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县阿岗镇四号煤矿开发利用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8886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53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平县阿岗镇四号煤矿开发利用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罗平县阿岗镇四号煤矿开发利用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罗平县阿岗镇四号煤矿开发利用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罗平县阿岗镇四号煤矿开发利用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罗平县阿岗镇四号煤矿开发利用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罗平县阿岗镇四号煤矿开发利用方案.docx

《罗平县阿岗镇四号煤矿开发利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平县阿岗镇四号煤矿开发利用方案.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罗平县阿岗镇四号煤矿开发利用方案.docx

罗平县阿岗镇四号煤矿开发利用方案

罗平县阿岗镇四号煤矿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昆明煤炭设计研究院

二○○九年七月

罗平县阿岗镇四号煤矿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工程编号:

F1558

工程规模:

3万t/a

 

院长:

孙涛

总工程师:

杨纯东

项目负责:

龙阳友

 

昆明煤炭设计研究院

二○○九年七月

参加编制人员

专业

姓名

职务及职称

采矿

黄锐

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采矿

卢华先

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采矿

龙阳友

项目负责、助理工程师

总图

王建华

工程师

总图

张文俊

助理工程师

 

图纸目录

顺序

图纸名称

图纸编号

比例

新制

采用

1

矿井开拓方式平面图

F1558—109—1

1:

5000

2

矿井开拓方式剖面图

F1558—109—2

1:

1000

3

矿区地面总布置图

F1558—490—1

1:

5000

4

采煤方法图

F1558—157—1

见图

 

附件:

1、设计委托书;

2、采矿许可证(副本)

3、矿井瓦斯等级鉴定证书;

4、煤自燃倾向性等级鉴定报告;

5、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

6、关于《云南省罗平县阿岗镇四号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曲国土资储备字[2009]353号);

7、关于《云南省罗平县阿岗镇四号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曲市矿评储字[2009]353号);

8、云南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文件(云煤整合[2008]31号)“云南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曲靖市罗平县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的批复”。

1矿区概述

1.1地理交通及矿区现状

1.1.1矿区位置

罗平县阿岗镇四号煤矿位于罗平县城北西,平距约25km,地处罗平县阿岗镇木冲格村委会境内,矿区地理坐标:

东经:

104°17′59″~104°18′14″

北纬:

26°21′18″~26°21′37″

1.1.2交通

矿区北部有至罗平县的简易公路相通,至罗平县城50km(其中40km为沥青路面),至曲靖市85km;矿区东南有南昆铁路及324国道经过罗平县城,交通尚属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1-1-1)。

1.1.3地形地貌

矿区属侵蚀、剥蚀中低山地形地貌,最高点为矿7拐点山顶。

海拔高程+2092.4m,最低海拔位于矿区东南边桑田溪沟处。

海拔高程+1877.30m,相对高差215.1m。

一般标高为+1900~+2000m。

西部、南部地形相对较陡,地形坡度一般为10~30°,局部达35°;中部及北部地形较缓,地形坡度一般为8~20°。

1.1.4气象

矿区气候为高原性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

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为霜冻期,5~9月份为雨季,尤以7月降雨量最大,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0%,年平均降雨量为1169mm。

年最高气温34.9℃,最低气温-6℃,年平均气温15℃,该区冬春干旱,气候干燥,夏秋多雨湿润,且冬寒夏温、春暖秋凉的气候特点。

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最大风速7级。

1.1.5地震

该区有历史记载以来,地震17次,最大级别3.9级,从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

据云建抗[1993]第44号文,罗平县地震烈度为六度区,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分组为第三组,属稳定区域。

图1-1-1交通位置

1.1.6工农业概况

居民以汉族为主,有少量彝、苗族,经济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产品为玉米、马铃薯,农作物主要有烤烟、油菜、生姜等。

工业以乡镇小煤矿为主,电力、通讯较为便利。

1.1.7企业性质

该矿属私营企业。

1.1.8煤矿开采现状

阿岗镇四号煤矿建矿于1996年,1997年正式投产。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短壁式工作面,一次采全高。

