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PPT.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5963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PPT 页数:129 大小: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心理学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认知心理学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认知心理学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认知心理学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认知心理学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知心理学PPT.ppt

《认知心理学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心理学PPT.ppt(1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知心理学PPT.ppt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概述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第三章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具体方法第四章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五章认知心理学的应用第六章对认知心理学的评价,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概述,第一节什么是认知心理学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什么是认知第四节什么是信息加工观点第五节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第六节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第七节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第一节什么是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思潮、范式和研究取向。

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正式形成,70年代成为美国和整个西方心理学的主流,现在几乎遍及世界各国心理学研究的一切领域。

一般认为,认知心理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1967年Neisser出版的专著认知心理学通常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就广义而言,凡是以人或动物的认知或认识过程为研究对象者,都统称为认知心理学。

就狭义而言,认知心理学则专指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它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说明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

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现代认知心理学有时与其他流行的心理学思潮是对立的:

与行为主义的对立,反对它只研究可观察的外部行为,强调研究人的内部认知结构;与精神分析的对立,反对它过分关注潜意识,强调意识的主导地位;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对立,反对它只关注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强调应以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现代认知心理学就是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第三节什么是认知,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的定义:

奈塞尔(Neisser,U.,1967)认为:

“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李德(Reed,S.K.,1982)认为:

“认知通常被简单地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它包括许多心理技能,如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视觉表象、言语、问题解决、决策等”。

格拉斯(Glass,A.L.,1985)在认知一书中指出:

“我们所有的心理能力(知觉、记忆、推理及其它等)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们的综合功能就叫认知。

研究人类认知的心理学的这个分支,就叫认知心理学。

从根本上说,认知心理学研究知识及人怎样使用知识。

由于这个原因,认知心理学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

第四节什么是信息加工观点,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1、信息加工就是对符号进行操纵

(1)符号就是模式,如语言、标记等;

(2)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者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3)符号之间通过一定联系而形成符号结构。

也叫语句。

符号和符号结构是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

(4)符号结构之间可以互相表征。

(5)符号不仅可以代表外部事物,还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程序),2、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

(1)加工的对象:

符号结构

(2)加工的构成:

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加工器(3)关于加工器的组成A、一组基本信息处理过程。

如制作和销毁符号,复制、改变原有的符号结构B、短时记忆:

保持基本信息过程所输入或者输出的符号结构等;C、解说器:

将A和B加以整合,决定基本信息过程的系列。

程序:

对基本信息过程系列的规则的说明,是信息加工系统的行为的机制。

这就是解说器的由来。

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Newell&Simon,1972),3、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

(1)基本功能:

信息的输入、输出、储存、复制以及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

(2)勒威尔等认为,有智能行为的系统必然具备这些功能,以符号操纵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系统就具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表现出目的性行为。

这种系统对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加工方式是系列的(连续、逻辑,不会表现出非逻辑、动机、情感等),第五节认知心理学的实质,1、信息加工观的心理学结论

(1)心理学应当研究行为的内部机制(内部心理活动);

(2)心理过程可以理解为信息的加工过程;(3)能够建立心理过程的计算机模型,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研究与神经机制研究的关系:

心理的认知过程不仅具有自然性特点,而且包括着复杂的社会性特点。

认知研究实际高于生理机制水平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与其它心理学的关系:

由于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提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因此,其它心理学的研究更多地表现为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性研究,而认知心理学却力图以一种解译性的研究来揭示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特点。

认知心理学研究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问题,因此,认知心理学是阐述智力的本质和过程的,它是关于智力的理论。

由于它强调意识和心理机制,因此被称为“心理主义”;又由于它强调人的行为受其认知过程的制约,也被看作一种理性注意的心理学。

西蒙乔治米勒奈瑟纽厄尔,第六节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1.西蒙(HebertAlexanderSimon,1916-2001)20世纪美国科学家,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开创者之一,世界上第一位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2.米勒(GeorgeA.Miller,1920-)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是以信息处理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的先驱,也是因研究短期记忆提出“神秘七加减二”理论而闻名的心理学家。

3.奈瑟(UlricNeisser,1928-)20世纪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是以信息处理论为基础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先驱,也是因开创性著作而被誉为“认知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

4.纽厄尔(AlanNewell,1927-1992)美国心理学家、人工智能专家。

与H.A.西蒙首先提出用计算机模拟人的心理活动,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第一节社会背景第二节哲学背景第三节心理学背景第四节科学技术背景第五节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第一节社会背景,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是现代美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几乎所有心理学的研究都局限在实验室之中。

当时研究者大都以行为主义为范式,主要研究动物和人的外部行为,很少涉及内在心理历程。

即使少数有关人的知觉、思维、情绪等的研究,也深受行为主义观点的束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改变了这种状况。

战争需要心理学的服务,战争又直接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首先,对人的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突出了人的操作技能的研究。

