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 专题一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强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6731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 专题一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强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 专题一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强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 专题一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强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 专题一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强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 专题一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强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 专题一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强化.docx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 专题一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强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 专题一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强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 专题一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强化.docx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专题一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强化

政治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复习目标】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

【考点梳理】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法令出一

①防范宰相擅权。

调整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原因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西汉:

①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

②组成“中朝 ”参与决策,削减“外朝”权力。

2.君权和相权

唐代:

①中央设  中书省 、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调整措施

②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宋代:

增设“ 参知政事  ”、枢密院、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

明朝:

①明太祖朱元璋罢除丞相职位,权分六部。

②明永乐帝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清朝:

设清朝军机处

结果:

君权逐步加强,相权被分散和削弱,直至废除。

 

调整①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原因②加强中央集权

历代行政区划:

朝代

行政机制

秦朝

郡—县两级制

西汉

郡国并行制

东汉

州—郡—县三级制

唐代

道—州—县三级

宋代

路—州—县

元代

行省制

 

3.中央和地方:

 

.结果: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加强和完善。

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消极:

封建社会后期,专制主义发展到极限,钳制了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省六部制

①目的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提高中央机构行政效率

②关系三省指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中书省掌草拟;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

③作用

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专制主义中央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比较

三省六部制

三权分立制

相同点

①都实行分权;②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③都有积极作用。

不同点

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目的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

②内容①明太祖朱元璋罢除丞相职位,权分六部。

②明永乐帝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③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区别“宰相制”与“内阁制”

(1)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

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位高而权重”,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2)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

***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的区别

 机构

项目  

明朝内阁

近代西方内阁

形成条件

封建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

权力地位

①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内阁首辅也不是宰相,其职权与地位的变化完全取决于皇帝

①是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

②英国的内阁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组建,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内阁首相实际上控制行政权、立法权等大权

③总统制下的内阁由总统组建,对议会负责,与议会相独立、相制约

历史影响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重要标志;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极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①设立背景清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由皇帝挑选亲信官员担任军机大臣,不久改为军机处。

②影响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③最大特点“简、速、密”;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4、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和皇帝独尊。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

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元代行省制度

①目的为适应元朝统治者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统治的需要,

②内容A元代确立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以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B.行省的民政、军政、赋税征收等权力皆受中央的节制,中央还以监察机构进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③意义对当时: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一。

对后世: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分封制与郡县制、行省制的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官员产生方式

世袭产生,有封地

皇帝任免,不可世袭

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管辖辖区内的一切军政事务,不可世袭

划分标准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与中央的关系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但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

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影响

易形成分裂割据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

目的:

巩固统治

性质:

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作用:

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二、选官制度

1制度沿革:

①世官制:

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②军功制: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按军功授爵的制度,替代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

③察举制:

汉武帝时期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主要依据是德行才能。

④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实行。

起初家世、才能并重;后注重门第和家世,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

⑤科举制:

是考试选官的制度(由中央选拔),隋朝创立,唐朝加以完善,宋元明清沿用,

积极作用:

A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B扩大官吏来源;C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从而提高行政效率;D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E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作用: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束缚士人的思想。

2.制度发展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标准。

②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选拔,

③趋向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3.实质:

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中来。

【实战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最大的变化是(  )

A.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B.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

C.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D.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

2.“(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

”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

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B.有利于刘姓政权的稳固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以分封王国子弟的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来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文中“委员制”是指当时的(  )

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4《资治通鉴》载: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  )

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完善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C.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D.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

5唐高宗时,弘文馆直学士刘祎之、著作郎元万顷等翰林院待诏(官名),入禁中撰书,时奉诏草制,密令参决,参与机要;因常于皇宫北门进殿,故时称北门学士。

由此可见,北门学士实际上(  )

A.掌握中书省的最高职务B.属于门下省的最高长官

C.成为尚书省的最高官员D.分割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6.2012年7月18日,《深圳特区报》刊登《科举制之美》一文:

“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外交家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这充分说明了(  )。

A.科举制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实用人才

C.科举制彻底抛弃门第等级观念D.古代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7.“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

A.确立三公制B.建立三省制

C.废除丞相制D.设立军机处

8.明洪武十三年春正月己亥,胡惟庸等既诛,上谕文武百官曰:

“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这实质是(  )。

A.明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B.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C.废除了丞相制度D.废除了中书省制度

9.文渊阁是阁臣入直办事之所,并随着明代政治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秘阁禁地。

自明成祖始,成为臣僚们进出最为频繁的地方,这表明(  )。

A.皇帝和大臣们的关系变得亲近B.国家权力进一步集中到君主手中

C.中枢权力由武将转到文官手里D.太监掌握的权力超过朝臣的权力

10.《枢垣记略》卷十四中指出:

“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露。

”这反映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办理军政要务B.保守国家机密

C.负责公文缮写D.参与大政决策

11.“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该机构设置表明

A.君主专制制度确立B.中央集权加强

C.中央机构的完善D.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12.下图涉及的两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

①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②最初是临时机构③始终由高官任职④都是君主专制的体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面一幅图片: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

主要依据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

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宰相”连称始于战国。

……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

……“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 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

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

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实战演练】

1-5ADCCD6-12BCBBADC

13答案 

(1)制度:

九品中正制。

依据:

门第。

(2)观点:

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3)看法:

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4)看法:

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

(言之成理即可)

14答案 

(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执掌国政,又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2)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

(3)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