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范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70370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七章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七章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七章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七章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范文.docx

《第七章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范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范文.docx

第七章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范文

第七章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

——梁启超

本章提要

♦工业化的内涵与工业化模式。

♦工业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工业化的几种战略方针,如进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综合性的工业化战略等;平衡发展战略与不平衡发展战略。

♦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一节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

一、工业化的内涵

一般认为,工业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狭义的工业化。

认为工业化就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所占的份额上升。

因此,工业化通常指一个国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过程,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化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发展过程。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工业化,

⏹首先要看它的国民经济产值结构中工农业的比例的变化,如果工业产值的比重占50%以上的显著地位,则可以认为具备了工业化的条件之一;

⏹其次,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要超过农业劳动力的人数;

⏹再次,要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

2.广义的工业化

♦认为工业化并不一定是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变,工业化实际上是整个经济的现代化。

现代工业的产生与成长是工业化、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的进步,而且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

♦工业化首要的本质的特征,就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即通常所说的机械化过程,是一场技术革命。

♦工业化包含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

♦工业化的结果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逐步降低。

♦工业化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国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

二、工业化模式

♦根据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以及所面对国际环境不同,大致可把工业化分为4种模式:

⏹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工业化模式;

⏹资本主义不完全市场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1.自由经济工业化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英国。

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先驱,其工业化始于18世纪60年代,完成于19世纪60年代。

美国紧随其后,其工业化始于18世纪90年代,完成于19世纪80年代。

由于这两个国家实现工业化时正值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因此,该模式也就被称之为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工业化模式。

这种工业化模式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自发地发展起来的。

(2)追求利润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市场机制对要素资源配置进行合理的调节,政府的行政干预极少。

⏹(3)借助奴隶和非法掠夺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2.不完全市场经济模式

♦工业化起步较晚的国家以及二战以后兴起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类型,如日本、韩国和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其中以日本为典型代表。

由于这些国家走的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经济基础、政治体制等方面和早期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并无本质的区别。

但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其工业化道路具有自己的特点。

(1)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大大加强。

(2)市场机制不完全,打破了市场机制对投资规模、方向和速度的制约。

⏹(3)资本形成主要采取由政府无偿征收赋税(尤其是农业税)的形式直接转化为资本。

⏹(4)政府的投资优先发展重工业,受市场机制调节的私营企业仍然采取从棉纺织工业起步,遵循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古典顺序。

3.中央计划经济模式

♦高度集中、行政直接指导经济活动,高积累、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

缺乏理论准备,“急于求成、盲目求纯”的主观指导方针,红色政权面临外国武装干涉和颠覆威胁的客观形势。

苏联最先采用,东欧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效尤。

其特点:

(1)以建立公有制、消灭私有制为目标,采取国有化、集体化的方式,形成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

(2)以计划调节作为经济运行的惟一调节手段,依靠行政方法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统一领导和直接管理。

⏹(3)在中央指令性计划约束下,高积累、高速度建立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

⏹(4)表面充分就业,但实际上存在大量潜在失业人口,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低。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各国纷纷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对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进行调整,即由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其中以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建立的模式为典型代表。

(1)采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2)充分认识到市场调节也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调节手段,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重视农业的发展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

⏹(4)工业化的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改变过去“高积累、高增长”的工业化模式。

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模式选择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工业化初始条件与当年的发达国家有巨大的差别。

发展中国家不具备完善的市场体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受到了诸多阻碍。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要政府的力量。

韩国工业化的进程

♦在过去的40年中,韩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8%以上,创造了“汉江经济奇迹”。

♦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十一大贸易国、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韩国的工业化之路

♦工业化几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梦想。

韩国不断增加它在制造业部门的投资,现在已经实现了全面工业化,农业产值下降到5%以下,制造业所占的份额上升到了30%以上,服务业则达到50%以上。

最初在韩国经济增长中领先的是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特别是纺织业。

此后是重工业和化学工业。

现在,在不到两代人的时间内,韩国便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船舶、电子、半导体和汽车制造国之一。

♦曾经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农业国之一的韩国,从1962年开始认真着手发展经济。

韩国的第一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62~1966)的重点是为工业化打好基础,这一计划成功地开始并加速了韩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出口为增长发动机的外向经济发展战略,大大地促进了韩国经济的根本转变。

从1962年直到1997年,韩国国民总收入由23亿美元增加到4740亿美元,增长205倍;人均国民总收入由87美元增加到10307美元,增长117倍。

♦韩国已度过了1997年下半年开始的金融风暴。

韩国的外汇储备1997年底仅有38亿美元,到2000年1月则已跃升为768亿美元。

韩国的信用程度定级已恢复到投资可靠程度。

第二节工业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工业化与经济增长

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

传统农业社会的收入水平是十分低下的,经过工业化收入水平得到大幅度的增加。

各区域人均GDP与工业化(1960—1996)

