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体制与汇率制度决定理论综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48581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汇率体制与汇率制度决定理论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汇率体制与汇率制度决定理论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汇率体制与汇率制度决定理论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汇率体制与汇率制度决定理论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汇率体制与汇率制度决定理论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汇率体制与汇率制度决定理论综述.docx

《汇率体制与汇率制度决定理论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汇率体制与汇率制度决定理论综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汇率体制与汇率制度决定理论综述.docx

汇率体制与汇率制度决定理论综述

RR/03/12

CFEF研究报告

 

汇率体制与汇率制度决定理论综述

于洋杨海珍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RR/03/12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2003年11月

汇率体制与汇率制度决定理论综述

于洋杨海珍

摘要:

为了维护本国的主权和利益,各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汇率制度。

而作为一国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汇率制度对一国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发生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汇率制度决定理论更成为人们较为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首先将对汇率体制的演变过程进行回顾,然后对世界各国实行的汇率制度及其演变趋势进行总结,并对当前各种汇率制度分类方法进行比较,最后本文将对各种汇率制度决定理论从时间发展和理论派别两个角度进行综述。

 

1国际汇率体制的演变

在国际金融史上,一共出现了三种汇率制度,即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和牙买加体系下的浮动汇率制。

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1.1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金本位就是一种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作为本位币,而将流通中的各种货币与黄金之间建立起固定兑换关系的汇率制度。

流通中的货币并不仅限于金币,还可以有辅币和银行券等价值符号。

根据货币与黄金的联系程度,金本位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金币本位制(goldspeciestandard)。

2.金块本位(goldbullionstandard)3.金汇兑本位(goldexchangestandard)。

国际金本位制主要有以下优点:

1.各国货币对内和对外价值稳定;2.黄金自由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促进了各国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扩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信用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资本输出;3.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避免了国际投资的汇率风险。

国际金本位制的主要缺点是:

1.货币供应受到黄金数量的限制,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2.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赤字时,往往可能由于黄金输出,货币紧缩,而引起生产停滞和工人失业。

3.严格的固定汇率制使各国难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执行有利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受到较大制约。

1.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1944年7月,二战中的44个同盟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NewHampshire)的布雷顿森林(BrettonWoods)村召开了“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财长助理怀特提出的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此开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WoodsSystem)。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制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实质上是一种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它兼有固定汇率与弹性汇率的特点,即在短期内汇率要保持稳定,这类似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但它又允许在一国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不平衡时可以随时调整,这与弹性汇率有些类似。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领域从动荡混乱状态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美元作为主要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弥补了过去清偿能力不足,消除了影响国际间商品货币流通的各种障碍。

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由于实行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有利于国际贸易的清算和贸易往来的顺利进行,为国际金融领域创造了相对平稳的外部环境。

同时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对各成员国提供各种类型贷款,以解决收支困境,从而减轻了这些国家货币的内在不稳定性。

但是这种固定汇率体系本身在清偿能力、信心、调整性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首先,清偿能力与信心的存在内在矛盾。

在该体系下,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增加国际清偿能力,既增加国际储备(美元),而其他国家要增加美元国际储备,那么美国国际收支必须长期持续逆差,美国国际收支的长期逆差最终将使人们对维持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可兑换性产生怀疑,即对美元这种国际清偿能力丧失信心,要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

美国必须纠正其逆差,而这又必使国际清偿能力不足。

其次,调节机制失灵。

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能力有限,调整汇率的次数很少,各国调整国际收支失衡,主要是以牺牲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自主权为代价的。

同时,国际收支调节压力的不对称现象,也造成了巨大的国际收支世界性不平衡:

一方面,由于美元作为基准货币的特殊地位,美国就具有对国际收支不平衡作自行调节的特权;另一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贷款能促使赤字国纠正其国际收支不平衡,但对盈余国的调节责任却没有监督措施,也没有执行稀缺货币条款。

正是由于这些缺陷的存在才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土崩瓦解。

1.3牙买加体系下的浮动汇率制

牙买加体系是指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逐渐形成的国际货币关系的新格局,其标志是1976年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成员国达成的“牙买加协定”(JamicaAgreement)。

牙买加协定主要包括浮动汇率的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以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等内容,并对有关黄金、特别提款权和汇率等条款都进行了修改。

