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 专题18 环境保护.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6454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 专题18 环境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备战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 专题18 环境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备战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 专题18 环境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备战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 专题18 环境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备战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 专题18 环境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 专题18 环境保护.docx

《备战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 专题18 环境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 专题18 环境保护.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 专题18 环境保护.docx

备战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专题18环境保护

【备战2013】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专题18环境保护(教师版)

【2012年高考题】

(2012上海卷)(十二)阅读关于PM2.5的资料,回答问题。

(18分)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

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为每立方米10微克。

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

采样点

采样点环境状况

PM2.5(µg/m3)

学校。

东、北、西约1000米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40

老城改建区。

南面、西南面约1000米是煤矿,北临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60

步行街。

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

70

居民区。

紧邻大型集市、交通繁忙区,东北约500米有一热电厂。

170

煤化工区。

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

340

26.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

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

(4分)

27.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

如何影响?

(6分〉

28.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4分)

29.为降低大气PM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

(4分)

【答案】

26.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

27.大气中PM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

(任答两个因

素即可)

风速:

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PM2.5容易积聚。

气温:

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时,PM2.5不易扩散。

降水:

降水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

(任答两个因素即可)

28.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

(任答两点即可)

29.借鉴发达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标准;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

(任答四点即可)

【解析】

(2012海南卷)表1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

图5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

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

据此完成14~15题。

表1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hm2

沙地

468.7

草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14.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A.治理盐碱地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D.植树造林

15.该区域可能位于()

A.云贵高原东部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

【答案】14.B15.D

【解析】

14.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地区以沙地为主,其次是草地,植被稀少,且草地下降最快,耕地增加,草地退化严重,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退耕还草是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要选择。

15.该地区以沙地为主,其次是草地,植被稀少,可知该区域可能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中国地理和荒漠化的治理。

(2012广东卷)2.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

该作用可能()

A.缓解全球变暖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洋流流速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环境问题的成因。

此题关键是对海洋“生物泵”的理解,能

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可能增加或减少CO2浓度,则该作用可能缓解全球变暖。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植物的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作用。

(2012福建卷)C.[选修6——环境保护]

图17为2000年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成因。

(9分)

(2)简述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

(6分)

【答案】

(1)地域差异:

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比重南方多于北方。

原因:

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

(2)堆放垃圾占用土地或水域;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解析】

(1)对比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可知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比重南方多于北方;结合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成分构成的不同,注意审题“气候角度”,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而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

(2)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是带来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城市生活垃圾的构成、成因以及带来的危害。

(2012四川卷)图2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回答3-5题

3.据图示信息推断

,甲乙丙丁四个城市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应该是()

A.甲城市B.乙城市C.丙城市D.丁城市

4.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A.调整农作物熟制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5.下列结论的依据,所用图示信息正确的是()

A.河流稀少,有内流河,所以该国为内陆国

B.中、东部城市分布较多,故该国中、东部为平原

C.位于温带地区,导致该国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D.降水量稀少且呈条带状分布,使该国植被呈现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答案】3.C4.D5.D

【解析】3.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应位于自然条件最好的地点。

从图可知四地相比,丙地海拔最低,热量条件最好,地形平坦开阔,靠近河流,水源充足为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

4.从图中的经纬度判断为该地位于中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少,主要的生态问题是土地

荒漠化,防治措施是防风固沙工程。

5.有内流河不是判断内陆国的依据,是否临近海洋才是判断内陆国的依据,A错;水源的丰富程度是影响人口、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B错;图中没有温度的信息,C错;图中的降水信息表现为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将使该国植被呈现东西延伸、南北更替,D正确。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中亚地区的城市人口的分布和生态环境问题。

(2012海南卷)26.(10分)环境保护

城市涝灾(内涝)和城市水资源短缺并存,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的新环境问题。

收集拦蓄雨水为城市所用被称为城市雨水资源化。

城市雨水资源化可同时缓解城市涝灾和水资源短缺

的问题。

根据资料,提出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建设雨水收集、储存设施,收集储存雨水;建设蓄洪系统,拦截雨水;将收集和拦蓄的雨水回灌补给地下水或灌溉绿地、喷洒路面等;增加城市地表透水面积,提高雨水入渗量;制定雨水资源化的法律法规。

(答出一项三分得3分,答出三项即可得满分。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根据资料中提示“收集拦蓄雨水为城市所用被称为城市雨水资源化”,并具备“缓解城市涝灾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作用,可知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能实现收集拦蓄雨水,并能缓解城市涝灾和水资源短缺的各种措施。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城市的新环境问题城市内涝和城市水资源短缺。

