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穷人》《在柏林》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5641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穷人》《在柏林》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桥》《穷人》《在柏林》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桥》《穷人》《在柏林》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桥》《穷人》《在柏林》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桥》《穷人》《在柏林》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桥》《穷人》《在柏林》第四单元.docx

《《桥》《穷人》《在柏林》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穷人》《在柏林》第四单元.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桥》《穷人》《在柏林》第四单元.docx

《桥》《穷人》《在柏林》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虚构小说”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桥》《穷人》《在柏林》三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小说,喜欢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2.本单元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都写出了令人感动的情节。

如:

《桥》一文中老支书在桥头指挥全村人过桥的情节,《穷人》一文中桑娜从邻居家宝来孩子后等丈夫归来的情节,《在柏林》一文中老兵的妻子在车厢里数“一、二、三”的情节等。

这些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这些情节。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深刻感受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

作者利用多种手法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深刻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想象来虚构出动人故事的,并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情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另外,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要逐步学会语文本对话,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习老支书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桑娜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可怜老兵的悲惨命运,愤恨可恶的战争。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12.桥

本课描写了老支书在洪水袭来的时刻,镇定指挥全村人过桥撤离,舍己为人的故事。

重点是感情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利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塑造人物的写法,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

1.感情地朗读,找出写老支书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深刻理解课文。

2.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讨论结尾点明人物关系的好处。

13.穷人

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桑娜和渔夫在自己家生活十分贫穷的情况下,收养了邻居家的两个孤儿。

课文赞美了穷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

重点是通过自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了解文中人物对话、心理活动以及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

1.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的美好心灵,分析作者运用对话和心里活动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好处。

2.了解作者托尔斯泰的情况。

14*.在柏林

课文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令人凄楚的故事:

一位后备役老兵已经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但还是被迫把妻子送进疯人院后再去参战。

重点是读懂课文,从多层面理解课文,

1

1.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2.讨论探究课文中两次出现“静”都是在什么情况下。

口语交际:

请你支持我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学会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情”,重点是交流时,把具体的理由说清楚。

1

1.小组内的同学分角色扮演,模拟与老师交流的过程。

2.和同学交流:

面对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习作:

笔尖流出的故事

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根据已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虚构的故事。

1

学生复习本单元的三个故事,了解虚构故事的特点。

提示学生认真读材料,注意到材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性格等限制词语。

语文园地

学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和情节描写刻画人物,通过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

了解情节描写的作用,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尝试写出人物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1

指导学生先回顾课文中的几个人物形象,再结合课文来想一想人物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多次读相关句段,感受“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情节描写的作用,了解重点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尝试写出恰当的心理活动细节。

古诗积累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快乐读书吧

阅读故事,了解同龄人的成长经历,体验成长故事阅读的乐趣。

重点是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1

借助文本,开发文本的功用。

从课本单一地读懂内容,拓展出思想教育和学习写法的方面,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渐渐爱上阅读。

12.《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9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了解梗概

描述导入,孕伏情感:

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

桥),【课件1、2:

出示课题】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

究竟发生了什么?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祭奠”等。

 

【课件3】

生字:

咆哮嗓党淌哑揪呻废

词语:

势不可当 狞笑 拥戴 放肆

跌跌撞撞 呻吟 搀扶 祭奠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 

(二)谈话导入{Www.PuxueWang.com}

 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

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

 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课件4】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

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

(随机询问:

你会感到害怕?

点拨语(可随机改变):

(1)第一句:

像泼,像倒,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第二句:

把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五、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

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

【课件5】(出示──东西没有路。

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

【课件7】

一、咆哮 党员 流淌 呻吟 揪出 沙哑 废弃

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情,引生入境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课件8】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

为什么?

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

为什么?

(2)理解:

“咆哮”是什么意思?

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板书:

山洪——咆哮而来 势不可当)

(3)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

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随机理解词语:

跳舞、狞笑)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

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

他们找到了吗?

(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座桥现在重要吗?

重要!

因为在当时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

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板书:

人们——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4.出示【课件9】

讨论:

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1.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

他面对乱哄哄拥到木桥桥头的人们是怎么做?

怎么说的呢?