协定允许各国自由选择汇率方面的安排,因而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可以同时并存。

但基金组织要对会员国的汇率政策进行监督,缩小波动幅度,使汇率符合各国长期的基本经济情况,不准会员国操纵汇率来阻止国际收支进行有效的调节,或对其他会员国赢得不公平的竞争利益。

牙买加体系的历史作用:

1.牙买加体系基本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基准货币国家与依附国家相互牵连的弊端。

2.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汇率体制可以灵活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状况,各国汇率可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调整,可比较灵活地反映瞬息万变的客观经济状况,使各国货币的币值得到充分体现和保证,灵活的复合汇率制可使一国宏观经济政策更具独立性和有效性,灵活的复合汇率制可使各国减少为了维持汇率稳定所必须保留的应急性外汇储备。

3.采取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相互补充,在一定程度上缓合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调节机制失灵的困难。

牙买加体系的弊端:

第一、随着美元地位不断下降。

美元已经不能很好地执行国际货币的各种职能,而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缺乏统一的货币标准,国际货币格局错综复杂,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混乱,对国际贸易和信用、对世界经济的建康发展都带来不利影响;第二、汇率波动频繁而又剧烈。

给国际贸易,国际借贷、国际信用和各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另外,汇率剧烈波动给外汇投机商有机可乘,助长了外汇投机活动,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和混乱。

第三、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健全。

牙买加体系的调节机制中,汇率运转机制不灵,汇率机制有副作用,基金组织又无力知道并监督顺差国与逆差国双方对称地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现象日益严重。

2汇率制度分类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根据汇率决定及其调节的方式,一般将汇率制度划分为两类,即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

但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这一传统的两分法已经越来越难以反映各国的实际情况了。

于是新的分类方法便应运而生了。

目前来说,对各国汇率制度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依据:

一种是IMF在《外汇安排与外汇限制年报》(AnnualReportonExchangeArrangementsandExchangeRestrictions,AREAER)中所采用的分类依据,即按照各国政府官方宣称实行的汇率制度进行划分。

1982年IMF的分类方式如表1:

表1:

1982年IMF汇率制度分类

分类

内容

钉住汇率

a.钉住单一货币

b.钉住合成货币

有限灵活汇率

a.对单一货币在汇率带内进行浮动

b.汇率合作安排

更加灵活汇率

a.管理浮动

b.按一套指标调整(1997年后被并入)

c.独立浮动(或称自由浮动)

根据这种汇率制度分类,可将1981——1998年期间各成员国采用的汇率制度进行总结成如表2(易纲,2001):

表2:

1981—1998各国汇率制度总结

年份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国家数量

144

145

146

147

149

150

151

151

152

钉住汇率

94

93

90

93

95

89

92

94

93

有限灵活汇率

17

17

17

15

12

13

12

12

13

更加灵活汇率

33

35

38

39

42

48

46

44

46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国家数量

154

156

167

175

178

180

181

181

182

钉住汇率

85

81

84

73

70

66

66

66

64

有限灵活汇率

13

14

13

13

14

14

16

16

17

更加灵活汇率

51

61

70

89

94

100

99

99

101

资料来源:

IMF"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s"&"ExchangeRateArrangementandExchangeRestrictions"(1981——1998)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将1981年——1998年IMF成员国汇率选择的演变过程用图1来直观地表示:

从上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世界各国汇率选择的演变过程。

其中选择保持钉住汇率国家比率已从1982年的65.28%下降到1998年的35.16%,而采用更加灵活浮动汇率制度国家的比率却从1982年的22.92%上升到1998年的55.49%。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IMF成员国汇率制度表现出由从钉住汇率逐渐转向更加灵活汇率的趋势,但是这种官方汇率制度划分方式(dejureclassification)的缺陷在于,它并不能够真实反映各国实际上所采用的汇率制度。

举例来说,某些官方宣称实行钉住汇率制度的国家,很可能会频繁地改变其名义汇率,实际上这些国家更像是在实行浮动汇率制。

就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美洲国家来说,萨尔瓦多(1983—1984),危地马拉(1986—1988),尼加拉瓜(1985—1987)都被IMF划入了钉住汇率制的国家。

