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右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4835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风右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风右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风右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风右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风右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风右玉.docx

《国风右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风右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风右玉.docx

国风右玉

国风右玉

——《苍河颂》序

以前,那个地方谁都不敢去,不愿去。

因为那里的风,风起毛乌素沙漠。

风到杀虎口,变成了一个遮天盖地的大风口。

呵,这里的风大喔,最大的风速一秒竟达21米,如箭飞,如鞭抽……

大风下的雁门关外,“不植桑蚕不种麻”,“百里竟无一家人”。

那形如一片榆树叶的地方,全年封冻期则在150天之上,绝对无霜期只有80来天。

红家山、廖巴山、东团山、大南山、雷公山、马头山、柳沟山……山山秃顶,丘丘披厚沙。

当地民谣曰: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风挟黄沙刮四季的地方,谁人还不走西口?

这是这个典型而又特困的高寒干旱区的昔日。

然而大风口的右玉,也曾有彪炳千秋的伟绩:

它是中华古国的一处有名的驿站,远古的先民们曾在这里拓荒宽疆。

延绵的古长城,记载着秦征胡虏、汉伐匈奴、唐讨突厥、宋驱契丹、明敌元蒙、清平西乱的一代代英雄们捍卫疆域的历史印迹。

“杀虎口”不仅是风如虎口之锋利,同时也是古国历朝的重要关隘,从唐宋始,这里便作为中原与北方境外通商的必经之地,尤其是明清之后,勤奋而聪慧的山西商人便从这里起步,伴着艰辛的车辙,辗出了家富的美乐和边镇的繁荣。

后人常念的“国家之储,北边为重”之话,也由出此处。

雄浑、悲怆、荒芜、沉厚是右玉历史风貌的外观,朴实、耿直、热忱、激情是右玉人文精神的内涵。

于是,“右玉便是杀虎口”、“杀虎口代表右玉”的话相传了千年。

而今的右玉变了,变成了让人向往的“塞上绿洲”。

而今的杀虎口更变了,变成人见人爱的“高原翡翠”。

我知道,右玉的一切变化,依然是风的作用,风在发威。

这风让我感动,让我流泪……

从没听说过这样的故事,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当政者: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十六任县委书记、十五任县长,在上级党委的热情关怀和有力支持下,他们带领吃苦耐劳,与党同心的右玉人民只做了同一件事——植树、种草。

他们前接后承、前赴后继,且从不走样……

也从没听说过像这里的市领导和人民,为他们建国后的历任县领导者建功德碑、编赞美歌谣。

这在其它地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贤者圣者不是每一届当政者都是的。

然而在右玉的60年里,百姓们认为,除“文化大革命”外,他们的每一任当政者都是贤者和圣者,是值得他们感激与感恩的人。

“伟哉,右玉!

