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9371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3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教育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健康教育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健康教育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健康教育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健康教育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健康教育重点.docx

《健康教育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教育重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健康教育重点.docx

健康教育重点

1、健康教育:

指的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和过程,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3、健康促进:

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2、健康教育的核心:

1)信息传播2)行为干预.健康促进的基本特征:

1、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为社会动员。

2强调了环境、支持体系对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意义。

3涉及整个人群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4在三级预防中,强调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4、健康促进的五个活动领域(策略):

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3)加强社区行动4)发展个人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任务:

1.促进政策形成2.促进个人、家庭、社区对健康的责任感3.帮助形成有益与健康的环境4.促进卫生服务机构职能转变5.增进人群的卫生保健能力

5、健康教育的意义:

1)健康教育是人类与疾病做斗争的客观需要2)健康教育是人们提高健康水平的无限愿望与有限资源的矛盾的产物3)健康教育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要结果

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过程:

需求评估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效果评价;一般步骤:

诊断调查;制定干预方案;实施干预方案;评价干预效果

6、健康的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2)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最活跃,也相对容易发生变化3)生物遗传因素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7、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精神健康(心理健康:

能正确人事自我,正确认识环境,及时适应环境。

情绪健康:

能愉快地从事建设性工作、学习和个人活动,能应付紧张刺激,善于处理生活、工作中的问题。

道德健康:

道德信念符合社会规范,个人道德行为与道德信念无矛盾。

影响健康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1物理(自然)环境--食物、水--空气--生活、工作条件2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宗教、文化--社会性别

(二)卫生服务因素(1卫生服务的可及性2卫生服务的价格3卫生服务的质量4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三)行为因素(1行为作为非感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2行为在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3行为与预防保健4行为与治疗)1、吸烟2、物质滥用(四)遗传生物因素(1传统遗传疾病2其他疾病中的遗传因素3生物因素致病4基因技术应用5疫苗)

8、健康的分级:

1)第一级健康,或称躯体健康:

包括无饥寒、无病弱,能精力充沛地生活和劳动,满足基本的卫生要求,具有基本的预防和急救知识。

2)第二级健康,或称身心健康:

包括一定的职业和收入,满足经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能自由地生活,并享受较新的科技成果。

3)第三级健康,或称主动健康:

包括能主动地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以缓解社会与工作的压力,并过着为社会做贡献的生活方式。

13、行为分辨的步骤:

1)辨别行为与非行为因素2)区别预防性行为和治疗性行为3)依据健康的重要性排序。

(重要:

按照统计学意义,行为和健康紧密相关,频发;不重要:

统计学上,行为和健康不相关,罕见)4)按健康的可变性排序。

(高可变:

处在发展阶段;行为刚刚形成;有成功的干预先例;低可变:

已形成很长时间;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无成功的先例5)选择需要改变的行为。

17、“人生三阶段”1)人生准备阶段2)人生保护阶段3)晚年生活质量阶段

10、比较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卫生宣传

健康教育

健康促进

内涵实质

宣传—传播

教育—参与—行为改变

行为改变—可持续性环境支持

主要方法

单纯知识传播

传播结合教育,以教育为主

多因素,全方位合作,强调组织行为和支持性环境营造

特点

单向传播

以行为改变为核心,常局限疾病危险因素

全社会参与,多部门合作对影响健康危险因素立体干预

效果

单纯性知识积累

可致KAP的变化,可带来个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但难以持久

个体和群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效果的持久性

14、行为是完整有机体的外显活动,由内外部刺激作用于动物和人所引起。

S—O—RSstimulation代表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Oorganization代表有机体Rreaction代表行为反应

人的行为(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并具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能动的反应)分为(外显行为:

可直接观察到的行为。

内隐行为:

不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要素:

1.主体2.客体3.环境4.手段5.结果理解:

1.人的行为是客观事物2.人的行为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环境中发生发展3.人的行为是一个系统4.人的行为必然对环境产生影响.特点

(1)适应性:

通过反射、自我控制、调解等适应环境。

(2)目的性:

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指向有益于自身的结果。

(3)可塑性:

人的行为在不断变化发展中。

(4)差异性:

受遗传素质、个性心理特征、外部环境的影响。

(5)发展性:

连续而不平衡;个体认知活动逐渐深入和复杂化;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改变;个体行为日益完善.影响因素:

一.自身因素(遗传,生理,心理)二.环境因素1)自然环境1.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2.与人类行为有关的可得环境资源3.经济活动不同,居民的性格特点往往不同。

2)社会环境1.经济发展(物质条件;丰富的物质生活导致不利健康行为;健康相关行为变化)2.社会人口3.法规4.社会制度5.社会思想意识6.社会道德7.宗教8.风俗9.教育(提高接受理解应用能力;提供信息;社会行为规范)10.大众传媒11.家庭

行为发展:

1.认识活动的深刻化和复杂化2.与周围环境变化3.日臻完善。

表现出连续性和不平衡性。

15、人类行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B=f(P·E)Bbehavior为行为;Pperson代表人;Eenvironment代表环境。

人类行为的生物性:

1)行为与遗传有关2)行为以心理形态和功能为发生前提3)人具有本能行为(摄食行为、性行为、躲避行为或防御行为、好奇和追求刺激的行为、睡眠)人类行为的社会性:

1)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行为的社会性2)人的行为是要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

16、人类行为的目的性、可塑性和差异性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1)人类行为的目的性也是健康教育的前提;2)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人类行为可塑性的特点,抓住人们社会化关键期的教育训练,帮助人们改变不良行为,培养健康文明的行为;3)由于行为的差异性,决定了健康教育的措施必须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18、行为决定因素:

1)倾向性因素:

知识、信念、态度和价值等;在行为发生之前,决定了行为发生的可能性2)促成因素:

技能、资源及其可得性;在行为发生之前,是实施行为的重要条件3)加强因素:

是对实施行为起到增强或抑制作用的一些因素、

19、“拾取信息”机体内外部刺激信号很多,大脑往往把无关的刺激都过滤掉了,而从无数信号中选择了感兴趣的有特殊意义的信号。

因此健康教育所提供的健康信息应该清晰、鲜明、适合对象与环境,从而能尽快引起对象注意。

“睡眠效应”:

开始,也许对某些说法的一部分内容有怀疑,以后慢慢地也就接受了,这种心理转变称作“睡眠效应”。

因此,健康教育常常需要纠正人们现有的“健康知识”

20、认知不协调:

当人们掌握了健康知识,并不一定有与之一致的行为,这种情况称为“认知不协调”。

认知不协调是一种不愉快的心理感觉,具有动机作用,会驱使个体设法减轻或消除失调的状态,是关联的认知与行为变得协调起来。

21、健康相关行为:

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或疾病有关联的行为称为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

促进健康的行为、危害健康的行为

22、促进健康的行为:

指个体或团体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

主要特点:

1)有利性2)规律性3)和谐性4)一致性5)适宜性.分为5大类:

1)日常健康行为2)避开环境危害行为3)无不良嗜好4)预警行为5)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24、危害健康的行为是指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主要特点:

1)危害性2)明显性和稳定性3)习得性危害健康的行为。

可分为4大类:

1)不良生活方式2)致病性行为模式3)不良疾病行为4)违规行为

团队健康相关行为:

指以社会团体为主体的健康相关行为。

区别:

1.大多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2.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和调节的行为3.具有一定的惯性4.团队对社会压力有较大的承受范围,有自己的文化特点。

25、健康相关行为理论:

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

1)知信行模式(KABP或KAP)2)健康信念模式(HBM)3)行为变化阶段模式4)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应用于人际水平的理论:

1)社会认知理论2)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3)紧张和应对互动模式;应用于社区恶化群体水平的理论:

1)创新扩散理论2)社区组织和社区建设

30、计划行为改变理论(TPB)该理论的两项基本假设:

1)人们的大部分行为表现是在自己的意志控制下,而且合乎理性2)人们的某一行为意向是某一行为是否发生的直接的决定因素

26、知信行模式:

“知”是知识和学习,“信”是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行”指的是行动。

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改变过程是目标。

该理论模型认为行为的改变有两个关键步骤:

确立信念和改变信念。

以预防爱滋病为例,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是人们了解到艾滋病在全球流行的趋势及其严重性,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人们接受了这些知识,通过思考加强了对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责任感,确信,只要杜绝与艾滋病传播途径相关的危险行为,就一定能预防艾滋病.在这样的信念的支配下,人们通过对行为结果的评价等心里活动,形成愿意采纳预防艾滋病行为的态度,最终可能摒弃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局限性:

知信行模式的假定中缺少对对象需求(需要),行为条件和行为场景的考虑.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指导对象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

27、健康信念模式:

是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以心理学为基础,有刺激理论和认识理论综合而成。

32、社会认知理论内容:

1)交互作用2)观察学习3)自我效能4)情绪5)环境6)强化

28、健康信念模式的基本内容:

1知觉到严重性(知觉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并进一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2知觉到易感性对疾病易感性的认识3知觉到益处(对采取某种行为或放弃某种行为的结果的估计,包括认识到该行为可能带来的好处)4知觉到障碍(认识到采取行动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有形成本和心理成本)5自我效能,,效能期待指对自己实施和放弃某行为的能力的自信。

29、行为改变阶段模式。

行为变化阶段的基本结构:

1)无转变打算阶段:

对问题无知,没有在未来六个月中改变自己行为的考虑2)打算转变阶段:

被激发关心该问题,打算在未来六个月中采取行为,改变疾病危险行为3):

转变准备阶段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将于未来一个月内改变行为4)转变行为阶段:

在过去的六个月中目标行为已经有所改变5)行为维持阶段:

采纳解决办法,维持新行为状态长达六个月以上6)终止阶段

31、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

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并不是简单地接受刺激,而是把外界刺激组织成简要的,有意义的形式,并把已有的经验运用于要加以解释的对象,在此基础上才决定行为方式。

根据社会认知的观点,个体的行为既不是单由内部因素驱动,也不是单由外部刺激控制,而是行为、个人的认知和其他内部因素、环境三者之间交互作用决定的。

35、社会营销:

是用商业营销的手段,达到社会公益目的的解决方案,它针对人群中重要的健康社会问题,及目标人群观念和行为的改变,所提供的有形产品或服务支持所采取的推广活动。

目的:

将新的思想和理念介绍、传播给对象人群,并提高对象人群中某种特定行为的发生率。

内容:

1、以消费者为导向2、以交换为基础3、对象人群的细分和分析4、形成研究5、渠道分析6、销售组合7、产品8、价格.

比较社会营销和传统营销

社会营销

传统营销

产品

理念或行为,有形产品通常为支持行为改变的服务

提供给消费者的实物产品或服务

价格

免费、非常低、目标人群可以接受的价格

以成本核算为基础,以盈利为目标定价

销售地

通常侧重贫穷落后、购买力低下的地方或对某一社会或公告问题认识不足的地方

购买力比较强的地方

促销

所有商业可以使用的促销手段、注重面对面交流

媒体广告、街头促销等商业促销手段

目标

应对社会问题、提高公众福利

利润最大化

38,健康信息:

在健康传播中,被认为需要使目标人群知道或掌握的、有利于个体和社会健康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等都是健康信息,泛指一切有关人的健康的知识、技术、技能、观念和行为模式。

即健康传播过程中传播双方所制作、传递和分享的内容。

 

36、健康传播:

是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它是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播、分散、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分类1.自我传播:

指个人接受外界信息后,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心理过程2.人际传播:

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的信息交流3.群体传播:

组织以外的小群体(非正式组织)的传播活动。

4.组织传播:

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直接的信息交流活动5.大众传播:

职业性信息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书籍等大众媒介和特定传播技术手段

37、传播要素:

1传播者2信息、讯息和符号3媒介渠道4传播效果5干扰6把关人7受传者8反馈。

传播关系与传播手段:

1共同经验域2契约关系3反馈

健康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1健康传播活动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2健康传播对传播者有突出的素质要求3健康传播传递的是健康信息4健康传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知晓健康信息,这是传播效果中的最低层次,健康信念认同,态度转变,采纳健康行为,这是健康传播的最高层次5健康传播过程具有复合性:

多级传播,多种传播途径,多次反馈.