但是实际上,他们的名义汇率在这些年份中分别下跌了10%,41%和106%。

而那些害怕汇率过度波动的国家,尽管他们官方声称实行浮动汇率制,为了能够使得其货币政策得以顺利实施,往往会采取各种方法来抵制汇率的波动。

这些国家实际上也就相当于在实行钉住汇率制了。

比如玻利维亚(1985—1996),秘鲁(1990—1999),印度(1993—1999)在以上这些时期的表现都是如此。

因此当我们考虑到成员国实际汇率安排时,这种由钉住汇率制度转向更加灵活汇率的趋势也就变得并不那么明显了。

另一种分类便是依据各国实际实行(defacto)的汇率制度来进行的。

正是由于考虑到原有汇率制度分类方案的缺陷以及欧元的诞生,从1999年1月1日开始,IMF重新依据实际汇率制度而不是官方宣布的汇率安排对各成员国汇率制度进行了新的分类,主要分为八种类型,如表3所示。

表3:

1999年IMF汇率制度分类

分类

内容

无独立法定货币

一国采用另一国货币作为惟一法定货币,或者隶属于某一货币联盟,共同使用同一法定货币。

货币发行局制度

货币发行当局根据法定承诺按照固定汇率来承兑指定的外币,并通过对货币发行权的限制来保证履行法定承兑义务

其他传统的固定钉住制

国家将其货币以一个固定的汇率钉住(官方或者实际)某一种主要外币或者钉住某一篮子外币,汇率波动围绕着中心汇率上下不超过1%

钉住平行汇率带

汇率被保持在官方或者实际的固定汇率带内波动,其波幅超过围绕中心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

爬行钉住

汇率按照固定的、预先宣布的比率作较小的定期调整或依据所选取的定量指标的变化作定期调整

爬行带内浮动

汇率围绕着中心汇率在一定幅度内上下浮动,同时中心汇率按照固定的、预先宣布的比率作定期调整或根据所选取的定量指标的变化作定期调整;

不事先宣布汇率干预方式的管理浮动

货币当局通过在外汇市场上积极干预来影响汇率的变动,但不事先宣布对汇率的干预方式。

独立浮动

汇率基本上由市场决定,偶尔的外汇干预旨在缓和汇率变动、防止汇率过度波动,而不是为汇率建立一个基准水平

资料来源:

IMF"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s",1999

此种分类方法成功地解决了第一种分类方法中存在的“名不副实”问题,可见,IMF新的汇率制度分类主要关注的是中间汇率制度的区分,使它们与各成员国实际汇率制度情况更加相符,增加各成员国汇率制度安排的透明度,从而使IMF对各成员国汇率政策和汇率制度安排更好地监督。

根据IMF新的汇率制度分类方案,我们将1999年1月1日到2001年12月31日IMF成员国实行各种汇率制度的数量总结如表4:

表4:

1999—2001各国汇率制度

年份

1999.1.1

2000.3.31

2001.3.31

2001.12.31

国家数量

185

185

186

186

无独立法定货币

37

38

40

40

货币发行局制度

8

8

8

8

其他传统的固定钉住制

39

45

44

40

钉住平行汇率带

12

6

6

5

爬行钉住

16

5

4

4

爬行带内浮动

10

7

5

6

不事先宣布汇率干预方式的管理浮动

26

27

33

43

独立浮动

47

49

46

40

资料来源:

IMF"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s",1999—2002

一般来说,根据汇率的波动幅度,又可以进一步将上表中的汇率制度分成三类,第一类为严格固定汇率制,即上表中的“无独立法定货币”和“货币发行局制度”,第二类为“中间汇率制”,包括上表中的“其他传统的固定钉住制”、“钉住平行汇率带”、“爬行钉住”、“爬行带内浮动”,以及“不事先宣布汇率路径的管理浮动”。

第三类则为完全浮动汇率制,也就是表中的“独立浮动”。

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实行中间汇率制度的国家占大部分,但总体来说呈现下降趋势,虽然趋势并不是非常明显,实行“两极汇率制”(即严格固定汇率制与完全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在逐渐增加,根据其中2000年3月31号和2001年3月31号的统计,实行角点汇率制的国家数目已经超过了实行中间汇率制的国家。

在IMF对各成员国汇率制度进行重新分类的同时,也有不少经济学家根据自身研究的需要对汇率制度进行了分类,在此将西方各学者的分类总结如表5:

表5:

各学者对汇率制度的分类

学者

汇率制度

注释

Obstfeld&Rogoff(1995)

共同货币和美元化

严格固定汇率

固定或钉住汇率

货币当局宣布买卖外汇以维持所承诺的汇率

浮动汇率

包括管理浮动和自由浮动

Frankel(1999)

货币联盟

如欧盟

货币局

如香港

真正固定汇率

中西非金融共同体法郎区,美元化

可调整固定钉住制

定期调整

爬行钉住

每周事先宣布汇率干预政策

货币篮子钉住

按一定权重钉住某些国家货币

汇率目标区

在中心平价周围浮动

管理浮动

无明显的中心汇率,政府根据市场情况做出调整

自由浮动

无汇率干涉

Masson(2000)

严格固定汇率

包括货币联盟、货币局和美元化,

中间汇率制度

指汇率平价可以调整或变动

浮动汇率

指汇率平价自由浮动

Fischer(2001)

严格固定汇率

IMF的无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安排和货币局制度

中间汇率制度

又称为“软钉住”,包括IMF的其他传统的固定钉住制、钉住平行汇率带、爬行钉住和爬行带内浮动

浮动汇率

包括IMF的不事先宣布汇率路径的管理浮动和独立浮动

Reinhart-Rogoff(2002)

钉住汇率制

从无法定货币到实际钉住汇率制

有限浮动

从事先宣布爬行钉住到实际波动范围在±2%以内的爬行汇率带

管理浮动

从实际波动范围在±5%的爬行汇率带到管理浮动

自由浮动

政府不干预

Levi-Yeyati&Sturzenegger(2000)

固定汇率

汇率无变化

肮脏/爬行钉住

按照预先宣布的固定汇率,或者定期小幅调整币值

肮脏浮动

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使汇市朝有利于己的方向浮动

完全浮动

政府不干预

Shambaugh(2003)

固定汇率

汇率无变化,或者重新调整后但在一年12个月中的11月未发生改变

有限浮动

汇率在1%的范围内波动

管理浮动

汇率在2%的范围内波动

自由浮动

汇率无钉住目标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各经济学家对汇率的分类各不相同,各自都遵循一套自己界定的分类原则和依据。

因此各经济学家在讨论汇率制度假说,尤其是在讨论Eichengreen(1994)和Obstfeld和rogoff(1995)提出的“两极”或者说“中间空洞化”汇率制度假说时,他们对汇率制度的内涵界定,尤其是中间汇率制度的界定并不一致,所以这就启示我们今后在讨论汇率制度选择时,一定要事先对自己所遵照的分类依据进行说明,以免在后面的论述中产生偏差和争论。

3汇率制度决定理论综述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从牙买加体系诞生这一刻起,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选择问题也就成了理论界争论的焦点。

Mundell(1961)和Mckinnon(1963)指出经济的规模和开放程度都是汇率选择方面非常重要的基本因素。

他们认为,相对于大规模封闭经济来说,小规模开放经济更可能会采用固定汇率制。

此外,如果一国的贸易主要集中在一个特定的货币区域,那么这个国家更有可能会采用固定汇率制。

随后,Kenen(1969)建议,相对于生产结构分散国家,那些生产结构非常集中的国家更适宜采用弹性汇率制。

因为汇率的改变几乎等同于相对的产出价格的改变,因此对于那些生产结构集中的国家来说,采用弹性汇率制来应付需求冲击更为有效。

而最终还要考虑一国金融业的发展程度。

对于那些金融业不够发达的国家通常选择固定汇率制度,因为他们缺乏控制国内公开市场运营的手段和工具,而又由于他们希望能够在汇率的大幅度波动中维护自身脆弱的银行系统。

这样,那些金融业欠发达的国家就更有可能会采用固定汇率制。

Mundell(1961)撰写了《最优货币区理论》一文,探讨了数个国家或地区放弃货币主权,采用共同货币的问题。

所谓最优货币区域国家货币集团,指的是这样一些国家集体,它们的货币通过永久固定的汇率及其他使这个区域变得理想化的条件联系在一起,成员国货币根据非成员国情况联合变动。

Mundell认为,最优货币区的建立,减少了区内贸易的交易成本,消除了汇率不固定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因此刺激了国际分工及在区域内贸易与投资的流动。