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2.教师指导:

〔Www.PuxueWa〕

(1)在老汉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又是怎样过桥的?

 

①学生理解“依次”的意思。

“依次”的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非常有序。

 

②引导学生排一下过桥的顺序:

【出示课件10】村民──党员──老汉。

 

3.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板书:

老汉——忠于职责 舍己为人)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1.出示:

【课件11】探究:

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

你认为这座桥把什么与什么连接起来了?

2.学生汇报。

3.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题目中的“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一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呀!

这座桥连接的是什么?

(生与死、奉献与索取、党员与群众……)

(板书:

桥)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1.学生读课文第7~22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

 

2.生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描写。

 

(1)抓住老汉的语言描写。

 

【出示课件12】

老汉沙哑地喊话:

“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 

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

(句式简洁,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

)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形势危急,而老汉的喊话像大山一样坚定,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语言描写。

 

(2)老汉面临的“危”是什么?

(恶劣的环境,人们慌乱的局面。

①到文中描述环境的恶劣的相关语句,学生谈体会。

 

抓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

 

②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人们的慌乱呢?

(抓住“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等关键词来体会。

③指导朗读。

 

师:

在凶猛无情地洪水面前,死亡一步步逼近,老汉镇定地喊话……生接读。

 

师:

在人们你拥我挤的慌乱情形下,老汉焦急而又坚定地喊道……生接读。

 

④小结:

环境的恶劣描写和人们的慌乱更加衬托出了老汉的临危不乱。

 

(3)文中还有对老汉的语言描写吗?

找出来读一读。

 

(4)对于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语言,还有哪些方面?

(对老汉的刻画,文中还有动作的描写。

抓住动作──揪、神态──凶得像只豹子等有关语句朗读体会,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

因为小伙子是党员,小伙子同时也是老汉的儿子。

) 

(5)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人物关系。

 

师小结:

我们读书,就要课文的前后内容连贯起来理解。

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了出来结尾点明,但在前面已经让人感觉关系不一般。

前面巧设了悬念,与结尾相照应起来。

使得这一结尾让人感觉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六、课后练笔,延续感情

1.学生朗读:

【出示课件13】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2.师:

同学们,听,风在呜咽着;看,云也低垂着。

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了,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站在残桥前大家思绪万千、轻轻低语。

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低语些什么?

 

(学生写一段话)

3.同学们,我看到你们的泪,也听到了村民们对村支书的怀念。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是老支书──这位清瘦的老汉,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呀!

木桥虽然塌了,但相信老支书这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已经从那一刻起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板书内容

山洪——咆哮而来 势不可当

人们——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老汉——忠于职守 舍己为人

《桥》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党员书记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我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谈一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

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还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不过教学这篇课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些句子,学生体会得还不够深入。

结尾处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老支书只是许许多多优秀党员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13.《穷人》

文本分析:

本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穷人》一文的创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剥削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败坏;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

《穷人》这篇小说就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高尚品德。

课文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学习本文,重点是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本课的教学设计可以把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作为重点,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情感的体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要重视朗读,教师最好提前进行朗读备课,以读为主线,通过诵读体味,感受穷人美好的品质。

教学目标:

1.会写16个生字,重点理解“抱怨、倾听、忧虑、自作自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分析桑娜的矛盾心理,体会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言行、心理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汹、涌、澎、湃”等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渔夫、轰鸣、抱怨、心惊肉跳、自作自受”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穷”。

重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从文中找出表现穷人“穷”的句子,体会桑娜和渔夫一家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利用课件播放风声、雷声、波涛轰鸣声、嘶哑的钟声,学生静静地感受。

导语:

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沉浸在对课件创设的情境的种种猜测中。

)听到这些声音,我们感受到了环境的恶劣,就在这样一个狂风呼啸的夜晚,几个穷人间发生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2.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穷人就是生活穷苦的人。

3.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

他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穷苦劳动人民。

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

《穷人》是托尔斯泰晚年所著,是由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而成的一篇短篇小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自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2)边读边思考: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中必然要有人物,课文写了哪些人物?

