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5761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资料.docx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资料.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资料.docx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资料

第14课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1、南北战争(1861-1865)(B)

原因:

(1)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开始工业革命,推动美国工业发展。

(2)根本原因:

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尖锐。

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度存废等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

(3)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索。

经过:

1861年,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战争形势;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是内战的转折;1865年,南方投降。

意义:

(1)性质:

是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捍卫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

(3)战争期间,美国政府以民主方式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并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壮大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15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1、“铁血政策”与王朝战争(A)

统一背景:

(1)根本原因:

邦国分立的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普鲁士具备领导统一的实力;——普鲁士道路、农业资本主义化:

(3)直接原因: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要求坚决统一全国。

过程:

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俾斯麦力主强硬的“铁血”统一道路(指战争和暴力),即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取得民族统一。

三次王朝战争:

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色当战役)。

1871年,统一的德意帝国宣告成立。

影响:

(1)性质:

是一场由容克贵族推行的资产阶级统一运动;

(2)结束了中世纪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3)统一了国内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4)保留了君主政体(封建残余的表现),强化了军国主义传统;(5)促进德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崛起(20世纪初,工业生产跃居欧洲头号强国,居世界第二位;19世纪末“世界政策”取代“大陆政策”和“军事外交”,走向战争)

1、欧洲头号工业强国(A)

到20世纪初,德国在工业生产方面超过英国,一跃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第16课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1、彼得一世改革(A)

时间、背景、内容:

政治上——强化沙皇制;经济上——发展手工工场、对外贸易;军事上——建立新式海陆军;文化上——改变文化落后的状态

性质:

维护封建统治,未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

直接原因

影响:

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俄国在摆脱落后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加强了沙俄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

2、农奴制改革(B)

直接原因: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农奴制度弊端暴露无疑

深层原因:

首先,落后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次,。

再次,阶级矛盾的激化使沙皇面临空前的政治危机。

内容: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自由民的权利和地位,并以赎买的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评价:

(1)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改变了俄国社会性质,使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3)但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B)

背景:

(1)根本原因:

封建幕府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锁国令);

(2)市民、下层武士生活困顿,封建支柱成为反幕府力量。

(3)直接力量:

美国武力叩关,日本面临严重民族危机。

过程:

(1)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推行倒幕维新运动。

(2)1868年1月,倒幕派发动宫廷政变,废除幕府制度,实行“王政复古”。

建立新政府。

内容:

政治上:

“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重建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推行内阁制,颁布宪法,召开会议,在现代政治制度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废除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

经济上:

实行地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权,允许自由选种作物,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使政府获得稳定的收入;扯关卡行会,允许人民自由择业,鼓励工商、嘉奖贸易。

扶持资本主义发展。

文化上:

派遣留学生考察团,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推行教育改革,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制,政府扶持高等教育;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

军事上,从西方引进武器,兴办军工厂,聘请西洋教官;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常备军;宣扬武士道精神。

影响:

(1)性质: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到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从一个封建农业国变为了一个工业化国家,实现“脱亚入欧”的目标;(3)为日本之后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创造了条件。

日本积极开展“修约运动”,废除了幕府时期和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实现了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的(4)局限性——保留了传统的天皇制,未能完全确立天皇政治体制,国家权力掌握在官僚和军部手中;把军事工业放在发展首位,为后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伏笔。

第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力时代的来临

1、时间: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

2、条件:

(1)政治条件:

当时欧美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基本完成,政局相对稳定

(2)资本条件:

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欧美主要国家都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积累了进一步创业的资本(3)科技条件:

科学理论的突破和技术发明创新,也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3、核心内容:

电机的发明和运用

4、发明革新:

(1)新能源:

19世纪60至70年代,发电机诞生并不断得到技术改进,日趋完善。

19世纪末,电作为新能源逐步得到推广应用,电力时代到来了。

(2)新材料:

钢铁冶炼技术取得重大进展,钢的产量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钢材逐渐取代熟铁,成为风行世界的新材料。

(3)新动力:

内燃机的发明(4)新交通:

汽车(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本次和戴姆勒成功地将内燃机用于驱动车辆,现代汽车工业由此兴起)、飞机(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研制的飞机试飞成功)

(5)新工业部门:

化学工业成为重要的生产部门

二、大企业与垄断资本

1、垄断的形成

(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直接推动下,生产规模日益扩大。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发生相应变化,出现了将各个生产环节集中于一体的巨型企业。

(2)与此同时,资本的集中程度也不断提高,通过企业合并、联合,形成了垄断资本。

(3)在生产规模巨大、资本高度集中的新兴产业,最早出现垄断

2、影响:

(1)大企业与垄断资本,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表现。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垄断资本,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扩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成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输出成为西方列强重要的扩张手段,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第19课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一、资本输出和全球扩张

1、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1)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西方工业化国家以商品的对外输出为主要扩张手段