健康传播的意义:

1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和手段,贯穿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各项任务之中。

2促进公众健康的手段之一,对目标人群产生多层次的影响。

充分应用健康传播的原理,可为健康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效运用健康传播方法与技巧,有助于挖掘健康教育资源,减少盲目性,提高效率。

39、传播过程模式: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

1)who谁2)sayswhat说什么3)throughwhat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4)towhom对谁5)withwhateffect取得什么效果。

施拉姆双向传播模式:

引入了两个重要的传播要素:

1)符号symbol2)反馈feedback

40、传播的分类:

1)自我传播(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2)人际传播3)群体传播4)组织传播5)大众传播

41、人际传播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来影响或改变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态度和行为的双向交流的过程。

人际传播是信息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其主要形式是面对面的传播,也可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如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1.获得与个人有关的信息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3.认知他人和自我认知.人际传播的特点:

1)是全身心的传播,即人要用多种感官来传递和接受信息2)是全息传播,即信息比较全面、完整、接近事实。

3)以个体化信息为主4)交流充分、反馈及时5)交流的双方角色互换,针对性强。

6)速度慢,信息量少.人际传播形式:

1咨询:

健康教育人员或医务工作者为来询者答疑解难,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健康问题,帮助其澄清观念,作出行为决策。

2交谈或个别访谈:

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传递健康信息,帮助教育对象学习健康知识,改变相关态度3劝服:

针对教育对象存在的具体问题,说服其改变不利健康的态度、信念或行为习惯。

4指导:

通过传授知识和技术,帮助教育对象学习和掌握自我保健的技能.传播技能主要包括说的技巧、倾听技巧、提问技巧、反馈技巧和非语言传播技巧。

43、提问原则(技巧):

1)选择合适的时间2)问话要有所间隔3)提问要明确、简练,少提复合性问题、多问开放性问题5)提探索性问题语气要缓和6)探索性问题适于打破僵局,提问敏感性问题7)避免诱导性问题ROLES:

Relax:

放松、自然、大方Openandapproachable:

坦率、平易近人Leantowardsclient:

身体倾向交谈对象EyecontactSit:

眼神接触Sitsquarelyandsmile:

面对面坐、微笑

行为矫正(是按照一定的期望,在一定条件下,采取特定的措施,促使矫正对象改变自身的特定行为的行为改变过程。

行为矫正由三方面要素构成:

行为矫正对象、行为矫正环境和行为矫正过程)行为矫正对象(根据矫正对象对行为指导的态度分为三类:

需要型、冷漠型和无需要型)行为矫正环境(由行为指导者、场所和矫正时机三大要素组成)行为矫正过程:

就是行为矫正技术的选择和实施过程,其核心是如何针对具体矫正对象的具体行为来应用具体方法。

行为矫正的技术和方法(脱敏法示范法厌恶法强化法消除法)

42、语言交流中CLEAR:

Clarify:

讲述清晰Listen:

认真倾听Encourage:

鼓励表样Acknowledge:

表示感谢Reflectandrepeat:

反应及重复

群体传播是一小群人面对面的或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特点可直接观察的特点1.交流:

小组成员参与到有目的、有意义的语言交谈和/或非语言的交流中,这是一种双向性的直接传播。

信息交流较充分,反馈及时;2.空间:

群体成员之间有一定的身体距离,形成实际或虚拟空间(如互联网“QQ群”进行交流的虚拟空间);3.时间:

群体交流发生在一个可控的时间过程,用于磨合、形成默契的时间依不同群体而不同;4.规模:

群体人数最少是3人,理想人数5-7人,最大规模是13人;可间接观察的特点1.相互依存:

群体成员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完成他/她应该做的那部分;2群体规范:

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信念、思维方式、行为和某种社会身份,如同伴,病友;3.交谈方式:

依交流目的不同,交谈的方式可分为4种类型:

解决问题、争论/对话、提高认知、建立团队意识;4.交流目的:

群体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进行交流。

目标是否达到,可以通过交流的结果、工作质量、成员的满意度和达成共识进行度量;5.认同感:

群体成员认同“我们”与其他人有不同;社会功能:

1.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2.在群体交流中形成的一致性意见会产生群体倾向3.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即在本群体中具有影响力的人,他们有更多的经验或能力,与外界有更多的联系,更易接受新的信息,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具有引导作用。

应用:

1.收集信息2.传递健康信息3.促进态度和行为改变

组织传播:

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特点:

1.是沿着组织的结构而进行的2.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组织传播的反馈是强制性的

45、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是职业性的传播机构和人员,控制着传播的过程和内容2)大众传播的信息是公开的,公共的,面向全社会人群,且传播速度快,扩散距离远,覆盖区域广泛3)传播材料的统一成批生产和重复利用,可保证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4)受众为数众多,分散广泛,是匿名,自由的5)信息反馈间接延缓,且缺乏自发性6)大众传播媒介是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分发系统和设备,决定着信息的物理形式,时空范围、速度和数量