第二节哲学背景

(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灵魂来自理念世界,并进而支配身体的活动,人体死亡,灵魂又回到理念世界。

人的感觉只不过是唤起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世界是虚构的,而现实世界才是真实的。

他把人的心理功能分成认识功能和欲动功能。

主张人的知识来源于人对事物的感觉,感觉产生心象,心象引起概念,因而“灵魂不能无心象而思维”。

他还十分重视记忆和联想在认识中的作用。

可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研究认知最杰出的一位哲学家。

(二)经验论与唯理论在近代欧洲哲学家中,无论是经验论者还是唯理论者,都详细讨论过认知的问题。

笛卡儿认为理性是人的天赋能力,它是衡量真理的尺度。

这是从唯理论的视角探讨人的认知的问题。

与此相反,培根认为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霍布斯也认为一切知识经验都是从感觉开始的。

感觉产生观念,想象是感觉的残余运动。

洛克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主张心灵是一块白板,人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他把经验分为感觉经验和内省经验,并认为它们是人的知识的两个来源。

这就是近代认知理论中经验论的开端。

(三)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18世纪后半期,康德企图调和历史上的经验论和先验论,把知识的形式和知识的质料这两种认识成分统一起来。

他认为,只有知识的质料(即感觉要素)是来自经验的,知识的形式则不然,它是先天的。

康德将知识的各种形式统称为知识的先验要素(transcendentalelement),并把它们分为感性的先验要素(如时间和空间)和逻辑的先验要素。

而后者又分为知性的先验要素(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等范畴)和理性的先验要素(如灵魂、宇宙、上帝等理念)。

他认为,在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中,感性、知性和理性这三种认识能力及其先验的知识要素,是逐一加入并起作用的。

这种思想不仅成为现代心理学中图式(schema)概念的重要思想根源,而且对现代认知心理学也有深刻的影响。

第三节心理学背景心理学的发展也如其它的科学一样,必然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影响,但即使如此,它也具有自身内在的规律性和历史一致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自身发展和矛盾运动的自然结果。

(一)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影响早期实验心理学把主体的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提倡实验加内省的方法。

认知心理学在批判和改造的基础上,继承了冯特的内省法,提出了“口语报告分析法”或“出声思考法”,即要求被试通过原始性的口头陈述来报告思考时的内部信息加工,特别是短时记忆的内容。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经验的整体性,认为整体是不可分析为元素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而是先于部分并决定各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认知心理学强调研究的整体性和内部心理机制,强调对信息的破译、编码和整合,重视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采用模拟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这与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认知心理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比较接近。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认知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继承和发展了行为主义研究的客观化原则,在新行为主义的刺激-中间变量-反应的研究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输入-内部信息加工-输出这样一个与计算机的操作相似的研究模式,从而尽可能地使心理过程的探讨保持操作性,以期体现出客观性。

(四)皮亚杰学派的影响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认知心理学都不赞成行为主义,但又都表现出对行为主义方法论的改良并表现出完全相似的兼容性。

皮亚杰用相互作用的SR公式来代替简单的SR单向活动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SATR公式,认为刺激是被纳入同化结构而引起反应的。

认知心理学则提出输入内部信息加工输出的模式。

可见,这两个学派在许多理论问题上有相似之处。

但是,皮亚杰更多地受到生物学机能主义的影响,认知心理学则更受计算机功能类比的启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认知心理学发展模式,在研究领域、实验操作方法、成果表述方面很少相同之处。

第四节科学技术背景认知心理学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

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的发展是现代认知心理学产生的重要的科学基础。

(一)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影响控制论是由美国数学家维纳所创立。

它是研究各种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控制论(cybernetics)认为,机器系统和生命系统从物质构成上虽各不相同,但在结构和功能上却有相同的基本要素和类似的调节机制,因而均可称为控制系统。

任何控制系统都由操纵机构、受控对象、直感通道和反馈通道等四个基本要素所构成。

其中,操纵机构负责加工、选择和评估信息,根据接受和贮存的信息对于受控对象发出指令;受控对象则接受操纵机构的指令,执行某种特定的任务;直感通道与反馈通道负责与外界联系,搜索当前环境与自身完成任务情况的信息。

信息论由美国数学家申农所建立(Shannon,1948)。

信息论(informationtheory)是应用数理统计和概率方法研究信息加工的一门通讯理论。

目前,信息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狭义信息论:

即以编码理论为中心的信息论。

如研究信息系统模型、信息度量和编码理论等。

(2)广义信息论:

即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加工的基本理论。

例如语言、文字、图像识别、学习理论及其各种应用。

(3)一般信息论:

主要研究通讯问题,如噪声理论、信号滤波及预测、信息调制及加工等问题。

(二)计算机科学的影响计算机科学是产生认知心理学最为重要的外部条件。

计算机科学后来居上,可以说计算机科学集中体现了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