夫治州立县,生民为先;存政之要,当在官贤。

向之右玉,民生维艰。

冬长夏短,地瘠天寒。

征伐有代,战乱经年。

滚滚兮泥流,濯濯兮尘山。

风驰沙走雾漫漫,雨落水狂恶浪翻。

麦菽无收头撞地,饥寒相逼口呼天。

嗣共和开国,政张新弦,百废待举,万民摩拳。

县委政府高瞻远瞩,丁壮老幼一往无前。

集众志,汇群言;改乾埋,壮河山。

不信春风引不回,敢教日月换新天。

政策归心,人民奋战;党员带头,干部当先。

适草适木,或乔或灌;因时因地,亦固亦迁。

堵风魔于山口,治沙虐于荒滩。

植沙柳以护河岸,建林网保良田。

迎风扬锄,洒血汗于荒土;傲霜挥锹,献忠勇于莽原。

艰苦奋斗,有子规之诚;无私奉献、比精卫之坚。

百折不挠,如夸父之追日;顽强拼搏,若愚公之移山。

历五十载余,时移岁替,持之以恒无顾返;虽十六任迁,人更事迭,不改初衷又加鞭。

于是焉,岭树重遮千里目,苍河更绿两岸天,登高远眺,林涛翻卷;俯流濯足,清波涌泉。

林网保田以幽幽,牧草护土而芊芊。

稼禾欣荣于平畴,牛羊欢爱于旷野。

花草簇楼起,山水抱城眠。

景回路转,通衢连起城乡村;柳暗花明,旅游推出农家园。

蓝天白云,歌声传阡陌;晴空丽日,雁影照塞边。

李洪河畔,花黄蝶飞,草鲜春雨后;中陵湖上,鱼跃鸭闲,波涌暖风前。

兔走雉唱,辛堡梁岗万类竞烂漫;鸟鸣蜂忙,苍河净水不舍昼夜间。

南山春临满眼翠,北地秋来遍地钱。

美哉,右玉!

这是矗立在今日右玉县小南山森林公园一座巨型雕塑体上的《右玉绿化赋》中的一段词。

它以功德碑文的形式,记录着建国以来历任“官贤”们带领右玉人民绿化为政、助民立家的功劳与改天换地的巨变。

那“北疆大地上,绿旗一杆,哗啦啦迎风飘响;湛蓝天空下,绿洲一片,浓郁郁溢彩流光”,让人仿佛迎风洗礼、迎风感悟。

呵,那是什么样的风?

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韧、务实、为民服务之风!

是的,抚摸杀虎口那一排排不朽的老沙柳,我依然清晰地听得,建国后右玉县第一任书记张荣怀站在沙风口的那座天主教堂前高声地向干部们喊道:

“同志们,右玉这黄风天,我们共产党人再也不能让它横行下去了!

右玉人要活下去,就要把大风锁住。

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

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

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树。

县村干部带好头,人人都来植好树!

”要知道,这是一个从枪林弹雨中刚刚走过来的,肩上还挎着盒子枪的年轻县委书记在共和国成立只有23天时所说的话。

“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

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

”右玉植树,植树右玉的传奇就是从这位书记开始的——

那一年风刮得特别的猛烈,县委大礼堂正开着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突然狂风大作,天昏地黑,只听“呼嚓——”一声巨响,一棵桶口粗的古树,拦腰折断,顿时,礼堂四周的窗口里袭来一股股黄沙,将人民代表们个个呛得喘不过气来……“你们看,右玉的黄风真是要吃人哪!

老天爷向我们人民代表宣战了,你们说我们该怎么办?

”1952年春里的一日,第二任右玉县委书记王矩坤站在风口处这样高声质问他的人民代表们。

“植树!

”“快植树呗!

“好——我们就去植树!

”王矩坤又问:

“这狂风刮得猛呵,你们说它是从哪儿刮来的?

代表们不约而同地:

“从杨千河的老虎坪刮来的。

“好,我们就到老虎坪那儿去植树!

”王矩坤书记大手一挥,挺身迎风而进……

右玉县的第一个植树防沙堵风口的战役就是这样打响的。

王矩坤在任三年,右玉县有了12.7亩的大片小杨树,那郁郁葱葱的小杨树林让右玉人的心中从此长起一片希望的绿洲。

1955年,右玉县闹起严重的粮荒,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

怎么办?

还植不植树了?

“当然要植嘛!

”第三任县委书记张进义和县长解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下面的干部:

按人头出勤,每植一亩树,发救灾玉米15斤!

嗬,这一招真灵,不仅解决了逃荒者的饥饿,同时换得又是一片片绿洲在黄沙滩上盎然起生。

现在轮到被右玉人民称之为“植树王”的马禄元出场了,这一年是1956年。

这一年的春天,在革命圣地延安召开了一次由团中央和国家林业部、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联合发起的黄河上游流域的“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以其特有的激情向全国青年号召道:

