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声字解读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19263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声字解读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形声字解读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形声字解读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形声字解读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形声字解读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声字解读上.docx

《形声字解读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声字解读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形声字解读上.docx

形声字解读上

形声字解读(上)

【提要】从有无声标角度看,汉字的造字方法只有“两书”:

形意法和形声法。

形声字的形意符不表具体字义,只表字的抽象意类所属;声韵符不标注字音,只标示该字的韵部所属。

“形声字”实际上应称为“意韵字”。

形声字的声韵族中,韵母存在“韵辙联通”现象。

声韵符到今天始终都在为标注字音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所蒙受的千百年的冤枉委屈应得以洗雪。

形声字的构成,自有其清晰严整的规律。

形声字是完全可以解读的。

【导语】形声字的解读问题是个老问题,老到起码有两千岁,因为从许慎所著汉语史上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开始,人们就不大明白为什么形声字的很多声旁不太管用。

到现代人手里,这个问题就更厉害了。

据统计,现在声旁能正常工作的,只有25%左右。

也就是说,有75%的形声字,其读音是模糊的。

考虑到形声字在汉字中所占比例之大,这个问题是令人震惊。

一般认为,形声字在汉字中占有95%的高比率。

即使把字数限定在3500常用字内,这个百分比至少也有90%。

那么,在常用字中,形声字就是3150字。

这些字中,有75%字音难以读准,那就是2360多字。

这么大的数字,还是很惊人的。

由于这个问题的长久存在,受影响最大的是识字教育。

后来人只是从许慎《说文解字》的《序》中知道,周朝的国子监里,“(依据)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后人始终弄不明白,周代人是怎样用“六书”为学童文字启蒙的,为什么现代人用起来就不好使了呢。

其实,不但现代人不明白,至少2200多年前的秦代,人们就已经弄不明白了。

李斯那作为“书同文”字形规范和国家标准的汉字启蒙教材《仓颉篇》,所使用的识字方法,就已经开了摒弃字理、多读多背、死背硬记的先河,可谓后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滥觞。

针对“三百千”识字方法的弊端,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终结了这种识字方法,改为分散的“随文识字法”。

满以为这种“随文识字”给每个字的出现找了一个温暖的家,自然应该比“三百千”识字法有更好的表现,然而人们逐渐认识到,其识字效果竟还大大不如被人废弃的“三百千”。

因此,这种“随文识字法”逐渐被人们所厌弃,也是必然的事。

上世纪的80年代,识字改革已形成高潮,各种识字方法如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可惜,不管什么识字法,面对90%的形声字而束手无策,就不是一个成功的识字法。

我们已经不无遗憾地看到,多少识字法,莫不在形声字这只拦路虎面前败退下来,裹足不前,无所作为。

期间,不时有人主张依据汉字科学,按照每个字的造字原理来“科学识字”。

不过,现在的汉字科学,对形声字的解读问题,并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阐释,这就大大降低了“科学识字”的科学性,甚至让人怀疑,这种“汉字科学”难道真地存在吗?

长时间来,多少为解决形声字的解读这一老大难问题而辛勤努力,百折不挠,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本人也不顾地厚天高,莽撞地裹挟入这支队伍,与众人一起,试着来破解这一千古迷局。

一、形声字——汉字的主流和高级形式

自古及今,在识写和使用汉字时,面对一个个面孔各异的方块字,有些人不免会产生种种疑问。

这个字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为什么这么念?

为什么有这个意思?

为回答这些追问,早在1900多年前,汉代的文字大家许慎,就从造字方式的角度,提出“六书”理论,并依此撰写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

许慎的书,对当时的9353个汉字的形、音、义各方面,一一作出了回答,成为近两千年来文字学领域的颠峰之作。

后人针对“六书”理论的某些缺憾与不足,不时有不同说法。

清戴震提出“四体二用”说,今人唐兰首倡“三书”说。

近年来,甚至有人提出“十书”说。

但不管几书说,“形声”这一书的地位是确定而牢固的,得到大家的一致公认,争议只在其它几书之中。

笔者认为,如果以“有无声音”标志为标准,汉字则只分为两类:

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亦即“两书”。

非形声字中,不论是单体象形因形见意,还是合体象形拼形会意,都是围绕着形与意的关系这一核心,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因而,把这类非形声字称为“形意字”最为合适。