开采顺序从高向低逐步回采。

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主要提升巷道及运输大巷为砌碹支护,次要巷道为木棚支护。

回采工作面用金属支架支护。

矿区范围内现有五个井筒,其中未报废的有主斜井和回风平硐两个。

主要开采M5和M9煤层,巷道控制的面积为265000m2,巷道控制主标高1910m,矿井初见水位标高为1948.43m,矿井涌水量旱季为216m3/d,雨季430m3/d,巷道局部有滴水,滴水位置多分布在煤层附近,或沿裂隙带中渗出,无明显涌水点,整个巷道中以沿裂隙带和层面间渗水为主,多见渗水和滴水汇集后自然排泄至水仓后用抽水机排放至地表,自建井至今未发生过淹井,涌水等水患事故。

阿岗镇四号煤矿原煤主要用作动力用煤,现原煤产品生产成本150元/吨,销售价格280元/吨。

1.2编制依据及设计原则

1.2.1编制依据

1、关于《云南省罗平县阿岗镇四号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曲国土资储备字[2009]353号);

2、《云南省罗平县阿岗镇四号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曲市矿评储字[2009]353号);

3、《云南省罗平县阿岗镇四号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4、国土资源部制定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

5、《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6、设计委托书;

7、《云南省煤矿矿井瓦斯等级鉴定证书》;

8、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鉴定报告;

9、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

10、云南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文件(云煤整合[2008]31号)“云南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曲靖市罗平县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的批复”。

1.2.2设计原则

本着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安全可靠、方便实用及有利于矿井建设的指导思想,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原则如下: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矿产资源法》和《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按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编制。

2、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监察局2007年颁布的《煤矿安全规程》,结合矿井具体情况,根据矿井地质情况及煤层赋存条件,尽量采用与矿井相适应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使之达到正规的、安全的、稳定的生产,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尽量做到布局合理、生产集中、系统完善、环节畅通,使矿井能够实现以矿养矿,由小到大逐步发展的目的。

4、提高矿井技术装备水平,完善安全设施,充分、合理利用原有井上下工程、设备和设施,降低矿井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5、重视环境保护,采取必要措施,减少矿井生产对环境污染。

2产品需求及市场预测

2.1产品性质及用途

M3煤层为特低全水分、中灰、低挥发分、特低硫、特低磷分煤。

M5煤层为特低全水分、中灰、低挥发分、特低硫、特低磷、高热值煤。

M6煤层为特低全水分、中灰、低挥发分、特低硫、低磷、高热值煤。

M9煤层为特低全水分、低中灰、低挥发分、特低硫、特低磷、特高热值煤。

按中国煤炭分类标准(GB5751-86)和工业部门对煤质的特征要求标准分类:

当精煤灰分为10%时,理论精煤产率达66%,理论分选密度为1.45g/m3,未扣除沉矸的δ±0.1含量为65%,扣除沉矸的0.1含量为73.2%。

煤炭可选性等级,属“极难选”。

当精煤灰分为13%时,理论精煤产率达82%,理论分选密度为1.62g/m3,未扣除沉矸的δ±0.1含量为11%,扣除沉矸的δ±0.1含量为12.4%。

煤炭的可选性等级,属“中等可选”。

各主要煤层经洗选后,灰分含量都能降低,但达不到炼焦用煤要求,只能作炼焦配煤。

2.2市场预测

2.2.1近年煤炭需求量

2006年云南省原煤产量已达到7339万t。

根据预测分析,2010年前,云南省电力新增装机容量将主要以火电项目为主,电煤需求将从2003年的1380万t增加到2010年的4100万t。

以合成氨、煤气化和煤液化为主要方向的煤化工项目将在2010年前相继投产,对煤炭的需求量将从2003年的470万t增加到1700万t。

冶金工业对焦炭和无烟煤的需求量将从2003年的370万t增加到1300万t。

焦化项目对煤炭的需求也将从2003年的800万t增加到3100万t左右。

建材工业对煤炭的需求也将从2003年的380万t增加到800万t。

为给“工业强省”计划提供可靠能源保障,云南省“十一五”规划煤的产量将达到1.1×104万t,选煤产量3000万t,焦炭产量1200万t,煤炭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

