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少7单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6754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9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少7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少7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少7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少7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少7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少7单元.docx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少7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少7单元.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少7单元.docx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少7单元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人:

刘清华

单元教学主题

测量

单元教学内容

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教学分析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让学生联系生活感悟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不够的,在实际测量中,还有很多东西不到1厘米。

从而认识毫米时实际的需要,由此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动机和需要。

让学生了解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方法。

认识了毫米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体会在实际测量中有些物体的长度是界于厘米和米之间的,从而感受到分泌的重要意义,进一步产生学习的动机和需求。

学生通过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测量课桌的多种活动,让学生一会测量课桌的多种方法,并在多种方法的交流中引入分米,感受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1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

1、对1千米的长度和1吨的质量形成正确的表象。

2、恰当选择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单元教学建议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或质量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

(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4)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5)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

(6)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吨作单位。

(7)单独编排“生活中的数学”。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P2的测量活动和P5第3题都是先估测再实测,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单元课时安排

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千米的认识1课时

吨的认识1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可以自行调整)

课题: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课题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和厘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建立毫米的长度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出示日记,请同学们阅读

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小床上起来,用20米长的牙刷刷玩牙,就拿出9米厚的语文书开始早读。

在上学的路上,看见一只6厘米长的小蚂蚁忙着搬家,看得入了迷,一抬头看见一辆2毫米高的公交车刚刚开走,我只好跑了100厘米来到学校。

(1)同桌之间说说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

(2)厘米和米是什么单位?

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度。

师:

“语文书大约厚9米。

”你们觉得应该用哪个长度单位比较合适?

(估计学生可能会说毫米。

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中的一个新伙伴——毫米

二、组织有效教学,探究数学本质

1、探究毫米产生大的意义

(1)引导学生小组进行估计活动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书长、宽、厚各是多少?

(2)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和评价

(3)设疑:

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

怎样才能知道?

(4)小组合作测量课本的长、宽、厚。

提出问题:

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

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

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5)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提出问题:

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

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

在刚才的测量中,我们发现,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要想知道它的准确长度,就要用到一个新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毫米的认识)

2、感知毫米

(1)拿出直尺,在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

指名说说找到的1毫米。

(2)课件演示放大的直尺,指着直尺上的任意1小格,问学生是多长。

小结得出:

在直尺上每一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

(3)感受毫米

在直尺上仔细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4)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汇报。

3、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书:

1厘米=10毫米

三、致力问题核心,建立数学模型

现在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这些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四、设计有效检测,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P5练习一第二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尺子量一量,并作出判断。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完成P3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五、升华经验成果,深化数学内涵

1、通过这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2、建议学生去课外搜集资料,长度单位还有哪些,用日记记下来。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教学反思:

 

课题:

分米的认识

课题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P4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会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难点

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具准备

课件,米尺、10厘米的铅笔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师:

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组织有效教学,探究数学本质

1、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

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2、认识几分米

数学游戏

a)0到10刻度是多少厘米?

多少分米?

b)10到20刻度是多少厘米?

多少分米?

c)0到20刻度是多少厘米?

多少分米?

3、用分米量

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三、致力问题核心,建立数学模型

我们知道:

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

学生观察米尺,回答:

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和组内讨论说一说理由。

(板书1米=10分米)

四、设计有效检测,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五、升华经验成果,深化数学内涵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你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教学反思:

 

课题:

千米的认识

课题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这一长度单位,并通过操作、推想、交流等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长,知道1千米=1000米。

过程与方法:

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在实践活动使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路牌,并思考问题。

师:

小朋友见过这些牌子吗?

谁知道表示什么?

你能看明白指示牌的意思吗?

(根据变化回答给予一定的肯定)

师:

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长度单位是很常见的,千米有多长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板书课题)

二、组织有效教学,探究数学本质

(一)初步感知100米的长度

1、师:

昨天我们一起测量了100米的路程,同学们分小组走了走这100米的路程并记录了一个数据。

回忆一下我们昨天记录哪些东西?

(课件出示图片,引起回忆后交流)

2、汇报交流:

师:

小朋友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

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

师:

我们走的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00米呢?

(板书:

10个100米)

3、师:

根据这1000米的路程,你还可以怎样描述1000米的长度?

(一般学生会从来回次数、所需的时间和总的步数来回答)

【备选】若学生提出同学间所需时间和总的步数相差较大,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相差,然后得出全班的大约值。

(二)介绍千米

师:

1000米用“千米”做单位,可以写作千米。

指导读:

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板书:

千米

(三)进一步感知千米的长度

师:

我们用10个100米来描述千米的长度,走千米大约用分钟的时间,走千米大约用了多少步等方式来描述千米的长度,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

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千米的长度。

1、观察、测量后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三、致力问题核心,建立数学模型

(课件演示p7第二幅图)

运动场的跑道1圈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为什么4圈正好是1千米?