人迹所至,舟车所及的地方都要绿化起来,一切青年都要在造树运动中成为先锋队,一定要把祖国大地变成绿色的海洋。

马禄元就是在这股强劲的“延安风”感召下,发动了全县青少年12000人,组成180个突击队,参加了苍头河、源子河和40多座荒山造林绿化工程。

如今仍然郁郁葱葱并且将整个县城四周连成一片的数十个荒山改造的“共青团林”就是在那年建起的。

而马禄元的到任,其实也是右玉真正意义上的植树造林拉开了波澜壮阔的序幕……

“当时我只有29岁,年轻气盛,根本没有想到艰苦是咋回事,领导找我谈话让去右玉当县委书记,我说领导重用,我一定要把它干好,干脆把家属和孩子全家都搬过去吧。

谁想这一去就是十年。

十年中,我干的主要一件事就是带着全县人民植树造林堵风沙。

”数十年后马禄元这样回忆道。

马禄元来到右玉的第一件事也是想着摸清右玉的大风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凭着“11号”交通工具——一双腿,马禄元与县长解润带领6名县委干部,走了几十天时间,全县的风口和急需绿化的大片流动沙丘摸了个遍,最后选择了右玉最大风口——黄沙洼,作为造林突破口。

黄沙洼呵,黄沙洼呵,人称“吃了人烟吃山丘”的“狼处蹄洼”。

它位于右玉原县城东北、马营河与苍头河的交汇三角带处,有一片长20公里、宽8公里的大沙梁,每年以1.5米到2米的速度向东南移动,从古至今一直是吃人吞天的“大狼嘴”。

有见证:

明代万历年间修建的三丈六尺的县城北城墙,就是被从黄沙洼吹来的黄沙淤积吞没的。

“咱们就不信这个黄沙洼治不了!

”马禄元的双腿踩在黄沙里,说:

“右玉县植树造林堵风口的第一仗就在这里开始,我们一定要让黄沙在人民面前低头,让树林在这里生长!

“有没有这个决心?

“有——!

”誓师大会上,战斗的豪言震荡四方。

全县工农商学兵齐摆阵,黄沙洼顿时变成了激清的海洋。

会战的红旗和一个个豪迈的胸膛,将黄沙挡在一片片绿林之外,正是“烽台不再嘹胡马,箭楼依旧看锁龙。

右玉人民还清晰地记得,在这支会战大军里一支非常特别的“青年近卫军”,他们就是由张引弦带领的右玉中学教师学生植树队。

右玉中学,是新中国成立后该县唯一的一所中学,小个子校长张引弦正是一个“引弦人”,他响应县委号召,依靠学校有限的勤工俭学经费,连续十七年带领全校师生植树造林,先后绿化了北起马营河、南至高墙框村,长达20余公里和东至羊圈坪、南至梁家店的数座荒山荒坡,造林4万余亩。

这是多么了不起一支“青年近卫军”!

如今87岁高龄的张引弦老校长谈起那段历史时,欣然道:

“右玉由‘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我做了我应做的工作,这件好事让我永生荣光。

右玉人民惦念老校长的功绩,更不忘老书记马禄元的伟业。

植树治沙可以挡风,而刹住流动的沙海,更需要有科学的办法,将沙地变成绿地是唯一的出路。

马禄元与科技人员一起,在郝家村乡研究成功种植草木栖,是右玉开天辟地的大喜事!

这草木栖看起来很平常,但它能顶“三料”:

牲畜的饲料、种地的肥料、做饭的燃料。

于是,百姓们高兴地叫它是沙漠里的“灵芝草”。

“灵芝草”使马禄元进了中南海,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马书记让我们家家户户懂得了种树能发财,种草木栖羊增膘,搞水土保持多打粮,右玉人有今天,是马禄元书记他们打下的家底。

还有比这话更具有丰碑式的评价?

在右玉人民心目中与马禄元齐名的县委书记、县政府领导有一大批,庞汉杰便是其中之一。

庞汉杰比马禄元当的县委书记时间更长,因为历史原因,在马禄元当县委领导时,庞汉杰是右玉县的“县委第一书记”,在当政七年中所做的贡献也是历任县委书记中最让百姓敬佩的人物之一。

这是个充满激情的人,更是位体恤民情、善长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

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两个月的调查研究,他手中的那张地图划满了他第一手获得的各种数据,怀中的那个笔记本上写满了实地情景的文字。

正是据于这些数据和文字,庞汉杰与县委领导制定出了右玉历史上第一个《右玉流域治理根治“五害”的五年规划》。

“若要右玉富,必须风沙住,风沙何时住,山川皆有树!