当然“形意字”还可以往下再分为不同的小类。

从形意字和形声字的关系来看,形意字是由图画文字简化抽象而成的最早的文字,是汉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正是有了“形意字”这一雄厚基础,才有形声字的产生和发展。

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这千百个形意字作为基础,肯定不会有形声字的产生。

不过,与形声字相比,形意字毕竟只是汉字发展的原始形式和低级阶段。

同样可以设想的是,没有形声这种形式的出现,汉字恐怕就难以得到发展,甚至难以存活和流传下来。

仅凭千百个形意字,不可能满足记录汉语的需要。

我们知道,世界上考古发现的另外几种古文字,都和汉字一样,脱胎于图画,以形表意。

我不知道它们的消亡是否和解决不了字音问题有关,但汉字确实是由于形声方法的出现,才最终解决了汉字发展道路上字音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几千年前的我们的先民们,不知哪一个聪明人,在一个形意字旁,标注了另一个形意字的音,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字。

这种字,既能表达出长期以来难以表达的意义,更能读出其字音来。

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自有文字以来始终困扰着人们的一个大难题。

从那一时刻起,汉字就同其他文字产生了本质上的区别,划清了彼此的界线而从此分道扬镳了。

这一形声法,有效地解决了汉字的形、音与义之间的关系问题,为汉字的大发展开辟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

而其他古文字,或因无法解决形、音与义的关系问题而不得不忍痛舍弃了字形,只用抽象的字母去单独记音,拼音辨意了。

回望人类文字发展的历史,我们真要为形声法在当时那一关键的历史时刻所立下的伟大功绩而高声喝彩。

汉字到底产生于何时,现在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甲骨文的出土,让我们知道了,商朝的甲骨文字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当时的人们,早已解决了形声字问题,甲骨文中的形声字已占20%以上。

到了两千年前的许慎手中,形声字已达80%以上;到现代,更占到90%以上。

可见,形声字是汉字的主流和高级形式。

可以说,汉字的繁荣和发展,实际上就是形声字的繁荣和发展。

由此可见,无论从汉字的数量上,还是性质上,或是发展史上,形声字都占有十分独特的、绝对重要的地位。

历来各种关于汉字构成的理论,不管是几书说,都没有对形声字的重要地位给予尊崇和重视,只是把形声字这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高级别的汉字等同于其他各类低级别的汉字。

在汉字研究中,人们只是对各种造字法均分力量,作平面研究,并且只满足于说明各种造字法古时的存在,并不用以指导当今汉字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实践,不去对汉字特别是形声字做彻底的清理,更没有总体的宏观阐释。

传统上普遍认为,由于汉字流传时间悠久,地域辽阔,形声字的实际读音已与作为声音标志的声旁的读音,相吻合的很少,绝大多数已不相吻合,有的甚至相去甚远。

一些看似形声的字,根本无法辨识,令人如坠五里雾中,形声字领域一片混乱,令人只能望而却步了。

可以说,汉字的问题,首先是形声字存在的问题。

汉字混乱,主要是由于形声字混乱无序;汉字难学,主要原因在于千百年来形声字始终处于纷纷扰扰、杂乱无章的局面,至今难以理出一个头绪。

二、形声字因声求义,以声为义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

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中,音义与语言的关系更为密切,正如现代文字学家唐兰所指出:

“一个字的音和义,是属于语言的。

”周作人说得很有意思,他在《十山笔谈》中批驳“汉字难”论时曾说:

“汉字难学乃是外国人的说法,……若是在中国人,他平常说的是从母亲怀中学来的中国话,一个字的音与义原是熟悉的,余下来的只是一件事,即是认字形,这工作已经只剩三分之一了。

”由此可知,一个字的音与义,要到口语中去寻求,也只能由语音来提供答案。

汉字依据“两书”所划分的“形意、形声”两类字,音与义对口语的依赖程度是不一样的。

形意字:

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是具象的,明摆在人们眼前,可直接缘形见意或拼形会意;唯有字音,则需完全依赖于口语。

例如“象”字,眼前就是一头大头大耳长鼻子的大象;“叶”字,眼前就是细树枝上挂着一片叶子,原本是对生的两片,右边的一片已经掉落,只留着一段叶柄。

看见了字形,头脑中很容易幻化出实物图形,口中不由得喊出名称,由此,字音就自然出来了。

即使像“保”这样的因长期流传,几经规范而早已固定下来的现代字形,只要联系甲骨字形就可知道,“保”字的两个部分原来是一体的,是一个大人,手臂环绕到背后,背着一个小孩,就是右面的“子”,“口”是小孩的头,“十”字是小孩的身子和双臂。

