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书基于微课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案例研究.docx
《课题申报书基于微课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案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申报书基于微课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案例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申报书基于微课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案例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
【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基于微课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案例研究
课题名称:
基于微课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案例研究
关键词:
微课信息技术学习者为中心教学案例
申报级别: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课题类别:
专项课题
学科分类:
信息技术
研究类型:
信息技术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
课题设计论证
课题名称:
基于微课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案例研究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开展教育的重要目标。
教育的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教育的实践是形成教育理论的基础,反之,教育理论对教育的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教育已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研究新形式下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相互关系,探讨新形式下新型的教学模式,对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已逐步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完成特定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记笔记,教师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选择教材,指出教学难点和重点,制作试题来进行教学评估,学生处于绝对从属和服从的地位。
这种课堂教学是中学中最常见的活动。
究其原因,在于其明显违背以人为本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以学习者为中心”与“以教师为中心”相对应,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均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
教师应该认识到:
学习必须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第一,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
应该在很大程度上能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反应,建构自己的知识,他们应该通过做来学,而不是被动地坐着听。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应避免用自己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讲授,而应为学生创设能在教室里自由活动的环境,组织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探讨教学内容。
第二,学生应能够共同学习。
老师必须尽量不去孤立学生,不要求学生单独学习,而是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
学习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一起学习,互相探讨、交流观点、提供反馈,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相互学习的机会和让学生感到安全的环境。
第三,学生应学会学习。
一方面,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上课作笔记、课后复习等,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寻求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完美融合(结构性的改变),让高端信息技术更广泛的辅助课堂教学。
同时针对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对此进行深入实践探究,最终在信息化的环境下让学生掌控自己的学习,同时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利用信息技术让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深入。
(2)改变学生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在探索中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并在研究实施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问题意识和合作精神。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培养一支信息应用能力强、学科素养高的教师队伍。
在课堂上,教师先聚焦主要问题,师生互动交流,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
凭借信息化环境,教师通过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在中学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贯彻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书,自己发现,自己创新实践”,从而探索出“信息化环境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改变有效途径、方法和策略。
依据总体目标,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可以分解为成果目标和实效目标两个层面。
成果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创新要求和终身学习的个体人生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实效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凭借信息环境,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更有效地“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引导初中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发展打基础的新型教学体系;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取得教师创新教育观念的确立和智慧生成的实效。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以学习者为中心”与“以教师为中心”相对应,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均以学习者为中心。
这一模式要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要尽量让学生自己控制学习内容和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来,鼓励学生更多地负责自己的学习。
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而是“促进”学习者自我实现其潜能。
2、信息化环境能促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形成。
首先,信息化环境打破了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的界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自由度明显增强。
其次,网络化的学习环境能使传统教育形式的不同优势得以综合,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再者,信息化环境有益于对教师、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生家长的培训和实时联系,有利于构建无缝的教育体系。
3、信息化环境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或重要补充或一种平行的形式,在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是一种教学的手段。
提出这样的观点,其创新之处在于把“信息化环境”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运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之中,借助信息技术的教学媒介
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来。
甚至将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网络资源合理地向课外延伸,力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新等各方面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步骤。
本课题计划从2016年9月开始至2018年7月结束,历时两年完成,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准备和策划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0月)。
组织课题组的主要成员进行调研、策划、分析、筛选和梳理相关理念和需要研究的问题,制订出具体实施方案。
该阶段应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制定实验计划,完成开题报告,召开开题会,组建课题组。