二、工业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1.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工业化表现为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所占的份额上升。

进而,工业的发展有促进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行业的发展。

因此,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

♦配第—克拉克定理对就业结构的变化作了阐释。

库兹涅茨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研究了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产业结构的变化状况

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2.工业化与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1)霍夫曼(Hoffman,W)在《工业化的阶段与类型》(1932)中分析了工业化与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他把工业划分为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把两者产值之比称为霍夫曼系数:

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投资品工业净产值。

霍夫曼的分析是以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之间的净产值相对份额的变化为基础的,他指出,在工业化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比率在6:

1和4:

1之间,即5(±1.5):

1。

者就是说,在100元工业净产值中,约有84元为消费品净产值,约有16元为资本品工业净产值。

在第二阶段,霍夫曼计算的的两种工业净产值比率是1.6:

1和3.2:

1之间,即2.5(±1.5):

1,就是说,在全部工业净产值中,消费品工业占60%到78%,而资本品工业占22%到40%。

在第三阶段,两种工业净产值比率在0.6:

1到1.5:

1之间,即1(±0.5)之间,消费品工业净产值占全部工业净产值的比率在40%和67%的范围之间,平均起来,这个阶段的工业净产值为对半。

♦可见,霍夫曼系数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下降,说明工业化以消费品工业为起点,逐渐向资本品工业转移,即工业结构趋向于“重工业化”。

这被称为“霍夫曼定理”。

(2)钱纳里的分析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对20世纪50年代具有不同收入的国家的工业结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1960)。

他把工业部门分为3类:

投资及其相关产品、中间产品、消费品。

通过对这3类工业在全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的变化来分析工业化阶段。

第三节工业化发展战略

♦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资源禀赋和国情不同,各国的工业化完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根据各国工业化战略的具体实施情况,一般可以分为进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和综合性的工业化战略3大类。

一、工业化战略选择

(一)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ImportSubstitution)战略,是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依赖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进口替代战略符合战后初期发展中国家寻求经济上独立和贸易平等发展的要求,是迅速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一条捷径。

♦战后初期,拉美一些国家(如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率先实施了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随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发展进口替代工业。

到20世纪60年代,进口替代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

1.进口替代战略的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初级进口替代阶段(PrimaryImportSubstitution),即从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入手,主要投资于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以替代这些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如收音机、自行车、一般家用电器、食品加工、服装等一般消费品。

♦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必要的资本、机器设备、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技术等,需要从国外进口这些投入,加上缺乏管理经验,国家采用了保护措施,生产规模也比较小,因而往往会出现产品成本高、质量低、缺少规模效益,外汇使用过度,国际支付困难,产品价格高于进口价格等问题。

(2)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升级

♦当最终消费品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要时,进口替代工业就应由初级进口替代向高级进口替代转换。

♦高级进口替代,指除了继续生产替代进口的非耐用消费品外,转而进一步提高所生产消费品的档次。

一方面建立和发展耐用消费品工业,如家用电器和汽车工业;另一方面建立和发展替代资本品和中间产品进口的工业,如机器制造、机床设备、石油化工、冶金工业、炼钢轧钢等。

2.进口替代战略的政策措施

(1)产业倾斜政策,是指国家在资金投入、劳动力工资、技术鼓励和保护、税收、信贷、产品价格等方面所给予的特殊优惠政策。

(2)保护性关税政策,即对所替代的工业制成品进口征收高关税,同时对发展替代工业和其他工业所必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征收低关税、甚至免税的政策。

♦(3)进口配额政策,即对需要控制进口的工业制成品实行配额限制政策。

♦(4)货币升值政策,即让本国货币的币值保持在较高水平,以有利于进口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政策。

3进口替代战略的缺陷

(1)进口替代工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一旦国内市场饱和,这些进口替代产业就无法继续向前发展。

特别是小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很快就会达到饱和状态,经济发展容易达到极限。

(2)随着进口替代工业从非耐用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品的升级,所需进口的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增加,外汇需求急剧增加,容易造成国际收支恶化。

♦(3)进口替代政策造成非进口替代部门和农业部门处于发展缓慢和停滞的困境,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也影响了这些产业部门的产品出口。

♦(4)进口替代工业并没有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就业压力大,而进口替代工业大多使用的是从国外进口的节约劳动型的机器设备和技术,不利于扩大就业。

♦(5)进口替代工业化改变了收入在各要素之间的分配,造成收入分配不均,利润使用不当。

城乡收入分配的二元格局加剧。

外商投资者因种种优惠而得到的高利可能汇出国外,而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

(二)出口替代战略

♦出口替代(ExportSubstitution),指以制成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的战略,即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发展制成品出口工业的战略。