下面的一撇一捺,原来是由于字形规范而被断开的大人的手。

了解了字形演变的曲折经历,面对现代字形,人们的眼前自然会浮现出一个小孩,被大人(父母)紧紧环护在后背上,攀岩跳涧,狩猎采食,躲避危险,逃离灾难。

人们会在想象中把字的两部分联系起来,把“亻”中代表手臂的那一撇与右边的那一撇一捺还原成一支完整的手臂。

人们会很自然地说出这个字是口语中保护、保守的“保”,字音也就出来了。

原来这个“保”字根本就没有“呆人”的意思,和“傻子”没有任何关系。

表现大象、叶片、保护这样的客观事物的图画,摆在不同民族人们面前,各族群人们的叫法是不同的,而在作为抽象简笔画的汉字“象、叶、保”摆在中国人面前,他们只能依据自己的语言而发出每个字的特定读音。

据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形意字的形音义三要素中,字形确实可以直接表义,但字音,也确实只能从语音中来来。

那种认为汉字可不经过语言而直接表义的说法,刻意在割裂汉字与语言的血肉联系,是十分错误的。

形声字:

其字形是由两种抽象符号构成,字形对于字义是虚幻的,不能直接表现字义,字的音义两方面都要返回到口语中去寻求。

其实,古人早就看到了这一点。

宋代小学家郑樵曾指出:

“(六书中)五书尚义,谐声尚声。

”他又慨叹:

“文字之用,莫博于谐声,莫变乎假借。

因文而求义而不知因声以求义,吾未见其能尽文字之情也。

”他主张,形意字,“因文而求义”;形声字,“因声以求义”。

他的观点多么明晰、准确。

三、认清声韵符的庐山真面目

传统认为,形声字“形旁表字义,声旁标字音”,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首先,“形旁表字义”的观点是荒谬的。

形意字进入形声字成为形意符以后,变成了一种抽象的指示符号,提示本字的意类所属。

“两分”后,形意符相对集中,它的这种抽象性,表现得更加明晰凸显。

如“摸、掏、揉、挠、扒、扬、抚、扪、抡、护”等字,字中的手旁并不表示具体的字义,只提示人们这些字都属于与手有关的同一个意义类别。

如果说手旁这一意类符号表示的是具体的字义,那么,在3500常用字的形声字中,带有“手”旁的,共有160字,这160个字不是就都表示同一个意义了吗?

每个字的具体字义是什么,形意符本身无力回答,只能从意义类别上略微提示一下,具体字义还要靠字音来回答。

其次,“声旁标字音”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声旁的真实面目,说来话长,只能慢慢分析。

既然形声字的字义要返回口语,靠字音来揭示,那么,就要读准字音,以便与口语中早已熟悉且不知讲说过多少遍的该字音义相对应,从而实现“因声以求义”。

然而,形声字要“读准字音”,谈何容易!

因为,我们手中仅有的一条可资凭借的线索——声旁,似乎历经三千多年雨雪风霜的侵蚀,早就变得凌乱不堪、面目全非了。

据统计,声旁还能正确标注字音的,只占25%。

尽管如此,要想解决形声字的字音问题,也只能从声旁入手,没有别的路径和方法。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看待和评价声旁的真实作用这一解决形声字字音的核心问题。

研究中摸索到,把同一声旁的形声字集中到一起形成一个个的字族,进而归纳分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们先来看一个声韵符在为形声字标音时,它本身字音所起的作用。

请看下面两例:

(1)“马”族:

马-妈吗码玛蚂骂

(2)“尞”族:

尞-撩僚嘹缭燎镣

平素分散的字现在集中在一起,多么清晰,多么整齐!

上面两例,每族中的各个字的字音与声旁本身的字音之间,不但韵母相同,而且声母也相同,只有少量的字声调与声韵符存在差异。

不过,这样的例子是很少的。

再看下面的例子:

(3)“秀”族:

秀-绣锈透诱

(4)“果”族:

果-裸裹棵颗课

(5)“我”族:

我-鹅俄蛾饿

例(3)“秀”族中,“绣、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