围绕这些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

2.教师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

★生字过关:

读、写。

汹涌澎湃溅熄困唉淋嘿糟霉嘛喃皱勺

★词语过关:

读、记、写。

渔夫轰鸣心惊肉跳沉思风暴抱怨倾听

探望照顾敲门阴冷宁静脸蛋自作自受

清新湿淋淋渔网糟糕倒霉忧虑

★根据词意,选词填空。

(1)形容健康强壮的身体。

(魁梧)

(2)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

(忐忑不安)

(3)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也用来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动。

(汹涌澎湃)

(4)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

(自作自受)

(5)形容脸色黑中带黄。

(黧黑)

3.指名说一说本文的人物、事件。

几个穷人:

桑娜、五个孩子、渔夫、西蒙、两个孩子。

主要人物:

桑娜、渔夫。

情节概括:

桑娜和渔夫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不顾家庭困难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

4.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

①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②画出让你感触最深的语段。

③在小组中交流令你感动的语段,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并适当点拨。

(3)学生交流,教师适当点评。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

写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遗孤,内心忐忑不安。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

写渔夫回来后知道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抱回两个孩子。

三、再读课文,学文悟“穷”

过渡: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穷人》,可老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全文除了题目之外,文中没有一个“穷”字,那么作者是怎样把“穷人”的“穷”给写出来的呢?

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他们的“穷”呢?

请细读全文,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句子。

2.教师指名汇报,师生共同归纳(课件出示归纳要点),完成填空练习。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

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3.教师小结。

小结:

他们屋内的装饰,他们的吃穿,他们没日没夜地忙碌于生活,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穷人生活的艰难和困苦。

这也正是文学巨匠写作手法的精妙所在,不见一个“穷”字,可是“穷”又无处不在。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学、交流的方法,掌握了生字、词语,也简单地梳理了课文的脉络、划分了课文的层次。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对桑娜和渔夫的“穷”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个“穷”主要是物质方面的,但物质上的匮乏绝不能说明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也是贫乏的,大家要记住这一点。

同学们,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贫穷、艰辛啊!

生活的艰辛几乎把他们逼到了绝境,但是他们仍然顽强地生活着。

贫穷虽然暂时无法改变,但他们除了穷,却还有世间最宝贵的品质,那就是善良、勤劳、充满爱心,拥有了这些,我们还能说他们是一无所有的穷人吗?

下节课,我们就去文中细细体会桑娜和渔夫那“富有”的一面。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以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难点

1.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

2.深刻理解穷人勤劳、善良以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回顾复习,加深理解。

(1)指名说一说: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口头填空,再次感受桑娜一家的艰辛与困苦,体会“穷”。

(他们每天只能填饱肚子,吃的是,菜只有。

即便是这样的生活,也是渔夫身体,冒着出海打鱼,而桑娜自己也地干活,才能维持的。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

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贫穷,而且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为什么她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走进桑娜的家,感受她的勤劳。

(1)默读第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屋内环境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屋外环境的词句。

思考:

屋里屋外分别给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出示描写屋外环境和室内环境的词语,学生交流感受。

屋外:

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又黑又冷波涛轰鸣狂风怒吼

屋内:

温暖舒适炉火未熄干干净净闪闪发亮

预设:

生1:

我感觉屋外非常可怕,汹涌的海浪仿佛要把一切撕裂似的。

生2:

但桑娜的家里却非常温馨,又干净又暖和。

生3:

桑娜家的地“干干净净”,食具“闪闪发亮”,可见桑娜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是个勤劳的人。

生4:

我觉得屋外的环境很恶劣,却更加突出了桑娜家的温馨。

就比如我在下雪或刮大风的冬天里却觉得家里特别温暖一样。

生5:

渔夫在这样恶劣的天气环境下还出去打鱼,可见他们家真的很穷。

这里的环境描写也突出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

(4)教师小结,加深理解。

小结:

渔夫家虽然很穷,但桑娜能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从中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

屋外寒风呼啸,屋内却温暖而舒适,这里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对比描写衬托出了桑娜家的温暖。

但是大家还要注意到小说的创作背景,老师还觉得这里的描写有象征意义。

在黑暗统治下的穷人们就像这暴风雨中一座破旧的小屋,就像这汹涌浪涛中的一叶小舟,孤苦无依。

正因为这样,桑娜家里的温暖才显得那样的难能可贵。

2.走进桑娜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美好品质。

(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