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

煤在冶金工业中是一种重要原料,有煤才能炼铁。

煤也是主要的动力燃料,它是我国主要能源之一。

宣威市工业较为落后,主要工业有白水江电厂、水泥厂、化工厂等。

宣威市的煤炭除了满足本地需要外,还销往外地。

产品供不应求。

2.2.2产品价格分析

根据现行市场调查分析,该矿原煤综合生产成本为150元∕t,原煤综合销售价格为280元∕t,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在没有新的能源替代之前,煤炭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将继续保持能源的主导地位,市场前景看好。

3矿区地质及矿产资源概况

3.1以往地质工作及矿区与总体规划的关系

3.1.1以往地质工作

矿区属圭山煤田北部。

解放前曾有王竹泉、路兆洽、徐铁良、金耀华等人对该区进行调查,提交《师宗、陆良、泸西、路南间圭山煤田报告》,仅对圭山矿区地质情况一般了解。

1977年12月云南省地质局第二区域地质调查队在该区做过区域调查,提交1:

20万罗平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995年4月~1996年12月,云南省一四三煤田地质勘探队在圭山煤田北部进行找煤地质调查工作,提交了《云南省富源县、罗平县、师宗县圭山煤田北部1:

5万地质填图总结报告》。

2001年9月~2002年5月,云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在该区进行1:

10000地质普查填图工作,并提交了《云南省罗平县木冲格煤矿勘查报告》。

估算煤炭资源量为8515.7万吨。

该报告经云南省煤田地质局审查批准。

2003年8月~2004年4月,云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在煤矿南部的金成煤矿进行过1:

5000的详查地质工作,并施工了102号、202号、302号三个钻孔(进尺共计:

1228.11m)及相应的详查工作量。

2004年9月,受业主委托,云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在罗平县阿岗镇四号煤矿做了储量核实工作,编制了《云南省罗平县阿岗镇四号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以云国土资储备字(2004)80号文审批,评审通过的保有资源储量122b+333类149.3万吨,采空区消耗资源量122b类34.7万吨。

3.1.2矿区与总体规划的关系

云南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文件(云煤整合[2008]31号)“云南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曲靖市罗平县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的批复”,罗平县阿岗镇四号煤矿属单独保留型矿井之一,本次设计仅为延续办证。

该矿井采矿权范围和划定的开采深度,与相邻煤矿无重叠现象,无矿权纠纷。

3.2矿区地质特征

3.2.1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

1、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1、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3、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T1k);4、三叠系下统飞仙关(T1f);5、第四系(Q)。

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平均厚213.74m。

含煤9~13层,一般8层,煤层总厚约6.63m,含煤系数为3.15﹪,由上至下可分二个段。

(1)龙潭组一段(P2l1):

上至M9煤层的底板,下至P2β玄武岩顶界,平均厚178.92m。

岩性主要为浅灰、灰白、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为主,局部间夹细砂岩及薄煤层。

中下部含大量黄铁矿结核。

含不稳定薄煤层7~11层,仅有M10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厚度约0.30~1.00m.

(2)龙潭组第二段(P2l2):

上至M7煤层的顶板,下自M9煤层底板,地层厚23.55~51.12m,一般厚约34.82m,为矿区主要含煤段。

岩性主要为灰色、浅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岩。

含稳定煤层2层,编号为M7煤、M9煤,仅M9煤可采,可采厚度一般为2.00m。

2、二叠系上统卡长兴组(P2c)

上以M1煤层顶界,下至M7煤层顶板,厚度为36.31~132.34m,一般厚度为52.97m。

岩性主要为灰色、浅灰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间夹泥岩、细粒砂岩及煤层;富含植物碎片化石。

