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课程复习指导.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69680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9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课程复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课程复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课程复习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课程复习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课程复习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课程复习指导.docx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课程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课程复习指导.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课程复习指导.docx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课程复习指导

中央电大开放教育各专业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课程考试说明

责任教师林朝金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是开放教育各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

2.了解教学媒体的基本特征,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3.初步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4.学会基本的教学软件制作和应用的技术;

5.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对优化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本文将各章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重、难点内容予以说明,并给出部分供同学们学习以后自我检测的练习题,期望能给同学们的复习提供帮助。

第一章教育技术概论

一、复习要求

1.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能完整地叙述教育技术的内涵和外延。

2.知道教育技术的两种形态。

3.知道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4.理解现代教育技术所包括的主要内容。

5.知道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能分别叙述对教育技术的形成影响最大的三种教学实践。

6.理解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等概念。

7.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二、重、难点内容解析

1.什么是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技术(物化形态)和无形技术(智能形态)两大类。

有形技术是指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一直到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卫星通讯等各种现代教育、教学媒体;无形技术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技巧、方法和理论等。

2.教育技术的定义(1994)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3.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行为规范的过程。

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各样的媒体环境与一切可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结合在一起的统称。

学习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

4.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

5.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方法,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育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从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强调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

现代教育思想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学习观和现代人才观;现代教育理论包括现代学习理论、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传播理论等。

2.强调现代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开发和应用。

现代技术主要包括卫星通信技术、数字电视技术和数字音视频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虚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系统技术等。

3.强调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4.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

教育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同样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最优化标准有两个:

一是最大效果;二是最少时间。

用最少时间得到最大效果是现代教育技术所追求的目标。

6.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专业和领域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美国。

不过早先不叫教育技术,它的前身是三种不同的教学实践:

视听教学、个别化教学和教学系统方法。

经过半个世纪各自独立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随着系统科学理论的引入,三种教学实践逐渐交叉、融合,最终形成了教育技术这样一个独特的领域。

7.个别化教学与程序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适合各个学习者不同需要和特点的教学,在方法上允许学习者自定目标、自定步调,自己选择学习的方法、媒体和材料。

程序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解成若干小的学习单元,编制成教学程序,由学习者自主学习。

程序教学的特点是:

小的学习步骤,自定学习进度,积极反应,即时反馈等。

8.教学系统方法

教学系统方法是一种系统地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过程的方法。

9.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3个阶段

电化教育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电化教育的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的全面演变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

10.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检测、传递、变换、识别、处理、控制、应用和反馈的技术。

也可以说,信息技术是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结合光盘技术、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综合技术。

11.为什么说现代教育技术正在促使教育观念发生变革

(1)现代教育技术正在使传统教育观念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观念转变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育只是为青少年设置并且只是在学校里进行。

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观念认为,学习是每个人持续一生的活动。

社会应提供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教育(学习)资源,向学习者提供多种不同的学习渠道和学习方式,使每个学习者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生活、工作、情感等需要),选择适合个人学习风格和特点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自由的学习。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信息、新知识层出不穷。

一个人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而不被淘汰,就需要学会学习,不断学习,不断获取自己所需的新信息、新知识和新技能。

因此,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人必须学习,必须终身学习,学习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学习作为贯穿一生的追求,把学习看作是改善个体和家庭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就需要有适合的外部条件和支持服务体系,而现代教育技术正是以特有的功能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提供了有效实施的渠道和支持服务体系。

如以学习者个性为基础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网络课程等为每一个愿意学习的人提供了“各取所需”的学习资源;快速发展的网络教育正在构建一个融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一体化的崭新平台;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网络技术、光盘技术、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技术、虚拟技术、智能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服务的学习型家庭、学习化社区、各种社会教育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一起,正在营造一个社会处处有教育、学习随时随地可进行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

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正在使传统教育观念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观念转变,“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正在从理想变为现实。

目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正在将传统的学校教育向两端延伸:

一方面向下延伸,早期教育乃至婴儿教育和胎教热潮正在兴起;另一方面向上延伸,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直至老年教育已经风靡全世界。

(2)现代教育技术正在促进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真正转变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着重的是知识教育,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

而素质教育,就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为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正在促进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真正转变。

因为,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广泛、自主地参与到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去,除参与课堂学习外,还可以通过卫星广播电视、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途径,探索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获得广阔的知识基础,激发和培养创新意识,养成创造思维习惯,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快速、高效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成为具有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主动学习者,成为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会思考、会创造、能自律、能团结协作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13.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从技术方面看,教育信息化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等基本特征。

从教育方面看,教育信息化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等基本特征。

14.数字化

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传输与处理的过程。

15.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而发展起来的研究用计算机实现人的智能行为和功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一、复习要求

1.理解“经验之塔”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2.了解3种当代比较有影响的传播理论模式以及它们与教育技术的关系。