♦日本最早采用这一战略,60年代中期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先后采用这一战略,后来拉丁美洲的部分国家如秘鲁、巴西、智利等国也纷纷转向出口替代战略。

1.出口替代战略的实施背景

♦从外部来看,20世纪6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繁荣稳定的时期,贸易自由化有所加强,科技革命引起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某些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劳动力廉价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同时,发展中国家国内潜在的市场也吸引着大批的投资者。

♦从内部来看,经过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现代工业,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出口加工工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人才条件。

♦实施出口替代战略的目标是促进全面工业化和加速经济增长。

利用本国的优势,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通过扩大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

出口扩大的同时可以增加就业,提高人均收入,从而工业基础得以加强,工业化进程加快。

2.出口替代战略的两个阶段

(1)初级阶段以非耐用消费品出口为主,如食品、服装、鞋帽、纺织品、木材加工、玩具工业等。

这类产品的生产方法简单,技术易于掌握,多属劳动密集型,投入要素容易获得,而且出口的市场容量较大,产品的国外需求弹性较大,因而比较容易起步,风险也相对较小。

(2)这些出口替代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当其中某些产品的市场容量日趋饱和或生产与外贸条件恶化时,就应当转向高级阶段,即以建立和发展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品为主,如机床、电子仪器、汽车、机器设备、高技术产品等。

♦亚洲“四小龙”正是抓住了发展电子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机遇,积极推行出口替代战略,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了全面工业化。

3.出口替代战略的政策措施

(1)由于出口替代工业需要从国外进口必需的原材料、半成品、资本品以及专利技术,这就要求对这些投入的进口实行减、免税,取消或放弃进口配额。

(2)在出口方面,则要加强各种出口鼓励措施,在价格、关税、利润、留汇等方面给予优惠,以增强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3)通常发展中国家还实行货币贬值政策,出口补贴政策以及适当地降低利率水平,放宽外汇管制,以有利于出口替代工业的顺利发展和成熟。

4.出口替代战略的缺陷

(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部门对国外市场和外资存在较强依赖性,其经济发展易受国际市场波动以及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的影响。

(2)一些出口替代部门受到关税保护和价格补贴优惠,生产效率低下,成本与价格很高,缺乏国际竞争力。

同时,由于补贴甚多,给政府的财政造成困难,限制了其他部门的发展,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出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对管理体制和人员素质要求很高,发展中国家则会因为资源、技术、投资、人才(如企业家、技术人员和熟练劳动力)等等条件缺乏的限制,使出口替代工业难以建成,或难以产生应有的效率。

(三)综合性的工业化战略

♦综合性的工业化战略,指进口替代工业和出口替代工业同时采纳的混合型发展战略。

♦一般来说,进口替代战略对于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技术、教育水平不高的大国比较适宜,出口替代战略对于自然资源缺乏、人力资源丰富、经济较发达的中小国家较为合适。

♦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应片面地、单一地实行某种战略,往往采用综合性的工业化战略,即同时发展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工业、出口替代工业,各种战略混合运用,并根据工业化的进程不断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比较顺利地实行全面工业化,进入现代增长阶段。

综合性的工业化战略

♦选择发展战略要根据本国国情。

其中重要的一个是自然资源条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采取进口替代的战略。

如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则只好利用人力资源,走出口替代的发展战略,实现生产和出口的多样化。

如果传统出口产品的潜力很大,则可以走出口替代这条路。

♦南朝鲜和中国台湾同日本类似,没有丰富的资源,他们克服了在进口替代模式中既得利益的工业资本家、官员和工会的阻力,在政策上进行了调整,走上了出口替代的道路。

♦事实上,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各种工业化战略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可以相互补充,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可以混合使用,只是重点不同而已。

如巴西就是这样—个混合体,出口鼓励与进口替代混合使用,不过以出口替代为主。

二、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20世纪50年代,西方经济学者根据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继提出了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两种基本发展战略。

这两种战略的观点既相互对抗,又相互补充,对发展中国家选择经济发展道路有着深远影响。

(一)平衡增长战略

罗森斯坦-罗丹于1943年最早提出了平衡增长战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推进”的政策主张。

1.含义所谓平衡增长,就是指发展中国家应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或整个工业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同时、全面地进行大规模投资,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全面发展,以此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经济发展或工业化。

平衡增长理论可分为极端的平衡增长战略(罗森斯坦-罗丹),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纳克斯)和完善的平衡增长战略理论(斯特里顿)

2.平衡增长的理论依据

♦平衡增长战略的理论依据是“恶性贫困循环”理论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存在互补性理论。