一般含煤3~9层,含主要可采煤层M3、M5煤层,厚度约为0.82~1.52m。

与下伏龙潭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3、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T1k)

为灰绿色、灰色中厚层状的粉砂岩、细粒砂岩、泥质粉砂岩组成,泥质或钙质胶结。

底部3~4m处含2~3层稳定的硅质条带和少量海豆芽动物化石,是划分该组与长兴组(P2c)的可靠标志。

地层厚度为119.00~140.74m,一般厚度为129.90m。

与下伏地层长兴组呈整合接触。

4、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

矿区仅出露飞仙关组(T1f1)第一段。

岩性以暗紫红色,中厚层状的细砂岩、粉砂岩为主,间夹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含有蠕虫状方解石,厚约96.03~135.78m,一般厚111.30m。

5、第四系(Q)

为残积、坡积、崩积、冲积的松散砂、泥、砾石等及耕植土,厚度一般为0~20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3.2.2构造

矿区大地构造位于杨子准地台、滇东台褶带、曲靖台褶带的东南部。

在区域上夹持于弥勒~富源大断裂、弥勒~师宗大断裂之间,属于北东向的补腊~宜那向斜北西翼。

矿区整体上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与区域构造基本一致。

现将矿区内地质构造分述如下:

1、断层

矿区内断裂构造相对发育,以斜交逆断层为主。

地面共发现(F1、F13、F19、F20)四条断层,现将特征分述如下:

F1正断层:

位于矿区北部,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60°,断距50~100m,区内长2100m,破碎带宽5m,岩石破碎落,该构造面属Ⅳ级结构面,对煤矿开采有影响,矿井巷道在揭露此断层时,应加强支护。

F13逆断层:

位于木冲格冲沟东岸,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约60o,区内走向长1500m,断距约70m。

断层切割含煤地层,造成长兴组(P2c)底部地层逆冲至龙潭组第二段(P2l2)顶部地层之上,破碎带宽5~7m,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多被泥质和钙质充填,该结构面为Ⅳ级,对煤矿开采有影响,矿井巷道在揭露此断层时,应加强支护。

F19逆断层:

位于木冲格村南部,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65°,区内走向长1100m,断距约30m。

断层切割含煤地层,造成龙潭组地层错位,破碎带宽约3~5m,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发育,断层面属Ⅳ级结构面,对煤矿开采有影响,矿井巷道在揭露此断层时,应加强支护。

F20逆断层:

位于木冲格村东南部,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60°,区内长1130m,断距30m,横向切割矿区所有地层界线及矿区南部走向断裂及斜交断裂。

断层破碎带宽约2~5m,岩石破碎,泥质胶结,断层面属Ⅳ级结构面,对煤矿开采有影响,矿井巷道在揭露此断层时,应加强支护。

2、非构造变动~滑坡

矿区内有木冲格滑坡体。

位于矿区北部,南北长1.94km,东西宽0.58km,面积1.12km2,木冲格小溪一线为滑坡体前缘。

推测滑坡深度约50~100m,属重力滑皱型滑坡。

滑坡范围主要为P2c~P2l2地层,直接覆盖于下伏(P2l1)地层上,层理产状变化大,显得零乱破碎,挤柔现象明显,局部岩石呈碎块状、角砾状。

在木冲格村一带的滑坡后缘可见拽牵滑动面,并伴有泉点呈线状出露。

3、构造变动对煤层的影响

矿区内无明显的褶曲现象,但小断层较多,使煤层产状变化频繁,且空间分布不连续。

构造变动加剧了煤层厚度的变化,特别是松软的煤层(M9煤),在地表或坑道中均可见煤层与顶板间有滑动镜面存在,顶极与煤层相对滑动使煤层受挤压强烈褶皱,结构遭破坏,造成夹矸层数紊乱,与顶底板斜交或顶板突入煤层中,致使煤层增厚或变薄。