”庞汉杰向全县人民吹响了绿化右玉的进军号,同时将一幅美好的绿色生态蓝图献给了那块心爱的土地。

之后的七年里,庞汉杰与关毅、马禄元、解润等领导一起率领全县百姓,围绕根治风沙、干旱、水土流失、霜冻、冰雹这“五害”,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从根本上讲,“五害”中主要是缺乏林草植被。

所以,在庞汉杰的心里才有了“若要右玉富”,必是“山川皆有树”。

为了实现“山川皆有树”的目标,庞汉杰与其他县委领导一起,带领右玉人在黄沙洼上经过整整三年的“穿靴”、“戴帽”、“扎腰带”、“贴封条”等科学治沙植树的措施,终于使昔日吞天吃人的“大狼嘴”,变成了绿山岗。

这一奇迹和成绩极大鼓舞了全县人民改天换地的决心和信心。

植树治洼成功之后,庞汉杰从父亲那儿得知一种叫沙棘的植物,它既可防风固沙,又可养土育地,于是在苍头河沿岸和黄沙洼林地上首次成功进行了人工种植沙棘的新战役。

右玉人种沙棘,越种越尝到甜头,一种就是半个多世纪,直到叩开了致富的大门。

“见了树,还得有水。

”于是右玉有了第一座水库——滴水沿水库。

“有了水,更得有丰产田。

”于是右玉有了凤凰台农牧场——塞上高原农林牧全面发展的一面红旗,便从此高高飘扬……

庞汉杰带领右玉人民建成了十几条风沙危害最重的防护林体系,使右玉山川可以看到不少生机茁壮的锁风沙的绿色林带。

庞汉杰七年当政,让右玉全县局部绿了起来。

在1963年北京召开的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当右玉代表讲到“从建国以来,右玉每年春秋两季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锁风固沙。

每到植树季节,每一任县委书记、县长都带头扛上铁锹,背上树秧,步行到野外植树劳动。

在野地吃的是黑豆炒面,喝的是沟泉水,休息在用树枝搭建的简易小山崖沟壕里,每天冒着看不见人影的大黄风,大干数月,每人的脸皮被晒成黑铁片,每人的嘴角泛起血泡,每人的手磨出老茧,大家都不在乎。

我们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地带领群众苦干实干”时,主持会议的谭震林副总理激动地站起来对所有代表们说:

“你们都听到了吗?

如果全国2000多个县的县委书记和县长都能像右玉这样干,我们国家的面貌还愁变不了吗?

庞汉杰的业绩永远留在右玉人的心中。

那年,年仅65岁的庞汉杰逝世时,右玉人民自发在黄沙洼等山坡上放满了白色花圈,以怀念他们敬爱的领路人。

而与庞汉杰、马禄元两任书记搭挡、在右玉当了十年县长的解润也是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年仅60岁,他同样永远活在右玉人民心中。

有一位比庞汉杰、解润更英年早逝的县委书记叫张爱云,他50岁逝世时正好是右玉县人民用了26年艰辛植树后第一次获得“绿化先进县”的荣誉。

张爱云任右玉县委书记是在1971年至1975年,他从前任关毅、庞汉杰、薛珊等领导的手中接过植树造林的接力棒,在极端困难的政治环境下,坚持不被“左”的错误路线干扰,迎着风浪,认准绿化右玉、造福人民的方向前进。

