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精编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16910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精编版.docx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精编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精编版.docx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精编版

MQSsystemofficeroom【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精编版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

《中国教育报》2001年6月8日第1版

有着百年历史的晋元高级中学是上海市11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之一。

走进校园,绿色的植被和宽敞大气的建筑群浑然一体,使人置身其间,顿有一种愉悦释然的感受。

而唤起我们极大兴趣的,还是学生的“走班制”上课方式。

每天上课铃一响,晋元中学各个班的学生便会根据自己各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去相应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而原有的行政班则保持不变。

这就是所谓的“走班制”教学。

原来,晋元中学对每年初进校门的高中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自主选择方法、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课程中正式开设走班教学。

在学生逐步熟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在期中考试后,对数、理、化、英语、计算机、体育六门基础型课程进行选择走班教学。

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看成一个“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

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保证学生在一个较适合自己的层面学习。

这一表面看似简单的操作形式后面深含着的是现代教育的深刻理念。

按校长赵凤飞的话来说,过去,由于学校“批量生产”的是“标准件”,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而知识经济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个性化。

高中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黄金时期,要发展个性,必须承认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承认学生有选择和发展权,承认学生有选择课程的权利。

在此思想指导下,晋元构建了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和充分学习的“套餐式”学校课程结构,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

在晋元,每个学生的课程套餐分四个部分:

按要求弹性完成国家规定的基础型课程,对学生基础、发展趋向等分化较大的学科,分层教学并设立部分学科专用教室;有校本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则在学校、同学和导师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菜单中,选择研究课题;另外,还包括以自理、自立、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生活经验课程。

学生在师长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能和国家需要,按照学校“套餐式”课程的目标和教学方式,选择走班,从而形成一张张富有个性特色、符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

“套餐式课程、走班制运作”的设置与实施,为晋元中学在探索和实现素质教育个性化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

案例点评:

创建个性化课程,是实现个体独特发展的重要前提。

课程表,也许是学校最为重要的文件课程,它决定着个体行走在怎样的“发展历程”之中,决定着学校主要遭遇什么样的经验。

该学校通过探索个性化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走班制”教学突破了原有的行政班级的规限,让各个班的学生根据自己各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到相应的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为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提供了条件。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必须承认和科学对待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保证学生的选择和发展权,承认学生有选择课程的权利。

“套餐式”学校课程结构的构建,旨在让每位学生拥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发展要实现个性化,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上,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践行尊重具体个体发展需要的教育。

(石迎春,谢翌

学校课程大大超过预期效果

摘自2000年12月2日《中国青年报》

1999年9月起,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开始“中学自主选择性课程研究”试验,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任意选修课,突破以前某一学科的必选、某一年级的限选。

校长林华玉说:

“目的是要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结构,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时空”。

学校课程强调师生全员参与。

学校每周为每个非毕业班学生提供了4课时的自主选择性课程,统一安排在班课表中,约占周教学时数的10%。

一年多来,学校共计开设任选课110余门次,一些教师还利用校外自由指导学生进行了由学生自己自报课题的研究性课程学习。

学校鼓励教师尝试跨学科的联系和综合,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利用校内外资源和信息,包括互联网、图书馆、阅览室和访问校内外有关人士,鼓励本校教师与外聘教师、专家合作教学。

从该校已开设任选课程的一些名称可窥见一斑,如《以案学法》、《“畅通工程”钓鱼》、《语文学习与创新》、《模拟股市》、《环保行动》、《经历求职》、《“西部论坛”调研》等。

这些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体验,充分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提高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据调查,93%的学生认为开设这样的课程很有必要或有必要,45%的学生对课程感到很满意或较满意,55%的学生认为这样的课程对必修课的学习有积极作用,34%的学生认为拓宽了知识面,25%的学生认为满足了兴趣爱好,36%的学生认为提高了综合素质。