4、岩浆活动

区内岩浆岩为含煤地层底部的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其形成时代早于成煤时期,与含煤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矿区范围内未发现其他侵入性的岩浆岩分布,故矿区内煤炭资源的赋存不受岩浆岩的影响。

5、地质构造类型

总体上看,矿区为一倾向南西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13~46°。

区内发育有4条断层,落差为10~100m,对矿区煤层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矿区内无侵入性岩浆岩分布。

综上所述,根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附录D的规定,矿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应属中等类型。

3.2.3煤层及煤质

1、煤层

矿区内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长兴组(P2c)与龙潭组(P2l),地层平均厚266.71m,含煤12~22层,一般为6层,煤层总厚约17.60m,含煤系数为6.3%。

其中不可采煤层11层,无工业价值,故未编号。

可采煤层由上至下分别为M3、M5、M6、M9煤,各可采煤层总厚为4.64m,。

主要为薄至中厚煤层,可采含煤系数1.7%。

平均倾角22°。

现将可采煤层特征叙述如下:

M3煤层

位于长兴组第中上部,上距卡以头组约27.0m,呈层状产出,矿区内分布标高为2050~1750m。

工程控制点有7个,煤层厚度为0.75~1.22m,平均厚度为0.95m。

煤层结构较简单,一般含2层夹矸。

上层夹矸为薄层状泥岩,下夹矸为棕黑色高岭石泥岩,区内本煤层厚度稳定,全区可采,对比可靠,属稳定的薄煤层。

M5煤层

位于长兴组中下部,上距M3煤层6.6~33.10m,呈层状产出,矿区内分布标高为2050~1740m。

工程控制点有9个,煤层厚度为0.85~1.42m,平均厚度为1.12m。

纯煤算量厚度为0.71~1.35m,平均厚度为1.00m。

煤层结构较简单,一般中下部夹有一层棕黑色粗晶质高岭石泥岩夹矸。

区内本煤层厚度稳定,全区可采,对比可靠,属稳定的薄至中厚煤层。

M6煤层

位于长兴组下部地层,上距M5煤层12.20m~22.80m,呈层状产出。

矿区内分布标高为2050~1700m。

工程控制点有7个,煤层厚度为0.84~1.50m,平均厚度为1.06m。

煤层结构较简单,一般含1至2层泥岩夹矸。

煤层算量厚度为0.76~1.02m。

区内本煤层厚度稳定,全区可采,对比可靠,属稳定的薄至中厚煤层。

M9煤层

位于龙潭组二段底部,上距M7煤层约28.92m,呈层状产出。

矿区内分布标高为2000~1700m。

工程控制点有7个,煤层厚度为1.68~2.05m,平均厚度为1.91m。

区内本煤层厚度稳定,全区可采,对比可靠,属稳定的中厚煤层。

2、煤质特征

(1)物理性质和宏观、微观煤岩类型

本区可采煤层多呈黑色,具沥青光泽,均一状,条带状结构。

多呈块状、碎块状、粉末状,内生裂隙发育,断口呈阶梯状及不规则棱角状,硬度中等,性脆,易破碎,煤岩类型为半暗煤,亦见半亮煤,煤岩成分以暗煤、亮煤为主,夹有丝炭与镜煤条带,燃烧时具较强的熔融膨胀性,火焰较长。

相对密度一般为1.40~1.65t/m3。

(2)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

煤质引用《云南省罗平县阿岗四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04年)资料,对矿区内全区可采煤层的煤质进行评价。

现将区内可采煤层主要煤质指标综述如下:

M3煤层

①水分(Mad)

原煤水分(Mad)1.32%。

属特低全水分煤。

浮煤水分变化范围为0.98%。

②灰分(Ad)

原煤灰分为22.43%。

属中灰分煤。

浮煤灰分为12.61%。

③挥发分(Vdaf)

原煤挥发分为17.79%。

属低挥发分煤。

浮煤挥发分为16.36%。

④全硫(St,d)含量

原煤全硫含量(St,d)为0.21%,属特低硫煤。

浮煤全硫含量(St,d)为0.21%。

⑤磷(P,d)