(2012江苏卷)D.【环境保护】图2l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

(2分)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d.植被破坏严重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1分)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

(填图中代号)。

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3分)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

(4分)

【答案】

(1)cd

(2)风力作用(3)③⑤土地荒漠化

(4)①地形起伏小,气候干旱;④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

【解析】

(1)结合已学知识,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即地形落差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不属于共同原因,b不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我国西部由于气候相对干旱,外力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侵蚀;防御洪涝灾害在河流中下游主要措施为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

(3)根据图中生态安全战略工程的位置分布,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③和⑤,①工程所在区域降水较少,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地区。

(4)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分别表现为气候较干旱,地形起伏相对较小(植树造林防治荒漠化)、地形起伏较大,降水较充足(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态环境问题分布、成因和保护治理措施。

(2012山东卷)34.(10分)【地理——环境保护】

表3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

读表回答问题。

表3(单位:

km2)

年份

类型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重度盐渍土

153

425

755

中度盐渍土

133

219

293

轻度盐渍土

952

801

694

合计

1238

1445

1742

(1)分析该区域1990〜2010年土壤盐渍化变化的特点。

(6分)

(2)指出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盐渍化应采取的措施。

(4分)

【答案】

(1)中度、重度盐渍土面积增大,轻度盐渍土面积减少;盐渍土总面积增大;土壤盐渍化越来越严重。

(2)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禁止盲目垦荒,退耕还草。

(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

(1)从图表中即可读出土壤盐渍化的变化特点,在分析时需要抓住从整体、纵向、横向分别分析其特点;

(2)防止土壤盐渍化一般需要从其形成原因入手分析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其土壤盐渍化的防止措施。

(2012全国新课标卷)44.(10分)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到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见图13)。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4分)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6分)

【答案】

(1)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2)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解析】

(1)关键是从材料中找出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特点,从而分析其原因,根据材料可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逐步远离城区,说明原来的水源地污染越来越严重,由苏州河、黄浦江到长江,水源地的河流流量不断变大,说明上海市需水量不断增加。

(2)由第

(1)问可知城市水源地污染严重,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主要从控制污染源、防止水污染、建立应急处理方案、加强环境教育,增强环护意识、强化管理等方面来考虑。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011年高考题】

(2011年高考上海卷)(六)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

15.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A.降低大气温带       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C.促发光化学反应     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

【答案】B

【解析】考查臭氧对地球“保护伞”的作用原理,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

16.据观侧,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A.青藏高原上空 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

【答案】C

【解析】考查南极目前臭氧空洞地理事实,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南极附近上空。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44.(10分)环境保护

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

表1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表1

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

结合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可知湿地减少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有:

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2011年高考北京卷)40.(23分)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

大自然为您效劳”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生物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2)根据上表,概括森林的生态效益。

(8分)

【答案】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森林的这些生态效应在图表资料中都有体现,考生通过对图表资料阅读后,进行分析概括就可以得出结论。

根据森林对“大气”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得出“增加碳储量”的结论,根据“降低风速、吸附飘尘”可得出“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结论,根据对“水文”的作用“蒸腾水汽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可得出“增加降水的结论,根据对“土壤”的作用“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水量”可得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结论,根据对“生物”的作用“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可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结论。

(2011年高考山东卷)32.【地理-环境保护】

图13为我国区域示意图。

A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处为山地。

读图回答问题

(1)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B城市的水源?

(2)某企业拟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造成的生态破坏。

【答案】

(1)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禁止向湖泊、河流排污(禁止在湖泊养殖);保护森林

(2)破坏植被,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山体,水土流失加剧。

【解析】

(1)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草,禁止上游乱砍乱伐,倡导植树造林,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和排放

(2)破坏植被,生物多样性受损,引发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灾害,加剧校友的洪涝灾害,造成下游水资源紧张。

(2011年高考福建卷)C.【选修6——环境保护】

图21示意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1986-2002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人为原因。

(9分)

(2)简述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

(6分)

【答案】

(1)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

该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生活需水量加大,过度开采地下水。

(2)合理开采地下水等管理措施;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人工回灌等工程措施。

【解析】

(1)读图21可知,从1986到2002年,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

这种变化的人为原因是我国长江三角洲该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密度不断增大,生产、生活需水量加大,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

(2)根据上问的原因,可知合理开采地下水等管理措施;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人工回灌等工程措施,可知减弱地面沉降。

(2011年高考江苏卷)D.【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巨大。

图26为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路径示意图,图27为某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铅、镉浓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产生重金属污染物的生产活动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4分)