3.理解传播过程的5个基本要素。

4.理解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这些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5.了解系统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解系统科学理论对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的指导作用。

二、重、难点内容解析

1.“经验之塔”理论的主要内容

戴尔认为,人们获取知识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并将各种经验按抽象程度分为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三大类共10个层次。

(1)做的经验,包括三个层次

①有目的的直接经验

②设计的经验

③参与活动的经验

(2)观察的经验,包括五个层次

④观摩示范

⑤见习旅行

⑥参观展览

⑦电视与电影

⑧广播、录音、照片与幻灯

(3)抽象的经验,包括两个层次

⑨视觉符号

⑩语言符号

2.“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

(1)塔基的经验最具体、最直接,学习起来也最容易,越往上越抽象,塔的顶层经验最抽象。

但并不意味获得任何经验都必须经过从底层到顶层的各个阶段,或下一层的经验比上一层的经验更有用。

划分阶层,只是说明各种经验的具体与抽象的程度。

(2)位于塔中部的是观察经验,易于培养学习者的观察能力。

特别是位于塔中层的视听教学媒体,比用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经验,能不受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3)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

学习间接经验应尽可能以直接经验作为充实的基础,但也不能过分强调直接经验,要引导学生向抽象思维发展,使其形成概念,认识和掌握规律。

(4)在学校教育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具体和生动形象,有利于学习者形成科学的抽象。

3.传播与教育传播

传播是由传播者运用适当的媒体,采用一定的形式向接受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确定的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信息内容,通过各种媒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教学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4.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

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H.Lasswell)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论文中首次提出,传播过程至少包括谁(Who)、说了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说(ToWhom)、有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5个基本要素。

5.传播过程的5个基本要素

不论哪种模式的传播过程,一般都包括5个基本要素:

传播者、信息、媒体、接受者和效果。

6.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也称为学习心理学。

学习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涉及到心理学中许多根本性的问题,如感觉、想象、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

学习理论是研究人类怎样学习的理论,旨在阐明学习如何发生、有哪些规律、是什么样的过程、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并揭示学习过程所依据的心理、生理机制和规律而形成的理论。

7.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可观察的行为,强调人类知识技能的学习靠条件反射、靠外界强化,主张通过强化和模仿来形成和改变行为。

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学习的实质就是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即S-R间的联结。

在行为主义发展的后期,对学习理论影响最大的是斯金纳。

斯金纳进一步修正了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发展了华生的“刺激-反应说”,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

斯金纳把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于刺激而被动引发的反应称为“应激性反应”,相应的行为称为“应激性行为”,比如,用针突然刺激一下你的手,手就会立刻缩回来,当遇到强光时眼睛马上就会收缩等行为。

另一类是由于有机体自身的某种需要或兴趣而主动发出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相应的行为称为“操作性行为”,比如,你主动参与读书、写字、唱歌、开车、上网等行为,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属于自己主动参与的操作性行为。

为了促进学习者操作性行为的发生,就必须有步骤地给予一定的条件作用,这是一种“强化类的条件作用”。

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类型:

正强化可以理解为有机体希望增加的刺激;负强化则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刺激。

增加正强化或减少负强化都能促进有机体操作性行为的发生。

这一发现被提炼为“刺激——反应——强化”理论。

按照这一理论,在学习过程中,当给予学习者一定的教学信息——“刺激”之后,学习者可能会产生多种反应。

在这些反应中,只有与教学信息相关的反应才是操作性反应。

在学习者做出了操作性反应之后,要即时给予适当的强化,从而促进学习者在教学信息与自身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完成对教学信息的学习。

8.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探讨学习的角度与行为主义相反,认为学习的实质并不是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在认知主体的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

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并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的外界刺激做出主动地、有选择地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认为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

即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其公式是:

S-AT-R(A代表同化,T代表主体的认知结构)。

客体刺激(S)只有被主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T)之中,才能引起对刺激的行为反应(R),即学习才能发生。

  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

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依靠试误实现的。

  3.外界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

4.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

5.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

学习是通过一系列的内部心理活动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记忆、提取、鉴别、比较、分析、综合等心理操作。

  

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过程。

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知与编码,从而获得对知识意义的理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直接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教师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协调各种学习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关于学习的涵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由于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同学、伙伴、同事)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

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10.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极为重要;个人对学习的投入不仅涉及认知方面,还涉及情感、行为和个性等方面;学习不单是对认知领域产生影响,而且对行为、态度和情感等多方面发生作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有意义学习,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学习的基本原则必须是尊重学生,重视他们的意愿、情感和观念,必须相信人人都能教育自己,并认为学习就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自我选择、自我发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关于学习的实质:

学习的实质在于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指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能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为方向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2)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3)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4)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观。

(5)建构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倡从做中学,鼓励学生自由探索。

(6)强调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

11.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科学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末逐渐发展起来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三论的统称。