(2)进入垄断阶段后,资本输出成为西方列强重要的扩张手段(3)自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英国一直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法国、德国紧随其后。

2、影响:

(1)殖民扩张在近代早期就已经展开,西方探险家、传教士、殖民征服者军队足迹遍及全世界各主要地区,为进一步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2)进入垄断时期后,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活动注入了强大动力,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

二、殖民体系的形成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英俄法德美日十六个最主要的殖民大国,其中英国是头号的世界殖民大国。

2、殖民统治从形式上分,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1)殖民地完全丧失独立性,在政治和法律上直接处于附属地位,在财政、经济以及其他方面,也都从属于宗主国。

(2)半殖民地是独立国家向殖民地国家过渡的形式,名义上保持政治独立,但经济、财政和外交依附性很强,西方国家强迫他们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种种特权。

3、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引发地区冲突、也是引起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祸根

第五册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1、大背景

(1)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需求

此时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迅速。

19世纪前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在远东地区的主要侵略目标。

(2)中国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康乾盛世”过后,清王朝逐渐衰落。

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危机四伏。

但统治者仍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小背景: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1)原因:

①1840年代以前,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一直处于入超地位。

为攫取暴利,扭转贸易逆差,英国以印度为基地,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

②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2)措施:

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110多万公斤。

(3)影响:

①虎门销烟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②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提供了借口

二、鸦片战争的过程

1、开始:

1840年6月,英军到达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

2、结束:

1842年6月,中英签署《南京条约》

(1)割地:

割让香港岛

(2)赔款:

洋银2100万元(3)开埠: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4)协定关税:

中国进出口货物的的关税须与英国协商。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南京条约》使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2、社会性质上:

此后百年间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主要矛盾上: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化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其中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务上:

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5、经济发展上: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6、社会思潮上:

(1)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明清之际讲求“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2)1842年,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这是鸦片战争时期强国御侮的时代强音,也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先声。

(3)从此,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潮。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原因:

1、鸦片战争后,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自1854年起,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2、1856年,英国以“亚罗号事件”、法国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实质:

此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因此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过程:

1、第一阶段:

(1)1857年攻陷广州,1858年攻陷大沽,侵入天津城郊。

(2)1858年,中国与英法美俄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①增开牛庄、汉口、九江、南京等10通商口岸(开埠最多)②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③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④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⑤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2、第二阶段:

(1)1860年2月,英法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增兵扩大战争。

1860年8月攻入天津,咸丰逃往热河;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

①《天津条约》完全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分别赔偿英法军费白银800万两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54)

1、背景:

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廉价商品自通商口岸源源而入,破坏了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和传统手工业,造成大批劳动人民破产失业。

2)清政府为支付巨额兵费和赔款,大肆搜刮,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2、准备: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以传教为名,组织群众,发动太平天国运动。

3、开始: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不久洪秀全称天王。

5、定都:

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

6、前期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1)目标:

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影响:

①表达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摆脱剥削的美好愿望;②但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从未实行过。

8、全盛:

1856年春,太平军击溃清军的江南、江北大营,解除了天京的威胁。

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1、影响:

(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坚持抗清斗争十多年,席卷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

(2)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表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可能挽救中国的命运。

(3)政府认识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为洋务运动埋下基础

第4课洋务运动

一、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中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疆吏深受西洋坚船利炮威力的刺激。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购置外洋船炮,兴办军工企业。

3、一些中下层士绅也要求效法西人,以求自强。

4、朝野上下形成一股创办洋务的思潮

二、代表人物:

朝廷有奕訢、文祥,地方又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三、指导思想:

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挽救清王朝的体制和统治)

四、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总理衙门

1、1861年设立,奕訢担任总理大臣

2、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

如外交、通商、关税、海防等,后又扩展到购置舰船、设厂、开矿、筑路、派遣留学生。

五、内容三部曲

1、自1860年代起,军事上以“求强”为主,重点是“练兵制器”。

(1)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军事企业。

(2)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

(3)自187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筹建新式海军。

初步建成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三支海军,后又建成北洋舰队。

2、自1870年代起,经济上提出“求富”的主张,着手兴办厂矿、铁路、航运、电报等民用工业,推动洋务运动由练兵制器转入民用制造

(1)原因:

为解决军事工业在资金、原料、能源、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同时也为了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2)代表企业:

①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②1877年,李鸿章在滦州创办开平矿务局,这是近代中国最早使用机器采掘的大型煤矿。

(3)性质:

除少数为官商合办外,大多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即由官府控制管理大权,吸收商人投资参股。

与军事工业相比,民用工业具有更多的资本主义色彩。

3、文化上,培养洋务人才。

(1)开办新式学堂

①1862年,在奕訢的主持下,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聘请外国人位教习,教授英法等外文,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②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

③其他还有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

④作用:

培养了一大批外语、科技军事人才,起到了开风气的作用。

(2)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

①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30名幼童赴美留学

②福州船政学堂先后派遣三批留学生赴英法等国学习海军,不少人归国后成为北洋水师的骨干

六、洋务运动的影响:

1、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因此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技和工艺制造,没有触动封建政体,并且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因此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

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背景:

鸦片战争之后,外商在通商口岸陆续创办了一些近代企业,获利丰厚。

在外商企业的刺激和影响下,沿海地区的一些商人、买办、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近代工业,采用机器生产。

2、代表企业

1869年,方举赞在上海开设发昌机器厂,率先使用车床进行生产。

到1880年代,成为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3、影响:

随着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出现,中国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使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生重要变化。

4、特点:

(1)大多分布于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2)外国资本由于有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在中国享有种种特权,早期的民族工业在与它们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同时民族工业还受到官府的束缚和压制。

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

(3)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许多民族工业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寻求外国资本的庇护,或攀附官僚势力,所以它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又有较强的依赖性。

二、西学传播

1、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要求了解西学、学习西方的人越来越多。

(2)洋务运动期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外交往的扩大,西方近代以来的学术文化在中国逐步得到传播。

2、途径:

(1)办学兴教、翻译西书是西学传播的主要渠道。

(2)派遣留学生和使臣到海外学习或工作。

(3)传教士的活动。

3、影响:

西学的广泛传播,给中国带来了新知识、新学问,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风气。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一、甲午战争

1、背景: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对外扩张的野心急剧膨胀,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朝鲜和中国。

2、过程

(1)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国王的请求派兵入朝“代平内乱”。

(2)日本借口保护使馆和侨民趁机出兵朝鲜。

(3)1894年7月25日,日本军队不宣而战,丰岛海战打响甲午战争。

(4)1894年9月,平壤战役,清军大败退入国境

(5)黄海大东沟海战,邓世昌、林永升壮烈殉国,“致远”、“经远”舰沉没。

北洋海军损失惨重,但战斗力尚存。

日本海军完全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

(6)1894年10月,日军侵入辽东半岛,攻占大连、旅顺。

(7)1895年初,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马关条约》的签订——1895年4月,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1)内容:

①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以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③赔偿兵费白银2亿两

④开放沙石、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⑤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2)三国干涉还辽

①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改变了列强在远东的原有均势,损害了其他列强的利益,引起德、法,特别是俄国的不满,三国干涉还辽。

②解决:

日本被迫退还辽东半岛,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连“赎辽费”

4、影响:

(1)《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7课戊戌变法

一、背景

1、甲午战争后,东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的惨败证明仅仅在器物层面零碎的学习西方,不可能是中国走向富强。

学习西方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

3、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二、公车上书:

1、背景:

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

2、内容:

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3、影响:

(1)由于清政府内部顽固派官僚的阻挠,上书未能送达光绪帝手中。

(2)上书内容被广泛传抄,在朝野上下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3)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三、《时务报》与《天演论》

1、公车上书后,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学会、发行报刊、创办学堂,继续宣传变法维新思想

2、《时务报》:

创刊于1896年,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猛烈批判顽固派的因循守旧,竭力鼓吹维新,是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报刊。

3、《天演论》

(1)在维新派中,严复是一位“致力于以译述警世”的思想家。

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统治,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2)1897年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理论依据,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

(3)进化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百日维新

1、背景: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之祸迫在眉睫。

康有为再次上书痛陈变法的紧迫性,光绪帝深受震动。

2、开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3、内容:

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光绪帝陆续颁布100多道新政诏令,

(1)政治上:

广开言路,改定律法,澄清吏治

(2)经济上:

提倡事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

(3)军事上:

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4)文化上:

废八股,兴西学,派遣留学生

4、失败:

(1)原因:

①维新派所推行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②某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于新政阳奉阴违,托词抗命。

③变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

(2)政变:

①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新派。

②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5、影响

(1)戊戌政变后,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废除

(2)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

此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

(3)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先进的中国人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路。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一、瓜分狂潮背景:

(1)甲午战争打破了列强在东方的暂时均势,改变了远东国际关系的原有格局

(2)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竞相通过提供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倾销商品等方式加大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国别

租借地

租借时间

租借期限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1898

99

山东(1897)

俄国

旅顺,大连

1898

25

长城以北

英国

威海卫

1898

25

长江流域

新界

1898

99

法国

广州湾及其附近水域

1898

99

广东、广西、云南

日本

--

--

--

福建

1、德国:

首开抢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恶例。

美国

(1)背景:

美国由于忙于与西班牙进行争夺殖民地的战争,战争结束时,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已经划定。

(2)对策:

为维护和扩大本国在华侵略权益,美国于1899年提出有关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

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所有既得利益,同时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是中国成为全世界商业的一个开放市场。

(3)影响:

“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在扩大美国在华利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