概括起来有如下4个方面。

(1)市场需求的不可分性。

在一个运行正常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各种产品都在市场需求总量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在数量和质量上不可或缺,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当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后,就会使消费者同时增加对衣、食、住、行、用等多种产品的需求,而不是部分产品的需求。

这种客观存在的市场需求的不可分性,要求在产品的生产和供应上,进行大规模的全面投资,以满足消费者对各种产品的消费需求。

♦换句话说,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对各种产品的全部需要,而不是仅提供几个或部分几个产品。

经济发展不仅体现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且还体现在产品种类、档次的不断丰富上。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首先体现在对多种不同产品的消费满足上。

吃好、穿好、住好、行好,才是美满幸福的生活,才意味着真正的经济发展。

(2)社会固定投资、投资与储蓄的不可分性

♦社会固定投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它由交通运输设施、邮电通信设施、动力供应设施、水利工程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科学教育设施等多种因素所共同组成。

社会固定投资效益的发挥,是以各种设施的相互配套、相互协调为条件的。

♦大规模投资的结果,不仅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在进行大规模投资的同时,注入和建立了一种有效的资金积累机制。

大规模投资,不仅可以推动消费,而且还可以提高社会储蓄率,扩大投资的资金来源。

因此,投资和储蓄在机制上是不可分的。

投资和储蓄这种循环积累、不断复加的机制一旦建立,就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金源泉。

(3)固定投资和生产投资的不可分。

♦首先,和固定投资一样,直接的生产性投资也是不可分的,这是由市场供求的总体性所决定的。

生产投资和固定投资的不可分性,要求二者的投资活动必须同时进行,以充分发挥两种投资之间的互补性和整体性,形成巨大的投资合力,推动经济的快速启动和发展,一举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和人口陷阱的遏制,顺利进入快速的经济增长轨道。

生产和固定投资的这种内在联系和不可分,要求二者在具体的配置上要科学合理,城市设施、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要和工厂、企业的发展在最大限度上相互配套,以产生尽可能大的综合效益。

♦但是,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资本积累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使平衡增长的可实施性大打折扣。

为了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条件下实现经济的启动和增长,学术界又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不平衡增长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部门和地区经济发展次序的一种理论,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赫尔希曼(Hirschman,A.)、罗斯托、佩鲁(Perroux,F.)等。

不平衡增长战略的两种论证:

赫尔希曼的侧重供给的论证:

联系效应。

和斯特里顿侧重需求的论证:

欲望合成代谢。

1.不平衡增长的含义:

发展中国家在众多方面都存在着短缺与匮乏的条件下,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并以这些产业的投资所创造出的新的投资机会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它产业的投资,以带动其发展。

2.不平衡增长的客观性

♦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贫穷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进行全面投资、全面启动、全面增长是不可能的,主张把有限的资金有选择、有重点地投放于特定的产业和区域,以求首先在关键的产业和地区实现突破和启动,产生示范效应和连锁效应,诱导出新的投资机会,逐步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启动。

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是客观存在的。

经济发展历史表明,不论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内,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都是不平衡的。

发达与不发达、先进与落后、富裕与贫穷等反映的都是国与国之间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不平衡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国民经济活动中,任何一项投资都能产生向前和向后的连锁效应(LinkageEffects)。

向前的连锁效应具有刺激前一生产阶段投资的作用;而向后的连锁反应则能刺激更高生产阶段的投资,这是不平衡增长的重要理论基础。

3.不平衡增长的基本途径

♦由于引致投资的作用,不平衡增长,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经济的逐步启动和增长。

第一,在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基础设施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有限的资金,可以重点投放于能源、动力、交通、通讯、教育、医疗等基础行业,打破经济启动和增长的瓶颈制约,实现经济的成功启动和增长。

因此,最低限度的社会固定投资,不仅是直接生产投资的先决条件,而且还可以产生良好的外部经济效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和投资风险,刺激私人投资,吸引外来资本。

第二,在资本短缺情况下,有限的资金可以优先集中投放于效益好的生产企业,充分发挥资金集中使用所产生的规模效益(EconomiesofScale),使骨干龙头企业,以较高的素质起步和发展。

然后,再用生产中积累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这种投资方式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保持本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独立自主能力。

(三)平衡增长战略与不平衡增长战略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不平衡增长是针对平衡增长提出来的,两者水火不相容。

但赫尔希曼认为,这两者固然相互对立,却也是有一定联系的。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考虑问题的;不平衡增长是从资源有效配置的角度,考虑经济发展的初期,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于最有生产潜力,即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通过这些产业的优先发展来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并通过它们的发展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但是,当经济发展进入高级阶段时,从工业化和快速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需要作一定的协调,使其保持一定的均衡,因而平衡增长就成为必然。

♦平衡增长是目的,不平衡增长是手段。

不平衡增长与平衡增长的关系

第四节工业化与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总是相伴而行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