(2)下列示意图①、②、③能正确表示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循环过程的是_________(2分)

(3)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降低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有效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

(1)化石燃料燃烧有色金属冶炼从环境摄取摄食

(2)③

(3)距高速公路越远,浓度越低汽车尾气

(4)使用无铅汽油;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汽车节能技术

【解析】

(1)读图26可知,产生重金属污染物的生产活动有化石燃料燃烧和有色金属冶炼,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从环境摄取和摄食。

(2)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循环过程,可以在大气圈和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转化,所以③满足。

(3)读图27可知,距高速公路越远,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浓度越低,则说明汽车尾气是汽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4)根据第(3)问,可知降低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浓度就是要减少汽车尾气中重金属的含量,因而使用无铅汽油、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汽车节能技术是降低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有效措施。

【2010年高考题】

(2010上海卷)

(九)工业化对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

21.我国云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口久变得“面目残破”。

这主要是因为()

A.酸雨淋蚀加剧B.紫外线辐射强烈

C.沙尘暴频繁肆虐D.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22.最近墨西哥湾出现了严重的石油泄漏污染事件,利用RS和GPS技术可以监测()

①石油污染的海区范围②海底漏油点的石油日泄漏量

③石油污染物扩散的速度④污染海区海洋生物种类的变化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解析】考查环境问题(酸雨)危害以及3S技术在环境问题治理中的应用。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易被酸雨淋蚀,并且在我国西南地区也是酸雨的多发区。

GPS全球定位系统可监测染物扩散的速度,RS遥感技术可监测石油污染的海区范围。

【答案】21.A22.C

(2010海南卷)高速公路属于全封闭的带状人工建筑物,当其通过自然保护区时,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很大。

述高速公路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减少其不利影响的合理建议。

【答案】不利影响:

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食物源减少、迁徙通道受阻、活动区域缩小等;噪声干扰动物的生活。

(干扰动物的择偶、产仔、哺乳等行为)。

(6分)(只要答案合理可酌情评分,但得分不超过6分)

建议:

修建生态走廊或生物通道;采用隧道、架桥等通过方式。

(4分)(只要答案合理可酌情评分,但不得分不超过6分)

(2010江苏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图l2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

读图回答23~24题。

23.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

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A.①B.②C.③D.④

24.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A.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B.旱涝灾害增多C.某些物种灭绝D.土壤肥力下降

【答案】23.AC24.AB

【解析】第23题,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后,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了,即①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则大气逆辐射也会增强,即③变大。

第24题: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在于改变了原有的干湿状况,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乃至于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农业结构;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在于加重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2010安徽卷)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

下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

完成27~28题。

28.图示区域铁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题要是()

A.森林锐减B.土地沙漠化C.土地盐渍化D.物种灭绝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区域生态问题。

由于此区域地处南回归线附近,气候干燥,对铁矿石开采会破坏植被,导致土地沙漠化。

(2010广东卷)9.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

A.导致气候变暖B.引发草场退化

C.引起地表水体酸化D.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要重视沙尘暴的“降尘”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降尘”会导致土地沙化。

故选B。

(2010福建卷)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图16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

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

(7分)

(2)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

(8分)

【答案】

(1)总体趋势:

水质有所转好。

原因:

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主要转化为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污染源减少;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

(2)打捞漂浮垃圾;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沿岸绿化;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水质污染曲线在下降,说明了水质有所转好。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得益于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城市绿地的增加,使得污染源减少,水质得到了改善。

(2)此问考查河流综合整治的措施。

结合图中信息,可以从河流的污染

源头进行治理,清理污染物,禁止新的污染等。

(2010新课标卷)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

1998-2006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分析甘肃民勤沙尘暴多发的地理因素。

【答案】民勤周围沙漠广布(沙漠丰富制备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恰位于寒潮南下的路径上),多大风天气。

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读图对地理现象成因方面的探究分析能力。

答题思路,沙尘暴的形成应从沙源、形成沙尘暴的气象条件,地形条件等自然要素分析。

读图可知该地沙漠广布为形成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气象气候条件条件,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恰位于寒潮南下的路径上),多大风天气。

由可判断该地位于走廊地区,受此地形影响产生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

(2010山东卷)图15为某流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支流的主要污水来源,并分析这些污水排入河流所产生的危害。

(6分)

(2)分析B流域中农业土地利用整体布局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4分)

【答案】

(1)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水质下降;破坏河流生态系统

(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污染:

调节小气候

(2010江苏卷)D.【环境保护】图21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