病和地方病患者,大部分在农村。

农村公共卫生面临传染病、慢性病和意外伤害并存的局面。

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均高出城市一倍以上。

职业病危害呈上升趋势。

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医疗器械等违法犯罪活动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由其引发的药品、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时有发生。

使用非食品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和无证照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每年200起以上,造成200多人死亡,数万群众健康受到伤害。

2007年食物中毒事件报告506起,中毒13280人,死亡258人。

大流感的风险分析,世界卫生组织对以往大流感发生状况的分析认为,大约25%至35%的人口可能在大流感爆发时期受到感染,温和情形下全世界可能有200万-700万人死亡。

中度严重乃至极端情形下全世界可能多达1400万到1.42亿人死亡。

新的一波大流感的威胁持续存在,但何时、何地、何种亚型、严重程度尚难预测。

因为新的一波大流感的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做好准备,提高应对能力。

(四)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群体性事件持续下降,社会治安总体稳定。

在一些地方,群死群伤的爆炸、投毒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杀人、绑架等暴力犯罪不断(94万犯罪嫌疑人)。

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

国内外极端势力制造的各种恐怖事件危及国家安宁。

境外涉我突发事件增多。

境外涉我境内涉外突发事件增多,“走出去”企业超过1万家,在外劳务人员70多万人分布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

62个国家发生过涉我企业与人员的经济纠纷。

我公民在巴基斯坦、阿富汗、约旦、伊拉克遭遇恐怖袭击和绑架事件。

2004年以来境外发生的针对中国人的重大恐怖和暴力事件多达30起。

(2007年4月24日在埃塞俄比亚,当地恐怖分子对我中原油田项目组发动袭击,导致9死、1伤、7人被劫持。

5次专机或包机接运遇难人员,成功解救3批次16名我国公民,页,综上所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每年造成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人民币。

公共安全形势严峻。

面临的新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再加上国际上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因素相互交织,地缘、宗教和文化冲突与政治经济矛盾相互作用,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增加。

面临的新挑战,第一,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灾害的突发性;-城市灾害的复杂性;-城市灾害的多样性;-城市灾害的连锁性(次生、衍生灾害和灾害的耦合);-城市灾害受灾对象的集中性;-城市灾害后果的严重性(城市抵御灾害的脆弱性);-城市灾害影响的放大性;,第二,现代工业、高技术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在为国家和个人提供全新的发展机遇和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

水、电、油、气、通讯等生命线工程一旦被毁坏,可能导致重大损失,甚至导致社会秩序局部瘫痪。

第三,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面临着新的挑战。

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断扩大,加大了外来有害生物和疫病疫情入侵我国的可能。

第四,恐怖活动,恐怖主义的现实危害上升际恐怖主义活动对我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现实威胁加大。

一是持续高发。

2004-2006年全球600起以上。

二是范围扩大。

目前,有“基地”组织背景的恐怖组织网络散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俄等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加大。

三是手法多样。

绑架、爆炸、募集资金、招募培训、甚至密谋大规模杀伤武器、生化等恐怖手段。

四是意识形态化趋势明显。

第五,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公共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迎接新挑战第六,国际减灾战略正在做重大调整。

由单项减灾向综合减灾转变由单纯减灾向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转变由减轻灾害向减轻灾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