原煤磷(P,d)含量0.010%,属特低磷分煤。

⑥发热量

原煤空气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ad)为27.70MJ/kg。

⑦粘结指数(GR.I)

粘结指数(GR·I)为18.0%。

⑧胶质层指数

X值36.5mm,Y值7.5mm。

区内M3煤层为特低全水分、中灰、低挥发分、特低硫、特低磷分煤。

M5煤层

①水分(Mad)

原煤水分(Mad)变化范围为0.47%~2.82%,平均为0.90%。

属特低全水分煤。

浮煤水分变化范围为0.39%~1.02%,平均值为0.75%。

②灰分(Ad)

原煤灰分变化范围为16.38%~35.00%,平均为24.21%。

属中灰分煤。

浮煤灰分变化范围为9.67%~15.32%,平均值为12.51%。

③挥发分(Vdaf)

原煤挥发分变化范围为16.97%~20.63%,平均为17.87%。

属低挥发分煤。

浮煤挥发分变化范围为15.46%~17.80%,平均为16.89%。

④全硫(St,d)含量

原煤全硫含量(St,d)变化范围为0.13%~0.66%,平均为0.31%,属特低硫煤。

浮煤全硫含量(St,d)变化范围为0.19%~0.24%,平均值为0.20%。

⑤磷(P,d)

原煤磷(P,d)含量0.004~0.025%,平均0.013%。

属特低磷分煤。

⑥发热量

原煤空气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ad)的变化范围为22.59~30.24MJ/Kg,平均为26.97MJ/kg。

浮煤空气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ad)的变化范围为30.56~32.99MJ/kg,平均为31.70MJ/kg。

原煤干燥无灰基高位发热量(Qgr,daf)的变化范围为34.58~36.60MJ/kg,平均为29.78MJ/kg。

浮煤干燥无灰基高位发热量(Qgr,daf)的变化范围为36.31~36.77MJ/kg,平均为36.49MJ/kg。

原煤收到基低位发热量(Qnet,ar)的变化范围为20.42~28.66MJ/kg,平均为24.28MJ/kg。

属高热值煤。

⑦粘结指数(GR.I)

粘结指数(GR·I)15%~84%,平均为61%。

⑧胶质层指数

X值23~38mm,平均31.0mm,Y值3~12mm,平均8.5mm。

区内5煤层为特低全水分、中灰、低挥发分、特低硫、特低磷、高热值煤。

M6煤层

①水分(Mad)

原煤水分(Mad)变化范围为0.40%~0.72%,平均为0.55%。

属特低全水分煤。

浮煤水分变化范围为0.75%~0.93%,平均值为0.88%。

②灰分(Ad)

原煤灰分变化范围为21.45%~27.83%,平均为24.43%。

属中灰分煤。

浮煤灰分变化范围为9.40%~19.74%,平均值为15.36%。

③挥发分(Vdaf)

原煤挥发分变化范围为17.43%~19.94%,平均为18.26%。

属低挥发分煤。

浮煤挥发分变化范围为16.19%~17.64%,平均为16.82%。

④全硫(St,d)含量

原煤全硫含量(St,d)变化范围为0.15%~0.26%,平均为0.22%,属特低硫煤。

浮煤全硫含量(St,d)变化范围为0.14%~0.24%,平均值为0.20%。

⑤磷(P,d)

原煤磷(P,d)含量0.005~0.037%,平均0.02%。

属低磷分煤。

⑥发热量

原煤空气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ad)的变化范围为24.91~28.22MJ/Kg,平均为26.91MJ/kg。

浮煤空气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ad)的变化范围为27.76~32.72MJ/kg,平均为30.61MJ/kg。

原煤干燥无灰基高位发热量(Qgr,daf)的变化范围为34.69~36.24MJ/kg,平均为35.75MJ/kg。

浮煤干燥无灰基高位发热量(Qgr,daf)的变化范围为36.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