张爱云这位从武装部政委出身的县委书记,身上有股铁骨铮铮的气概。

他不畏困难,敢冒风险,带领右玉人用四年时间把千年泛滥成灾的苍头河,改造成一条右玉人民的幸福河。

同时还建成总面积达4000多亩、水容量2176万立方米的常门铺水库,使右玉实现了从绿化沙地到丰田丰产的决定性转变。

“十里埋伏锁苍龙,百里丰田满地绿。

”张爱云在走向天堂的弥留之际,依然轻轻地念着他心中的右玉新貌,令天地为之动颜。

1975年底,右玉县又迎来一位创造奇迹的“绿化功勋书记”——常禄。

常禄在右玉任职八年书记,是右玉十六任县委书记中最长的一位。

“我的名字叫常禄,就是要把右玉建设成常绿的塞上绿洲。

”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这是自律也是奋斗的理想。

常禄的路和常绿的右玉,皆是一条艰辛的万里长征。

“要让全国人民都种一棵发财树”——1978年,邓小平在深圳植树时,庄严地许下这个心愿。

197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西北、华北、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实施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右玉县被中央列入其中的重点县之一。

这消息让时任县委书记的常禄兴奋不已,他对县长车永顺说:

“老车,这可是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啊!

你名叫车永顺,这次建设防护林体系,你看你的车顺不顺?

”县长则回敬道:

“你是领头人,你领对了,我的这辆老牛车就会拉着优种树苗顺利地建成右玉防护林。

“哈哈……”俩人手握手、肩搭肩地大笑起来。

“重任在肩,何言完不成?

于是,以威远、高家堡、油坊、城关“四大盆地”为主战场的盆底林网化、盆帮梯田林带化、盆沿植树全绿化的第一战场;以马营河、欧村河、牛心河、苍头河、李洪河“五条流域”进行的外边打坝植树、搞乔灌混交护岸林,里边“开肠剥肚,取石垫土,方格植树”和河岸坡梁植树垫草、还林还牧的第二战场;以风口沙丘栽防风固沙林,高山陡坡栽水土保持林,小沟河岸栽乔灌混交林;向阳坡栽经济林,背阴坡栽针叶林,缺煤少炭山区栽薪炭林,水源好的沟壑栽丰产林为具体措施的荒山沟壑治理为第三战场的“三大战役”,全面拉开。

其不同的战役,所用的不同战术各显神通,成效显著。

常禄因此被右玉人称为“摆阵布兵的常胜将军”。

仅仅四年时间的防护林体系战斗,取得少有的硕果。

到1982年,右玉县的粮食总产达4610万公斤,人均550公斤。

油料777万公斤,人均86公斤。

大牲畜24300头,羊13万只,人均收入250元。

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1978年相比,粮食增长65.8%,油料增长2.3倍,大牲畜增长11%,羊增长50%,人均收入增长4.1倍。

全县其他经济指标也都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了“十个突破”,名列雁北地区前茅。

常禄在右玉的八年,干部群众谁都知道他出门下乡时,随身经常会带着四件东西:

铁锹、剪子、卷尺和望远镜。

平时走到哪儿,他就拿上铁锹和大家干到哪儿;进入林中,看到哪株树枝条该剪了,他上去就剪;右玉种了好多优质杨树,为了确切地了解树木生长情况,他经常用卷尺丈量树干的高度与粗度;每当走到高处,他习惯地拿起望远镜,一是观察大面积林木生长情况,看哪儿还有没绿化的荒山荒地;二是看看远处有没有偷砍林木的坏人或啃吃林木的牲畜。

常禄因此有“对每一棵林木都有感情的爱树书记”之称。

他甚至看到一个司机无意撞倒了路边的一棵树苗,坚持严罚50元;他因自己的子女少去参加一天植树而罚其一天不准吃饭。

真是这位“爱树胜过爱生命”的县委书记和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右玉在1983年便上了《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塞上绿洲”称号也从此被叫开了。

1983年,坚持八年植树的常禄在离开右玉前光荣地领到了山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001号“山西省林业模范”证书,这殊高的荣誉让常禄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常禄这位植树功勋书记,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绿化旗手”的县委书记,同样因为长年积劳成疾,在离开右玉不久便因病逝世,年仅60岁。