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和国内已有的先进经验,作好理论上的准备。
建立相应的组织制度,建立科研档案,确定我校七至八年级为实验对象。
探讨课题研究的时代性,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整理开展研究前的各种数据资料,每位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班级学生发展特点,初步拿出达成目标计划。
第二阶段:
深入研究实施阶段(2016年11月-2018年3月)。
此阶段为课题正式启动、深入研究时期。
课题组完善、细化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课题开题活动,接受专家组的指导,进一步对研究方案做出修改。
确定年度研究的重点,进行集体公关和实验,成型性的成果开始推广运用。
各实验教师严格按课题实施计划开展实验,完成以下工作:
1、开展系列活动:
根据实验目标体系,对学生逐步实施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渗透的培养训练。
确立特定对象进行跟踪研究,并根据反馈信息对训练内容与方法进行及时调整,以期最佳效果。
有计划地进行班级活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渗透培养的指导,并进行经验交流。
总结教育教学情况,组织研讨、学习,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2、各实验教师严格按照课题方案操作,以随笔、日志的方式及时记录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取得的成绩,积累课题研究过程中收集或形成的所有素材,写好实验感悟、后记。
每月开展一次研讨活动,对教师开展实践的情况,学生和班级建设的情况作以分析,对阶段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对原方案加以相应的修改与调整;
3、在课题中期2017年9月举行一次专题研讨会、汇报活动。
结合教学实践,将课题研究理论化,探索、总结课题研究的校本意义和社会意义。
形成课题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
全面总结阶段(2018年3月-2018年7月)。
落实课题研究总结,提炼经验,汇总成果,提交课题鉴定材料;为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成果作准备,完成以下工作:
1、课题组成员整理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原始资料、相关研究成果(如论文、教案、课件、讲座、活动资料等),对课题研究的全程工作进行反思、提炼,并提供给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员,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
聘请专家进行成果鉴定。
2、形成课题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辅之以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通过调查、问卷、观察、座谈等测试手段,综合分析实验对象的发展状态,以积累生动、典型、详实、科学的研究材料,为圆满结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预期研究的成果:
研究报告或论文,其他有关资料
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校领导高度重视,制定相关制度保障课题严谨、顺利的实施。
2、课题组织形式:
由郝俊莉老师担任课题负责人,将本课题的管理纳入学校常规管理之中。
3、本实验属于学校的科技创新工作整体改革实验,因而拟采用“全校铺开,典型引路,强化过程,教学相长”的策略,其原则主要有五个,即:
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体验性原则、活动性原则。
4、每位实验教师应有制定一个本人课题实施计划、总结、相关论文、案例和图片资料。
5、资源保障。
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充分加以利用,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6、课题参与人员具有中教高级、中教初级职称,具有研究生、本科学历,参与过全国大型课题的研究与推广,可切实保障研究水平和研究时间。
年轻教师居多,具有较强的处理突发应急问题的能力及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7、资料设备、科研手段及经费保障。
应用学校现有科研设备,充分保障课题的顺利实施。
课题可行性分析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信息时代所要求的人才素质必须具备相关的科学信息素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培育虽然可以通过直接学习信息技术获得,但是最为有效的方式是与学习内容相互整合,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达到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渗透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其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在此同时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间相互渗透的教育也倍受关注,并为众多研究者和教育者所研究和应用。
本文针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案例研究,在详细分析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行动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以初中数学、语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为例,探索了在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从技术支持和信息化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一些有关现代教学设计的特征和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新型课堂教学设计原则并进行实践和反思,通过分析得出一些启示。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地支持教学,有利于使得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真正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全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从教育创新的需求、教学变革的时代机遇、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说明了这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并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的思路与研究的方法。
第二部分给出了诸如“问题”、“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等一些相关的概念,并从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整合的可能性等方面阐释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就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教学设计、系统科学的新发展与教学设计、现代教学设计的发展特征、课程实践中技术应用的现状四个方面对现代教学设计的特征做了一定的论述。
第四部分从六个方面较为详细的给出了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新型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第五部分分别从实践的流程、实践策略、实践成果以及利用技术进行教学实践的探索与反思等几个方面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以及一些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有待继续探讨的问题或疑难。
参考文献TowardadesigntheoryofproblemsolvingDHJonassen-《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Development》-2000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张屹,祝智庭-《电化教育研究》-200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李克东-《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苑永波-《中国电化教育》-2001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苑永波-新世纪全国网络教育学术研讨会-2001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解月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一般的问题解决模式高文-《全球教育展望》-1999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师书恩-《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论课程行动研究—兼论头脑风暴法和中立主席法陈柏华-《外国教育研究》-2001技术进化与学习文化——信息化视野中的学习文化研究胡小勇,祝智庭-《中国电化教育》-2004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张树奇,汪旺根-《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化学网络教学课件的全新模式董金水-《化学教育》-2004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的定位孙丽-《中小学电教》-2003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创新任友群-《教育发展研究》-2004走向智慧教育:
探究性课程的设计——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博士访谈周加仙-《全球教育展望》-2003 基于Web的网上教学系统的设计赵双萍-《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02
预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