同时,它的形成也使得生产商将整个区域视为一个市场,并可获得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

Mundell希望将世界化分为若干个货币区,区内实行固定汇率制,对外实行浮动汇率制。

20世纪60、70年代,先后有Ingram(1962)、Mckinnon(1963,1973)、Kenen(1969)、Flemming(1971)、Corden(1972,1973)、Kindleberger(1971)和Williamson(1973)等人参与最优货币区的研究,并得出了建立最优货币区所需具备的充分条件:

1.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Mundell,1961,Ingram,1962)。

该条件由Mundell提出,Ingram加以完善。

他们认为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若能自由流动,就可以实现资本和劳动力从盈余国向赤字国的转移,促使区域内各地区经济结构及时调整,经济周期趋于同步,这样可以促进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内部经济均衡。

2.经济开放性(Mckinnon,1963)。

Mckinnon指出,应当用经济高度开放作为最适货币区的一个标准。

他认为一个经济高度开放的小国难以采用浮动汇率的两条理由是:

首先,由于经济高度开放,市场汇率稍有波动,就会引起国内物价剧烈波动;其次,在一个进口占消费很大比重且高度开放的小国中,汇率波动对居民实际收入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致存在于封闭经济中的货币幻觉会消失,由此,汇率变动在纠正对外收支失衡方面失去作用。

3.产品多样化(Kenen,1969)。

Kenen提出以低程度产品多样化作为确定一个最适货币区的标准。

Kenen的建议同Mundell一样,也是建立在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的需求波动这一假设上的。

他认为:

一个产品相当多样化的国家,出口也将是多样化的。

在固定汇率下,某一种出口商品的需求下跌了,由于它在整个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因而对国内就业影响也不会很大。

相反,如果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曲线下降了,低程度产品多样化(因而出口产品种类也是不多的)的国家,势必要更大幅度地变动汇率,才能维持原来的就业水平。

由于出口的多样化,外部动荡对内部经济的影响经过平均化后变小了,出口收益可以相当稳定。

因此,产品多样化国家可以容忍固定汇率的后果,而产品非多样化的国家难以容忍固定汇率的后果,它们应当是一个采用灵活汇率的独立(最适度)的货币区。

4.金融一体化(Ingram,1969、1973)。

Ingram认为在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的情况下,由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利率的微小变动,就会在一体化组织内引起规模足够大的资本流动,从而使区域内各国恢复均衡,而不会导致汇率变动。

他与Mundell相反,只强调资本要素的流动,而忽视了经常账户。

但是,他同Mundell一样,也是从维持固定汇率制的角度来考虑最适货币区的标准的。

5.通货膨胀相似性(Flemming,1969)。

物价稳定是“最优货币区”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相似的通货膨胀率是实行共同货币政策的前提条件,Flemming将研究的视角从微观转向了宏观。

他认为如果货币区内各成员国通货膨胀率高低有别,则利益不一,高通胀国家要求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低通胀国家则可能希望维持不变,而出现通货紧缩的国家会强烈要求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众口难调”,会使建立在各个国家中央银行之上的超国家的中央银行无所作为。

因此,通货膨胀率的相似性是构建“最优货币区”的一个重要前提。

6.政策一体化(Ingram,1969,Kenen,1969,)。

基于对宏观层面条件趋同必要性的理解和对现实中宏观结构差异的认识,Ingram等人先后提出了达成最佳通货区的政策一体化条件。

为使货币区能够正常运行,各成员国必须对其货币、财政以及其它经济乃至社会政策进行协调,寻求一致。

为此,各成员国必须对其主权实行部分让渡,核心是货币政策的协调和让渡。

Flemming还倡议建立一个超国家的中央银行,认为只有中央银行才能刺激短期利率的趋同。

同时他们还提出了一些其他标准,诸如经济结构的相似性,财政一体化以及政治因素等。

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如果一国的经济主要经受的是名义冲击(nominalshocks),也就是说如果此种冲击来自于货币的供给和需求的话,那么采用固定汇率制度便是这个国家较为适宜的选择。

即使由于货币冲击引发了该国的通货膨胀,但这同时也减弱了汇率的波动,这便使得该国所经受的名义冲击转变为实际冲击(realshock)。

此外,采用固定汇率制度,还可以根据货币的供给变化来降低产出的波动性。

另一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