调查结果大大超出了学校的预期。

--------------------------------------------------------------------------------

案例点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均有了较大的调整,注重了课程对于社会和学生的适应性,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生活性,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局面。

这一案例向我们说明的是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将课程设置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为学生留出了更多的自主发展时空,这一切的落脚点在于促进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发展。

对传统课程结构的改造,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需要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的原则。

(石迎春,谢翌)

专题一新课程理念、目标与结构

第一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目标

夸美纽斯说过:

“真正的教育不只在学校中,通过学校而且将在一生里洋溢和传播着教育。

”这也是我们新课改力求达到的最终目的。

通过学校,使学生获得健全的人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一个平台。

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高的要求,究竟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有哪些创新之处?

通过教育应当达到怎样的目标?

对此,我们将作出具体阐述。

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围绕这一核心理念,以下将从四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

(一)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学生的整体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指智力与人格的和谐发展,以形成学生丰富自由的个性。

这就要求学校课程能为其提供整体的内容和时空。

而现行的课程一方面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对学生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另一方面过分追求学术化、专门化,专注于呈现抽象的知识符号,忽视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同时,也过分强调整齐划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课程一定程度上异化为限制学生精神发展的障碍,个体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产生了质的断裂,学生被动地过着成人为其预设的生活。

据此,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人发展,反对权威主义和精英主义,要求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新课改倡导整体发展,把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之一。

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力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国家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结果作出最低的共同的要求,而不是仅仅提供由专家认定的知识点,这就为学生经验的进入提供了方便之门。

其次,新课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把学生本位取向、学科本位取向和社会本位取向辩证的整合起来,弘扬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设计理念。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整合

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是紧密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具有内在的、历史的统一,而审视现实,却发现科学世界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起着主宰作用,这就导致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割裂,于是在学校教育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空前的危机,教育过程丰富的社会历史被冷冰冰的知识接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代替,生活世界里那种“生动的主观性”荡然无存,人的主体性失落了。

因此,为了寻找现代人已经失落的精神家园,克服科学世界带来的人的生长危机、教育危机,学校课程必须重返生活世界,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作为重要的改革目标之一,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立课程改革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另外,在增强课程生活化的同时,新课程也强调课程的综合化,改变过去课程结构注重学科本位的倾向。

因此,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课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规定: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课程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

通过这些努力,以期学生所建构的不再是分科的割裂的学科知识,而是跨学科的、统整的知识体系。

因此,新课程实现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整合,保证了每位学生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

(三)倡导建立新型的知识观

知识观既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

因此,确立新型的知识观,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知识从本质上讲,是内在于人的主观创造,是基于客观性之上的主观建构,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它的获得是一个积极的内化过程,是一个主动的生成过程。

而传统的知识观视知识为静态的认识成果,知识外在于主体,与此对应的课程本质观把课程视作是由固定知识组成的预先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封闭、静态的知识体系。

这就造成课程与学生的对立,异己于学生而存在,远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世界,因此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个体与知识不是分离的,而是构成一个共同的世界,进而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不断进取、谋求改变的人生取向和精神境界。

(四)建构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课程改革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平台,为学校文化重建提供了契机,可以说课程改革本身也是学校文化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于学校文化重建,甚至可以说,学校文化重建是新课程最深层次的改革。

现代学校文化,是对现代社会文化反复选择、提炼后加以吸收和统整,并融合了学校科学人文精神和个性特色的一种特殊的现代文化结构,是现代学校教育内在本质的集中表现形式和生存方式,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

(钟启泉、崔允漷,2003)由此可见,学校文化本身的特点是经营与积累,而不是对外在文化的诉求。

因此应当立足本校,从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建构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1.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

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发展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以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根本目的,通过科学管理手段建设富有特色制度文化体系。

2.建设合作的教师文化。

新课程倡导加强课程综合化,综合课程的实施使教师之间的合作成为必须。

任何教师不可能具备所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实施综合课程需要教师之间的互补与合作,这有助于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使教师之间形成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