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60道政治简答论述重点题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5605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高考专升本60道政治简答论述重点题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60道政治简答论述重点题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60道政治简答论述重点题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60道政治简答论述重点题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60道政治简答论述重点题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人高考专升本60道政治简答论述重点题目.docx

《成人高考专升本60道政治简答论述重点题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高考专升本60道政治简答论述重点题目.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人高考专升本60道政治简答论述重点题目.docx

成人高考专升本60道政治简答论述重点题目

201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60道政治简答论述重点题目(1-10)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

两者虽然都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的,但具体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某一特殊领域或某一特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其理论具 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答: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表现在: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 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

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 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

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

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3、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答:

(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

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

其二是相对于 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

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

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

另一方 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

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

(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 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

具体表现为:

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 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

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 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

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 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 对、相互区别的关系。

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

(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因为:

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 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 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

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 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

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第四,唯 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6、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

(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这表现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 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

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 的动力。

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

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

再次, 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7、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

(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是认识发

展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 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它 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

一 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

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另一方面。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 认识。

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 因素。

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8、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答:

(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

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

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

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 工具。

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

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 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

  

9、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答: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 化。

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10、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答:

(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

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

 

201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100道政治简答论述重点题目(11-20)

11、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答:

(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 务的。

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三,从性质上 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12、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  

答:

毛主席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

第一,毛主席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的产物。

第二,毛主席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第三,毛主席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 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13、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

(1)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

 

(2)毛主席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14、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

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这是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15、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

毛主席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上篇和下篇的关系。

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在这二者的关系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 进程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的区别,没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王明为代表 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 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 律。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学说。

 

16、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

第一,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 然性;第二,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地位;第三,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第四,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 任务。

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 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伟大目 标。

  

17、简述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答: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 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

正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 造并举的路线。

 

意义:

第一,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 愿望。

第二,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

第三,集中反映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主 席思想的重要内容。

  

1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提出及指导方针  

答:

正确认识社会注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以苏联为借鉴,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

  

19、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答:

(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2)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20、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  

答:

(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

201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100道政治简答论述重点题目(31-40)

31、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是什么  

答: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

 

(1)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我们应当认识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而要彻底消灭 剥削现象,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还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就是说,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

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32、为什么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

(1)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集中体现。

 

(2)以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是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所决定的。

 

(3)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

 (4)“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提供了根本依据。

 

(5)“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我们排除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的干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3、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什么  

答: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

 

(1)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2)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生产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路,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3)稳定是前提。

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3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答:

第一,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基本依据。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

 

第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解决矛盾、澄清疑惑、反对各种错误倾向的思想武器,是我们理解、认识、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

  

35、为什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答:

(1)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根本经验。

 3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方针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答:

(1)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

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

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

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37、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

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38、为什么农业是基础如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答:

(1)农业是根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①农业是人类的生存之本,衣食之源。

②农产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

③农村是工业产品的主要市场。

④农业的大力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

 

(2)我国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我国人口大部分在农村,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二十世纪末能否到达小康水平;因为农产品是城乡人民的必需品,所以又关系到城乡人民生活的提高,物价稳定,社会安定。

③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的局面已成为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已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快速发展。

 

(3)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一靠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靠科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教育。

 

(4)乡镇企业的重要作用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分子间缩合。

乡镇企业对繁荣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巨大作用。

 

39、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

(1)党的十五大指出,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所谓“科教兴国”战略,就是把科学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第一,要加快科技进步;第二,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第三,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

  

40、如何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答:

(1)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关键是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少数确实具备条件的土方可以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要从农村经济现状和发展要求出发,继续完善扼制结构,在积极发慌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更大的发展。

 

(3)农民采用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形式,兴办经济实体,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积极扶持,正确引导,逐步完善。

201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100道政治简答论述重点题目(41-50)

41、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实现形式。

 

答:

(1)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分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 司等形式,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方式。

②根据公有制经济的产业性质、规模大小等特点寻找和发展多样化的实现形式,有 利于筹集、扩充资本金,有利于强化产权约束,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42、简述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答:

(1)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我国生产力的现状是总体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平衡、层次比较多,与这种社会化程度差别很大的、不同层次的生产力相适应,客观上要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2)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各种矛盾的需要。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和就业压力大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3)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是在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