常禄之后是袁浩基、姚焕斗先后任右玉县委书记,姚焕斗先是县长、后任书记。

袁、姚在右玉都被称为“草书记”,他们种草主张让右玉从绿色大业由谋生存向谋发展转变,并且获得历史性的突破和巨变。

袁浩基在右玉工作近七年,他在回顾自己任职历程时这样说:

“组织上让我到右玉当县委书记,我当时就想,我不仅要让右玉有林子,还要让林子长出票子。

那时候我是横下一条心,接好前任的绿色接力棒。

我到右玉时也是举家老小一同去的,牺牲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学业、妻子的事业,连老父亲的命都搭上了。

那时我们的干部从来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只有一个心眼,就是死心塌地为右玉人民致富干些实事。

姚焕斗在右玉12个春秋,先是4年的常务副县长,主抓防护林体系工作;后6年当县长兼右玉县绿化委员会主任,依然抓绿化,之后的2年当县委书记,仍旧抓绿化。

不同的职务,做同一件事,则是在同抓绿化过程中想的问题、做的事情中更多地思考如何为右玉人民致富闯路的全局。

姚焕斗从一个援外农业专家,成为绿化专家、种草权威,12年与风沙苦战,让他与右玉的每一片林子、每一座沙丘结下了感情。

1991年10月30日,当姚焕斗调任到另一个县任书记时,他在临离开右玉上车时,折身回到办公室拿出自己心爱之物——铁锹。

他把伴随自己在右玉12个春秋、已磨得闪闪发光的铁锹放在车上,又在县府大院的松树、杨树上各摘了几片树叶放在文件包里,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绿洲右玉……

右玉已经绿了,绿洲右玉的风,不再挟着的是黄沙了,那是清爽的风,那是飘香的风,那是百姓幸福与欢笑的风……

右玉的植树造林也不再是县委书记、县长的事了,是全体右玉人的自觉行动和与生命、生活同等重要、不可分割的事了。

然而,在近20年的时间里,右玉人民依然不能忘却师发、靳瑞林、高厚、赵向东、包括现在的陈小洪等数任县委书记,和杨树昌、李发、陈晋才、苏连根等数任县长,他们在提升右玉绿化质量、扩大右玉绿化地位、尤其是在促进右玉这个“塞上绿洲”全面走向小康社会和更具竞争力方面所做的贡献。

而今的右玉,不仅绿风激荡,林木郁葱,而且有了农林牧渔业的全方位生态发展景象,更有兴旺的旅游业、国家级森林公园、花卉苗圃基地以及吸引中外著名企业前来投资的整体环境。

难怪有人将今日的右玉称赞是“镶嵌在山西乌金盘边的翡翠”。

而我则依然愿意称它是“塞上绿洲”,因为绿州里可以听到一阵阵永不停息的叩动灵魂的风,那风是中国之风,是中国共产党人之风,是中华民族坚强不息、谋图强盛之风!

《苍河颂》是一部史志性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作品。

作家赵生荣、石新民把握一支具有深重历史感的大笔,写了建国后十六任右玉县委书记和十五任右玉县长矢志不渝、接力相传、改造右玉变不毛为绿锦的意志、情怀、行为和美景;题材上属中国当代生态农业、林业、环保、防沙化之最具典型者;体裁则选用史志性传志性大报告文学;同时运用散文之抒情格律,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使该作品文学含金、史实含真,品格高昂。

作家出版社认同《苍河颂》,并将作为本世纪出版的重要题材的作品加以推广。

相信,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会将右玉展现在一切爱好绿色与和平的人们心中;会让右玉在国人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迹。

作品也有望参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每四年一届的“鲁迅文学奖”。

读《苍河颂》所得,是为序。

感谢赵生荣、石新民的辛勤劳动和激情创作。

 

2010年8月15日于北京

 

[插入P892“把关润色”后]

中国作协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中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政协委员、作家出版社党委书记兼社长何建明为本作品作了“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