系统科学认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科学主张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通过整体的研究来分析系统中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实现系统之间的联系来有目的地控制系统的发展,以获得最优化的效果。

12.反馈原理

  反馈原理指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

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强调信息传递必须具有双向性。

反馈的作用在于:

使教师即时获得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效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程序、教学信息传递速度和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学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高效率、高质量地有序进行。

13.有序原理

有序原理指任何一个系统中的要素及子系统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层次进行排列。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有序原理,就是要处理好教学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之间的信息交换处于开放、有序的状态。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向学生呈现生动直观的教学信息与方法,更能启发学生按照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系统的认识过程进行积极思维。

因此可以说,有序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14.整体原理

  整体性是系统的根本属性。

整体原理指系统中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仅包括各孤立部分的功能之和,还应加上各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结构产生的功能。

优化的课堂教学,应重视从教学整体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考虑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包括学生的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分析、学习目标的确定、优化的教学方法、优化的媒体选择等,并注意各要素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才能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

第三章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复习要求

1.理解教学媒体的概念;理解教学媒体的分类方法;理解教学媒体的特性以及在教学中的作用。

2.了解非投影型视觉媒体和投影型视觉媒体;了解幻灯机、投影机、视频展示台、多媒体投影机和数码相机的基本结构,掌握其使用方法。

3.理解人耳的听觉特性;了解传声器、扬声器、录音机、激光唱机、扩音机、调音台等几种听觉媒体的基本结构,掌握其使用方法;掌握听觉媒体教学的几种主要方法。

4.了解电视机,摄像机、录像机、激光影碟机等视听媒体的基本结构,掌握其使用方法;理解数字电视和DV摄像机的主要优点;掌握视听媒体教学的几种方法。

5.理解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网系统、教育电视系统、语言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系统的构成和教学功能;掌握演示型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方法。

6.理解微格教学的概念及其特点;了解微格教学实验室的基本构成;理解微格教学的一般步骤和具体实施方法。

二、重、难点内容解析

1.媒体与教学媒体

媒体的原意是“介于两者之间”。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媒体是指承载、传递和控制信息的载体和工具。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承载信息的载体,如文字、语言、声音、图形、图像等符号系统。

二是指储存、传递和控制信息的实体,如报纸、书刊、挂图、图片、幻灯片、投影片、广播、电影、电视、电话、录音带、录像带、光盘、计算机磁盘以及相关的接收、播放和处理设备等。

媒体通常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硬件指传递和控制信息的各种仪器与设备,如幻灯机、投影机、收音机、录音机、激光唱机、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计算机等;软件指承载和储存信息的实体,如报纸、书刊、挂图、图片、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等。

教学媒体包括教与学两方面的媒体,它是在教与学活动中,承载、传递和控制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媒体的共同特性

各种教学媒体具有下列6种共同特性。

1.固定性

指教学媒体可以记录和储存信息,以供需要时再现。

如印刷媒体将文字符号固定在书本上,电子媒体将语言、文字、图像符号转换成声、光、电、磁信号固定在磁带或光盘上等。

2.扩散性

指教学媒体可以将各种符号形态的信息传送到一定的距离,使信息在扩大的范围内再现。

我们每天通过电视、网络及时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依靠的就是媒体的这一特性。

3.重复性

指教学媒体可以重复使用。

如果保存得好,这些媒体可以根据需要多次反复地被使用,而其呈现信息的质和量稳定不变。

如储存有教学信息的光盘就可以根据需要多次反复地被使用,而其呈现信息的质和量基本保持不变。

4.组合性

指多种教学媒体可以组合在一起,共同促进信息表达的效果。

如多媒体教室里的计算机、话筒、音响、视频展示台、液晶投影机、投影屏幕等就组合成一个多种媒体教学系统,在教学中共同发挥作用。

5.工具性

指教学媒体与人相比处于从属的地位,是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工具。

即使具有人工智能的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也是由人制造、受人控制的,也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的作用。

6.能动性

指教学媒体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可以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发挥作用。

如优秀的电视录像教材和计算机课件有时的确可以代替教师上课。

3.教学媒体的个别特性

1.表现力

指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运动、声音、色彩等特征的能力。

不同媒体的表现力不同。

例如,电影、电视和录像媒体在表现运动和声音方面,其表现力就优于印刷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以提供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以及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它的表现力很强。

2.重现力

指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把储存的信息内容重新再现的能力。

不同媒体的重现力不同。

例如,书本可以反复阅读,光盘可以反复播放,其重现力很强,而广播和电视媒体就不具备良好的重现力。

3.接触面

指教学媒体在同一时间内,可以把教学信息传递给学习者的最大范围。

不同媒体的接触面不同。

例如,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媒体可以把信息传到很远的地方,其接触面很大,而幻灯、录像、板书则只能限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