46、大众传播媒介的选择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目标人群,选择传播媒介。

针对性是指所选择媒介对目标人群的适用情况2)速度快原则:

力求将健康信息以最快、最通畅的渠道传递给目标人群。

一般讲,电视、广播是新闻传递最快的渠道3可及性原则:

根据媒体在当地的覆盖情况、受众对媒体的拥有情况和使用习惯来选择媒体4)经济性原则:

就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去选择传播媒介,如有无足够的经费和技术能力制作、发行材料或使用某种媒体。

实际工作中,在通盘考虑上述三个原则后,这一原则可能具有决定性。

47、媒介组合:

是指同一大众传播的媒体计划之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媒体

健康传播材料是指配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使用的印刷材料、声像材料及其他形式的材料。

制作程序1.需求分析与确定信息2.制定计划3.形成初稿4.预实验5.发放生产与使用6.检测与评价制作原则1.需要性:

2.针对性3.可行性4.和谐统一性

预试验意义

(1)加强对目标人群的了解与沟通

(2)有助于提高传播效果(3)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使用

(一)面向个体的材料,材料:

健康教育处方、图片、小册子等;使用方法:

直接发放给个人或家庭;使用技巧:

强调重要性、提示重点内容、讲解使用与操作方法等。

二)面向群体的材料:

材料:

挂图、幻灯、投影、模型等;使用方法:

健康教育培训、专题讲座或小组讨论时的辅助性教材;使用技巧:

面向受众且距离适中、重点讲解、巧妙地运用提问与讨论、结束前要有总结三)面向大众的材料:

材料:

宣传画、卫生报刊、宣传栏等;使用方法:

公共场所或单位张贴;使用注意:

地点便利、位置适宜、定期更换、注意维护和保管。

48、好的讯息具有如下特点:

1)紧扣预期目标和传播主题2)内容准确。

具体、清楚、易懂3)对受众有吸引力,有说服力4)符合目标人群的心理、社会、经济、生活、能力等状况5)适用于所选择的媒介6)适用性强,具有行为指导性

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

1.信息海量2.信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3.信息发布及时便捷4.信息便于检索5.传播方式的“去中心化”

49、健康传播效果的四个层次:

(低——高)1)知晓健康信息2)健康信念认同3)态度向有利于健康转变4)采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50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因素与对策1)传者因素:

做好健康信息的把关人,树立良好的传播者形象,加强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2)信息因素:

提高信息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同一信息,反复强化,注意信息反馈.3)受者因素:

受传者的选择性心理,受传者对信息需求的共同心理特征,受传者接受新信息的心理行为发展过程,受传者对信息的寻求与使用4)媒介因素:

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5)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

如传播活动的时间、天气、地点、场所、距离、环境布置等社会环境:

目标人群的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社会规范、政策、法规、社会支持力度等

51、健康教育诊断:

指在面对人群的健康问题时,通过系统地调查、测量来收集各种有关事实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确定或推测于此健康问题有关的行为和行为影响因素,以及健康教育资源可得情况的过程,从而为确定健康教育干预目标、策略和措施提供基本依据。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及其研究内容

 

双向传播模式引进了两个重要的传播要素:

1)传播符号:

符号(symbol)是信息的载体,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的意思转换成语言、文字、图画、动作或其他形式的感知觉符号。

2)反馈(feedback):

指传播者获知受传者接受信息后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反馈是体现信息交流的重要机制,是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这一传播模式强调传播双方都是传播的主体,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受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33、社会动员:

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的、高效的动员社会的策略和方法,促使社会各阶层广泛地主动地参与,把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目标转化成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社会目标,并转变为社区成员共同的社会行动,进而实现这一社会健康目标的过程。

34、社会动员包括5个步骤:

1)确定目标2)寻找合作者、盟友3)制定行动计划4)实施行动计划5)监测/评价工作结果

健康教育诊断健康教育诊断:

健康教育诊断又称为健康教育需求评估、计划前研究或行为危险因素评估,面对人群的健康问题时,通过系统地调查、测量,收集各种有关事实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确定或推测与此健康问题有关的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