师:

如果学校的操场是200米一圈,要走多少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请将你的答案和同桌说一说。

1千米(公里)=1000米

四、设计有效检测,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练习二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汇报。

2、完成练习二第二题。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汇报。

五、升华经验成果,深化数学内涵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让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

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学反思:

 

课题:

吨的认识

课题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P11页例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化聚及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收集信息、课中汇报、提一提、算一算、估一估、理一理等方法来探索“吨”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会对吨和千克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会对吨和千克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4个动物过桥图: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是好朋友,一天,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发现小桥边有一个标志,是什么呀?

(限重1吨)

师:

“限重1吨”表示什么意思?

师:

你对“吨”有什么了解?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出示课题,板书)

二、组织有效教学,探究数学本质

(一)试探学生的已有基础

关于“吨”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整理:

A、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举例)用地秤来称。

B、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

(二)提一提

1、让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提一大桶矿泉水。

2、完毕后,问:

“你们觉得这桶水怎么样?

”“再给你加一桶,怎么样?

”“如果再加10桶呢?

”“50桶呢?

3、学生猜这桶水的重量(猜后,教师出示精确的重量:

20千克)。

(三)算一算

1、50桶这样的水重多少千克?

(板书:

1000千克)

师:

那也就是说这50桶水重1吨。

2、形成关系式1吨=1000千克

(1)读关系式;

(2)那也就是说:

1000千克=1吨

(四)估一估:

1、师:

下面请大家放松一下,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这个游戏要小组合作,要求:

(1)问问你的同桌有多重;

(2)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3)估计一下几个同桌合起来大约重1吨?

(五)举一举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合起来大约是1吨呢?

假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出示下述材料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进行计算。

1、一袋水泥重50千克,()袋水泥的重量是1吨。

2、一头黄牛的重量是500千克,()头黄牛的重量是1吨。

3、2袋食盐重1千克,()袋食盐重1吨。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里交流,并校对。

(3)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回顾:

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吨?

三、致力问题核心,建立数学模型

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四、设计有效检测,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三P13第一题。

2、练习三P13第二题。

机动题

这4个动物能过桥吗?

他们该怎么过?

你还要知道那些条件才能知道?

出示:

马300千克牛500千克

鹿200千克熊400千克

你们能为他们设计几种过桥方案?

1、学生独立设计;

2、小组内交流,选出你们组认为比较好的方案,并推出一名代表,准备好在全班交流时说哪几句话。

3、全班交流;

4、选出最佳方案,并说明理由。

五、升华经验成果,深化数学内涵

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质量单位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地秤

1吨=1000千克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人:

杨晓娟

单元教学主题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课本15页~33页。

单元教学内容

1.万以内进位加法。

2.万以内退位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

3.整理和复习

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

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

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加减法。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本单元三个部分的教学改变了过去单纯出计算式题教学的形式,都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和或者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以加强计算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使学生感受计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根据《课标》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加减法的教学均按照先估算、再计算的顺序安排,增强估算意识,培养数感,并结合部分例题,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材在编写时对法则不作全面呈现,仅在重点和关键处进行提示和引导,以体现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计算教学练习比较枯燥的问题,练习的安排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努力做到形式多样,并设计了一些思考和开放题,提高学习兴趣。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形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学习

单元教学重点

重点: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掌握验算方法。

难点:

1、连续进位加法

2、连续退位减法

单元教学建议

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计算往往是和实际问题中引出的,教师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引出数学问题,学习数学方法,也可以利用身边熟悉的事例进行教学。

2、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时可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体现学习自主性。

3、加强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材都安排了“先估计一下“的环节,同时也可以利用练习中提出的估算要求,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4、恰当、适时的运用合作学习方式。

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探索和讨论。

   

单元课时安排

万以内进位加法………………………………1课时

三数加三数连续进位加……………………….1课时

练习课………………………………………….1课时

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2课时

简便算法……………………………………….1课时

加减法的验算………………………………….1课时

整理与复习……………………………………2课时

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度。

 

第一课时

课题

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6页,例1及练习四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计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习惯。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一)基础训练:

口算:

9+6=    5+5=    6+8=

8+6+1=  8+2+1=  6+5+1=

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生: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二、组织有效教学,探究数学本质

师:

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

板书课题:

连续进位加

教学例1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

师:

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

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

(8+2+3=13)

满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

10个1根捆成1捆,也就是1个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再加整捆小棒,9捆加2捆再加这1捆,一共有12捆小棒零3根。

指着图问:

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

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教师小结:

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

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

(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三、致力问题核心,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刚才的操作,请你思考: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小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1.

四、设计有效检测,解决实际问题

做一做:

15—16页

1、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3、练习四,第一题,连一连

4、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五、升华经验成果,深化数学内涵

本节课的知识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会的,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

三数加三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2以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式,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的过程,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59+7785+6859+89

问:

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989+112

问:

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估算出答案吗?

你是怎么想的?

二、组织有效教学,探究数学本质

估算:

师:

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三道算式的近似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

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师:

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共有多少种吗?

师:

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

(400)

师:

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

(300)

问:

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共有多少种?

700

问:

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

为什么?

笔算

师:

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巩固发展:

师: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惜野生的动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说一说呢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